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3-28 13:35:33

文档简介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A、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A符合题意;
B、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B不符合题意;
C、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C不符合题意;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不一定饱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因析出晶体后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C、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相当于溶液中溶剂量增多,对甲、乙两种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2.对结晶之后的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一定是浓溶液 D.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由此分析结晶之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是无法确定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故选:A.
【分析】根据结晶的概念来分析作答.
3.(2017·新疆)2017年4月22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升入太空和“天宫二号”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如表是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
B.40℃时,将4g高氯酸钾溶于100g水可得到104g溶液
C.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D.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A、溶解度的单位是克,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g,故选项说法错误.
B、4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3.73g,40℃时,将4g高氯酸钾溶于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3.73g,不能得到104g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晶体析出,有结晶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4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3.73g,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4.(2017·益阳)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50℃降为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A.a B.b C.c D.a和b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50℃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0℃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50℃降为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故选:A.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2017·苏州)下列实验操作图示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悬浊液 B. 加热液体
C. 蒸发溶液 D. 倾倒液体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解析】【解答】解: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分析】A、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6.(2017·德阳)实验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固体,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别是溶解、加热蒸发、过滤
B.操作Ⅰ是过滤,将氯化钠固体从溶液中分离除去
C.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D.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答案】D
【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故A不正确;
B、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故B不正确;
C、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故C不正确;
D、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离出硝酸钾,则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以此来解答
二、填空题
7.人们通常把   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   和   法.   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   等.
【答案】溶液中析出晶体;蒸发溶剂;冷却热饱溶液;蒸发;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硝酸钾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通常把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等.
故填:溶液中析出晶体;蒸发溶剂;冷却热饱溶液;蒸发;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硝酸钾.
【分析】可以根据结晶的概念与原理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
③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④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A<B;增加溶剂;20%;降温结晶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剂;③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④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①A<B;②增加溶剂;③20%;④降温结晶.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三、综合题
9.(2017·西青模拟)图中的A、B、C曲线分别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图回答:
(1)在   ℃时,A和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在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关系(用“>”、“<”或“=”表示)是   .
(3)在t4℃时,3只烧杯中各盛100g水,然后分别溶解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将溶液都降温到0℃,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4)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取的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
【答案】(1)t2
(2)B=C>A
(3)A、B;C
(4)冷却结晶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A、B、C曲线分别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温度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由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l℃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关系是B=C>A;(3)由于A、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在t4℃时,3只烧杯中各盛100g水,然后分别溶解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将溶液都降温到0℃,A、B会析出晶体,A曲线溶解度变化的范围大,A物质析出晶体多,C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4)由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取的方法是冷却结晶.
故答案为:(1)t2;(2)B=C>A;(3)A,C;(4)冷却结晶.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中交点的含义分析回答;(2)根据某一温度溶解度数值比较方法考虑;(3)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判断;(4)根据A、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分析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四、实验探究题
10.(2017·福州模拟)如图1是硝酸钾和氯化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①t1℃时,硝酸钾溶解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氯化钾.
②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到:硝酸钾完全溶解、氯化钾有剩余.则加入的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
③将t2℃时的两杯各盛有100g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小于氯化钾
B、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硝酸钾溶液中溶剂质量大于氯化钾溶液中溶剂质量
(2)某化学小组欲从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中,提纯硝酸钾固体.
①可采用的提纯方法是   (填标号).
A、冷却热饱和溶液 B、蒸发结晶
②在提纯过程中,应选择图2中   (填“甲”或“乙”)装置进行分离,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③为检验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是否含有氯化钾,可使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来检验,该检验方法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等于;40.0g<m≤63.9g;B
(2)A;甲;引流作用;KCl+AgNO3═KNO3+AgCl↓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t1℃时,硝酸钾溶解度等于氯化钾,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到:硝酸钾完全溶解、氯化钾有剩余.则加入的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40.0 g<m≤63.9 g;将t2℃时的两杯各盛有100g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叙述正确的是: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它们降温后溶解度相等;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大于氯化钾,不是小于;硝酸钾溶液中溶剂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溶剂质量,不是大于;故答案为:①等于;②40.0 g<m≤63.9 g; ③B;(2)从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中,提纯硝酸钾固体,提纯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在提纯过程中,应选择图2中过滤装置进行分离,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钾;故答案为:①A;②甲;引流作用;③KCl+AgNO3═KNO3+AgCl↓;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t1℃时,硝酸钾溶解度等于氯化钾,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到:硝酸钾完全溶解、氯化钾有剩余.则加入的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40.0 g<m≤63.9 g;将t2℃时的两杯各盛有100g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叙述正确的是: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它们降温后溶解度相等;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大于氯化钾,不是小于;硝酸钾溶液中溶剂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溶剂质量,不是大于.从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中,提纯硝酸钾固体,提纯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在提纯过程中,应选择图2中过滤装置进行分离,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钾.
