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历史中考七大热点
热点一:穿越“十八大”
专题一:革命历程篇——党的革命道路
【摘要一】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摘要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解读】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考点链接】29.中国共产党成立。30.南昌起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1.九一八事变。
3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33.七七事变。3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6.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命题新视野】
1、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认识?
中共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原因:1)建立了由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牵制日军;
3)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4)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大力支持,对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
2)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是抗战胜利之源;
3)和平发展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原因:1)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符合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受到人民拥护,注定走向胜利;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反共反人民的,注定走向灭亡。
2)党的战略战术正确,解放军作战勇敢;国民党指挥失当。
3)国民党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的总代表。
启示: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促使战争走向胜利。我们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加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考题锁定】
1.“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的含义是
A. 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D.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艺术家们常常将革命年代那些经典的场面形象地再现出来,以启迪、激励后人。仔细观察右图,其所示情景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 B.陕北红军会师
C.西安事变 D.百团大战
3.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4.右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5.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6.卢沟桥的熄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下列爱国将士,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北平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是
A.杨靖宇 B.黄继光 C.佟麟阁 D.张学良和杨虎城
7.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D.爱国华侨的援助
8.山东莱东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扁担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城镇和村庄的地名。从唐和恩支前经过的这些地点来看,他支援的应是
A.百团大战B.台儿庄战役C.凡尔登战役D.淮海战役
9.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党的历程刻骨铭心】
材料二:【党的探索亘古未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一一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党的政策温暖我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摘自《十八大报告》
(1)请说出与图一、图二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谈谈其重大历史地位或影响。(5分)
答: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分)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4分)
答:三大改造;(2分)改革开放。(2分)
(3)1979年,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1分)
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当前时政,说说我们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答: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小学生营养餐等等(言之有理,至少写出两项方可得2分)(2分)
专题二:共和国成长篇——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一】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摘要二】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摘要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读】在不同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政治领导。表明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经得起胜利与挫折的党,是任何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
【考点链接】38.新中国成立。3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0.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1.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4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4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4.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45.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48.“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49.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命题新视野】
1、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原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经济发展“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程的总结、启示
1)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新中国在世界之林迅速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
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头脑,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考题锁定】
1.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政策重新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在短时期内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邓小平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世纪教育网
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2.语汇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与右图所示事件相符合的语汇是
A.开天辟地 B.星火燎原
C.当家做主 D.改革开放
3.1953 —1956 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生产合作社 B.赎买 C.集体化 D.大包干
4.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下列图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的人物是
5.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次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
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2分)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1分)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1分)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2分)
参考答案:
(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1分)。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
(2)因何而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了(2分)
转变前工作重心:政治斗争; 转变后工作重心:现代化建设(2分)
(3)尝试:“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1分)
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变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制定科学规划,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三农”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共2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中央外宣办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上的今天》开栏的话
探究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宣告了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请以西安事变为例说明。(2分)
(2)党成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例子。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6分)
探究二: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请问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请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4分)
(4)综观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你认为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l)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或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分)
(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4分)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2分)
9、透过报告看历史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所作《十八大报告》
(1)中共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一条自己的“革命之路”和“建设之路”分别是什么?请你谈谈对这条革命道路的认识。
革命之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建设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革命之路认识: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思想。看事情要有长远眼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从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十二大以来党代会政治报告部分词语使用次数统计表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平均出现次数
阶级斗争 13 4 4 1 0 1 3.8次
发展 106 176 163 186 239 307 196次
建设 142 119 174 142 157 192 154次
材料三:社会各项事业强调“民生”,干部选拔任用强调“民意”,法治建设强调“民主”……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十八大报告以“民”字立党心》
(2)材料二表格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大以来我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这一工作重心的确立是党的哪一次会议的成就?
