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1 12:19:05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白城模拟)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 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 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 刑律 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D正确;
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A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这正是宗法制的反映,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益固化,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从关键信息得出结论: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2.(2019·白城模拟)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等信息可知,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A错误;
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错误;
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抓住材料分割地方权力,相互牵制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2019高二下·番禺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
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政治制度及特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可选出正确答案为C
4.(2018高三上·广东模拟)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可知,中国古代皇族血缘关系对维系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族成员对皇权形成了威胁,故A项错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宗法制不能保证王朝的延续,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皇族成员”是关键信息,“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表明血缘关系在古代中国的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5.(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铁券”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但并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铁券”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与“铁券”一样,都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只有封建帝王拥有颁发“铁券”的权利,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受到挑战。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阅读史料、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即题干信息可知 铁券” 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也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 ,难度中等。
6.(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某学者指出,“历史上,好多地方政府、地方官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地方的银子……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这说明(  )
A.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发展 B.分裂比统一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C.过度集权会带来消极影响 D.中央与地方分权是必由之路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C材料“没有任何自主权”“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一些消极影响;ABD项错误,说法太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说明集权阻碍了发展,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7.(2017高三上·孝义开学考)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A;
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BD;
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
8.(2017高三上·天水开学考)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讲的是朱元璋对“畏法度”的赞同,在古代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因此“畏法度”就是畏君主,是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服从,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材料“畏法度者快活”是解题的关键。
9.(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十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A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才会有对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
C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10.(2017高三上·滨州开学考)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B据材料“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这些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
A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都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
C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D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且三司会审属于司法方面,不是行政方面,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是关键信息。
11.(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A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B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C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
12.(2017高三上·临沂开学考)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  )
A.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B.君主与内阁拥有同等决策权
C.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以看出C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同等决策权”;D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
故答案为C。
【点评】材料“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是解题的关键。
13.(2017·丰台模拟)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由于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此事发生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由于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结合所学可知,明初由于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政务繁多,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因此,此事发生在明朝初年,①是西安,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②是开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③是北京,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④是南京,明朝初年的都城在南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考查明初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的原因和明初都城的地理位置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17·天津)“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题干的论述重点在省略号后面,也就是说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故选D。
15.(2017·新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
16.(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利器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军机处不能掣肘皇权,故A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B错误;军机处只是侍从机构没有实权,所以不是权力中枢,故C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故D正确。
17.(2017高三下·河西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所的信息可以看出,法律体系与王朝更替有很大的重合。这体现出法律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因此选择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A项错误;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在此也不能得出,所以B项错误;社会动荡对法制建设的影响从图中也得不出结论。因此D项错误。
【点评】各个朝代的律法都能够结合继承前代律法并且影响下一朝代,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征。
18.(2017·宁城模拟)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也反映出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军机处设立的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信息,排除C。题干信息体现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无法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9.(2017·盘山模拟)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君臣之间的和谐
C.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 D.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所举的事例可知,明太祖废丞相后,所设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为实际的宰相,这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正确。这一事例主要是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实际上的恢复进行论述的,B、D与此不相对应,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结合所学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判断选择。
