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政府推行了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有利于卫生防疫 B.为造纸厂节约生产成本
C.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D.为每个家庭节约资金
【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森林资源可以提供木材,我国已在初中、小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故选:C
【分析】森林资源不但能给人类提供木材,森林资源还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森林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因而森林资源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2017八上·彭水月考)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
A.环境污染 B.滥砍乱伐
C.动物的争斗行为 D.滥捕乱杀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解: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下列各项中,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的一项是动物的争斗行为.
A、环境污染,会使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故不合题意.
B、滥砍乱伐,会使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故不合题意.
C、动物的争斗行为是生物为维持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的行为,不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故符合题意.
D、滥捕乱杀,会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故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2017八上·兰州期中)有人说“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下列叙述能够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 ) ①海洋的空间有限; ②海洋的资源有限; ③人类大量开采海洋资源造成枯竭; ④人类的大量开采海洋资源造成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有些海洋资源是一次性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气,过度开采会导致枯竭;有些海洋资源是参与全球循环的,如水资源,洋流,海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些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鱼类,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所以要合理开发利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海洋资源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海洋资源的种类、特点方面来考虑。
4.(2017八下·普宁期末)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健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是( )
A.室内摆放的水果散发的香味 B.厨房烹饪时的油烟
C.瓷砖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氡 D.油漆中含有的甲醛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室内摆放的水果散发出的香味是无毒的,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厨房烹饪时产生的油烟中有使人致癌的成分,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石材释放出的有害放射性气体氡容易使人致癌,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劣质粘合剂释放出的甲醛等有毒物质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健康,室内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是室内装修、家具涂料、建筑材料带来的污染物,如甲醛、放射性气体氡等;二是室外流入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三是家庭利用燃料煮食物、取暖等形成的污染物,如油烟.
5.(2017七下·罗山期末)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悖的一项是( )
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
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时,应以经济发展为重,会造成环境、生态的破坏,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A符合题意;
B.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不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不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B不符合题意;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于过渡消耗并得到补充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以“掠夺”的方式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保护环境,不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合理享有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权利不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是一种坚持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
6.(2017七下·莱城期末)“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已经实施分类投放.快递所用包装纸箱应投放在标有哪种标志的垃圾箱中( )
A. 不可回收 B. 有害垃圾
C. 厨余垃圾 D. 可回收
【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快递所用包装纸箱属于可回收废物,应投放在标有 标志的垃圾箱中.
故答案为:D.
【分析】明确标记所包含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7.科学家发现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野生动物大量灭绝 B.地震海啸频繁发生
C.淡水资源严重污染 D.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8.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
A.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
C.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以上各项都是
【答案】D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 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 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影响,如:赤潮形成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排放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9.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保护、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是( )
A.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使水受到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B符合题意;
C、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保护水资源,C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利于保护水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是我们日常不可缺少的成分,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
10.(2017七上·南山期中)今年年初,雾霾在我国华东、华北地区大范围弥漫,多地城市陷入严重空气污染。小明在“关注雾霾”主题班会上提出了下列治雾霾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扩大绿化面积 B.严禁焚烧秸秆
C.增加火力发电 D.发展公共交通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大力植树造林能减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能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A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因为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因此,严禁焚烧秸秆,B不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
D.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故霾的实质是固体小颗粒。
2、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可以阻滞和吸附尘埃粒子,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等。
11.酸雨是指雨水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雨水.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D.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故答案选C.
【分析】A、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12.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故选:C.
【分析】①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②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13.(2017七下·合肥期末)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长期食用富含哪种元素的食物造成的( )
A.铜 B.镁 C.锌 D.汞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汞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汞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因最早发现于日本水俣湾而得名.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的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4.(2017八下·虞城期末)下列各项与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随手关灯 B.购物用塑料袋
C.一水多用 D.出门前提前几分钟关空调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A、随手关灯,可以减少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生活”理念,A不符合题意
B、购物用塑料袋,容易出现“白色污染”,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B符合题意;
C、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节约了用水,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出门前提前几分钟关空调,可以减少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环保”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减缓生态恶化.
