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 第四章第二节:糖类
一、单选题
1.关于糖类的性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葡糖糖是一种无色的液态,有甜味,可溶于水
C.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
D.纤维素在人体中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糖糖
【答案】A
【知识点】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糖是多﹣OH的醛或多﹣OH的酮或它们的脱水缩合物,故糖类含C、H、O三种元素,且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故A正确;
B、葡萄糖是固态,不是液体,故B错误;
C、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不同,而只有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才为同分异构体,故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人体内没有能消化纤维素的酶,即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提供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糖是多﹣OH的醛或多﹣OH的酮或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B、葡萄糖是固态;
C、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不同;
D、人体内没有能消化纤维素的酶.
2.下列物质经过彻底水解后,其产物是两种糖的是( )
A.麦芽糖 B.蔗糖 C.淀粉 D.纤维素
【答案】B
【知识点】二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麦芽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只有一种,故A不选;
B.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不只一种,故B选;
C.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只有一种,故C选;
D.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只有一种,故D不选;
故选B.
【分析】A.麦芽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B.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C.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D.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3.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果糖 B.蔗糖 C.纤维素 D.酶
【答案】A
【知识点】二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能发生水解,酶属于蛋白质,能发生水解,葡萄糖、果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故选A.
【分析】根据二糖、多糖、油脂、蛋白质能发生水解,单糖不能发生水解.
4.下列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可用手拿着试纸,并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置于盛有待测气体的试管口附近,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已知在K2CrO4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2CrO42﹣(黄色)+2H+═Cr2O72﹣(橙色)+H2O,则向黄色的K2CrO4溶液中,加入几滴浓硫酸,可使溶液颜色转化为橙色
C.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实验中,为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应用酒精灯加热将混合溶液迅速升温
D.利用银镜反应验证蔗糖是否水解时,应先向蔗糖的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后,再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加热,观察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常见气体的检验;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解:A、试纸使用时,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滴在试纸的中部,或者将试纸润湿,粘到玻璃棒上,靠近检测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故A错误;
B、加入酸,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Cr2O72﹣浓度增大,溶液呈橙红色,溶液橙色加深或溶液颜色加深,故B正确;
C、加热迅速升到170℃乙醇发生消去反应乙烯,防止副反应的发生,故C正确;
D、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由银镜生成,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不能用手拿着试纸经水润洗后靠近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加入酸,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Cr2O72﹣浓度增大;
C、加热170℃乙醇发生消去反应;
D、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
5.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取出袋内的液体,分别与:①碘水、②新制Cu(OH)2加热、③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
A.显蓝色;无红色沉淀;显黄色
B.显蓝色;有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C.不显蓝色;无红色沉淀;显黄色
D.不显蓝色;无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答案】C
【知识点】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①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后,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后渗透到袋外水中故碘水不显蓝色,②葡萄糖是小分子渗透到袋外水中,袋内无葡萄糖故新制Cu(OH)2加热无砖红色沉淀,③淀粉酶属于高分子留在袋内,遇浓硝酸变性显黄色,故选C.
【分析】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后,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后渗透到袋外水中,而淀粉酶属于高分子留在袋内,遇浓硝酸变性显黄色.
6.(2017高二下·湖州期中)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答案】D
【知识点】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解:取淀粉液在稀硫酸中加热后的水解液,分成两份,一份在加入银氨溶液之前加入了碱将溶液的酸性中和掉,加入银氨溶液后出现的银镜现象说明有葡萄糖存在,可以得出淀粉已经水解的结纶,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水解方程式为(C6H10O5)n+nH2O nC6H12O6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H2O+2Ag+3NH3↑;淀粉和碘作用显示蓝色,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碘单质能和氢氧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另一份滴加碘水,发现不变蓝色,所以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故选D.
