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0 15:03: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岑巩模拟)2009年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2.(2019高二下·桂林期中)如图是近代重庆出版的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头,其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从报》(  )
A.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 B.主要宣扬民主科学思想
C.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 D.有浓厚的崇洋媚外色彩
3.(2019·宁波模拟)下表是选自中华民国时期的报刊《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周刊上与观众互动信箱栏目对社会问题关注点的统计情况。其解读正确的是(  )
主题 《生活》(1926—1933年)总数:77篇 《大众生活》(1935—1936年;1941.05.10)总数:139篇
数量(篇) 比12. 数量(篇) 比12.
恋爱婚姻 31 40 1 0.7
人生修养 7 9 1 0.7
抗日救国 11 14 57 41
教育问题 5 6 10 7
国内政治改革 6 8 54 39
国际事务 1 1 13 9
①报刊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
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关注焦点从个人转向社会
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民众关注焦点变化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赢得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5.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6.(2017高一下·东台月考)“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完全取代其他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
B.互联网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接入互联网
C.“互联M+”将消灭中国一切传统行业
D.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7.(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8.(2016·南通模拟)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9.(2016高二上·怀仁期中)“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0.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销4000份左右,
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
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1.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12.(2016·海南)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13.(2016高三上·西宁期中)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14.(2016·平谷模拟)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 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
15.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条件和机遇
二、问答题
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7.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三、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重,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 1919~1949年《申报》大事年表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7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14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28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2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续表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的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企业,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中国共产党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编制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创办报刊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申报》在哪些重要领域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①“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显示了网络的快捷性,体现了网络传媒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符合史实,正确;
②“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凸显了网络的传播和受众接受能力,说明网络传媒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确;
③网络传媒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单选组合题型,根据所给史料阅读并依据题意可选出,同时通过史料也考查了学生对网络传媒的认识。
2.【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广益从报》内容广泛,不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排除。B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科学,排除。C《广益从报》内容广泛,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正确。D题干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由材料 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可以看出内容广泛,宣传西方思想,进而得出结论。
3.【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报刊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材料看不出,排除①;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关注焦点从个人转向社会能够从材料中体现出来,②正确;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民众关注焦点变化可以从材料中国内政治改革的关注度提高看出来。③正确;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赢得民众的关注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成立。④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结合大众传媒变迁的表现和当时中国社会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过程特征。
4.【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
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
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结合改革开放的事实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5.【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国人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救国措施。办报纸宣传民主思想成为主要手段,说明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正确;
此时并不是自由传播信息,A错误;
B中根本性巨变说法绝对;
D中民主化进程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结合民主思想的传播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6.【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目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但是互联网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大众传媒,故A错误;
B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末,而不是21世纪才接入,故B错误;
C虽然互联网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可能完全消灭一切传统行业,故C错误;
D题目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发展远程教育、人际交流和计算机开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媒体与网络结合实现“交互式”传播,进而引起新的传媒革命。
7.【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而外语的学习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能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外语热”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题中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重要表现,A项正确;BC两项的出现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82年初”不符,均排除;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情况。解题时紧扣“侧面说明”,题干中电报在中国的设立从侧面说明了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对此有各种谣言的产生,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是从正面阐释,D“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与题意,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的网络热词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名词,这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网络热词不存在积极、消极只说,也不存在商业性。故本题选B项。A中不是多重选择;C中商业有影响错误;D中消极没有体现。
10.【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 错误
B 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错误
C 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4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 正确
D 《时务报》的畅销说明“国人所办的报纸”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其销量最多时也仅17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 错误
11.【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12.【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D项和材料无关。
【点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解和认识,材料脱离教材,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了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就是服务于政权本身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思想,凸显出历史试题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现实的功能。
13.【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 …《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看见,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定军山》是1905年,而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1907年,均早于1911年,故排除。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点评】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 近代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的大众传媒·报刊
14.【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说话腔调”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能做到这一点的媒体只有电视和广播。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有利也有弊”“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可判断出B项符合题意。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只要抓住关键词,理解题干所给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6.【答案】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 “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17.【答案】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材料二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18.【答案】(1)主要原因: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社会黑暗。基本目的:利用舆论宣传唤醒民众;借助报纸宣传革新图存思想。
(2)①近代政治领域:《申报》对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②近代新闻领域:《申报》新闻编辑方法的改进、报纸内容的拓展。③近代民族工业领域:《申报》经营方式和投资方式的变迁。④近代教育领域:《申报》在推广和普及教育方面的贡献。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第(1)问中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一中“外患之重”等信息进行分析,“基本目的”可联系材料一中“以言论觉天下”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重要领域”可依据材料中“增辟《教育新闻》”等信息进行归纳,“理由”需要围绕《申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新闻、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岑巩模拟)2009年7月中旬,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①“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显示了网络的快捷性,体现了网络传媒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符合史实,正确;
②“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凸显了网络的传播和受众接受能力,说明网络传媒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确;
③网络传媒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④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单选组合题型,根据所给史料阅读并依据题意可选出,同时通过史料也考查了学生对网络传媒的认识。
2.(2019高二下·桂林期中)如图是近代重庆出版的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头,其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从报》(  )
A.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 B.主要宣扬民主科学思想
C.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 D.有浓厚的崇洋媚外色彩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广益从报》内容广泛,不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排除。B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科学,排除。C《广益从报》内容广泛,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正确。D题干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由材料 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可以看出内容广泛,宣传西方思想,进而得出结论。
3.(2019·宁波模拟)下表是选自中华民国时期的报刊《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周刊上与观众互动信箱栏目对社会问题关注点的统计情况。其解读正确的是(  )
主题 《生活》(1926—1933年)总数:77篇 《大众生活》(1935—1936年;1941.05.10)总数:139篇
数量(篇) 比12. 数量(篇) 比12.
