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____年级 班 科目语文 执笔______ 使用者 审核_______ 学生姓名
课题 课型 课时数 上课时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新授 1 第 周 星期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 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情感目标:3、 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学 过 程
一、检查预习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鹭鸶( ) 栖息( ) 濒临( ) 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 B.用 c.截 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活动一 走进仙湖,科学探秘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①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②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在文中找出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③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④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活动二 品味语言,展开想象2.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试分析本文体现在哪里 三、成果展示 演讲交流 (展示上环节小组学习交流内容)四、归纳总结 提升拓展1.罗布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你有什么个性见解?2.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提示: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引用数据,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的是直抒胸臆,注意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3.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五、反馈训练 布置作业课堂训练1. 填空:本文是一篇( ),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 )和( )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 ),另一个特点则要求( ),讲究( )、( )。2.如果把文中“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改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 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⑤罗布泊消失了。3.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4.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5.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6.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7.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作业1、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使所有人都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上来。同学们试着写一份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书。倡议书的情况如下:作用:倡议书是团体或个人公开提出某种建议的专用书信。目的: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树立某种风尚,或开展某种公益活动。格式:(1)第一行正中大号字写上“倡议”或“倡议书”,有时也可不写。(2)第二行空两格起写正文,正文要写清楚提出倡议的背景和目的。(3)正文后写上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最后在右下方分两行写上发出倡议的个人(单位)和时间。2、预习下一课
资料补充
罗布泊
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它位于新疆塔克拉玛于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罗布泊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不仅没有人烟,就连生物也难以生存。罗布泊也是个神奇的湖泊,我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着,它曾是一个神话般的文明古国楼兰的所在地,国外也有种种关于楼兰王国奇妙的传说。
◎美文推荐
藏羚羊跪拜 圈点批注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 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的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话:“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也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
读后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