【分析】取淀粉液在稀硫酸中加热后的水解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碘水,发现不变蓝色,说明无淀粉,另一份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碱性,再加银氨溶液,最后再加热,有银镜生成,说明有葡萄糖,注意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碘单质能和氢氧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7.(2016高二下·扬州开学考)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实验①试管最终会充满水
B.实验②试管中溶液变为血红色
C.实验③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D.实验④CuSO4溶液中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答案】C
【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葡萄糖的银镜反应;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解:A.二氧化氮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因为试管中含有NO,所以溶液不能充满整个试管,故A错误;
B.亚铁离子和KSCN溶液不能反应,不能检验亚铁离子,故B错误;
C.葡萄糖含醛基,是还原性糖,和新制氢氧化铜能生成砖红色沉淀,故C正确;
D.CuSO4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不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二氧化氮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
B.亚铁离子和KSCN溶液不反应;
C.葡萄糖含醛基,是还原性糖;
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产生丁达尔效应.
8.(2018高三下·安徽开学考)下图是几种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a只能是淀粉
B.反应①、②、③均为取代反应
C.有机物c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有机物d的羧酸类同分异构体只有1种
【答案】C
【知识点】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纤维素和淀粉的化学式相同,完全水解的产物均为葡萄糖,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①和③为取代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并使溶液褪色,故C符合题意;
D.乙酸乙酸属于羧酸的同分异构体有丁酸、2-甲基丙酸共2种,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分析】A. 纤维素和淀粉的化学式相同;
B.葡萄糖生成乙醇属于分解反应;
C.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D.乙酸乙酯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9.如图,手性分子是指在分子结构中,当a、b、x、y为彼此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称此分子为手性分子,中心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下列分子中指定的碳原子(用*标记)不属于手性碳原子的是( )
A. 苹果酸
B.丙氨酸
C.葡萄糖
D.甘油醛
【答案】A
【知识点】化学键;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解析】【解答】A、中*号碳原子上连有两个一样的氢原子,不是手性碳原子,故A正确;
B、中*号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甲基、羧基和氨基,是手性碳原子,故B错误;
C、中*号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CH2OH、羟基以及剩余的大取代基,是手性碳原子,故C错误;
D、 中*号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CH2OH、羟基以及醛基,是手性碳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手性碳原子指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手性碳原子判断时抓住:手性碳原子一定是饱和碳原子、手性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基团要是不同的.
二、填空题
10.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即将植物的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用适当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再在催化剂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乙醇即是一种理想的燃料.试写出两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C6H10O5)n+nH2O nC6H12O6;C6H12O6 2C2H5OH+2CO2↑
【知识点】单糖的性质和用途;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纤维素用适当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的方程式为:(C6H10O5)n+nH2O nC6H12O6;
在催化剂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6H12O6 2C2H5OH+2CO2↑;
故答案为:(C6H10O5)n+nH2O nC6H12O6;C6H12O6 2C2H5OH+2CO2↑.
【分析】纤维素为多糖在催化剂条件下水解生成单糖﹣葡萄糖;
葡萄糖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11.分别取1mol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
①进行银镜反应时,需Ag(NH3)2OH mol,反应后葡萄糖变为 (结构简式).
②与乙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要 g 乙酸.
③若使之完全转化为CO2和H2O,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2;CH2OH(CHOH)4COONH4;300;134.4;C6H12O6+6O2→6CO2+6H2O
【知识点】单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1)因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所以1mol葡萄糖反应时需银氨溶液2mol,反应后变为葡萄糖酸铵:CH2OH(CHOH)4COONH4,
故答案为:2;CH2OH(CHOH)4COONH4;(2)因葡萄糖与醋酸反应生成酯的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5CH3COOH→CH3COOCH2(CH3COOCH)4CHO+5H2O,
1mol葡萄糖参加反应,需要5mol乙酸,其质量为:5mol×60g/mol=300g,故答案为:300;(3)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C6H12O6+6O2→6CO2+6H2O,1mol葡萄糖参加反应,需要6mol氧气,其体积为:6mol×22.4L/mol=134.4L,
故答案为:134.4;C6H12O6+6O2→6CO2+6H2O;
【分析】(1)葡萄糖中含醛基,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根据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2)葡萄糖中含5个﹣OH,根据葡萄糖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进行计算;(3)1mol葡萄糖燃烧消耗6mol氧气,根据葡萄糖的氧化反应来计算.