15.(2017七下·建平期末)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你认为这种“问题大米”是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土重金属污染 D.温室效应
【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A、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煤产生的,因为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B、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不符合题意;
C、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废电池中含有镉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导致患骨痛病.使用这种镉超标大米的对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是镉造成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致畸和致癌.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当地土壤或水体中镉污染较严重时,被水稻吸收后,可能导致大米中镉含量超标,食用大米后,大米中的镉会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16.(2017七下·滦县期末)下列哪一项不是人口过快增长产生的危害( )
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C.加快人口的老龄化 D.造成资源危机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供养越来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发矿产,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因此生态环境遭到危害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人口的急剧膨胀给生物圈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就业困难、教育、医疗紧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故不符合题意;
C、加快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是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故符合题意;
D、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供养越来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发矿产、占用土地等造成资源危机,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17.(2017八下·潮阳期末)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持续出现了多起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 )
A.大气污染 B.火山喷发
C.植被遭受破坏 D.土壤污染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根据“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可知“沙尘暴”是人们过度砍伐树木,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干旱的沙漠,大风吹起细纱,漫天飘着细沙.
故答案为:C
【分析】“沙尘暴”虽然使司机师傅看不清道路,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但它对治理酸雨有帮助,能起到中和的作用. 沙尘暴”是人们过度砍伐树木,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干旱的沙漠,大风吹起细纱,漫天飘着细沙引起的.
18.(2017·揭西模拟)以下情况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
A.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B.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里
D.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会引起水污染,A正确;
B、农业上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水污染,B错误;
C、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里会引起水污染,C错误;
D、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会引起水污染,D错误;
故选:A
19.(2017七下·丰都期末)下列哪项是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 )
A.把收集的固体废弃物倾倒到江河
B.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C.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D.撤销所有火力发电厂,发展水电站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解: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少.
故选:B.
【分析】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溶于雨雪,形成的降水.
20.(2017·成都)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曾经有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后来许多地区变成了荒山秃岭.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频繁 B.寒流长期侵袭
C.人类过度砍伐 D.常年干旱缺水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由于人们对植被的过度开垦,使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导致黄土高原才变成荒山秃岭的.
故选:C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2)黄土高原由于人们对当地的植被过度的开发,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才变成荒山秃岭的,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1.(2016八上·盐城开学考)下列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废金属 B.废电池
C.废日光灯管 D.废水银温度计
【答案】A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解:A、废金属,通过处理还可以制取金属和合金,节约了大量的原料,可以回收;
B、废旧电池中的镉元素,则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患中枢神经疾病;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回收废电池主要是为了防止废电池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可以集中处理.
C、废日光灯管含有汞有危害,目前国家还没有回收规定,不可以回收.
D、一支标准水银体温计,含有一克汞,若是不小心被打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间内的汞浓度达到22.2毫克/立方米.而普通人在汞浓度为1~3毫克/立方米的房间里,只需两个小时就可能导致头痛、发烧、腹部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不仅如此,中毒者的呼吸道和肺组织很可能会受到损伤,甚至因呼吸衰竭而亡.因此,水银温度计绝不是可回收垃圾,属于危险废弃物.
故选:A
【分析】根据可回收垃圾是指能够回收再利用,既不污染环境又节约了资源,不可回收垃圾属于不能再利用,但可以集中处理.
22.(2017七上·当涂期末)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噁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可见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却有意无意的给环境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负面的影响.
23.(2016七下·沧州期末)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时,其调查方式包括( )
①实地调查 ②到当地的环保部门咨询 ③自己想象④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资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方式可以是:实地调查;咨询或者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资料,因此①②④符合调查的方式.
故选: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其中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4.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减少环境污染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C.较少传染病的发生,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选项A 推广生物防治,减少药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选项B 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提高了废物利用率,属于保护环境的例子.选项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综合题
25.(2017七下·黄岛期末)如果为某市在近20年期间,对城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研究的统计图,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如图,说说在这20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 ,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起着温室上的玻璃一样的作用,这就是 .
