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3-14 00:00:00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6·衡阳模拟)丽丽在吃杨梅时将核咽了下去,杨梅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咽→胃→大肠→食管→小肠→肛门
B.口腔→食管→小肠→胃→咽→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小肠→胃→咽→食管→大肠→肛门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吃杨梅时,杨梅在体内旅行的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故选:C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2.(2017七下·磴口期中)下列结构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胃 B.口腔 C.食道 D.肝脏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消化道是消化的通道,是食物进入的通道,都与食物直接接触.而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不与食物直接接触.
由于A、胃,B、口腔,C食道都是消化道,都直接与食物接触;而D肝脏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不与食物直接接触.
故选:D.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以外.
3.(2017七下·雅安期中)下列关于消化腺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胃、小肠内有消化腺
B.肝脏和胰腺是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
C.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能消化食物
D.消化液就是指消化酶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胃液和肠液中有消化酶,A正确;
B、大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和唾液腺,位于消化道外,B正确;
C、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消化液能消化食物,C正确.
D、胆汁是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D错误;
故选:D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4.(2017七下·滦县期末)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变蓝色,而不是“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行为;
B、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正确;
C、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而不是“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错误;
D、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而不是“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3)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
5.(2017七下·富顺期中)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汁 D.肠液和胰液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二者都不能消化脂肪,A错误.
B、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B错误.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没有消化分解功能,只能够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C错误.
D、小肠液和胰液的消化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D正确.
故选:D
【分析】(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 2 )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 3 )肝脏分泌胆汁并流入胆囊,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微小颗粒。
( 4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 5 )肠腺在小肠内,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6.(2017七下·五莲期末)能吸收维生素的消化器官是(  )
A.口腔和胃 B.食道和小肠 C.胃和小肠 D.小肠和大肠
【答案】D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如下:

7.(2017七下·成都月考)人在生病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原因可能是(  )
A.胃肠蠕动缓慢 B.消化酶活性减弱
C.心脏跳动过快 D.营养吸收缓慢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人体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
故答案为:B
【分析】消化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一定范围的体温升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活性,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但当体温超过一定范围后,消化酶的活性就会受到抑制,这时就要及时退烧。
8.(2017七下·临沂期中)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A.肝脏 B.肾 C.脾 D.胰腺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
故选:A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内的小消化腺,肝脏、胰腺和唾液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
9.(2017七下·临沭期中)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胃液内的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药物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A、B胃中只含有胃液这一种消化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没有消化作用;故B正确.
C、胆汁是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可以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利用脂肪的消化,胆汁可以暂时储存在胆囊内,流入小肠乳化脂肪.故C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淀粉的初步消化是在口腔中开始的,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故D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故选:B
【分析】掌握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本题考查的是胃的消化,明确的是胃液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而不能消化淀粉.
10.(2017七下·肥城期末)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病人,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组成成分不能含有(  )
A.蛋白质 B.葡萄糖
C.无机盐和维生素 D.氨基酸
【答案】A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被消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人体吸。
11.(2017七下·卢龙期中)细细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  )
A.米饭本来就是甜的
B.米饭中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C.米饭中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D.米饭中部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所以细细咀嚼米饭时,会有一丝丝的甜味.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2.(2017七上·延庆期末)某学生在鉴定食物营养成分时,向馒头屑上滴加碘酒,馒头屑变成蓝色。该实验结果说明馒头中含有(  )
A.淀粉 B.水 C.无机盐 D.蛋白质
【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析】【解答】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存在。向馒头屑上滴加碘液,发现变为蓝色,说明馒头中含有淀粉。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中含有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淀粉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的特性,常用此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13.(2017七下·深圳月考)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A.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依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三组对照实验:甲试管和乙试管、甲试管和丙试管、甲试管和丁试管。 甲试管和乙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盐酸,目的是探究盐酸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甲试管和丙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高温),目的是探究高温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甲试管和丁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低温),目的是探究低温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综上所述,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故答案为:D.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4.(2017七下·枝江期中)为保证消化系统正常发挥功能,进食时应(  )
A.细嚼慢咽 B.谈笑风生 C.边想问题 D.边做运动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各种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是消化系统.人体的各个系统是相互协调的,所以为保证消化系统正常发挥功能,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而不是谈笑风生、边想边问或边做运动.