三、综合题
12.(2017·浙江模拟)在烧瓶放20克蔗糖,依次加入少量水、20mL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烧瓶发烫,品红溶液颜色变淡.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
(2)小试管盛装试剂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蔗糖变黑说明发生过程 C12H22O11→C+H2O
B.品红颜色变淡说明SO2有漂白性
C.上述实验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和氧化性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CO2.
【答案】(1)分液漏斗
(2)NaOH或氨水
(3)D
【知识点】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解:在烧瓶放20克蔗糖,依次加入少量水、20mL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是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烧瓶发烫反应放热,品红溶液颜色变淡,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1)仪器a是添加溶液,控制液体流速和体积的仪器,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溶液吸收,故答案为:NaOH或氨水;(3)A.蔗糖为碳氢氧化合物,浓分子式C12H22O11,硫酸具有脱水性,氢和氧2:1脱去剩余碳,C12H22O11→12C+11H2O,故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品红颜色变淡说明SO2有漂白性,故B正确;
C.蔗糖逐渐变黑体现了浓硫酸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碳和浓硫酸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吸水性,故C正确;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硫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可以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烧瓶放20克蔗糖,依次加入少量水、20mL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是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烧瓶发烫反应放热,品红溶液颜色变淡,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1)仪器a是添加溶液,控制液体流速和体积的仪器;(2)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通过碱溶液吸收;(3)A.蔗糖为碳氢氧化合物,浓分子式C12H22O11,硫酸具有脱水性,氢和氧2:1脱去剩余碳;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硫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
13.亚甲基蓝(Methylnene Blue)在碱性条件下与葡萄糖作用生成亚甲基白(Methylene White).亚甲基蓝的结构简式:
著名的蓝瓶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如图示在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g NaOH、100mL H2O和3g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加入3滴~5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混合液呈现蓝色;
②塞紧橡皮塞(活塞a、b关闭),将溶液静置,溶液变为无色;
③再打开瓶塞,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
④再塞紧橡皮塞,将溶液静置,溶液又变为无色.以上③、④可重复多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生将起初配得的蓝色溶液分装在A、B两支试管中(如上图,A试管充满溶液,B中有少量溶液),塞上橡皮塞静置片刻,两溶液均显无色.若再同时振荡A、B试管,能显蓝色的是 (填“A”或“B”).
(2)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活塞a、b,通入足量氢气后,再关闭活塞a、b并振荡,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 (填“能”或“不能”);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a、b通入足量氧气,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 (填“能”或“不能”).
(3)上述转化过程中,葡萄糖的作用是 ,亚甲基蓝的作用是
(4)上述实验中葡萄糖也可用鲜橙汁(其中含丰富维生素C)代替,这是因为维生素C具有
(5)该实验中③、④操作能否无限次重复进行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答案】(1)B
(2)不能;能
(3)还原剂;催化剂(或催化剂兼作指示剂);
(4)还原性
(5)不能;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全部转化为其他物质(注: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分解及聚合,当溶液呈黄棕色时反应不能再进行下去).
【知识点】单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试管B中含有氧气,能将葡萄糖氧化,溶液显蓝色,而试管A中物氧气,不能将还原性葡萄糖氧化,故答案为:B;
(2)由于充入的是H2,也无氧化剂O2,不能变为蓝色;充入O2后则能被氧化而变为蓝色,故答案为:不能;能;
(3)葡萄糖被O2氧化,故作还原剂,亚甲基蓝作指示剂或催化剂,
故答案为:还原剂;催化剂(或催化剂兼作指示剂);
(4)由于维生素C可代替葡萄糖,故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性;
(5)实验不能无限进行,因葡萄糖最终被消耗尽,故答案为:不能;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全部转化为其他物质(注: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分解及聚合,当溶液呈黄棕色时反应不能再进行下去).
【分析】从题目中可获得如下信息:亚甲基蓝 亚甲基白,
(1)由于试管A中充满溶液,无氧化剂O2;
(2)由于充入的是H2,也无氧化剂O2,不能变为蓝色;充入O2后则能被氧化而变为蓝色;
(3)通过上述分析葡萄糖被O2氧化,故作还原剂,亚甲基蓝作指示剂;
(4)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5)实验不能无限进行,因葡萄糖最终被消耗尽.
