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消化道中,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
A.小肠、口腔、胃 B.胃、口腔、小肠
C.口腔、胃、小肠 D.口腔、小肠、胃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解答】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所以消化道内,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起始部位依次是胃、口腔、小肠。
故答案为:B
2.下列消化道中( )吸收营养物质最多
A.食道 B.大肠 C.胃 D.小肠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营养物质的吸收只在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道内进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
【解答】解: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约长约5~6 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因此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部位是小肠。
故选:D
3.如图中,A,B分别表示脂肪滴在不同消化道部位的状态。如果脂肪滴B状态,则可能位于消化道中的(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根据脂肪消化的位置和消化的特点分析.注意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只能将脂肪变成脂肪微粒。
【解答】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只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图示中脂肪由A状态的大颗粒,变成了B状态的小颗粒,是小肠内胆汁的作用,所以在小肠内脂肪成B状态。
故答案为:D
4.(2017·浙江竞赛)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实验组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能够实现了预期结果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概念可判断,甲组对抗生素进行了控制所以甲是实验组;乙组对维生素进行了控制所以乙是实验组;丙组五种营养成分都有未进行控制所以丙是对照组;丁对蛋白质进行了控制所以丁是实验组;所以C正确。
故选C
5.(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于图中器官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②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C.③中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
D.④分泌的消化液只能消化蛋白质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个各器官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观图可知: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据此解答。
【解答】A、①是肝脏,分泌胆汁,但里面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A错误;
B、②是胃,里面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起到初步消化作用;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B错误;
C、③是胰腺,分泌胰液,含消化食物的多种消化酶;C正确;
D、④小肠,里面有肠液、胰液、胆汁,能对脂肪、淀粉、蛋白质进行最终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D错误。
故选:C
6.下列食物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鱼肝油 B.矿泉水 C.面包 D.食盐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人体能够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必需是溶于水的小分子的物质,例如淀粉是不溶于水的,但其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终产物---葡萄糖是溶于水的,人体能够吸收。
【解答】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面包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
故答案为:C
7.有消化功能的消化道有( )
A.口腔、咽、食道 B.咽、食道、胃
C.食道、胃、小肠 D.口腔、胃、小肠
【答案】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人体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知识,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是中考的重点,可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轻松掌握。
【解答】解:脂肪在小肠内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淀粉在口腔和小肠内被消化.咽、食道、大肠和肛门没有消化功能。
故答案为:D
8.(2012·衢州)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如图所示,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类营养物质,必须消化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了消化系统的一部分结构,甲是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丁是大肠.
【解答】解: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故选:C
9.(2012·义乌)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均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以下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
C.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的影响
D.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在体内的化学反应中能够加快反应速度;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解答】解:A、有些酶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有些酶在细胞外也能起催化作用,例如所有的消化酶都是在消化道内起催化作用的;故符合题意.
B、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例如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对食物中的其它营养物质的分解就没有作用,这就是酶的专一性;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而失去活性,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酶是生物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2017·瑞安模拟)如下图为某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经过消化道各器官时的消化情况,则该营养成分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粗纤维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的先后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口腔开始被消化,是淀粉的消化曲线;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营养物质自胃开始被消化,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最后是脂肪被消化,曲线是脂肪的消化;
故选C
11.(2017·浙江模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皱劈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B.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C.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内都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D.肾小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利于滤过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瓣膜能防止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倒流,动脉血管中没有瓣膜;(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4)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
【解答】A、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因此小肠壁上有无数的小肠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
B、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C、静脉管内都有静脉瓣,动脉管内无瓣膜.C错误;
D、肾小球是个血管球,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这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D正确。
故选:C
12.(2017·萧山模拟)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B.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氧化分解成葡萄糖
C.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D.人体的异化作用就是指人体的呼吸作用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组成元素不相同;蛋白质最终氧化产物是CO(NH2)2 、CO2 和H2O,而糖类和油脂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CO2 和H2O,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而糖类和油脂中一般没有氮元素;(2)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胃不能消化淀粉,在小肠内淀粉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3)膳食纤维的糖类是纤维素,人体没有水解这种键的酶,所以人体不能吸收;(4)同化作用:生物体吸收外界成分并转化成为自身成分.如摄取营养物转变成细胞内有功能的成分.例,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异化作用:体内成分通过代谢生成非机体本身所需要的物质.如体内成分降解成代谢废物而排出体外的过程.例,呼吸作用;
【解答】A、蛋白质在人体内缓慢氧化分解成CO2 和H 2O外,产物中还有尿素,所以A错误;
B、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不是氧化分解,故B错误;
C、人体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人体不能吸收,故C正确;
D、人体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故D错误。
13.(2015·金华模拟)下列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抽血化验时,针头刺入的血管是动脉
B.大量出汗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减小
C.人体需要七大营养素,淀粉被最终消化的场所是口腔
D.小脑病变时,可能会出现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的现象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动脉在人身体内一般埋藏较深,静脉有的分布在较深的部位,有的分布在较浅的部位.(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4)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解答】解:A、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A错误;
B、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大量出汗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不减小,B错误;
C、初步消化淀粉的场所是口腔,淀粉被最终消化的场所是小肠,C错误;
D、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如果一个人走路摇晃,站立不稳,动作不协调,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小脑,D正确.