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道理?并举一例史实加以佐证。
说明党把人民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佐证:取消农业税;加快医疗保障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
专题三:和平统一与国防建设篇——建设海洋强国
【摘要一】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摘要二】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摘要三】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时事热点】中国首艘航母引热议 2012年,在军事国力方面我们听到的最好的消息莫过于我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辽宁号”,简称“辽宁舰”,是由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改装而来。1999年,中国购买瓦良格号。2005年4月26日,交付大连造船厂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改安装及继续建造。2012年9月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为我国第一艘现代航母。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正式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
【解读】坚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保障。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与繁荣昌盛的保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历代政府都曾采取积极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强大的的国防和人民军队,结束了近代以来受人欺凌的屈辱历史。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有效的维护世界和平,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归根到底要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
【考点链接】3.秦兼并六国,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4.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13.知道元朝的建立,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16.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21.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23.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2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45.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命题新视野】
1、通过对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到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对实现祖国统一的认识。
1)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势的发展,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日益加强,实现祖国统一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祖国安定、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政府的神圣职责,炎黄子孙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
【考题锁定】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2.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A.率领军队,打击匈奴 B.推动实现大一统
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D.编成了《史记》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秦皇”“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C.稳固大一统的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4.周恩来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A.设置台湾府,加强海防 B.平定三藩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
C.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 D.派戚继光、俞大猷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5.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6.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亨特说:“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他对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有看具体和准确的思路。”以下属于邓小平在祖国统一方面的思路是
A.初级阶段理论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刚
7.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充分证明了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8.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9.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唐太宗、元世租、明太祖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各一例。(4分)
材料二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江泽民
(3)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港澳回归祖国是谁提出的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2分)
参考答案:(1)分封制。(1分)巩固统治。(1分)(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加强对东南、岭南地区的管理。(1分。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其它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唐太宗:合并州县。(1分。其它符合题意也可得分)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1分。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其它符合题意的也可得分)明太祖:废除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1分。其它符合题意也可得分)(3)邓小平。(1分)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分)
10.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
英雄是谁?(1分)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1分)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1分)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1分)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1分)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2分)
感 悟: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1分)
参考答案:探究一:郑成功(1分)
探究二:(1)《马关条约》(1分)(2)抗日战争的胜利(1分)(3)1949年(1分)
探究三:(1)一国两制(1分)(2)香港回归(1分)、澳门回归(1分)
感 悟: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要想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证明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其它符合题意也可)(1分)
11.每一艘船背后都有一段耐人深思的故事。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和平之舟】
2012年4月16日上午9时,执行“和谐使命-郑和舰环球行”任务的中国海军“郑和”舰从大连某军港启航。海军司令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发表讲话说,“郑和”舰扬帆远航,追寻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航迹,以实际行动弘扬郑和精神,传播和增加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中国海军与世界海军友好交流的情谊,共同建设“和谐海洋”,续写中国海军军事外交的崭新篇章。
(1)在东南亚一带有许多郑和遗迹“三宝井”等,显示了郑和远航的影响力。海外各国都将郑和远航誉为“和谐之旅”,其主要依据是什么?(3分)
依据: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屈辱之舟】
“致远号巡洋舰”是一艘钢壳巡洋舰,英国Armstrong厂建造,造价84万5千两白银,该舰全长约为76米,宽约为12米,航速18节。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决战中,“致远舰”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舰队的主力舰“吉野”,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
(2)致远舰属于清朝哪支海军舰队?(1分)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最终以该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舰队:北洋舰队。
变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对峙之舟】
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说,2013年1月19日下午5时许,中国军舰的导弹发射雷达疑似瞄准并锁定了从一艘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上起飞的战斗直升机。1月30日上午10时许,中国军舰的导弹发射雷达也瞄准了海上自卫队的一艘护卫舰。由于这种射击用的瞄准雷达周波数十分强,护卫舰当时就拉响了战斗警报。经过海上自卫队的慎重分析,这种周波数是来自于中国驱逐舰的导弹发射雷达。日方称,中国驱逐舰和日本护卫舰之间的距离为3公里。
(3)面对今天钓鱼岛局势,舆论争议一片:中国该不该亮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
看法:观点一,要敢于亮剑。理由:只有强大的军事压力,日本才不会侵犯中国领土,从而承认我国的主权。
观点二,不要亮剑。理由:中日两国应该保持克制,中国在坚持主权的情况下,还是以和平谈判为主,可以加强军事威慑力以显示军事存在,也可采取宣示主权的行动。(任意一种观点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四: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摘要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摘要二】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解读】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各地历年中考试题屡有涉及统治者重农政策、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农业水利的兴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历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等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新中国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及新时期农业改革的考查是历来是各地中考关注的焦点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一事件必定会引起各地中考命题专家的关注。
【考点链接】2.商鞅变法。6.知道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8.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9.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11.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2.宋代的社会生活。40.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8.“籼型杂交水稻”。49.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命题新视野】
1、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认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封建土地制度是旧中国农业落后农民贫穷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采取适当的土地政策,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那么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基础。
2、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又实行了哪些惠民政策?