1 / 1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
D.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
2.对结晶之后的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一定是浓溶液 D.一定是稀溶液
3.(2017·新疆)2017年4月22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升入太空和“天宫二号”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如表是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
B.40℃时,将4g高氯酸钾溶于100g水可得到104g溶液
C.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D.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4.(2017·益阳)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50℃降为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A.a B.b C.c D.a和b
5.(2017·苏州)下列实验操作图示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悬浊液 B. 加热液体
C. 蒸发溶液 D. 倾倒液体
6.(2017·德阳)实验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固体,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别是溶解、加热蒸发、过滤
B.操作Ⅰ是过滤,将氯化钠固体从溶液中分离除去
C.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D.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二、填空题
7.人们通常把   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   和   法.   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   等.
8.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
③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④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三、综合题
9.(2017·西青模拟)图中的A、B、C曲线分别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图回答:
(1)在   ℃时,A和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在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关系(用“>”、“<”或“=”表示)是   .
(3)在t4℃时,3只烧杯中各盛100g水,然后分别溶解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将溶液都降温到0℃,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4)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取的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
四、实验探究题
10.(2017·福州模拟)如图1是硝酸钾和氯化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①t1℃时,硝酸钾溶解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氯化钾.
②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到:硝酸钾完全溶解、氯化钾有剩余.则加入的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
③将t2℃时的两杯各盛有100g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小于氯化钾
B、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硝酸钾溶液中溶剂质量大于氯化钾溶液中溶剂质量
(2)某化学小组欲从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中,提纯硝酸钾固体.
①可采用的提纯方法是   (填标号).
A、冷却热饱和溶液 B、蒸发结晶
②在提纯过程中,应选择图2中   (填“甲”或“乙”)装置进行分离,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③为检验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是否含有氯化钾,可使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来检验,该检验方法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A、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A符合题意;
B、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B不符合题意;
C、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C不符合题意;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不一定饱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因析出晶体后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C、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相当于溶液中溶剂量增多,对甲、乙两种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2.【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由此分析结晶之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是无法确定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故选:A.
【分析】根据结晶的概念来分析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A、溶解度的单位是克,2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g,故选项说法错误.
B、4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3.73g,40℃时,将4g高氯酸钾溶于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3.73g,不能得到104g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晶体析出,有结晶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4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3.73g,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50℃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0℃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50℃降为3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故选:A.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解析】【解答】解: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分析】A、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6.【答案】D
【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故A不正确;
B、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故B不正确;
C、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故C不正确;
D、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离出硝酸钾,则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以此来解答
7.【答案】溶液中析出晶体;蒸发溶剂;冷却热饱溶液;蒸发;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硝酸钾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通常把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等.
故填:溶液中析出晶体;蒸发溶剂;冷却热饱溶液;蒸发;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硝酸钾.
【分析】可以根据结晶的概念与原理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A<B;增加溶剂;20%;降温结晶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解: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剂;③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④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①A<B;②增加溶剂;③20%;④降温结晶.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9.【答案】(1)t2
(2)B=C>A
(3)A、B;C
(4)冷却结晶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A、B、C曲线分别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温度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由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l℃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关系是B=C>A;(3)由于A、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在t4℃时,3只烧杯中各盛100g水,然后分别溶解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将溶液都降温到0℃,A、B会析出晶体,A曲线溶解度变化的范围大,A物质析出晶体多,C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4)由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取的方法是冷却结晶.
故答案为:(1)t2;(2)B=C>A;(3)A,C;(4)冷却结晶.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中交点的含义分析回答;(2)根据某一温度溶解度数值比较方法考虑;(3)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判断;(4)根据A、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分析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10.【答案】(1)等于;40.0g<m≤63.9g;B
(2)A;甲;引流作用;KCl+AgNO3═KNO3+AgCl↓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解:(1)t1℃时,硝酸钾溶解度等于氯化钾,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到:硝酸钾完全溶解、氯化钾有剩余.则加入的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40.0 g<m≤63.9 g;将t2℃时的两杯各盛有100g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叙述正确的是: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它们降温后溶解度相等;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大于氯化钾,不是小于;硝酸钾溶液中溶剂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溶剂质量,不是大于;故答案为:①等于;②40.0 g<m≤63.9 g; ③B;(2)从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中,提纯硝酸钾固体,提纯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在提纯过程中,应选择图2中过滤装置进行分离,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钾;故答案为:①A;②甲;引流作用;③KCl+AgNO3═KNO3+AgCl↓;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t1℃时,硝酸钾溶解度等于氯化钾,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观察到:硝酸钾完全溶解、氯化钾有剩余.则加入的固体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40.0 g<m≤63.9 g;将t2℃时的两杯各盛有100g硝酸钾、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叙述正确的是:硝酸钾溶液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它们降温后溶解度相等;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大于氯化钾,不是小于;硝酸钾溶液中溶剂质量小于氯化钾溶液中溶剂质量,不是大于.从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样品中,提纯硝酸钾固体,提纯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在提纯过程中,应选择图2中过滤装置进行分离,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