(2)根据研究表明,每年冬季的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于夏季,解释其中的原理 .
(3)为了有效减缓温室效应,请你为政府机构进言献策 .
【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温室效应
(2)夏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二氧化碳较多,而冬季则相反
(3)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1)由于经济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城市建筑增加、植被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如图:在研究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328ppm.其后第20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364ppm.可见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温室效应.(2)夏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二氧化碳较多,冬季,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致使每年冬季的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于夏季;(3)为了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可以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等.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寸土寸金”的条件下,建造楼顶花园、空中花园,种植爬山虎等绿化楼体;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温室效应;(2)夏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二氧化碳较多,而冬季则相反;(3)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等
【分析】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多产生了温室效应;要缓解“温室效应”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预习思考
材料一:我国政府2010年针对节能汽车和电动车出台补贴办法,制定奖励政策.在全国推广1.5亿只节能灯,争取在几年内把全国所有的白炽灯更换为节能灯.普通老百姓购买节能灯政府给补贴50%,对单位大宗用户补贴30%,如果把全国的白炽灯全部更换下来,一年可以节电480多亿度.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指出,全体国民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洋及河流的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重点跨界河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二)设问解疑
(三)简结转新
(1)绿色生活,从低碳开始.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下列哪种气体的排放,从而减轻全球变暖的趋势 ( )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
(2)煤燃烧和普通汽车尾气排放的 ,是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3)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将会造成 污染。
(4)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不利于节能减排的是
A.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B.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
C.减少开车,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
D.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
(5)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碳排放的?请举两例
【答案】(1)C
(2)二氧化硫
(3)水
(4)D
(5)答:不使用一次性餐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煤中伴有的硫随着煤的燃烧而生成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在金属的冶炼中金属硫化物的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在空气中杂质粒子的催化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形成酸雨。
(3)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纸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属于水污染。
(4)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不利于节能减排.选D。
(5)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不使用一次性餐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等做法进行低碳生活。
故答案为:(1)C
(2)二氧化硫
(3)水
(4)D
(5)不使用一次性餐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分析】一、做“节能减排”的宣传者.二、做“节能减排的实践者”:①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用布袋代替塑料袋;②减少喝瓶装水和饮料; ③使用节能电器;④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⑤亲近大自然,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三、实验探究题
27.(2017·曲靖)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以下3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每天定时对A、B、C培养皿分别喷洒等量且适量的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
步骤三:7天后观察小麦种子萌发结果.
分析回答:
(1)此探究活动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 ,变量为 .
(2)三个培养皿中萌发率最低的是 .
(3)该探究活动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 .
【答案】(1)C;酸雨的强度
(2)A
(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
(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在本实验中A、B、C分别设置的是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变量是酸雨的强度.那么对照组是C,AB分别为实验组,和C形成对照.(2)(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一定的酸碱度等,酸雨的强度越高,种子的萌发率越低,从而得出结论.(4)在实验中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是因为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C;酸雨的强度;(2)A;(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8.(2016·厦门)近期,重金属铬因“毒胶囊”再次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A、B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A盆正常浇水,B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 .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 (选填:减少/增加)偶然性,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 (选填:促进/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答案】(1)对照;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2)无关变量
(3)减少
(4)抑制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甲乙只有一个变量有无铬(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因此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本实验的现象发现,无铬玉米幼苗正常生长而有铬玉米幼苗生长不良.所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或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此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或变量).(3)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减少偶然性,提高准确性.常常设重复组,并且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因此“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减少(选填:减少/增加)偶然性,“提高准确性”.(4)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抑制(选填:促进/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或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2)无关变量(或者变量 )(3)减少(4)抑制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探究实验中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常采用多次重复实验以及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9.(2015·沙市模拟)2008年我国政府的“限塑令”实施后不久,就有厂家声称,他们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符合环保要求,能够代替现行塑料袋.请分析回答:
(1)政府“限塑”是因为:现行塑料袋进入生态系统后不能被 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2)请你帮助环保部门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鉴别该厂家说法的真实性.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块肥沃菜地的适量土壤,混合均匀后 ,分别加入大小相等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②取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现行塑料袋和 各2个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用其中的土壤充分掩埋后,在同一地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时喷洒等量的蒸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③每隔一个星期,分别检查甲、乙两个水槽中实验材料的分解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一段时间后,掩埋在土壤中的该厂家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已经分解或部分分解,而现行塑料袋没有分解,则证明 ;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没有分解,则证明 .
