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学习创作

文档属性

名称 隶书学习创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3-04-25 09:1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隶书的临摹与创作 什么是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东汉隶书的由来隶书也称作“佐书”、“史书”。隶书的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 “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它始创于秦朝,普遍使用于汉、魏。隶书有两种。一是秦隶,一是汉隶。汉隶和秦隶的主要区别是: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势。
秦隶又叫古隶。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体加以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传说。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已经成熟。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竹、木简。隶书的基本特征 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秦隶(古隶)汉隶(今隶)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符号化,笔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字的范畴,而隶书和楷书,则属于今文字的范畴了。因而隶书实现了质的飞跃。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 乙瑛碑特点
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谨严,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正秀逸风格史晨碑特点 结字平正秀润,修饬紧密,法度森严。线条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庄典雅的美感。 曹全碑特点
书法均整秀丽,体势开张,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为汉隶成熟期飘逸劲秀风格的代表作品 张迁碑特点 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不以秀逸取胜,率真质朴,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以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 张迁碑
石门颂《曹全碑》以工整精巧、清逸秀雅的艺术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曹全碑》在用笔上以圆笔为主,在结体上大多采用横向取势,审美上宛若古代仕女。神理浑沦可爱。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碑版字体匀整秀丽,分纵横行,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骤,洵神品也”。首先,字体的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扁方形,而其运用到了极致,这种特色在其他汉碑中难以见到。同时,《曹全碑》的字体大小相间。字距宽、行间疏,从而给我们视觉上一种参差交错、具有动态变化的美感,显得碑文字体形态上丰富多变而不会板滞。第三,《曹全碑》布白匀称。每个字的点画布局都注意到了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这种笔法,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同时,注重了整体结构上收放自如。每一个字撇捺的左右舒展,都显得高低宽窄错落有致,笔画之间注意彼此协调,显得整体上生动灵活,流畅舒徐,给人展现出一种飘逸秀丽的艺术美感。曹全碑何绍基的隶书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伊秉绶的隶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