故选A
【分析】细嚼慢咽可将大颗粒食物变成小颗粒状,有利于形成食糜,减少了胃肠的负担,有利于消化食物.
15.(2017七下·雅安期中)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下列各项中与吸收功能直接相关的是(  )
①小肠很长,约5﹣6米 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小肠内表面积可达200平方米 ④小肠壁内有肠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①小肠长约5~6米,有利于吸收,正确;②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吸收,故正确;③小肠内表面总面积可达200平方米,有利于吸收,正确;④小肠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有利于消化,故错误.
故选:A
【分析】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16.(2016·广安)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胃分泌的胆汁虽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B.食物中的蛋白质要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C.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D.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A、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胃不分泌的胆汁,A错误;
B、食物中的蛋白质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B正确;
C、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C正确;
D、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如图:
,D正确.
故选:A.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唾液腺、胰腺,小腺体包括肠腺和胃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作用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需要同学们牢固掌握.
17.(2018七上·姜堰期末)某同学设计了右下图所示实验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则2号试管应加入(  )
A.2mL水 B.2mL唾液 C.1mL水 D.1mL唾液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暴饮暴食则会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消化液与食物混合,这样会明显加重消化器官负担, 轻则导致消化不良,重则往往会导致胃肠致病的发生,题干中提到的实验时用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来验证,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图中两个试管中都加入了2mL的淀粉糊,要想证明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应从进入口腔中食物量太多,使得唾液量不够,不能和食物充分混合,淀粉就得不到初步的分解,可见唾液的多少是该实验的变量,所以1号试管加入了2mL唾液,那么可以减少2号试管中唾液的量来实现唾液量不足的问题,所以2好试管中加入1mL唾液即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暴饮暴食现象考查实验的探究过程,解答此题需要找准实验的变量。
18.(2017七下·邯郸期中)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C.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霉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A错误;
B、胃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
C、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C正确;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19.(2017七下·蓝田期末)淀粉、蛋白质、脂肪被分解的终产物依次是(  )
A.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B.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C.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
D.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淀粉、脂肪、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淀粉首先在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再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蛋白质是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先经过胆汁的乳化作用,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B.
【分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无机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20.(2017七下·河源期中)如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甲表示哪种营养物质(  )
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维生素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的先后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甲最先被消化,然后是物质乙被消化,最后是丙被消化,可以判断甲是淀粉,乙代表蛋白质,丙代表脂肪.
故选:B
【分析】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这三类营养物质在小肠内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二、综合题
21.(2017七下·灵石期中)如图表示消化系统的组成,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   和消化腺两部分.
(2)请写出图中[③]、[④]代表的器官名称:[③]   、[④]   .
(3)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⑤]   ,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⑥]   .
(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   (填序号)
(5)蛋白质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   .
【答案】(1)消化道
(2)肝脏;胃
(3)胰腺;小肠
(4)①
(5)胃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2)请写出图中[③]、[④]代表的器官名称:[③]肝脏、[④]胃. (3)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⑤]胰腺,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⑥]小肠. (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①口腔(5)蛋白质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胃.
故答案为:(1)消化道(2)肝脏胃(3)胰腺小肠(4)①(5)胃
【分析】图中①口腔、②食道、③是肝脏、④胃,⑤是胰腺,⑥是小肠.
三、实验探究题
22.(2017七下·宁都期中)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李阳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唾液使淀粉变甜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备用.
II: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李阳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这是为了模拟   .
(2)实验过程D中,加碘液后试管中的物质未变蓝色,原因是   .
(3)李阳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   的消化作用.
(4)刘明同学认为李阳的实验设计不完善,应该改进: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其中,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   ,其余步骤不变.在过程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的物质颜色为   .