【答案】(1)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2)分成两等份(或平均分成两份);新型材料购物袋;该厂家的说法真实可靠;该厂家的说法不可信.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解答】解:(1)塑料不易降解,是因为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掉塑料,影响环境的美观并污染环境,所含成分有潜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装材料多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政府“限塑”的真正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2)该实验设计为对照实验,遵循等量原则;该厂家的新型购物袋应具有下列优点:①在短时间内降解(分解),②对土壤不造成污染,③能充分利用农田废弃物(如秸杆等),④分解后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等.故每隔一个星期,分别检查甲、乙两个水槽中实验材料的分解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如果一段时间后,掩埋在土壤中的该厂家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已经分解或部分分解,而现行塑料袋没有分解,则证明该厂家的说法真实可靠;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没有分解,则证明该厂家的说法不可信.
【分析】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1 / 1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政府推行了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有利于卫生防疫 B.为造纸厂节约生产成本
C.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D.为每个家庭节约资金
2.(2017八上·彭水月考)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
A.环境污染 B.滥砍乱伐
C.动物的争斗行为 D.滥捕乱杀
3.(2017八上·兰州期中)有人说“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下列叙述能够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 ) ①海洋的空间有限; ②海洋的资源有限; ③人类大量开采海洋资源造成枯竭; ④人类的大量开采海洋资源造成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 D.③④
4.(2017八下·普宁期末)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健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是( )
A.室内摆放的水果散发的香味 B.厨房烹饪时的油烟
C.瓷砖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氡 D.油漆中含有的甲醛
5.(2017七下·罗山期末)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悖的一项是( )
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
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
6.(2017七下·莱城期末)“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已经实施分类投放.快递所用包装纸箱应投放在标有哪种标志的垃圾箱中( )
A. 不可回收 B. 有害垃圾
C. 厨余垃圾 D. 可回收
7.科学家发现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野生动物大量灭绝 B.地震海啸频繁发生
C.淡水资源严重污染 D.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8.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
A.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
C.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以上各项都是
9.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保护、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是( )
A.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10.(2017七上·南山期中)今年年初,雾霾在我国华东、华北地区大范围弥漫,多地城市陷入严重空气污染。小明在“关注雾霾”主题班会上提出了下列治雾霾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扩大绿化面积 B.严禁焚烧秸秆
C.增加火力发电 D.发展公共交通
11.酸雨是指雨水具有较强酸性,pH小于5.6的雨水.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D.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12.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13.(2017七下·合肥期末)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长期食用富含哪种元素的食物造成的( )
A.铜 B.镁 C.锌 D.汞
14.(2017八下·虞城期末)下列各项与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随手关灯 B.购物用塑料袋
C.一水多用 D.出门前提前几分钟关空调
15.(2017七下·建平期末)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你认为这种“问题大米”是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土重金属污染 D.温室效应
16.(2017七下·滦县期末)下列哪一项不是人口过快增长产生的危害( )
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C.加快人口的老龄化 D.造成资源危机
17.(2017八下·潮阳期末)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持续出现了多起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 )
A.大气污染 B.火山喷发
C.植被遭受破坏 D.土壤污染
18.(2017·揭西模拟)以下情况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
A.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B.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里
D.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19.(2017七下·丰都期末)下列哪项是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 )
A.把收集的固体废弃物倾倒到江河
B.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C.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D.撤销所有火力发电厂,发展水电站
20.(2017·成都)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曾经有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后来许多地区变成了荒山秃岭.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频繁 B.寒流长期侵袭
C.人类过度砍伐 D.常年干旱缺水
21.(2016八上·盐城开学考)下列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废金属 B.废电池
C.废日光灯管 D.废水银温度计
22.(2017七上·当涂期末)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23.(2016七下·沧州期末)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时,其调查方式包括( )
①实地调查 ②到当地的环保部门咨询 ③自己想象④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资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减少环境污染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C.较少传染病的发生,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综合题
25.(2017七下·黄岛期末)如果为某市在近20年期间,对城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研究的统计图,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如图,说说在这20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 ,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起着温室上的玻璃一样的作用,这就是 .