取消农业税;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
3、如何促进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对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考题锁定】
1.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好的办法是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经商发财获得奖赏
C.当兵打仗建立军功 D.开垦荒地获得奖赏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4.右图是某教具厂生产的一种历史文物模型:筒车。筒车可以随水自由流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该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5.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A B C D
6.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7.右图纪念馆是为纪念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引领我国农村改革的事迹而建造。这个纪念馆应建在的:
A.安徽凤阳小岗村 B.上海浦东
C.河北平山西柏坡村 D.广东深圳
8.“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B.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D.近年来开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9.中国古代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2分)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1分)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右面图一、
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
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或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或使秦国富强起来)。
(2)曲辕犁;筒车。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2分)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1分)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1分)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2分)
参考答案:
(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1分)。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
(2)因何而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了(2分)
转变前工作重心:政治斗争; 转变后工作重心:现代化建设(2分)
(3)尝试:“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1分)
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变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制定科学规划,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三农”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共2分)
热点二: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时事热点】
中新网2月16日电 海外华文媒体日前指出,钓鱼岛危机显然是日本率先推高的,但中国的战略主动性已经超过日本。中日双方应认识到,两国友好符合两国战略利益,须谨防美国“一石两鸟”之计。
台湾《中国时报》指出,近来中日新一轮的较劲动作,每一步都有其战略上的考量,一来是因应安倍访美,拉高声势;二来则是为中日下阶段钓鱼岛问题的谈判增加自身的筹码。在过去五个月,中国已经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实现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逻。
日本新华侨报网的评论称,中国军力的增速很快,综合国力同样“一年一个样”。而且中国在亚洲的地缘位置比日本更有优势,中国比日本更有主动权。
香港《文汇报》刊出专家观点称,中方在春节期间派海监船赴钓岛,体现了中国要常态化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而央视罕见地对中国海监50、66、137船编队巡航钓鱼岛进行了连线直播,凸显钓鱼岛巡逻已从“常态化”到“透明度”转化。
台湾《旺报》15日的评论说,中日友好符合两国战略利益。对钓鱼岛,美国以给日本行政权又不给主权的策略来分化中日两国,可说是“一石两鸟”,达到“渔翁得利”的目的。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4日评论称,美国的意志就是让钓鱼岛永久性地成为中日纷争的热点。中日斗得越急越酣越符合美国的利益。中日斗而不破,才符合美国利益。
——摘自2013年02月16日《中国新闻网》
【解读】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献,还是日本的官方文件都明确记载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从国际法理上看,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1972年中关系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同当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就这一点达成共识:将钓鱼岛挂起来。
近来,日本加紧争夺钓鱼岛主权的目的有四:一是为了压制中国崛起;二是觊觎钓鱼岛列屿及其周围海域具有的巨大经济资源;三是看上钓鱼岛的战略位置和重要军事价值;四是给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困难。
美国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和霸权战略,就需要在中日之间制造摩擦,突出钓鱼岛的重要性,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事件,让中国首位不能兼顾,逐渐使得中国丧失国家尊严。美国的最终目的就是中日之间通过钓鱼岛主权之争削弱两国的经济成长竞争力。美国也希望中国和日本通过钓鱼岛主权之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惠。
由此,中考命题并不会局限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中美关系同样会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它们是中考命题永恒的热点。
【考点梳理】
专题一、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一)新疆问题
1、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从此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时:唐太宗、武则天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管辖。
3、清朝时: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藏铁路、兰新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
6、不和谐音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突”势力为实现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在中国境内外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新疆成为当前我国反恐的主战场,我国政府正严厉打击恐怖主义,以维护我国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二)西藏问题
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2、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从此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①顺治、康熙帝分别赐予五世达赖、五世班禅“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确立册封制度。②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③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认识: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错误的,都不得人心,必将以失败而告终。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维护祖国统一,坚绝同各种民族分裂行为做斗争。
(三)台湾问题
1、历史上的台湾地区
古代: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流球即台湾。
③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近代:⑤1885年,清朝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清朝台湾第一任巡抚(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⑥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现代:⑦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3、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和努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③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⑤2004年3月14日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
(1)提出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2)根本出发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3)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实践成果:港澳回归
(5)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的途径。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
(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五)抗击外来侵略