故选:D
14.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B.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C.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D.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考查了各段消化道的消化特点和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解答】解:食物中含有的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可见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性,把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放在由淀粉制成的胶囊里直接吞服,这样就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故选:A
二、填空题
15.(2017·上虞模拟)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腺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将淀粉消化分解为麦芽糖。如图曲线a和b表示唾液淀粉酶催化某反应生成麦芽糖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产生曲线a和b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温度不同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理消化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根据米饭和馒头中的主要营养素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回答。
【解答】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所以产生曲线a和b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温度不同。
故答案为:温度不同。
16.在观察家畜小肠绒毛的实验中,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可以看到内表面有许多环形 ,其表面有许多 状的突起,每个突起就是一个 .
【答案】皱襞;绒毛;小肠绒毛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其表面有许多绒毛突起,叫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食物的面积;小肠内具有多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小肠是人体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故答案为:皱襞;绒毛;小肠绒毛.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特点是适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17.消化是指在 内将食物分解成为 的成分的过程;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经 进入 的过程叫做吸收.
【答案】消化道;可吸收;消化道壁;循环系统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其中水、无机盐、维生素属于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糖类、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糖类被最终分解成葡萄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被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所以答案为:消化道;可吸收;消化道壁; 循环系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食物消化、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18.(2017·丽水)家庭厨房就是一个科学小世界,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
(1)大米、小麦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
(2)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鲜味还与温度有关,当烧菜时温度长时间在120℃以上,不仅鲜味消失,而且会生成焦谷氨酸钠。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使用味精鲜味最强
B.谷氨酸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C.起锅时加入味精比菜刚入锅时加入味精的鲜味更强
【答案】(1)糖类
(2)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根据已有的进行分析,米饭、小麦中富含的是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根据pH值判断处味精鲜味最强时的酸碱性,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答】(1)米饭、小麦提供的是糖类物质;
(2)A、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此时酸碱性是弱酸性,故A错误;
B、谷氨酸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焦谷氨酸钠,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起锅时加入味精比菜刚入锅时加入味精的鲜味更强,因为高温会使谷氨酸钠变性,影响鲜味,故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1)糖类;(2)C。
19.(2017·浙江模拟)酶对生理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具有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但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资料显示:Ⅰ、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Ⅱ、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
为了探究氯离子(Cl-)是否为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小科利用蒸馏水、0.5%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0.5%氯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1)步骤一:取2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溶液2毫升和1滴碘液;向A试管加入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 。 设置对照实验
(2)步骤二: 。 控制实验条件
(3)步骤三:观察颜色变化。若观察到 则说明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 获取实验证据
【答案】1毫升唾液和1毫升0.5%氯化钠溶液;将2支试管放入37℃水中,恒温水浴;B试管里蓝色先褪去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在探究某个条件对实验的影响时,要设计对照试验,同时注意控制变量;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的结果,据此解答。
【解答】要证明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则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注意控制变量,故B是试管中加入1mL蒸馏水和1mL唾液、1mL0.5%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淀粉酶的生理活性,故应该使温度与人体的正常温度接近,故需要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的热水中加热,观察到B试管中蓝色先褪去,说明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
故答案为:(1)1毫升唾液和1毫升0.5%氯化钠溶液;
(2)将2支试管放入37℃水中,恒温水浴;
(3)B试管里蓝色先褪去.