(2)根据研究表明,每年冬季的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于夏季,解释其中的原理 .
(3)为了有效减缓温室效应,请你为政府机构进言献策 .
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预习思考
材料一:我国政府2010年针对节能汽车和电动车出台补贴办法,制定奖励政策.在全国推广1.5亿只节能灯,争取在几年内把全国所有的白炽灯更换为节能灯.普通老百姓购买节能灯政府给补贴50%,对单位大宗用户补贴30%,如果把全国的白炽灯全部更换下来,一年可以节电480多亿度.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指出,全体国民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湖洋及河流的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重点跨界河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二)设问解疑
(三)简结转新
(1)绿色生活,从低碳开始.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下列哪种气体的排放,从而减轻全球变暖的趋势 ( )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
(2)煤燃烧和普通汽车尾气排放的 ,是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3)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将会造成 污染。
(4)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不利于节能减排的是
A.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B.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
C.减少开车,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
D.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
(5)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碳排放的?请举两例
三、实验探究题
27.(2017·曲靖)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把120粒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以下3个培养皿中.
步骤二:每天定时对A、B、C培养皿分别喷洒等量且适量的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
步骤三:7天后观察小麦种子萌发结果.
分析回答:
(1)此探究活动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 ,变量为 .
(2)三个培养皿中萌发率最低的是 .
(3)该探究活动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 .
28.(2016·厦门)近期,重金属铬因“毒胶囊”再次引起关注.小宏想知道铬对玉米生长是否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实验:在装有同样肥沃土壤的A、B两个花盆中,同时移入生长同样健壮的玉米幼苗,A盆正常浇水,B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两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该实验重复做三次,现象一致.
(1)这是一组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2)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 .
(3)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 (选填:减少/增加)偶然性,提高准确性.
(4)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 (选填:促进/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29.(2015·沙市模拟)2008年我国政府的“限塑令”实施后不久,就有厂家声称,他们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符合环保要求,能够代替现行塑料袋.请分析回答:
(1)政府“限塑”是因为:现行塑料袋进入生态系统后不能被 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2)请你帮助环保部门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鉴别该厂家说法的真实性.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块肥沃菜地的适量土壤,混合均匀后 ,分别加入大小相等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②取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现行塑料袋和 各2个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用其中的土壤充分掩埋后,在同一地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时喷洒等量的蒸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
③每隔一个星期,分别检查甲、乙两个水槽中实验材料的分解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一段时间后,掩埋在土壤中的该厂家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已经分解或部分分解,而现行塑料袋没有分解,则证明 ;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没有分解,则证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森林资源可以提供木材,我国已在初中、小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故选:C
【分析】森林资源不但能给人类提供木材,森林资源还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森林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因而森林资源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解: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下列各项中,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的一项是动物的争斗行为.
A、环境污染,会使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故不合题意.
B、滥砍乱伐,会使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故不合题意.
C、动物的争斗行为是生物为维持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的行为,不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故符合题意.
