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11 20: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 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宣泄心中郁闷, 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如《爱莲说》。
说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谈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实际是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韩吏部。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介绍 本文和《龙说》是姊妹篇,选自《韩昌黎文集》杂说四, 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 的寓言, 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 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 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 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 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 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提升任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他在京城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写作背景   “不平则鸣”。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学 习 目 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托物寓意的写法。lè zhǐrǔpiánCáo lìshí sù dànsìxiànyécè食马者 食不饱 外见 食之不能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sì伯乐 祗 辱 隶 骈 槽  枥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而食也策 邪shísìlìchēng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重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在这以后所以即使辱没在著称,出名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用只两马并驾表转折,但是 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顿有时通“饲”喂能够通“饲”喂这种才能,美好的素质等同怎么能力、才能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定语后置的标志虽然通“现”表现尚且普通的 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代千里马通“才”才能拿着难道马鞭其实助词无实义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鞭打方法面对竭尽通晓识别,了解按照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喂养通“现”,表现通“才”,才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通“只”,只能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鞭打,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辱没,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形容词作动词行千里,数量词作动词使……尽,竭尽,形容词使动用法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才能,能力
能够
鞭打 动词
马鞭 名词一词多义能策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一顿)
饲养,通“饲”

喂养食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即使
虽然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以因为按照、根据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不能通其意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可是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执策而临之表承接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往,到……去一词多义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词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也不以千里称也
表陈述语气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表反问语气是马也表停顿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语气一词多义用原文回答: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概括第一段内容。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讨论第一段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讨论第一段本段从侧面讽刺了食马者什么?无知、目光短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概括第三段内容。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愚妄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讨论第三段马 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和文中十一个“不”。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
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巩固练习一(用原文回答):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2、全文的主旨:
3、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
4、说明千里马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的句子:
5、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8、描写“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
9、强烈谴责“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不知马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不可得。策之……天下无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练习二:1、本文用“伯乐”比喻什么?
2、用“千里马”比喻什么?
3、用“食马者”比喻什么?
4、文中描写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暗示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
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识别人才的人。比喻人才、贤才。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表现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暗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本文才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千里马人 才、贤 才伯乐慧眼识才者(明君)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马说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喻一、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世有伯乐(识人才)后有千里马不常有常有决定着命运虽有名马辱于奴隶死于槽枥不以千里称也(人才)千里马被埋没才能二、千里马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千里马: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三、讽刺食马者的愚妄浅薄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主旨)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 说具体分析层层深入怀才不遇之情食马者
的无知 人有卖骏马者,比(接连)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围绕,转圈子)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人莫与言(言:话语) B、愿子还而视之(愿:希望)
C、去而顾之(去:走过去) D、伯乐乃还而视之(乃:竟然)
2、指出对“臣请献一朝之贾”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我请求您给我一天的报酬 B、大臣们愿意奉送给您一天报酬
C、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报酬 D、我要求贡献一天的报酬
3、这个小故事可以印证《马说》中的一个观点:B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课堂训练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象下列哪位古人一样面对人生?并说说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引锥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活动迁移 拓展思维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伯乐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具有识才的慧眼。 千里马要勇于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才华。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1、假如你们现在已学有所成,即将步入社会,你们该怎样想,怎样做呢?请你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写一个片段,字数不限。
2、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作为伯乐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课外作业: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写出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成语:一马平川、一马当先、人仰马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欢马叫、
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马首是瞻、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 犬马之劳、
车水马龙、蛛丝马迹、猴年马月、
汗马功劳、走马观花、风马牛不相及、
兵荒马乱、快马加鞭、老马识途、
单枪匹马、招兵买马、驴唇不对马嘴、
盲人瞎马、指鹿为马、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塞翁失马、秣马厉兵。写出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俗语: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是衣裳马是鞍。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牛头不对马嘴。
人要炼,马要骑。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写出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