20.(2017·浙江竞赛)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性,其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影响。氯化铁是—种无机催化剂,其溶液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肝脏组织细胞中也有一种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酶。为了研究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下是该实验的几个步骤:
①向2号试管内滴人几滴氯化铁溶液,作为对照
②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在1、2号管的管口,仔细观察,会发现1号试管口的卫生香燃烧猛烈
③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注入10 毫升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④轻轻振荡这两只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会发现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
⑤取豌豆大小的新鲜肝脏,放在培养皿中迅速剪碎并投人到1号试管中
(1)请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①⑤② D.③⑤①④②
(2)该实验主要证明了酶具有 的特性。
【答案】(1)D
(2)高效性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研究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实验设计中用肝脏作为生物酶,用氯化铁作为无机催化剂,比较这两种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度来比较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在实验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变量的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催化剂放的时间,通过产生气泡的多少和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来判断哪种催化效率高。
【解答】(1)根据实验原理,正确的顺序是③⑤①④②;(2)从步骤④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和步骤②发现1号试管口的卫生得燃烧猛烈可得出放有肝脏生物酶的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故答案为:(1)③⑤①④②;(2)高效性
三、解答题
21.(2017·浙江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1]是肾小囊壁,在A过程中,正常情况下[3]血液不能过滤到[2]的是
(2)若[1]是肾小管壁,则B过程表示的过程是
(3)若[1]是小肠绒毛壁,经过B过程后,则[3]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是 ,含量减少的是 。在[2]处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 。
(4)若[1]是肺泡壁,A、B为两种气体.那么煤气中毒严重时窒息而死,原因是一氧化碳影响了 与B结合,使细胞无法获得B,从而导致死亡.[3]中白细胞与其他血细胞相比,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
(5)若[4]是神经细胞,则C→D血液成分的变化之一是 增多。
【答案】(1)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营养物质;氧气;肠液、 胰液和胆汁
(4)血红蛋白;有细胞核
(5)二氧化碳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示,图示为血液流经人体某一器官(或结构)的毛细血管时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1所代表的器官(或结构)不同,则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也不同。
【解答】(1)若[1]是肾小囊壁,则[3]是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的物质是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2)若[1]是肾小管壁,则[3]是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
(3)若[1]是小肠绒毛壁,则[3]是小肠绒毛内的血管,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吸收:营养物质透过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因此B过程后,[3]内血液中除了二氧化碳增加以外,营养物质也会明显增加;含量减少的是氧气,在[2]小肠处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肠液、 胰液和胆汁;
(4)若[1]是肺泡壁,则[3]是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A、B所代表的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发生在该处的生理过程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发生煤气中毒时,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大200多倍,且结合后不易分离,这样就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使细胞无法获得B氧气,从而导致死亡;白细胞与红细胞相比具有细胞核;
(5)若[4]是神经细胞,则[3]是其中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因此C+D血液成分的变化之一是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增多;
故答案为:(1)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营养物质;氧气;肠液、 胰液和胆汁(4)血红蛋白 ;有细胞核;(5)二氧化碳。
22.(2017·绍兴)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
(1)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 。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 。
(2)a代表的物质是 。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 发生了病变。
【答案】(1)膳食纤维;右心房
(2)氧气
(3)肾小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牵扯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同学们系统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图中结构名称:①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
【解答】(1)不能通过营养物质吸收进入人体的是大分子膳食纤维,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右心房;
(2)B是呼吸系统,代表呼吸作用,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病变了。
故答案为:(1)膳食纤维,右心房;(2)氧气;(3)肾小管。
23.(2017·台州)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胚发生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植物内的导管输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糖类物质的化学消化在口腔中初被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并被小肠吸收。
【解答】(1)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稻谷是果实也是种子,A正确;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胚中的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是植物体的幼苗,B正确;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稻谷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C正确;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D错误。(2)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3)由表格内容可知糙米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1)A、B、C;(2)葡萄糖;(3)B
四、实验探究题
24.(2017·丽水)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发现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 ;
(2)毕希纳实验证实了 ;
(3)下列关于酶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答案】(1)专一性
(2)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
(3)B;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说明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2)毕希纳的实验就是证明了:酵母菌之所以能够发酵是因为酵母细胞中有与发酵物质有关。并证明了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这些发酵物质在活的酵母细胞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一样可以起作用;
(3)A、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这些发酵物质在活的酵母细胞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一样可以起作用,故A错误;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正确;
C、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正确,故选BC。
故答案为:(1)专一性;(2)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3)BC。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消化道中,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 )
A.小肠、口腔、胃 B.胃、口腔、小肠
C.口腔、胃、小肠 D.口腔、小肠、胃