D、滥捕乱杀,会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故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答案】C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有些海洋资源是一次性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气,过度开采会导致枯竭;有些海洋资源是参与全球循环的,如水资源,洋流,海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些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鱼类,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所以要合理开发利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海洋资源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海洋资源的种类、特点方面来考虑。
4.【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室内摆放的水果散发出的香味是无毒的,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厨房烹饪时产生的油烟中有使人致癌的成分,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石材释放出的有害放射性气体氡容易使人致癌,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劣质粘合剂释放出的甲醛等有毒物质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健康,室内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是室内装修、家具涂料、建筑材料带来的污染物,如甲醛、放射性气体氡等;二是室外流入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三是家庭利用燃料煮食物、取暖等形成的污染物,如油烟.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时,应以经济发展为重,会造成环境、生态的破坏,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A符合题意;
B.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不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不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B不符合题意;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于过渡消耗并得到补充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以“掠夺”的方式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保护环境,不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合理享有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权利不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是一种坚持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
6.【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快递所用包装纸箱属于可回收废物,应投放在标有 标志的垃圾箱中.
故答案为:D.
【分析】明确标记所包含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8.【答案】D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 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 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影响,如:赤潮形成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排放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9.【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使水受到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B符合题意;
C、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保护水资源,C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利于保护水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是我们日常不可缺少的成分,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
10.【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A.大力植树造林能减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能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A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因为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因此,严禁焚烧秸秆,B不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
D.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故霾的实质是固体小颗粒。
2、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可以阻滞和吸附尘埃粒子,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等。
11.【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故答案选C.
【分析】A、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12.【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故选:C.
【分析】①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②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13.【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汞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汞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因最早发现于日本水俣湾而得名.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的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A、随手关灯,可以减少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生活”理念,A不符合题意
B、购物用塑料袋,容易出现“白色污染”,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B符合题意;
C、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节约了用水,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出门前提前几分钟关空调,可以减少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环保”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减缓生态恶化.
15.【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A、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煤产生的,因为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不符合题意;
B、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不符合题意;
C、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废电池中含有镉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导致患骨痛病.使用这种镉超标大米的对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是镉造成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致畸和致癌.符合题意;
D、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当地土壤或水体中镉污染较严重时,被水稻吸收后,可能导致大米中镉含量超标,食用大米后,大米中的镉会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16.【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供养越来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发矿产,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因此生态环境遭到危害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人口的急剧膨胀给生物圈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就业困难、教育、医疗紧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故不符合题意;
C、加快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是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故符合题意;
D、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供养越来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发矿产、占用土地等造成资源危机,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17.【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根据“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可知“沙尘暴”是人们过度砍伐树木,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干旱的沙漠,大风吹起细纱,漫天飘着细沙.
故答案为:C
【分析】“沙尘暴”虽然使司机师傅看不清道路,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但它对治理酸雨有帮助,能起到中和的作用. 沙尘暴”是人们过度砍伐树木,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干旱的沙漠,大风吹起细纱,漫天飘着细沙引起的.
18.【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会引起水污染,A正确;
B、农业上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水污染,B错误;
C、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里会引起水污染,C错误;
D、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会引起水污染,D错误;
故选:A
19.【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解: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少.
故选:B.
【分析】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溶于雨雪,形成的降水.
20.【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由于人们对植被的过度开垦,使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导致黄土高原才变成荒山秃岭的.
故选:C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2)黄土高原由于人们对当地的植被过度的开发,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才变成荒山秃岭的,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1.【答案】A
【知识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解:A、废金属,通过处理还可以制取金属和合金,节约了大量的原料,可以回收;
B、废旧电池中的镉元素,则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患中枢神经疾病;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回收废电池主要是为了防止废电池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可以集中处理.
C、废日光灯管含有汞有危害,目前国家还没有回收规定,不可以回收.
D、一支标准水银体温计,含有一克汞,若是不小心被打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间内的汞浓度达到22.2毫克/立方米.而普通人在汞浓度为1~3毫克/立方米的房间里,只需两个小时就可能导致头痛、发烧、腹部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不仅如此,中毒者的呼吸道和肺组织很可能会受到损伤,甚至因呼吸衰竭而亡.因此,水银温度计绝不是可回收垃圾,属于危险废弃物.