20.(2017高三下·枣阳模拟)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题干的意思是:大多人都认为重要的政务都是由军机处处理,内阁只是秉承军机处命令办事的机构,但实际上大小事务都是由内阁处理,怎么能认为内阁的地位不重要呢!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故B正确。内阁和军机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内阁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内阁和军机处确实强化了皇权专制,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辛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初,明代或更早时期形成的贱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各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他们单独成籍,称为“贱籍”,世代相袭。雍正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奏请削除山陕乐户的贱籍,九月两浙巡盐御史噶尔泰上书请除绍兴堕民丐籍,雍正都批准了。雍正五年将“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的徽州府伴当,宁国府世仆“开除贱籍,归入良民”。其后,雍正朝又多次“开豁贱籍”。雍正皇帝削除贱籍的措施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脱离贱籍,转入民籍,即由贱民转为良民;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如雍正三年规定:堕民丐户和乐户等“改业为良,若土豪地棍仍前逼勒凌辱,及自甘污贱者,依律治罪”;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简而言之,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纳税服役。
——摘编自陈国坤《清朝“开豁贱籍”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动申请与官府批准相结合,程序严格;改籍与改业相配合,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身份变化与义务承担相一致。
(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结合所学从主动申请与官府批准相结合,程序严格、改籍与改业相配合,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身份变化与义务承担相一致等方面概括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贱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各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纳税服役。”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分析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历史意义。
【点评】关键是要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22.【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答案】(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点: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巡抚制度。(1)根据材料信息“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2)根据材料信息“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23.(2017·哈尔滨模拟)【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嘉靖四十五年(1565),海瑞上《治安疏》指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使天下“赋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浄而无财用也”。海瑞因此被罢官下狱。1567年,被释出狱。他的声望已为整个帝国所公认,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颁布《督抚条约》,整顿吏治,振肃司法,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百姓告发官吏贪污的案件,不拘日期,随时放告。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督令势豪退还侵夺及受献之民田,严禁高利贷。海瑞到任之初,监察官即参劾他不识大体,仅仅注意于节约纸张等细枝末节,有失巡抚的体统。随后,给事中戴凤翔参奏海瑞,说他但凭一己的冲动随意对百姓的产业作出判决。1570年春天被迫辞职回乡,在提出辞职的奏疏中,他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1578年,海瑞与世长辞,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二十两白银,不够殓葬之资。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是:“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摘编自《万历十五年》根据材料分析海瑞两次罢官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的理解?
【答案】触犯君主权威;触及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利益;缺乏私有财产观念,打破民间租佃、借贷秩序;
傲霜雪:直言劝谏、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重治贪腐;伸张正义、心系百姓;道德垂范;
非栋梁:依靠道德影响力和政治强制力,缺乏制度改进(经济立法、信贷机制);
缺乏全局观念;依靠个人力量,缺乏协作;理想主义,缺乏政治智慧。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整顿吏治,振肃司法,维护社会公平”“但凭一己的冲动随意对百姓的产业作出判决”“督令势豪退还侵夺及受献之民田”概括对海瑞的评价;然后根据材料分析海瑞如何体现“傲霜雪”“不可充栋梁”。
1 / 1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白城模拟)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 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 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 刑律 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2.(2019·白城模拟)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3.(2019高二下·番禺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4.(2018高三上·广东模拟)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5.(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6.(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某学者指出,“历史上,好多地方政府、地方官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地方的银子……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这说明(  )
A.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发展 B.分裂比统一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C.过度集权会带来消极影响 D.中央与地方分权是必由之路
7.(2017高三上·孝义开学考)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8.(2017高三上·天水开学考)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9.(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十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0.(2017高三上·滨州开学考)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11.(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2.(2017高三上·临沂开学考)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  )
A.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B.君主与内阁拥有同等决策权
C.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3.(2017·丰台模拟)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由于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此事发生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17·天津)“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15.(2017·新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6.(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利器
17.(2017高三下·河西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18.(2017·宁城模拟)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19.(2017·盘山模拟)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君臣之间的和谐
C.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 D.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20.(2017高三下·枣阳模拟)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辛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初,明代或更早时期形成的贱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各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他们单独成籍,称为“贱籍”,世代相袭。雍正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奏请削除山陕乐户的贱籍,九月两浙巡盐御史噶尔泰上书请除绍兴堕民丐籍,雍正都批准了。雍正五年将“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的徽州府伴当,宁国府世仆“开除贱籍,归入良民”。其后,雍正朝又多次“开豁贱籍”。雍正皇帝削除贱籍的措施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脱离贱籍,转入民籍,即由贱民转为良民;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如雍正三年规定:堕民丐户和乐户等“改业为良,若土豪地棍仍前逼勒凌辱,及自甘污贱者,依律治罪”;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简而言之,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纳税服役。
——摘编自陈国坤《清朝“开豁贱籍”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历史意义。
22.【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23.(2017·哈尔滨模拟)【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嘉靖四十五年(1565),海瑞上《治安疏》指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使天下“赋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浄而无财用也”。海瑞因此被罢官下狱。1567年,被释出狱。他的声望已为整个帝国所公认,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颁布《督抚条约》,整顿吏治,振肃司法,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百姓告发官吏贪污的案件,不拘日期,随时放告。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督令势豪退还侵夺及受献之民田,严禁高利贷。海瑞到任之初,监察官即参劾他不识大体,仅仅注意于节约纸张等细枝末节,有失巡抚的体统。随后,给事中戴凤翔参奏海瑞,说他但凭一己的冲动随意对百姓的产业作出判决。1570年春天被迫辞职回乡,在提出辞职的奏疏中,他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1578年,海瑞与世长辞,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二十两白银,不够殓葬之资。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是:“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摘编自《万历十五年》根据材料分析海瑞两次罢官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D正确;