1 / 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 第四章第二节:糖类
一、单选题
1.关于糖类的性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葡糖糖是一种无色的液态,有甜味,可溶于水
C.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
D.纤维素在人体中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糖糖
2.下列物质经过彻底水解后,其产物是两种糖的是( )
A.麦芽糖 B.蔗糖 C.淀粉 D.纤维素
3.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果糖 B.蔗糖 C.纤维素 D.酶
4.下列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可用手拿着试纸,并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置于盛有待测气体的试管口附近,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已知在K2CrO4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2CrO42﹣(黄色)+2H+═Cr2O72﹣(橙色)+H2O,则向黄色的K2CrO4溶液中,加入几滴浓硫酸,可使溶液颜色转化为橙色
C.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实验中,为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应用酒精灯加热将混合溶液迅速升温
D.利用银镜反应验证蔗糖是否水解时,应先向蔗糖的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后,再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加热,观察现象
5.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取出袋内的液体,分别与:①碘水、②新制Cu(OH)2加热、③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
A.显蓝色;无红色沉淀;显黄色
B.显蓝色;有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C.不显蓝色;无红色沉淀;显黄色
D.不显蓝色;无红色沉淀;不显黄色
6.(2017高二下·湖州期中)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7.(2016高二下·扬州开学考)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实验①试管最终会充满水
B.实验②试管中溶液变为血红色
C.实验③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D.实验④CuSO4溶液中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8.(2018高三下·安徽开学考)下图是几种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a只能是淀粉
B.反应①、②、③均为取代反应
C.有机物c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有机物d的羧酸类同分异构体只有1种
9.如图,手性分子是指在分子结构中,当a、b、x、y为彼此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称此分子为手性分子,中心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下列分子中指定的碳原子(用*标记)不属于手性碳原子的是( )
A. 苹果酸
B.丙氨酸
C.葡萄糖
D.甘油醛
二、填空题
10.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即将植物的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用适当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再在催化剂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乙醇即是一种理想的燃料.试写出两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
11.分别取1mol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
①进行银镜反应时,需Ag(NH3)2OH mol,反应后葡萄糖变为 (结构简式).
②与乙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要 g 乙酸.
③若使之完全转化为CO2和H2O,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综合题
12.(2017·浙江模拟)在烧瓶放20克蔗糖,依次加入少量水、20mL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烧瓶发烫,品红溶液颜色变淡.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
(2)小试管盛装试剂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蔗糖变黑说明发生过程 C12H22O11→C+H2O
B.品红颜色变淡说明SO2有漂白性
C.上述实验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和氧化性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CO2.
13.亚甲基蓝(Methylnene Blue)在碱性条件下与葡萄糖作用生成亚甲基白(Methylene White).亚甲基蓝的结构简式:
著名的蓝瓶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如图示在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g NaOH、100mL H2O和3g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加入3滴~5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混合液呈现蓝色;
②塞紧橡皮塞(活塞a、b关闭),将溶液静置,溶液变为无色;
③再打开瓶塞,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
④再塞紧橡皮塞,将溶液静置,溶液又变为无色.以上③、④可重复多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生将起初配得的蓝色溶液分装在A、B两支试管中(如上图,A试管充满溶液,B中有少量溶液),塞上橡皮塞静置片刻,两溶液均显无色.若再同时振荡A、B试管,能显蓝色的是 (填“A”或“B”).
(2)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活塞a、b,通入足量氢气后,再关闭活塞a、b并振荡,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 (填“能”或“不能”);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a、b通入足量氧气,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 (填“能”或“不能”).
(3)上述转化过程中,葡萄糖的作用是 ,亚甲基蓝的作用是
(4)上述实验中葡萄糖也可用鲜橙汁(其中含丰富维生素C)代替,这是因为维生素C具有
(5)该实验中③、④操作能否无限次重复进行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糖是多﹣OH的醛或多﹣OH的酮或它们的脱水缩合物,故糖类含C、H、O三种元素,且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故A正确;
B、葡萄糖是固态,不是液体,故B错误;
C、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不同,而只有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才为同分异构体,故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人体内没有能消化纤维素的酶,即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提供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糖是多﹣OH的醛或多﹣OH的酮或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B、葡萄糖是固态;
C、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不同;
D、人体内没有能消化纤维素的酶.
