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
一、设计思想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同时把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我都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他们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的内容,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非常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设计。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歌舞音乐定义,非洲歌舞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这样的组合,让学生们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去了解了非洲音乐,不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遵循艺术的愉悦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引导学习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交流、模仿等一系列的活动中 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世界音乐,拓宽音乐视野,充分感受和体验非洲歌舞音乐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很强的自我探索意识,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本课题材,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阶段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但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却比较陌生,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努力开发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 一些重组。 据我所知,大多数的初中学生还是比较喜欢音乐课的,他们喜欢音乐课的轻松、自由、没有压力,但我认为,要让音乐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应该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境,多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感知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
(一)了解非洲音乐中丰富多彩的鼓乐和歌舞,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开阔音乐的视野。
(二)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多层次的节奏特点,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多层次的节奏,了解、掌握非洲歌舞音乐的风格特征。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兴趣导入、了解与体验、小结、拓展四个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充满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习非洲土著语、非洲放歌,节奏模仿合奏、动作模仿,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地体验了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究,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音乐画面生动直观,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目标,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在本课的非洲歌舞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释放与体验中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歌舞音乐。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大组座位,钢琴等
八、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在投影上展示非洲语言的音译,引起学生们好奇心,吸引注意力)
1、 师:我看刚才很多同学都在试着拼读投影上的内容,那么你们知道它是哪儿的语言 又是什么意思吗?
嘎尼波哈(谢谢)
嘎马依巴厚(愿你平安)
波恩索索波恩索勒波尼(记住,强者越强)
带领学生朗读,播放视频,解答疑问,引出非洲歌舞音乐。
(评价:用“学习非洲土著语”这一体验活动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体验非洲文化,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强烈兴趣。)
(二)了解与体验
1、说到非洲大陆,我想请同学用词汇来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非洲
教师补充简介非洲(出示地图),并诠释非州音乐概念(非洲音乐不是地理概念上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
师:那么今天就由我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来一趟非洲的音乐之旅,共同感受非洲音乐的魅力。并提出问题:非洲歌,舞,音乐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社会功能?
(评价: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进行非洲音乐之旅的旅行,这样既能使学习的过程变的轻松愉悦,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的开始将问题引入,使学生能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的思考。)
2、师:前方到达了位于非洲西部的加纳,让我们去那儿看看那儿的人民在做些什么?
欣赏《非洲赞歌》视频,简单介绍《非洲赞歌》。
问学生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歌,舞,伴奏乐器)
介绍《非洲赞歌》并出示马林巴乐器图片(如左图所示),聆听乐器发音,加深记忆(马林巴是流行于非洲的木琴总称)
3、学唱其中片段 ,总结非洲歌曲的特点。
(非洲歌曲特点:曲调音域较窄,乐句比较短小,常作反复,具有一种自然多声性,常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
4、欣赏《鼓舞》——布隆迪“圣鼓”表演的一个片段,体会非洲歌曲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并对非洲的主要乐器(非洲鼓)进行介绍:(出示图片如右)
提出问题:
(1)请想象“圣鼓”表演的情景与形式,感受这段鼓乐的特点(洪亮,富有震撼性的鼓声)(从图中可提示出它是由一位首席鼓手领奏的鼓乐)(“圣鼓”象征国王的权力---体现非洲音乐的功能性)
既然非洲鼓在非洲人民的生活中如此重要,同学们是否知道,构成非洲音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什么造就了非洲鼓乐的各种风格呢?(节奏)
(2)出示《鼓舞》中的主要节奏,共同感受非洲鼓乐的奥秘与乐趣,从中体会非洲节奏的多变与多层次。
先将节奏用数字1234567代替,再转为节奏,并提示注意重拍
(评价:从听觉及自我实践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感受非洲歌舞音乐节奏中的多线条多层次多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音乐。)
5、欣赏《我是谁》中的迎客送客(仪式舞蹈)的舞蹈片段,让学生感受非洲舞蹈中热烈、隆重的气氛,了解它的娱乐、社交功能 并尝试找出动作的特点并模仿其中的动作。(分解身体的每个部分进行模仿体验)
模仿 《我是谁》片段中非洲人的一个动作,及两个简单的非洲舞蹈动作,进一步了解非洲舞蹈(由老师作示范)
学生欣赏思考:非洲人的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请从各个身体部位来表述。(总结非洲舞蹈特点:主要强调人体各部位的表现力(头,颈,肩,胸,腰胯,四肢)最突出,头部的甩动,胸部的起伏,腰部的屈伸,胯部的摆动与旋转,舞蹈动作无严格规定,只有比较统一的节奏和律动。
非洲歌舞音乐的功能性:音乐活动常伴随社会日常生活进行,是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与劳动相伴随;是各种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在各种节日和喜庆活动中具有社交的性质;并经常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此外,非洲音乐有强烈的自娱性质。
(评价:通过对非洲舞蹈的分解动作的分析及实践,使学生对非洲舞蹈的特点及功能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师生共同演绎非洲歌舞,亲身体会非洲歌舞的魅力 。(在非洲音乐之旅的最后一站,让我们用非洲人的方式来体会非洲音乐的多姿多彩)
播放《燃烧非洲》音乐。
请一部分同学演唱合唱部分。ya-yi-yu-Africa-wassia-wassia-wassia-wassia – leilei
请一部分同学上来跳舞。
另一部分同学用手拍打固定节奏。
3/4 X XX X
3/4 XX XX X
非洲人生活中歌舞和鼓乐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非洲歌舞的特点:舞蹈伴随歌唱,节奏强烈,伴奏乐器是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歌舞中常伴有喊叫,以抒发情感,增加舞蹈气氛。
(评价:让学生亲自体验非洲歌舞魅力,深化对本课内容的认识,释放学生的音乐天性和青年热情奔放好动的性格,在一个虚拟的环境、真实的体验中快乐地感悟到了非洲音乐歌舞的独特魅力,同时营造了快乐的课堂气氛,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三)小结:(用十个关键词造句从非洲歌舞的音乐定义,音乐特点及社会功能三方面串联出对于非洲的印象)
请学生用撒哈拉沙漠以南(定义)、一领众和、民间歌曲、乐器、乐句反复、节奏、热烈奔放(以上为特点)、活动仪式、情感交流、自娱性(以上为社会功能)十个关键词请学生们造句串联出对于非洲的印象,突出重点,加深记忆。
(评价:十个关键词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通过造句的形式既加深了理解记忆,又深化了主题。)
拓展研究:
请同学们思考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及现实音乐有什么影响呢?
最后以课堂中学习的非洲人的舞蹈动作呼应结束本课堂。
九、问题研讨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我看来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喜爱程度与掌握程度。在音乐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很重要。我认为兴趣是引起和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愉快地探究它,其活动过程和认知过程也不会是一种负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非洲语言的音译 导入,并增加影片《我是谁》中非洲歌舞片段,以及模仿其中非洲人的舞蹈动作,加入非洲现代音乐《燃烧非洲》给学生营造体验互动环境等等都是为了在课堂中提升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所用的时间并不算多,但却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也许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在快乐愉悦的情绪中使学生加深了对非洲歌舞音乐的理解,去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视频的采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加深记忆。带动学生动起来,教师一定要充满激情,率先进入角色,从单方面感染到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情绪,才能达到师生的完美互动。
(一)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呈现非洲鼓这种道具?作用是否突出?
(二)如何带动初中生摆脱他们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上的障碍,去掉羞涩,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