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压强

文档属性

名称 压力压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4-25 11:54:19

文档简介

《压强》教学反思
余姚世南中学 戚亚军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压强》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前两章有关力学基础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后面浮力有关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压力概念和大小,方向,压强概念、单位和计算,难点是压力概念和大小,方向,受力面积确认和压强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概念和方向。让学生自己按花露水瓶盖,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压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我又设计了用手指压铅笔的尖端和粗端,并轻压和重压铅笔尖,比较手指凹陷程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我在教学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今后改进措施:
课后,通过教研组其他教师的建议和帮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比如:
1、??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
3、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点过多,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提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后,关于压强的计算讲解很仓促,并没有相关的练习。
5、问题设计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精炼。老师提问后学生找不到问题指向性时老师有点心急,语速有点过快。
6、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但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更多的是教研组成员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一节 压强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②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两个因素有关
③理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分析问题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②在解释压强的现象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实际知识。
③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
难点:压强的概念
教学工具:花露水瓶,海绵,一个正方形小铁凳,一个铁块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小资料,约翰·墨累的发现
教师问: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由于玻璃管受到了海水压力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压力的现象吗?
学生举例
教师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与压力有关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如下三幅压力示意图,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到如下结论:
手与瓶盖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盖的表面上,压力与瓶盖垂直。
压路机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互相垂直。
钳子与核桃壳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表面垂直
教师归纳:压力成因由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挤压,并引出压力概念及压力三要素。
学生练习: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下图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

并比较压力和重力的联系和区别
?
重力
压力
区别
产生原因
?
?
方向
?
?
大小
?
?
作用点
?
?
联系
?
2、学生活动体验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与压力有关的活动。
学生活动:由每位学生进行课本P43的活动——两手指压铅笔,同时由学生完成以下①②问题:
⑴ ①两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尖的痛,不尖的不太痛
教师:这说明了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痛的,说明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太痛的,说明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②为什么两手指的感觉不同呢?(即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测,并作出假设:a.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b.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可能……
⑵ 学生实验:
由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其中体现出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演示课本P44。由学生观察并完成如下表格
实验
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
作用效果

相同

不明显

相同

明显
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大,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就不明显。
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压力大,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就明显。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由学生总结,得到如下结论,并由教师板书如下: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
⑶教师出示如下题目:
组别
压力大小(N)
受力面积(m2)
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100
50

50
50

100
75
学生通过比较甲和乙,甲和丙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知道要比较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有两种方法:①受力面积相等,比较压力的大小;②压力相等,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
教师追问:乙和丙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哪个明显呢?
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采用上面两种方法,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在科学上用第一种方法来比较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且这里的面积取单位面积。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否则不明显。
而我们把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教师板书
即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用压强(由学生回答)来表示——板书
压强大,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反之就不明显(由学生回答)——板书
压强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⑷教师设问:根据压强概念,如何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压强呢?(教师启发学生与根据速度定义得到速度公式类似)
学生思考后得到: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教师板书
教师问学生压力单位、受力面积单位后,引入压强的单位:
板书——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即牛/米2——N/m2
由学生思考1帕的含义(教师启发与水的密度1g/cm3相似)
教师补充说明:一张报纸平摊在水平桌面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1帕。让学生感受到帕是个很小的单位,因此,我们常用千帕、兆帕、百帕作单位。进率关系为:
      1兆帕=1×106帕     1百帕=100帕
1千帕=1000帕   ——板书
⑸教师练习出示:
 I判断正误
①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压强也大。
    ②受力面积小,压强大。
学生分析、教师评价启发得到: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大,压强大
II算一算
芭蕾舞演员的体重为475N,一个足尖对地的接触面积为9.5cm2,大象的体重为60000N,每一只脚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600 cm2,问芭蕾舞演员一个足尖对地面的压强和大象四足站立时脚掌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做题之前先让学生猜测一下)
 通过本练习主要让学生知道:a在运用压强公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b再次强调压强的大小由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两个因素决定。
三、由学生来小结本课时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思考:①为什么载重货车装有很多个轮子?
②为什么菜刀要磨得很薄?
③啄木鸟的啄为何长得尖尖的?
2、作业本相关练习
世南中学 戚亚军
《压强》评课稿
2012年12月24日 世南中学二楼小会议室 科学组 戚亚军