2.【答案】B
【知识点】二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麦芽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只有一种,故A不选;
B.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不只一种,故B选;
C.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只有一种,故C选;
D.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只有一种,故D不选;
故选B.
【分析】A.麦芽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B.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C.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D.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3.【答案】A
【知识点】二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能发生水解,酶属于蛋白质,能发生水解,葡萄糖、果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故选A.
【分析】根据二糖、多糖、油脂、蛋白质能发生水解,单糖不能发生水解.
4.【答案】A
【知识点】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常见气体的检验;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解:A、试纸使用时,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滴在试纸的中部,或者将试纸润湿,粘到玻璃棒上,靠近检测的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故A错误;
B、加入酸,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Cr2O72﹣浓度增大,溶液呈橙红色,溶液橙色加深或溶液颜色加深,故B正确;
C、加热迅速升到170℃乙醇发生消去反应乙烯,防止副反应的发生,故C正确;
D、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由银镜生成,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不能用手拿着试纸经水润洗后靠近气体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加入酸,H+浓度增大,平衡左移,Cr2O72﹣浓度增大;
C、加热170℃乙醇发生消去反应;
D、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
5.【答案】C
【知识点】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①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后,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后渗透到袋外水中故碘水不显蓝色,②葡萄糖是小分子渗透到袋外水中,袋内无葡萄糖故新制Cu(OH)2加热无砖红色沉淀,③淀粉酶属于高分子留在袋内,遇浓硝酸变性显黄色,故选C.
【分析】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后,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后渗透到袋外水中,而淀粉酶属于高分子留在袋内,遇浓硝酸变性显黄色.
6.【答案】D
【知识点】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解:取淀粉液在稀硫酸中加热后的水解液,分成两份,一份在加入银氨溶液之前加入了碱将溶液的酸性中和掉,加入银氨溶液后出现的银镜现象说明有葡萄糖存在,可以得出淀粉已经水解的结纶,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水解方程式为(C6H10O5)n+nH2O nC6H12O6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H2O+2Ag+3NH3↑;淀粉和碘作用显示蓝色,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碘单质能和氢氧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另一份滴加碘水,发现不变蓝色,所以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故选D.
【分析】取淀粉液在稀硫酸中加热后的水解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碘水,发现不变蓝色,说明无淀粉,另一份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碱性,再加银氨溶液,最后再加热,有银镜生成,说明有葡萄糖,注意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碘单质能和氢氧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葡萄糖的银镜反应;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解:A.二氧化氮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因为试管中含有NO,所以溶液不能充满整个试管,故A错误;
B.亚铁离子和KSCN溶液不能反应,不能检验亚铁离子,故B错误;
C.葡萄糖含醛基,是还原性糖,和新制氢氧化铜能生成砖红色沉淀,故C正确;
D.CuSO4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不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二氧化氮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
B.亚铁离子和KSCN溶液不反应;
C.葡萄糖含醛基,是还原性糖;
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产生丁达尔效应.
8.【答案】C
【知识点】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纤维素和淀粉的化学式相同,完全水解的产物均为葡萄糖,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①和③为取代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并使溶液褪色,故C符合题意;
D.乙酸乙酸属于羧酸的同分异构体有丁酸、2-甲基丙酸共2种,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分析】A. 纤维素和淀粉的化学式相同;
B.葡萄糖生成乙醇属于分解反应;
C.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D.乙酸乙酯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9.【答案】A
【知识点】化学键;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解析】【解答】A、中*号碳原子上连有两个一样的氢原子,不是手性碳原子,故A正确;
B、中*号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甲基、羧基和氨基,是手性碳原子,故B错误;
C、中*号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CH2OH、羟基以及剩余的大取代基,是手性碳原子,故C错误;
D、 中*号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CH2OH、羟基以及醛基,是手性碳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手性碳原子指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手性碳原子判断时抓住:手性碳原子一定是饱和碳原子、手性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基团要是不同的.