2.下列消化道中( )吸收营养物质最多
A.食道 B.大肠 C.胃 D.小肠
3.如图中,A,B分别表示脂肪滴在不同消化道部位的状态。如果脂肪滴B状态,则可能位于消化道中的(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4.(2017·浙江竞赛)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
A.甲 B.乙 C.丙 D.丁
5.(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于图中器官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②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C.③中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
D.④分泌的消化液只能消化蛋白质
6.下列食物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鱼肝油 B.矿泉水 C.面包 D.食盐
7.有消化功能的消化道有( )
A.口腔、咽、食道 B.咽、食道、胃
C.食道、胃、小肠 D.口腔、胃、小肠
8.(2012·衢州)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如图所示,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类营养物质,必须消化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12·义乌)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均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以下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
C.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的影响
D.酶是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10.(2017·瑞安模拟)如下图为某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经过消化道各器官时的消化情况,则该营养成分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粗纤维
11.(2017·浙江模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皱劈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B.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C.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内都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D.肾小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利于滤过作用
12.(2017·萧山模拟)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B.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氧化分解成葡萄糖
C.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D.人体的异化作用就是指人体的呼吸作用
13.(2015·金华模拟)下列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抽血化验时,针头刺入的血管是动脉
B.大量出汗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减小
C.人体需要七大营养素,淀粉被最终消化的场所是口腔
D.小脑病变时,可能会出现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的现象
14.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B.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C.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D.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二、填空题
15.(2017·上虞模拟)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腺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将淀粉消化分解为麦芽糖。如图曲线a和b表示唾液淀粉酶催化某反应生成麦芽糖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产生曲线a和b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16.在观察家畜小肠绒毛的实验中,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可以看到内表面有许多环形 ,其表面有许多 状的突起,每个突起就是一个 .
17.消化是指在 内将食物分解成为 的成分的过程;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经 进入 的过程叫做吸收.
18.(2017·丽水)家庭厨房就是一个科学小世界,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
(1)大米、小麦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
(2)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鲜味还与温度有关,当烧菜时温度长时间在120℃以上,不仅鲜味消失,而且会生成焦谷氨酸钠。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使用味精鲜味最强
B.谷氨酸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C.起锅时加入味精比菜刚入锅时加入味精的鲜味更强
19.(2017·浙江模拟)酶对生理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具有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但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资料显示:Ⅰ、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Ⅱ、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
为了探究氯离子(Cl-)是否为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小科利用蒸馏水、0.5%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0.5%氯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1)步骤一:取2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溶液2毫升和1滴碘液;向A试管加入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 。 设置对照实验
(2)步骤二: 。 控制实验条件
(3)步骤三:观察颜色变化。若观察到 则说明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 获取实验证据
20.(2017·浙江竞赛)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性,其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影响。氯化铁是—种无机催化剂,其溶液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肝脏组织细胞中也有一种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酶。为了研究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下是该实验的几个步骤:
①向2号试管内滴人几滴氯化铁溶液,作为对照
②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在1、2号管的管口,仔细观察,会发现1号试管口的卫生香燃烧猛烈
③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注入10 毫升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④轻轻振荡这两只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会发现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
⑤取豌豆大小的新鲜肝脏,放在培养皿中迅速剪碎并投人到1号试管中
(1)请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①⑤② D.③⑤①④②
(2)该实验主要证明了酶具有 的特性。
三、解答题
21.(2017·浙江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1]是肾小囊壁,在A过程中,正常情况下[3]血液不能过滤到[2]的是
(2)若[1]是肾小管壁,则B过程表示的过程是
(3)若[1]是小肠绒毛壁,经过B过程后,则[3]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是 ,含量减少的是 。在[2]处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 。
(4)若[1]是肺泡壁,A、B为两种气体.那么煤气中毒严重时窒息而死,原因是一氧化碳影响了 与B结合,使细胞无法获得B,从而导致死亡.[3]中白细胞与其他血细胞相比,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
(5)若[4]是神经细胞,则C→D血液成分的变化之一是 增多。
22.(2017·绍兴)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
(1)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 。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 。
(2)a代表的物质是 。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 发生了病变。
23.(2017·台州)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四、实验探究题
24.(2017·丽水)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发现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 ;
(2)毕希纳实验证实了 ;
(3)下列关于酶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解答】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所以消化道内,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起始部位依次是胃、口腔、小肠。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营养物质的吸收只在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道内进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