①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授命在浙东、福建、广东抗倭,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1561年,取得台州大捷,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1661~1662年,郑成功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我国东南海防。③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清军出击雅克萨,沉重打击俄国殖民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专题二、中美关系
1、 旧中国时期的中美关系:
(1)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1921--1922年,主导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政策;
(3)抗日战争时期,扶蒋联共抗日;1942年,中、苏、美、英等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日。
(4)抗日战争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包围,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以联合国的名义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
(2)中美关系的改善: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美国尼克松的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会谈,共同发表联合声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3)中美关系发展态势:交流中冲突(近年来中美冲突: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美国对台军售;近年来,以人权、宗教的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允许达赖访美;允许陈水扁过境美国,助长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合作中有摩擦,交流合作是主要特征,当前,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诸多领域展开合作,中美关系稳定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在上海召开APEC合作峰会;2006年,中美领导人实行互访),但发展前景有许多曲折。由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崛起采取遏制政策,中美在台湾等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3、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为控制东亚,把台湾作为反共反华基地,扶植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1979年中美建交。
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美国一方面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一方面继续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命题新视野】
1、请谈谈我国政府应从哪些方面维护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1)采取实际行动,加强对钓鱼岛的监管,维护领土主权。
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岛管理、开发的法规和政策,维护海岛安全。
3)重视民间“保钓”运动
4)增强国防力量,确保战胜种种挑战,是中国的时代命题。
2.怎样正确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认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二战罪行篡改历史教科书、妄图侵占钓鱼岛以及参拜靖国神社是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他们否认侵华战争完全是歪曲历史,颠倒黑白,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我们应对少数极右分子的逆行倒施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
3.请结合时事概括中美关系发展有何特点?你认为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应如何发展?
特点:中美关系存在着摩擦和矛盾,在曲折中发展。两国需要加强在国际事务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发展:①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②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③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④妥善处理台湾问题;⑤相互理解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
4、2012年9月,国内全面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至少有52个城市大批市民响应网上号召上街,其中重庆、长沙等地人数达到数千人,北京更猛增至二万人以上。同时,一些非理性的抗议活动也屡有发生,抵制日货的民间情绪高涨,有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再购买日本产品。在有些地方,甚至有人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还发生了袭击日本人的过激行为。面对国人的爱国激情,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应如何理性爱国?
1)认清日本、美国政府的政治动机,理性发泄爱国情绪,理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大家团结起来,与国家同心一致对外。
2)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强国要有强国的风范,坚决拥护和响应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不采取任何过激行为,理性地对待钓鱼岛事件。
3)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我们要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把满腔的爱国激情转化为忘我的学习热情,争取早日建功立业。
【考题锁定】
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古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下列图片中的哪一位?
A B C D
2、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他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
A.收复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总理为封面人物,并在封面上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D.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6.近代史上,一位日本企业家在苏州开办了纺织厂。你认为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A.《马关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南京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7.曾两次独占中国,给近代中国社会造成最严重危害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日本
8.中华民族洗雪百年国耻,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指: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抗日战争的和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抗美援朝的胜利
9.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1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
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1分)
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1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
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参考答案:⑴祖国边疆(海疆)安宁;抗击倭寇(其它答案如与俞大猷配合,荡平沿海地区的倭寇等言之成理亦可)
⑵荷兰;澎湖巡检司。
⑶沙俄或俄国;派清军进攻雅克萨或发动雅克萨之战。
⑷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展现了大国风范,也为世界的和平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某校九(1)班同学准备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外交”为主题展开分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外交政策组”以搜集和评论各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为任务,请你说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的外交政策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2)“大国关系组”以探究中美关系为重点,以表格形式归纳不同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原因,请你完成表格的空白部分。
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 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积极援助中国抗战 ①
解放战争时期 ② 变中国为其附庸,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称霸世界。
新中国成立初期 孤立、封锁、威胁新中国 ③
20世纪70年代 ④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南战争使美国霸权地位严重削弱;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态势。
(3)“国际会议组”主要叙述中国在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外交成就。请你分别列举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中国先后参与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4)“国际观察组”主要探究“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外交的前景。请你谈谈中国该如何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5)“成果展示组”要求搜集整理、总结展示各组的探究学习活动成果,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式?