【答案】(1)牙齿的咀嚼作用
(2)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3)唾液淀粉酶
(4)清水;蓝色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A表示在试管中放入浆糊;B表示向试管中加入唾液;C表示将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D表示向试管中滴加两滴碘液.(1)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的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2)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D中试管加碘液后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3)该实验目的是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4)该实验没对照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除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清水外,其余步骤不变.2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 / 1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6·衡阳模拟)丽丽在吃杨梅时将核咽了下去,杨梅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咽→胃→大肠→食管→小肠→肛门
B.口腔→食管→小肠→胃→咽→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小肠→胃→咽→食管→大肠→肛门
2.(2017七下·磴口期中)下列结构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胃 B.口腔 C.食道 D.肝脏
3.(2017七下·雅安期中)下列关于消化腺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胃、小肠内有消化腺
B.肝脏和胰腺是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
C.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能消化食物
D.消化液就是指消化酶
4.(2017七下·滦县期末)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5.(2017七下·富顺期中)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汁 D.肠液和胰液
6.(2017七下·五莲期末)能吸收维生素的消化器官是(  )
A.口腔和胃 B.食道和小肠 C.胃和小肠 D.小肠和大肠
7.(2017七下·成都月考)人在生病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原因可能是(  )
A.胃肠蠕动缓慢 B.消化酶活性减弱
C.心脏跳动过快 D.营养吸收缓慢
8.(2017七下·临沂期中)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A.肝脏 B.肾 C.脾 D.胰腺
9.(2017七下·临沭期中)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10.(2017七下·肥城期末)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病人,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组成成分不能含有(  )
A.蛋白质 B.葡萄糖
C.无机盐和维生素 D.氨基酸
11.(2017七下·卢龙期中)细细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  )
A.米饭本来就是甜的
B.米饭中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C.米饭中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D.米饭中部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12.(2017七上·延庆期末)某学生在鉴定食物营养成分时,向馒头屑上滴加碘酒,馒头屑变成蓝色。该实验结果说明馒头中含有(  )
A.淀粉 B.水 C.无机盐 D.蛋白质
13.(2017七下·深圳月考)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A.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14.(2017七下·枝江期中)为保证消化系统正常发挥功能,进食时应(  )
A.细嚼慢咽 B.谈笑风生 C.边想问题 D.边做运动
15.(2017七下·雅安期中)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下列各项中与吸收功能直接相关的是(  )
①小肠很长,约5﹣6米 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小肠内表面积可达200平方米 ④小肠壁内有肠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16.(2016·广安)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胃分泌的胆汁虽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B.食物中的蛋白质要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C.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D.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7.(2018七上·姜堰期末)某同学设计了右下图所示实验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则2号试管应加入(  )
A.2mL水 B.2mL唾液 C.1mL水 D.1mL唾液
18.(2017七下·邯郸期中)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C.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霉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19.(2017七下·蓝田期末)淀粉、蛋白质、脂肪被分解的终产物依次是(  )
A.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
B.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C.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
D.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
20.(2017七下·河源期中)如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甲表示哪种营养物质(  )
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维生素
二、综合题
21.(2017七下·灵石期中)如图表示消化系统的组成,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   和消化腺两部分.
(2)请写出图中[③]、[④]代表的器官名称:[③]   、[④]   .
(3)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⑤]   ,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⑥]   .
(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   (填序号)
(5)蛋白质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2.(2017七下·宁都期中)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李阳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唾液使淀粉变甜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备用.
II: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李阳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这是为了模拟   .
(2)实验过程D中,加碘液后试管中的物质未变蓝色,原因是   .
(3)李阳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   的消化作用.
(4)刘明同学认为李阳的实验设计不完善,应该改进: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其中,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   ,其余步骤不变.在过程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的物质颜色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吃杨梅时,杨梅在体内旅行的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故选:C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2.【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消化道是消化的通道,是食物进入的通道,都与食物直接接触.而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不与食物直接接触.
由于A、胃,B、口腔,C食道都是消化道,都直接与食物接触;而D肝脏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不与食物直接接触.
故选:D.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以外.
3.【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胃液和肠液中有消化酶,A正确;
B、大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和唾液腺,位于消化道外,B正确;
C、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消化液能消化食物,C正确.
D、胆汁是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D错误;
故选:D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变蓝色,而不是“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行为;
B、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正确;
C、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而不是“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错误;
D、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而不是“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3)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
5.【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二者都不能消化脂肪,A错误.
B、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B错误.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没有消化分解功能,只能够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C错误.
D、小肠液和胰液的消化液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D正确.
