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动漫 动起来的漫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动漫 动起来的漫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5-28 21:3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漫——动起来的漫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卡通动漫的由来及相关知识。
2、欣赏多种形式的卡通动漫作品,了解卡通动漫的一般表现形式。
3、让学生对“卡通”、“漫画、”“动漫”、“动画”等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方法与过程:
1、学习运用卡通造型手法绘制有特点的卡通动漫造型。
2、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动漫创作的乐趣。
2、感受动漫形象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支持国产动画片发展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漫画”、“动画”、“动漫”等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通过欣赏和评述不同国家动漫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对动漫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国家动漫作品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认识动漫创作中的不同美术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2015年刚上映了一部动画影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里面精彩的片段。(播放视频《超能陆战队》)
师:里面有一位非常呆萌可爱的动漫形象人物,它是谁?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大白。天才少年和他的机器人拯救世界的故事。
2. 出示课题:动漫——–动起来的漫画(板书)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动漫?
师:你对“动漫”一词的理解是什么?(可以从书本24页寻找答案)
生:动画和连环漫画统称为动漫。
师:那我们如何来区分“动画”和“漫画”?
2.播放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以及出示它的连环漫画图片
师:比较动画和漫画最大的不同点
生:动画动态,有声。漫画,纸质,静态。
师:因此,动起来的漫画就是动漫。
3.许多动画都改编自同名的漫画(出示漫画图片)
师:蜘蛛侠。加菲猫等,《超能陆战队》也是改编自1998年以日本为背景作为题材编写的科幻类的漫画。你还看过哪些动画作品出自它的同名漫画?
生:机器猫、蝙蝠侠等。
4.日本动漫(出示日本经典动漫人物图片)
师:说起动漫,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动漫大国
生:日本
师:日本是世界第一动漫强国,一起来欣赏日本动漫作品《千与千寻》,谈谈你的感受。与《超能陆战队》相比有何不同?
生:唯美、精致、悲伤
师:日本著名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你还看过哪些?
生:龙猫,幽灵公主,再见,萤火虫……
师:日本另一位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他开创了机器人这一表现主题。
生:阿童木,森林大帝……
5.美国动漫
(1)出示美国动漫经典人物形象
师:动漫并非特指日本动漫,其他国家也有它的风格特点,比如美国。认识他们吗?
生:怪物史莱克,小黄人,猫和老鼠……
师:这些优秀的动漫形象都出自迪士尼公司,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
(2)播放迪士尼动画片《疯狂原始人》
师:与日本动漫相比,看完《疯狂原始人》你又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
生:表情夸张、生动有趣,立体感强。
6.课本25页寻找其他国家的动漫作品
蓝精灵(比利时)
亚瑟和他的迷你国王(法国)
7.中国动漫
(1)欣赏《牧笛》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古典,唯美,节奏慢……
师:童话题材的水墨动画片,水牛参照著名画家李可染画的“牛”。美国人认为这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
(2)中国美术片开拓者—-万氏兄弟
师:第一部剪纸动画是猪八戒吃西瓜
(3)不同形式的动画作品
师:你看出来有哪些形式的动画作品吗?
生:水墨、木偶、剪纸。
(4)欣赏片段《哪吒闹海》
师:谈谈你的感受?国产动漫的风格特点。
生:神话题材,人物写实
8.小结
师:小组讨论,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中、日、美的风格特点
生:中国民族特色,日本精致唯美,美国夸张有趣(板书)
三.艺术实践
1.尝试着画出你喜欢的动漫形象
2.写出喜欢的原因
四、课后拓展
请你为中国的动漫文化发展提几点建议。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卡通几乎是每个学生时代的人都喜欢的美术形式。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住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如何抓住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很关键。
在刚开始的时候通过展示优秀卡通形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了解卡通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到能见到卡通作品,学生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卡通画形象,也能尝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以这样的方式上课以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比较深入的挖掘实际生活当中一些和卡通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找到运作卡通画的表现语言表达生活的方式以及卡通与情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作为执教者的我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该更进一步地拓展课本内容,把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