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一共有多少学案
知识点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重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突破思路 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创设与主题相符的情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难点 理解加法牟意义。
突破思路 通过有几支铅笔的情境,设计“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理解。
案例 原题 看一看,填一填。 3+1=( ) 1+( )=( ) ( )+( )=( )
解析 这道题主要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并列出加法算式,计算出结果。 答案分别是: 3+1=4; 1+3=4; 2+2=4。
点拔 最易出错的是第三道题,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到数学信息。
归纳 通过直观的、学生常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算算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含义,计算后看图验证结果。
课后答案 教材第25~26页“练一练”。 1.2+3=5 2+2=4 1+4=5 2.1+4=5 2+3=5 3.3+1=4 3+2=5 4.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2+3=5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原来有2只小兔,又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5只小兔。 5.2+3=5或3+2=51+2=3或2+1=3 6.1、3、5、7。每次多2个。 7.指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算一算。比如:我们家一共有多少人?1+2=3
作 业 (课后余下习题。)
存在问 题摘要 (1). ; (2). ; (3). 。
反思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连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不是难点。而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学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运算的抽象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这正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
课外资料 加号、减号的来历 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和十、一、x、÷等运算符号打交道。这些符号形式简单、对称,表达的意思确切。 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十”,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十”“-”兄弟两个就此诞生了。但是“十”和“一”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等号“=”的产生比“十”和“一”晚大约一百年,距今四百多年。英国学者利科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个数相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等号“=”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