【解答】解: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约长约5~6 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因此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部位是小肠。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根据脂肪消化的位置和消化的特点分析.注意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只能将脂肪变成脂肪微粒。
【解答】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胆汁经胆管流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只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图示中脂肪由A状态的大颗粒,变成了B状态的小颗粒,是小肠内胆汁的作用,所以在小肠内脂肪成B状态。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实验组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能够实现了预期结果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概念可判断,甲组对抗生素进行了控制所以甲是实验组;乙组对维生素进行了控制所以乙是实验组;丙组五种营养成分都有未进行控制所以丙是对照组;丁对蛋白质进行了控制所以丁是实验组;所以C正确。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个各器官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观图可知: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据此解答。
【解答】A、①是肝脏,分泌胆汁,但里面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A错误;
B、②是胃,里面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起到初步消化作用;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B错误;
C、③是胰腺,分泌胰液,含消化食物的多种消化酶;C正确;
D、④小肠,里面有肠液、胰液、胆汁,能对脂肪、淀粉、蛋白质进行最终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人体能够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必需是溶于水的小分子的物质,例如淀粉是不溶于水的,但其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终产物---葡萄糖是溶于水的,人体能够吸收。
【解答】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面包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人体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知识,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是中考的重点,可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轻松掌握。
【解答】解:脂肪在小肠内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淀粉在口腔和小肠内被消化.咽、食道、大肠和肛门没有消化功能。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了消化系统的一部分结构,甲是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丁是大肠.
【解答】解: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是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在体内的化学反应中能够加快反应速度;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解答】解:A、有些酶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有些酶在细胞外也能起催化作用,例如所有的消化酶都是在消化道内起催化作用的;故符合题意.
B、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例如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对食物中的其它营养物质的分解就没有作用,这就是酶的专一性;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而失去活性,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酶是生物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的先后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口腔开始被消化,是淀粉的消化曲线;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营养物质自胃开始被消化,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最后是脂肪被消化,曲线是脂肪的消化;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分析】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瓣膜能防止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倒流,动脉血管中没有瓣膜;(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4)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
【解答】A、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因此小肠壁上有无数的小肠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
B、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C、静脉管内都有静脉瓣,动脉管内无瓣膜.C错误;
D、肾小球是个血管球,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这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D正确。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组成元素不相同;蛋白质最终氧化产物是CO(NH2)2 、CO2 和H2O,而糖类和油脂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CO2 和H2O,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而糖类和油脂中一般没有氮元素;(2)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胃不能消化淀粉,在小肠内淀粉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3)膳食纤维的糖类是纤维素,人体没有水解这种键的酶,所以人体不能吸收;(4)同化作用:生物体吸收外界成分并转化成为自身成分.如摄取营养物转变成细胞内有功能的成分.例,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异化作用:体内成分通过代谢生成非机体本身所需要的物质.如体内成分降解成代谢废物而排出体外的过程.例,呼吸作用;
【解答】A、蛋白质在人体内缓慢氧化分解成CO2 和H 2O外,产物中还有尿素,所以A错误;
B、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不是氧化分解,故B错误;
C、人体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人体不能吸收,故C正确;
D、人体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故D错误。
13.【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动脉在人身体内一般埋藏较深,静脉有的分布在较深的部位,有的分布在较浅的部位.(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4)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解答】解:A、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医生抽血时针刺入体表的静脉血管.A错误;
B、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大量出汗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不减小,B错误;
C、初步消化淀粉的场所是口腔,淀粉被最终消化的场所是小肠,C错误;
D、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如果一个人走路摇晃,站立不稳,动作不协调,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小脑,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考查了各段消化道的消化特点和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解答】解:食物中含有的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可见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性,把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放在由淀粉制成的胶囊里直接吞服,这样就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故选:A
15.【答案】温度不同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理消化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根据米饭和馒头中的主要营养素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回答。
【解答】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所以产生曲线a和b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温度不同。
故答案为:温度不同。