故选:A
【分析】根据可回收垃圾是指能够回收再利用,既不污染环境又节约了资源,不可回收垃圾属于不能再利用,但可以集中处理.
22.【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噁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可见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却有意无意的给环境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负面的影响.
2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方式可以是:实地调查;咨询或者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资料,因此①②④符合调查的方式.
故选: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其中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4.【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选项A 推广生物防治,减少药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选项B 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提高了废物利用率,属于保护环境的例子.选项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5.【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温室效应
(2)夏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二氧化碳较多,而冬季则相反
(3)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1)由于经济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城市建筑增加、植被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如图:在研究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328ppm.其后第20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364ppm.可见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温室效应.(2)夏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二氧化碳较多,冬季,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致使每年冬季的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于夏季;(3)为了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可以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等.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寸土寸金”的条件下,建造楼顶花园、空中花园,种植爬山虎等绿化楼体;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温室效应;(2)夏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二氧化碳较多,而冬季则相反;(3)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等
【分析】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多产生了温室效应;要缓解“温室效应”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26.【答案】(1)C
(2)二氧化硫
(3)水
(4)D
(5)答:不使用一次性餐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解析】【解答】(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煤中伴有的硫随着煤的燃烧而生成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在金属的冶炼中金属硫化物的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在空气中杂质粒子的催化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形成酸雨。
(3)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纸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属于水污染。
(4)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不利于节能减排.选D。
(5)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不使用一次性餐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等做法进行低碳生活。
故答案为:(1)C
(2)二氧化硫
(3)水
(4)D
(5)不使用一次性餐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分析】一、做“节能减排”的宣传者.二、做“节能减排的实践者”:①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用布袋代替塑料袋;②减少喝瓶装水和饮料; ③使用节能电器;④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⑤亲近大自然,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27.【答案】(1)C;酸雨的强度
(2)A
(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
(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在本实验中A、B、C分别设置的是酸性强的酸雨、酸性弱的酸雨、蒸馏水,变量是酸雨的强度.那么对照组是C,AB分别为实验组,和C形成对照.(2)(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一定的酸碱度等,酸雨的强度越高,种子的萌发率越低,从而得出结论.(4)在实验中小麦种子采用120粒,而不能太少是因为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C;酸雨的强度;(2)A;(3)种子的萌发与酸雨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强,萌发率越低;(4)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8.【答案】(1)对照;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2)无关变量
(3)减少
(4)抑制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甲乙只有一个变量有无铬(甲盆正常浇水,乙盆浇等量的、一定浓度的含铬溶液).因此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本实验的现象发现,无铬玉米幼苗正常生长而有铬玉米幼苗生长不良.所以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或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此玉米幼苗要求“同时移入”、“同样健壮”,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或变量).(3)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减少偶然性,提高准确性.常常设重复组,并且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因此“该实验重复做三次”,是为了减少(选填:减少/增加)偶然性,“提高准确性”.(4)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实验结论是:该含铬溶液抑制(选填:促进/抑制)玉米幼苗正常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或铬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2)无关变量(或者变量 )(3)减少(4)抑制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探究实验中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常采用多次重复实验以及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9.【答案】(1)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2)分成两等份(或平均分成两份);新型材料购物袋;该厂家的说法真实可靠;该厂家的说法不可信.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关注城市环境
【解析】【解答】解:(1)塑料不易降解,是因为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掉塑料,影响环境的美观并污染环境,所含成分有潜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装材料多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政府“限塑”的真正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2)该实验设计为对照实验,遵循等量原则;该厂家的新型购物袋应具有下列优点:①在短时间内降解(分解),②对土壤不造成污染,③能充分利用农田废弃物(如秸杆等),④分解后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等.故每隔一个星期,分别检查甲、乙两个水槽中实验材料的分解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如果一段时间后,掩埋在土壤中的该厂家生产的新型材料购物袋已经分解或部分分解,而现行塑料袋没有分解,则证明该厂家的说法真实可靠;如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者都没有分解,则证明该厂家的说法不可信.
【分析】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