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A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这正是宗法制的反映,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益固化,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从关键信息得出结论: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等信息可知,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A错误;
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错误;
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抓住材料分割地方权力,相互牵制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
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政治制度及特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可选出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可知,中国古代皇族血缘关系对维系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族成员对皇权形成了威胁,故A项错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宗法制不能保证王朝的延续,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皇族成员”是关键信息,“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表明血缘关系在古代中国的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铁券”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但并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铁券”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与“铁券”一样,都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只有封建帝王拥有颁发“铁券”的权利,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受到挑战。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阅读史料、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即题干信息可知 铁券” 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也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 ,难度中等。
6.【答案】C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C材料“没有任何自主权”“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一些消极影响;ABD项错误,说法太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说明集权阻碍了发展,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7.【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A;
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BD;
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
8.【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讲的是朱元璋对“畏法度”的赞同,在古代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因此“畏法度”就是畏君主,是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服从,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材料“畏法度者快活”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A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才会有对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
C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10.【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B据材料“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这些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
A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都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
C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D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且三司会审属于司法方面,不是行政方面,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是关键信息。
11.【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A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B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C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
12.【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以看出C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同等决策权”;D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
故答案为C。
【点评】材料“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由于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结合所学可知,明初由于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政务繁多,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因此,此事发生在明朝初年,①是西安,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②是开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③是北京,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④是南京,明朝初年的都城在南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考查明初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的原因和明初都城的地理位置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题干的论述重点在省略号后面,也就是说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
16.【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军机处不能掣肘皇权,故A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B错误;军机处只是侍从机构没有实权,所以不是权力中枢,故C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故D正确。
17.【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所的信息可以看出,法律体系与王朝更替有很大的重合。这体现出法律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因此选择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A项错误;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在此也不能得出,所以B项错误;社会动荡对法制建设的影响从图中也得不出结论。因此D项错误。
【点评】各个朝代的律法都能够结合继承前代律法并且影响下一朝代,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征。
18.【答案】A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也反映出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军机处设立的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信息,排除C。题干信息体现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无法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9.【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所举的事例可知,明太祖废丞相后,所设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为实际的宰相,这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正确。这一事例主要是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实际上的恢复进行论述的,B、D与此不相对应,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结合所学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判断选择。
20.【答案】B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题干的意思是:大多人都认为重要的政务都是由军机处处理,内阁只是秉承军机处命令办事的机构,但实际上大小事务都是由内阁处理,怎么能认为内阁的地位不重要呢!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故B正确。内阁和军机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内阁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内阁和军机处确实强化了皇权专制,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21.【答案】(1)主动申请与官府批准相结合,程序严格;改籍与改业相配合,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身份变化与义务承担相一致。
(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结合所学从主动申请与官府批准相结合,程序严格、改籍与改业相配合,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身份变化与义务承担相一致等方面概括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贱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各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纳税服役。”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分析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历史意义。
【点评】关键是要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22.【答案】(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点: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巡抚制度。(1)根据材料信息“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2)根据材料信息“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23.【答案】触犯君主权威;触及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利益;缺乏私有财产观念,打破民间租佃、借贷秩序;
傲霜雪:直言劝谏、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重治贪腐;伸张正义、心系百姓;道德垂范;
非栋梁:依靠道德影响力和政治强制力,缺乏制度改进(经济立法、信贷机制);
缺乏全局观念;依靠个人力量,缺乏协作;理想主义,缺乏政治智慧。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整顿吏治,振肃司法,维护社会公平”“但凭一己的冲动随意对百姓的产业作出判决”“督令势豪退还侵夺及受献之民田”概括对海瑞的评价;然后根据材料分析海瑞如何体现“傲霜雪”“不可充栋梁”。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