16.【答案】皱襞;绒毛;小肠绒毛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其表面有许多绒毛突起,叫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食物的面积;小肠内具有多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小肠是人体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故答案为:皱襞;绒毛;小肠绒毛.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特点是适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17.【答案】消化道;可吸收;消化道壁;循环系统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解答】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其中水、无机盐、维生素属于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糖类、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糖类被最终分解成葡萄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被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所以答案为:消化道;可吸收;消化道壁; 循环系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食物消化、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18.【答案】(1)糖类
(2)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根据已有的进行分析,米饭、小麦中富含的是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根据pH值判断处味精鲜味最强时的酸碱性,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答】(1)米饭、小麦提供的是糖类物质;
(2)A、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此时酸碱性是弱酸性,故A错误;
B、谷氨酸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焦谷氨酸钠,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起锅时加入味精比菜刚入锅时加入味精的鲜味更强,因为高温会使谷氨酸钠变性,影响鲜味,故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1)糖类;(2)C。
19.【答案】1毫升唾液和1毫升0.5%氯化钠溶液;将2支试管放入37℃水中,恒温水浴;B试管里蓝色先褪去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在探究某个条件对实验的影响时,要设计对照试验,同时注意控制变量;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的结果,据此解答。
【解答】要证明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则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注意控制变量,故B是试管中加入1mL蒸馏水和1mL唾液、1mL0.5%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淀粉酶的生理活性,故应该使温度与人体的正常温度接近,故需要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的热水中加热,观察到B试管中蓝色先褪去,说明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
故答案为:(1)1毫升唾液和1毫升0.5%氯化钠溶液;
(2)将2支试管放入37℃水中,恒温水浴;
(3)B试管里蓝色先褪去.
20.【答案】(1)D
(2)高效性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研究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实验设计中用肝脏作为生物酶,用氯化铁作为无机催化剂,比较这两种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度来比较生物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在实验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变量的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催化剂放的时间,通过产生气泡的多少和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来判断哪种催化效率高。
【解答】(1)根据实验原理,正确的顺序是③⑤①④②;(2)从步骤④1号试管的气泡多且最先产生和步骤②发现1号试管口的卫生得燃烧猛烈可得出放有肝脏生物酶的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故答案为:(1)③⑤①④②;(2)高效性
21.【答案】(1)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营养物质;氧气;肠液、 胰液和胆汁
(4)血红蛋白;有细胞核
(5)二氧化碳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示,图示为血液流经人体某一器官(或结构)的毛细血管时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1所代表的器官(或结构)不同,则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也不同。
【解答】(1)若[1]是肾小囊壁,则[3]是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的物质是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
(2)若[1]是肾小管壁,则[3]是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
(3)若[1]是小肠绒毛壁,则[3]是小肠绒毛内的血管,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吸收:营养物质透过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因此B过程后,[3]内血液中除了二氧化碳增加以外,营养物质也会明显增加;含量减少的是氧气,在[2]小肠处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肠液、 胰液和胆汁;
(4)若[1]是肺泡壁,则[3]是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A、B所代表的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发生在该处的生理过程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发生煤气中毒时,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大200多倍,且结合后不易分离,这样就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使细胞无法获得B氧气,从而导致死亡;白细胞与红细胞相比具有细胞核;
(5)若[4]是神经细胞,则[3]是其中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因此C+D血液成分的变化之一是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增多;
故答案为:(1)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营养物质;氧气;肠液、 胰液和胆汁(4)血红蛋白 ;有细胞核;(5)二氧化碳。
22.【答案】(1)膳食纤维;右心房
(2)氧气
(3)肾小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牵扯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同学们系统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图中结构名称:①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
【解答】(1)不能通过营养物质吸收进入人体的是大分子膳食纤维,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右心房;
(2)B是呼吸系统,代表呼吸作用,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病变了。
故答案为:(1)膳食纤维,右心房;(2)氧气;(3)肾小管。
23.【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胚发生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植物内的导管输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糖类物质的化学消化在口腔中初被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并被小肠吸收。
【解答】(1)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稻谷是果实也是种子,A正确;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胚中的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是植物体的幼苗,B正确;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稻谷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C正确;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D错误。(2)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3)由表格内容可知糙米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1)A、B、C;(2)葡萄糖;(3)B
24.【答案】(1)专一性
(2)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
(3)B;C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说明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2)毕希纳的实验就是证明了:酵母菌之所以能够发酵是因为酵母细胞中有与发酵物质有关。并证明了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这些发酵物质在活的酵母细胞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一样可以起作用;
(3)A、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这些发酵物质在活的酵母细胞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一样可以起作用,故A错误;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正确;
C、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正确,故选BC。
故答案为:(1)专一性;(2)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3)B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