恋爱婚姻 31 40 1 0.7
人生修养 7 9 1 0.7
抗日救国 11 14 57 41
教育问题 5 6 10 7
国内政治改革 6 8 54 39
国际事务 1 1 13 9
①报刊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
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关注焦点从个人转向社会
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民众关注焦点变化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赢得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报刊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材料看不出,排除①;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关注焦点从个人转向社会能够从材料中体现出来,②正确;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民众关注焦点变化可以从材料中国内政治改革的关注度提高看出来。③正确;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赢得民众的关注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成立。④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结合大众传媒变迁的表现和当时中国社会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过程特征。
4.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
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
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结合改革开放的事实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5.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国人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救国措施。办报纸宣传民主思想成为主要手段,说明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正确;
此时并不是自由传播信息,A错误;
B中根本性巨变说法绝对;
D中民主化进程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结合民主思想的传播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6.(2017高一下·东台月考)“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完全取代其他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
B.互联网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接入互联网
C.“互联M+”将消灭中国一切传统行业
D.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目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但是互联网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大众传媒,故A错误;
B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末,而不是21世纪才接入,故B错误;
C虽然互联网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可能完全消灭一切传统行业,故C错误;
D题目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发展远程教育、人际交流和计算机开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媒体与网络结合实现“交互式”传播,进而引起新的传媒革命。
7.(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而外语的学习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能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外语热”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题中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重要表现,A项正确;BC两项的出现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82年初”不符,均排除;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
8.(2016·南通模拟)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情况。解题时紧扣“侧面说明”,题干中电报在中国的设立从侧面说明了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对此有各种谣言的产生,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是从正面阐释,D“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与题意,故选C。
9.(2016高二上·怀仁期中)“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的网络热词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名词,这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网络热词不存在积极、消极只说,也不存在商业性。故本题选B项。A中不是多重选择;C中商业有影响错误;D中消极没有体现。
10.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销4000份左右,
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
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 错误
B 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错误
C 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4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 正确
D 《时务报》的畅销说明“国人所办的报纸”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其销量最多时也仅17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 错误
11.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12.(2016·海南)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D项和材料无关。
【点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解和认识,材料脱离教材,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了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就是服务于政权本身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思想,凸显出历史试题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现实的功能。
13.(2016高三上·西宁期中)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 …《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看见,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定军山》是1905年,而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1907年,均早于1911年,故排除。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点评】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 近代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的大众传媒·报刊
14.(2016·平谷模拟)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 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说话腔调”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能做到这一点的媒体只有电视和广播。故选C。
15.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条件和机遇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有利也有弊”“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可判断出B项符合题意。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只要抓住关键词,理解题干所给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二、问答题
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 “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17.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答案】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材料二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三、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重,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 1919~1949年《申报》大事年表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7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14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28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2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续表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的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企业,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1949年 《申报》终刊。中国共产党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编制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创办报刊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申报》在哪些重要领域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为什么
【答案】(1)主要原因: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社会黑暗。基本目的:利用舆论宣传唤醒民众;借助报纸宣传革新图存思想。
(2)①近代政治领域:《申报》对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②近代新闻领域:《申报》新闻编辑方法的改进、报纸内容的拓展。③近代民族工业领域:《申报》经营方式和投资方式的变迁。④近代教育领域:《申报》在推广和普及教育方面的贡献。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第(1)问中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一中“外患之重”等信息进行分析,“基本目的”可联系材料一中“以言论觉天下”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重要领域”可依据材料中“增辟《教育新闻》”等信息进行归纳,“理由”需要围绕《申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新闻、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