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实验器材课堂安排等都很好。能应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从课堂作业完成来看,预设目标完成很好。
(2)多媒体应用合理,步步逼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验增强了学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3)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动画:人坐在在木板上,木板凹陷下去。再次展示一个小资料,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
(4)体现了科学学习是实验科学的特点:运用各种活动展开生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5)师生活动相得益彰,运用提问,借助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二、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现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改进的建议。
(1)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新知识,但有的学生不能掌握,例:对比压力与重力作用点时部分学生答不出。这时老师随手拿起讲台桌上的花露水瓶重重往讲台桌上一放问:“花露水瓶给桌面的压力作用点在哪里?” 老师提问后学生找不到问题指向性时老师有点心急,语速有点过快。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本节课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得答案。
(4)问题设计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精炼。
(5)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点过多,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提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后,关于压强的计算讲解很仓促,并没有相关的练习。
(6)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估计有的同学会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再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压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世南中学 戚亚军
课件42张PPT。第三章 第一节 压强 约翰·墨累的发现 有一位名叫约翰墨累的海洋学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3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当他把铜管提上来时,不禁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全变成雪花状的玻璃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什么力使木板
弯曲了呢?一、压力压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研究压力手与瓶盖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盖的表面上,压力与瓶盖垂直。压路机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互相垂直。钳子与核桃壳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表面垂直1、把科学课本放在手上,感受书本对手的压力。2、两个同学把手合并放在一起,互相推,先轻轻的推,再用力推,感觉一下对方给的压力。体会压力思考:压力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压力的成因: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挤压、两者缺一不可。2.压力的三要素:1.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3)大小:与受力物体被挤压的程度有关. (1)作用点:压力作用在物体的受力面上。(2)方向: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压力的方向指向哪里?FF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下图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画一画人对水平面的压力小孩对滑梯的的压力FFF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三图:
比较F和G的关系,试回答: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吗?垂直于墙面,与重力无关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斜面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
3、当物体静止在水平台面上时,它对台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F=G=mg。
(求固体压力的常用方法)说明:1、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2、压力不一定总是向下;填一填:地球的吸引接触且有挤压竖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并指向受力物体)G=mg和挤压程度有关重心受力物体表面在水平面上,没有外加力作用时,压力等于重力
GA=5牛 GB=10牛 F =15牛ABA对B压力为 B对地面的压力为B对地面的压力B对墙面的压力B对天花板的压力5牛15牛10牛15牛FFF5牛练习为什么穿上滑雪板就不容易陷下去呢? 压力会使物体的表面
产生凹陷的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1.手指受压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体 验2.两手再用力点这种感觉有何变化?用手指顶铅笔用的力相等,但由于受力面积不同,感觉也不同,铅笔尖顶着的手指凹陷深,手指感觉有点痛。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
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的形变较小,而手指顶着的那部分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
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假设: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有关验证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怎么研究呢?控制变量法1、受力面积一定,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2、压力一定,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实验: 桌上有下列物品,请讨论该如何设计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一块海绵,两个正方形小凳、铁块,铜块若干 物品: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比一比: 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大小F = 300牛 F = 300 牛
S = 1米2 S = 2 米2甲1甲2乙1乙2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大小F = 100牛 F = 300牛
S = 1米2 S = 2米2甲1乙2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每平方米受到的压力的大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 =1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帕(Pa) 牛/米2(N/m2)1、压强的定义:2、定义式:3、单位:压强牛顿/米2(Pa)帕斯卡压力受力面积1Pa表示的意义: 
 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思考:1、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 力分别为多少? 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求压强分析思路:三步曲一般地,对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要求压强,
1.先根据F=G=mg求压力;
2.然后再求出受力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以及实际面积,如人走路和站立时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坦克有两条履带等;
3.最后根据公式P=F/S 求压强。思考:1、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 力分别为多少? 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例题1:质量为60千克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为196厘米2,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人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解:当人站立时,地面受到的压力等于人受的重力:F=G=mg=60千克×9.8牛/千克=588 牛地面的受力面积为两只脚的面积:
S=196厘米2×2=392厘米2=3.92×10-2米2地面受到的压强为:
P=F/S=588牛/3.92×10-2米2 = 1.5×104帕答: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104帕。练习:质量为60千克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为196厘米2,当他行走在地面上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思考:当人行走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比站立时大了?还是小了?将上题“站立在地面上”改为“在地面上行走”压强又是多大?课堂小结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显著。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显著。
3、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4、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 p=F/S )5、压强的单位:牛/米2 (N/m2 ) 有专门的名称 叫帕斯卡,简称帕(Pa)。
1帕=1牛/米2课堂跟踪反馈1、压强是表示 的物理量,同学们正在考
试的试卷平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0.5Pa,它的
意义是 。2、关于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压力大,则压强一定大。
B、受力面积大,则压强一定小。
C、单位压力的受力面积大,则压强一定大。
D、单位受力面积的压力大,则压强一定大。压力作用效果D每平方米的桌面上受到的压力是0.5牛顿课堂跟踪反馈3、如图所示,两手指用一压住铅笔,使它
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B、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C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是5:3,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桌面的接触面积比为3:5,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5:冬天河面上结冰,冰层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2X104帕,一个质量是40千克的小孩一只脚的面积是160平方厘米,他能不能步行通过冰面?课堂跟踪反馈 6、向墙上按图钉,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厘米2,图钉尖的面积是0.05毫米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强是2×105帕,求图钉尖对墙的压强? 解:F=PS= 2×105Pa×1×10-4m2
=20N因为钉尖对墙的压力等于手对钉帽的压力,
所以,钉尖对墙的压强
P=F/S=20N/0.05×10-6m2=4×108Pa课堂跟踪反馈压力大小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结论1:当_________相同时,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受力面积受力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结论2:当_________时,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压力一定受力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