参考答案(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①希望中国抗日战场大量牵制日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压力。②扶蒋反共③新中国的成立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受到沉重打击。④中美关系正常化。(3)万隆会议或日内瓦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充分发挥在联合国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5)举办新中国外交成就图片展;出黑板报;编辑电子班刊;组织演讲会等等。
11、中、美、日三国均为世界重要国家,中美、中日关系一直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影响重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2007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参观孔庙时说,在这里就好像“回到了2500年前的文化原点”,强调日中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古代史上友好交往是中日关系的主流,请举一例加以说明。(1分)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出台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妄图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近代史上,日本发动过哪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分)
中日关系在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而降到了冰点。钓鱼岛历来都是中日关系之间的敏感话题,今年日本石原慎太郎和日本政府意欲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深深激怒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而8月的保钓事件则将事件推向高潮。随后中国各地爆发了激烈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而国人抵制日货的行为也让日本企业在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也取消了一系列中国之间的往来活动,中日关系降至冰点。不过在游行示威活动中还发生了国人殴打国人、趁机抢劫店铺、砸坏店铺的恶劣行为,令游行示威活动增添了几分阴影。请依据时政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国人面对日本的恶劣行径,应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2分)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中美关系的发展”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列出了以下几个重大历史事件,请你从中美关系的角度说明其选择的主要理由。(4分)
重大事件 主要理由
《辛丑条约》的签订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
朝鲜战争
尼克松访华
[参考答案]
(1)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得分,共1分)
(2)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分)
(3)①认清日本政府的政治动机,理性发泄爱国情绪,大家团结起来,与国家政府同心一致对外。
②我们必须齐心协力,要有强国的风范,坚决拥护和响应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不采取任何过激行为,理性地对待钓鱼岛事件。
③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我们要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把满腔的爱国激情转化为忘我的学习、工作热情,争取早日建功立业。(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
(4)每项1分,理由陈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4分。
重大事件 主要理由
《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美国的侵略极大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 中、美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两国相互支援,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朝鲜战争 美国的企图被挫败,中朝两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中美关系更加紧张,处于长期敌对状态。
尼克松访华 是“改变世界的一周”,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坚冰开始融化。
热点三:改革——大国崛起之路、社会进步的动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时事热点】2012年,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举行选举。其中,俄罗斯、法国和美国三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选举更加引人关注。2012年3月4日,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普京以63.6%的得票率再次当选。2012年5月6日,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在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以微弱优势战胜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2012年11月6日,现任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美国大选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赢得连任。
【解读】 2012年,很多国家的选民投下选票和希望。各国新领导人纷纷表示更重视国内发展,更愿意推进改革、保证公平、关注民生。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大国领导人的意志和决策将影响国际格局的发展走向。
就初中历史学习而言,改革可以分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例如:世界史:有伯利克里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史有:洋务运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第二类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上而上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史: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中国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戊戌变法等。
【考点链接】2.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7.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25.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4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4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4.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50.古希腊的民主政治。60.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61.罗斯福新政。66.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命题新视野】
1、列举20世纪苏、中、美三次成功的改革,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危机、政局不稳情况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改革体现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三位历史伟人从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如何认识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1)成功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历史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积极的贡献。
3、世界重要改革的历史启示
1)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成功的历史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强国之路;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2)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立足国情,锐意改革,积极应对危机,构建创新型社会。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等。③我们应学习罗斯福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自觉的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4)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据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保持产业结构的平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4、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规律)①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②;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经济规律)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的实质是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政治角度) ①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③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4)(经济角度)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⑸(文化的角度)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②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③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
④改革应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实事求是;
⑤改革者要勇于探索和创新;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
⑥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⑦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
5、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考题锁定】
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2.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下列改革或变法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4.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立于:
A.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6.《金球通史》中写到:“(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文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
①废藩置县 ②西方技术 ③欧美学制 ④欧美生活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对外掠夺 B.工业立国 C.学习西方 D.鼓励人民富起来
8.中外历史上,推动社会发展,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有:①商鞅变法 ②戊戌变法 ③彼得一世改革 ④俄国1861年改革 ⑤大化改新 ⑥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9.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在1922年初的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 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
C.农民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 D.资本家经营鞋帽厂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
A.新经济政策 B.德国法西斯专政 C.罗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
11.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2分)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2分)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2分)他开创的市场经济模式“新”在哪里?(2分)
材料三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讲话
(3)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科学论断相对应,中共十四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分)
(4)从上述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2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2分)
(2)罗斯福;(2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2分)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4)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等。(2分)(答出其中两一项,而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小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中国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苏俄何时实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创新之处?