10.【答案】(C6H10O5)n+nH2O nC6H12O6;C6H12O6 2C2H5OH+2CO2↑
【知识点】单糖的性质和用途;多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纤维素用适当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的方程式为:(C6H10O5)n+nH2O nC6H12O6;
在催化剂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6H12O6 2C2H5OH+2CO2↑;
故答案为:(C6H10O5)n+nH2O nC6H12O6;C6H12O6 2C2H5OH+2CO2↑.
【分析】纤维素为多糖在催化剂条件下水解生成单糖﹣葡萄糖;
葡萄糖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11.【答案】2;CH2OH(CHOH)4COONH4;300;134.4;C6H12O6+6O2→6CO2+6H2O
【知识点】单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1)因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所以1mol葡萄糖反应时需银氨溶液2mol,反应后变为葡萄糖酸铵:CH2OH(CHOH)4COONH4,
故答案为:2;CH2OH(CHOH)4COONH4;(2)因葡萄糖与醋酸反应生成酯的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5CH3COOH→CH3COOCH2(CH3COOCH)4CHO+5H2O,
1mol葡萄糖参加反应,需要5mol乙酸,其质量为:5mol×60g/mol=300g,故答案为:300;(3)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C6H12O6+6O2→6CO2+6H2O,1mol葡萄糖参加反应,需要6mol氧气,其体积为:6mol×22.4L/mol=134.4L,
故答案为:134.4;C6H12O6+6O2→6CO2+6H2O;
【分析】(1)葡萄糖中含醛基,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根据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2)葡萄糖中含5个﹣OH,根据葡萄糖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进行计算;(3)1mol葡萄糖燃烧消耗6mol氧气,根据葡萄糖的氧化反应来计算.
12.【答案】(1)分液漏斗
(2)NaOH或氨水
(3)D
【知识点】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解:在烧瓶放20克蔗糖,依次加入少量水、20mL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是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烧瓶发烫反应放热,品红溶液颜色变淡,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1)仪器a是添加溶液,控制液体流速和体积的仪器,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溶液吸收,故答案为:NaOH或氨水;(3)A.蔗糖为碳氢氧化合物,浓分子式C12H22O11,硫酸具有脱水性,氢和氧2:1脱去剩余碳,C12H22O11→12C+11H2O,故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品红颜色变淡说明SO2有漂白性,故B正确;
C.蔗糖逐渐变黑体现了浓硫酸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碳和浓硫酸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吸水性,故C正确;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硫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可以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烧瓶放20克蔗糖,依次加入少量水、20mL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是碳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烧瓶发烫反应放热,品红溶液颜色变淡,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1)仪器a是添加溶液,控制液体流速和体积的仪器;(2)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通过碱溶液吸收;(3)A.蔗糖为碳氢氧化合物,浓分子式C12H22O11,硫酸具有脱水性,氢和氧2:1脱去剩余碳;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硫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
13.【答案】(1)B
(2)不能;能
(3)还原剂;催化剂(或催化剂兼作指示剂);
(4)还原性
(5)不能;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全部转化为其他物质(注: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分解及聚合,当溶液呈黄棕色时反应不能再进行下去).
【知识点】单糖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试管B中含有氧气,能将葡萄糖氧化,溶液显蓝色,而试管A中物氧气,不能将还原性葡萄糖氧化,故答案为:B;
(2)由于充入的是H2,也无氧化剂O2,不能变为蓝色;充入O2后则能被氧化而变为蓝色,故答案为:不能;能;
(3)葡萄糖被O2氧化,故作还原剂,亚甲基蓝作指示剂或催化剂,
故答案为:还原剂;催化剂(或催化剂兼作指示剂);
(4)由于维生素C可代替葡萄糖,故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性;
(5)实验不能无限进行,因葡萄糖最终被消耗尽,故答案为:不能;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全部转化为其他物质(注: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分解及聚合,当溶液呈黄棕色时反应不能再进行下去).
【分析】从题目中可获得如下信息:亚甲基蓝 亚甲基白,
(1)由于试管A中充满溶液,无氧化剂O2;
(2)由于充入的是H2,也无氧化剂O2,不能变为蓝色;充入O2后则能被氧化而变为蓝色;
(3)通过上述分析葡萄糖被O2氧化,故作还原剂,亚甲基蓝作指示剂;
(4)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5)实验不能无限进行,因葡萄糖最终被消耗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