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中考真题分类汇编(科学)专题:人类生存的地球
一、单选题
1.(2017·杭州)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 )
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
B.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
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
D.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借助于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帮助理解地球形成的年限及当时的条件、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
【解答】解: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观点的证据。
故选:B
2.(2017·杭州)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无图考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分析解答。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解答】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故选C
3.(2017·衢州)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解答】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A正确;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B错误;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地震会导致停电致电梯无法正常运行,C错误;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真正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D错误。
4.(2017·金华)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百川归海”描述的是( )
A.蒸发 B.蒸腾 C.降水 D.径流
【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本小题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人类的关系,属于基础题目,难度较低。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百川归海”描述的是径流。
故选D
5.(2017·丽水)2017年以来,我省磐安、临安等地都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B.室外的人跑到楼内躲避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一些在火灾、地震、水灾中逃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进行逃生,未经根据发生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常识分析后,选择正确的选项。
【解答】当地震来临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有时间时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卫生间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假如地震时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或乘电梯快速下楼都是不正确的,那样有生命危险,在高压电线附件有触电的危险,陡坡处有坠物滚落的危险,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2017·宁波)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体遗产代表作名录》。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分这天宁波昼夜平分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
【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长长短的变化可答出此题。
【解答】A、春分这天宁波昼夜平分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正确;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地球绕太阳是自西向东所以夏至之后应该是小暑,B错误;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秋分是阳历成分不一定是农历的初七或初八,C错误;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才是一年,D错误。
二、填空题
7.(2017·台州)如图,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运动。
(2)根据模拟实验,判断地球处在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 。
【答案】(1)公转
(2)夏至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公转运动时的四个重要位置A、C分别为春分与秋分,B、D分别是夏至与冬至可解此题.
【解答】(1)该实验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符合地球在空间的公转运动,所以是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的节气应该是夏至。
故答案为:(1)公转;(2)夏至。
8.(2017·金华)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1)如图为微信登录界面。若按界面中人所在角度去观察地球,能看到南极洲。则从此人所在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6月12日这一天,南极点附近为 (填“极昼”或“极夜”)。
【答案】(1)顺时针
(2)极夜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1)按正确方向旋转地球仪,从南极上空观察旋转的方向。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2)夏至为6月23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据此可以判断6月12日时南极的昼夜情况。
【解答】(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图中为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6月1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处于极夜。
故答案为:(1)顺时针;(2)极夜。
9.(2017·台州)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
(1)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繁殖后代 C.能在水中运动
(2)海绵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是 的结果。
【答案】(1)A、B
(2)地壳变动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地壳运动的证据回答
【解答】(1)生物有细胞结构、能繁殖后代等都是生物才有的特点,运动的不一定是生物还可以是机械运动等,所以证据是A、B;(2)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这里可填地壳变动。
故答案为:(1)A、B;(2)地壳变动。
三、解答题
10.(2017·湖州)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______。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引起地貌变化的还有一种是外力,如流水、风力、生物作用等。板块构造学说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但仍有不少内容无法解释,学说需完善和修正。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引起海陆变化的原因应该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板块构造学说”解决的主要是地球表面壳的变化,选项B是宇宙的起源问题超出了“学说”适用的范围,选项B是无法解释的。选项C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所以选项C也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3、“板块构造学说”能解决很多地壳运动的问题,但仍有部分问题无法用现在的“板块构造学 说”解释所以说它是完美理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2、BC;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1 / 12017年浙江中考真题分类汇编(科学)专题:人类生存的地球
一、单选题
1.(2017·杭州)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 )
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
B.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
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
D.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
2.(2017·杭州)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3.(2017·衢州)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4.(2017·金华)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百川归海”描述的是( )
A.蒸发 B.蒸腾 C.降水 D.径流
5.(2017·丽水)2017年以来,我省磐安、临安等地都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B.室外的人跑到楼内躲避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6.(2017·宁波)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体遗产代表作名录》。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分这天宁波昼夜平分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
二、填空题
7.(2017·台州)如图,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运动。
(2)根据模拟实验,判断地球处在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 。
8.(2017·金华)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1)如图为微信登录界面。若按界面中人所在角度去观察地球,能看到南极洲。则从此人所在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6月12日这一天,南极点附近为 (填“极昼”或“极夜”)。
9.(2017·台州)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
(1)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繁殖后代 C.能在水中运动
(2)海绵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是 的结果。
三、解答题
10.(2017·湖州)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______。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借助于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帮助理解地球形成的年限及当时的条件、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
【解答】解: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观点的证据。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无图考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分析解答。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解答】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解答】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A正确;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B错误;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地震会导致停电致电梯无法正常运行,C错误;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真正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D错误。
4.【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本小题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人类的关系,属于基础题目,难度较低。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百川归海”描述的是径流。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一些在火灾、地震、水灾中逃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进行逃生,未经根据发生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常识分析后,选择正确的选项。
【解答】当地震来临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有时间时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卫生间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假如地震时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或乘电梯快速下楼都是不正确的,那样有生命危险,在高压电线附件有触电的危险,陡坡处有坠物滚落的危险,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长长短的变化可答出此题。
【解答】A、春分这天宁波昼夜平分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A正确;
B、夏至之后的节气是芒种,地球绕太阳是自西向东所以夏至之后应该是小暑,B错误;
C、秋分这天的月相一定是上弦月,秋分是阳历成分不一定是农历的初七或初八,C错误;
D、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一年,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才是一年,D错误。
7.【答案】(1)公转
(2)夏至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公转运动时的四个重要位置A、C分别为春分与秋分,B、D分别是夏至与冬至可解此题.
【解答】(1)该实验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符合地球在空间的公转运动,所以是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的节气应该是夏至。
故答案为:(1)公转;(2)夏至。
8.【答案】(1)顺时针
(2)极夜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1)按正确方向旋转地球仪,从南极上空观察旋转的方向。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2)夏至为6月23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据此可以判断6月12日时南极的昼夜情况。
【解答】(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图中为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6月1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处于极夜。
故答案为:(1)顺时针;(2)极夜。
9.【答案】(1)A、B
(2)地壳变动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地壳运动的证据回答
【解答】(1)生物有细胞结构、能繁殖后代等都是生物才有的特点,运动的不一定是生物还可以是机械运动等,所以证据是A、B;(2)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这里可填地壳变动。
故答案为:(1)A、B;(2)地壳变动。
10.【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引起地貌变化的还有一种是外力,如流水、风力、生物作用等。板块构造学说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但仍有不少内容无法解释,学说需完善和修正。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引起海陆变化的原因应该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板块构造学说”解决的主要是地球表面壳的变化,选项B是宇宙的起源问题超出了“学说”适用的范围,选项B是无法解释的。选项C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所以选项C也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3、“板块构造学说”能解决很多地壳运动的问题,但仍有部分问题无法用现在的“板块构造学 说”解释所以说它是完美理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2、BC;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