(2)材料二中罗斯福所采取农业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中国农业改革距今有多少周年?与材料一措施有何相同作用?
(4)上述各国不同农业政策,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1)1921年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目的: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缓解生产过剩,维护农业发展。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30周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4)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必须立足具体国情,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加快发展经济;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热点四:“上帝粒子”——科技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
【时事热点一】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该中心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均发现一种具有和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特性的新粒子,引起科学界轰动。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国科学家希格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理论研究中预言存在的粒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在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子极为重要又难以寻觅,被称作“上帝粒子”。
【时政热点二】2012年12月21日,是谣传中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一些人鼓吹行星撞地、地磁倒转等怪论,骗人敛财,扰乱秩序。一些影视节目热播灾难场景,放大恐慌效应。有人抱着调侃心态,消费“世界末日”,形成谣言、迷信与流行文化掺杂传播的独特现象。“世界末日”说源自对玛雅历法的误读。当太阳再次照亮地球时,要让公众走出误区,人类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解读】 “上帝粒子”的发现,令物理学家特别兴奋,因为这个发现必将成为人类理解大自然的里程碑之一。基础科学研究意义究竟何在?首先是对未知的追问,这是文明社会提倡的人类品质。更重要的是榜样。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布会向网络直播,许多顶尖物理学家亲自录制科普视频,打比方、讲故事,形象阐释何为希格斯玻色子。每一个对这些感兴趣的青年,都可能成为牛顿。
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空前奇妙的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对象。这几年世界经济的风风雨雨,天灾、假说和推测,乃至电影《2012》的逼真都只是诱因,人类对现实的不满、对未知以及不可控事物的恐惧才是主因。22日一切如故,人们应由此更理性地面对人生和世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的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先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古代有着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凝结者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历了耻辱的历史,也证明了落后必遭挨打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步入21世纪,中国成功发射“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以及与“天宫一号” 成功的对接,空间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科技史的考查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专题。
【考点链接】18. “四大发明”48.“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54.英国工业革命。57.第二次工业革命。59.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70.第三次科技革命。
【命题新视野】
1.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还会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世界的面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2)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能够造福人类,也能够毁灭文明,如“三废”排放、过度开发带来环境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灾难等。发展科学技术,要树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观念,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行为,兴利除弊,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2.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启示有哪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和平与环保意识;将科技用于造福人类。
(4)青年学生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来报效祖国。
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有哪些优秀品质?
坚持科学真理,勇于探索;刻苦勤奋,积极进取;注重实践,善于观察和思考;谦虚谨慎,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热爱和平,关爱人类命运等。
4.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谈谈该如何避免这些消极作用?
1)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积极寻找可代替性能源。
2)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和平,使战争更加残酷,导致更大规模的伤亡:要树立和平的观念,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和核武器的扩散,反对战争,倡导利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利身心健康发展:倡导健康的网络学习和生活,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倡导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公约,禁止浏览和散布不良信息;网络游戏要有节制,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
【考题锁定】
1.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内涵,下列图片中最能将China与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雕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
2.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四大发明中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909年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竣工通车一百周年,该铁路设计者是:
A.侯德榜 B.李四光 C.史蒂芬孙 D.詹天佑
4.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展会期间可能出现在的先进交通工具是:
5.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属于右图中人物的创造是:
A.改良蒸汽机 B.研制汽车 C.发明白炽灯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6.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爱因斯坦听到消息后说:“人类打开了潘多拉这个魔匣”。那么,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的钥匙是:
A.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网络信息技术
7.第三次科技革命似惊雷闪电迅速席卷整个世界,其影响之大是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可比拟 的。这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是:
8.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它们的形同点是: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生物工程出现重大突破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9. “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天宫一号 B.嫦娥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一号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马克思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 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表示我国古代哪项重要发明?请在材料二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发明名称。(只需填入英文字母)
(2)对上述发明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意义。
(3)中国古代有众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请再列举两例史实。
(4)请结合上述评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1)C B A (2)阿拉伯人。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使用使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震动。(3)造纸术的发明、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制成麻沸散、祖冲之推算圆周率、李春设计赵州桥等等。(4)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⑴图A、B、C各反映的哪一种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别说明图A、B、C中的科学技术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图A应用的科学技术是: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图B应用的科学技术是: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图C应用的科学技术是: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2)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请谈谈新时期应如何兴利除弊,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参考答案(1)图A应用的科学技术是:内燃机技术。积极影响:成为便利、快捷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