故选:D
【分析】(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 2 )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 3 )肝脏分泌胆汁并流入胆囊,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微小颗粒。
( 4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 5 )肠腺在小肠内,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6.【答案】D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如下:

7.【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人体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
故答案为:B
【分析】消化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一定范围的体温升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活性,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但当体温超过一定范围后,消化酶的活性就会受到抑制,这时就要及时退烧。
8.【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
故选:A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内的小消化腺,肝脏、胰腺和唾液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
9.【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胃液内的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药物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A、B胃中只含有胃液这一种消化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没有消化作用;故B正确.
C、胆汁是肝脏分泌的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可以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利用脂肪的消化,胆汁可以暂时储存在胆囊内,流入小肠乳化脂肪.故C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淀粉的初步消化是在口腔中开始的,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故D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故选:B
【分析】掌握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本题考查的是胃的消化,明确的是胃液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而不能消化淀粉.
10.【答案】A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被消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人体吸。
11.【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所以细细咀嚼米饭时,会有一丝丝的甜味.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2.【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析】【解答】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存在。向馒头屑上滴加碘液,发现变为蓝色,说明馒头中含有淀粉。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中含有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淀粉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的特性,常用此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13.【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依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三组对照实验:甲试管和乙试管、甲试管和丙试管、甲试管和丁试管。 甲试管和乙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盐酸,目的是探究盐酸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甲试管和丙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高温),目的是探究高温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甲试管和丁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低温),目的是探究低温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影响。 综上所述,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故答案为:D.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4.【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各种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是消化系统.人体的各个系统是相互协调的,所以为保证消化系统正常发挥功能,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而不是谈笑风生、边想边问或边做运动.
故选A
【分析】细嚼慢咽可将大颗粒食物变成小颗粒状,有利于形成食糜,减少了胃肠的负担,有利于消化食物.
15.【答案】A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①小肠长约5~6米,有利于吸收,正确;②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吸收,故正确;③小肠内表面总面积可达200平方米,有利于吸收,正确;④小肠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有利于消化,故错误.
故选:A
【分析】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16.【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A、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胃不分泌的胆汁,A错误;
B、食物中的蛋白质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B正确;
C、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C正确;
D、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如图:
,D正确.
故选:A.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唾液腺、胰腺,小腺体包括肠腺和胃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作用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需要同学们牢固掌握.
17.【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暴饮暴食则会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消化液与食物混合,这样会明显加重消化器官负担, 轻则导致消化不良,重则往往会导致胃肠致病的发生,题干中提到的实验时用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来验证,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图中两个试管中都加入了2mL的淀粉糊,要想证明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应从进入口腔中食物量太多,使得唾液量不够,不能和食物充分混合,淀粉就得不到初步的分解,可见唾液的多少是该实验的变量,所以1号试管加入了2mL唾液,那么可以减少2号试管中唾液的量来实现唾液量不足的问题,所以2好试管中加入1mL唾液即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暴饮暴食现象考查实验的探究过程,解答此题需要找准实验的变量。
18.【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A错误;
B、胃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
C、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C正确;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19.【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淀粉、脂肪、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淀粉首先在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再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蛋白质是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先经过胆汁的乳化作用,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B.
【分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无机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20.【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的先后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甲最先被消化,然后是物质乙被消化,最后是丙被消化,可以判断甲是淀粉,乙代表蛋白质,丙代表脂肪.
故选:B
【分析】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这三类营养物质在小肠内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21.【答案】(1)消化道
(2)肝脏;胃
(3)胰腺;小肠
(4)①
(5)胃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解:(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2)请写出图中[③]、[④]代表的器官名称:[③]肝脏、[④]胃. (3)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⑤]胰腺,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⑥]小肠. (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①口腔(5)蛋白质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胃.
故答案为:(1)消化道(2)肝脏胃(3)胰腺小肠(4)①(5)胃
【分析】图中①口腔、②食道、③是肝脏、④胃,⑤是胰腺,⑥是小肠.
22.【答案】(1)牙齿的咀嚼作用
(2)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3)唾液淀粉酶
(4)清水;蓝色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A表示在试管中放入浆糊;B表示向试管中加入唾液;C表示将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D表示向试管中滴加两滴碘液.(1)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的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2)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D中试管加碘液后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3)该实验目的是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4)该实验没对照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除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清水外,其余步骤不变.2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