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史书记载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史实的识记。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版图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二子目忽必烈改制中的内容:“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统一了全国。”,结合教材插图——元朝疆域,可知,这句话记载的是元朝的疆域,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忽必烈改制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
2.(2017七下·永定期中)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 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4.(2016·临沂)如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
③灭亡南宋
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图片人物是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6年,他灭掉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国家,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政权,因而①②③符合题意,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忽必烈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5.(2017七下·南江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知识点】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项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在识记单元知识基础上归纳总结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6.(2017七下·阳信期中)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最终南宋被灭,如果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当时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政治腐败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C.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
D.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元灭南宋,结束了我们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7.(2017七下·霞浦月考)元朝时,现在的北京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
A.尚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在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中书省所管辖的地区,它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现在的北京就是元大都管辖的地区,属于中书省管辖。
8.(2017七下·林甸月考)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 )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台湾在元朝时名称的知识。
9.(2017七下·福建期中)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灭掉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发生在元朝的史实。元朝是在蒙古国的基础上于1271年由忽必烈建立,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同时,元朝还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西夏是1227年被蒙古国所灭,此时元朝还未建立。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发生在元朝的史实。
10.(2016七下·临沭期中)在我国历朝历代的疆域图中,有一幅在今天的西藏区域注着“宣政院辖地”的疆域图,那么它是( )
A.唐朝疆域图 B.元朝疆域图 C.明朝疆域图 D.清朝疆域图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有关元朝的史实。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所以答案选B。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6七下·临川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对历史的第一贡献:空前统一,疆域辽阔。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 元朝对我国历史的第二个贡献:建立行省制度,实行有效管辖。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材料三: 元朝历史的第三个贡献:促进民族融合。使元朝的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蒙古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1)元朝分别是在哪一年灭掉南宋和统一全国的?
(2)元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请完成如图图示。
A: B: C: D:
(3)元朝时除了在政治上加强管辖外,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举两例即可)
(4)材料三中元朝“促进了民族融合”。请结合所学的史实来证明这一结论。
【答案】(1)1276年,1279年
(2)中书省;西藏;行中书省(或行省);台湾
(3)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成牧场;推广种植棉花;治理黄河,开凿运河,使南北运河畅通。
(4)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和汉族长期融合,被称为汉人;从中亚细亚迁入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和汉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长期杂居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元朝灭亡南宋是在1276年;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3)据所学可知,元朝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4)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和汉族长期融合,被称为汉人等等。故答案为:(1)1276年,1279年。(2)中书省|西藏|行中书省(或行省)|台湾(3)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成牧场;推广种植棉花;治理黄河,开凿运河,使南北运河畅通。(4)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和汉族长期融合,被称为汉人;从中亚细亚迁入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和汉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长期杂居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点评】(1)本题考查元朝灭掉南宋和统一全国的知识。(2)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3)本题考查元朝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4)本题考查元朝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忽必烈
材料三:
材料四:(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人物在历史上有何贡献?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世祖对农业生产持什么态度?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3)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对边疆地区又是怎样管辖的?
【答案】(1)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2)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3)①我们充分肯定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②文天祥率军抗元,对于保护南宋范围内的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积极意义。文天祥舍己为国、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综上所述,我们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从元朝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分析评价的,而赞扬文天祥抗元主要是从文天祥所从事的斗争对保卫南宋范围内先进的农耕文化及他所表现的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方面来分析评价的,二者的角度不同,并不互相矛盾。
(4)建立行省制度。将西藏、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1)能够正确判断图片中人物为元世祖忽必烈;(2)旨在考查元世祖关注农业的措施,依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3)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从两个角度分析,既要分析元朝统一的意义,也要分析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从而得出二者并不矛盾的结论;(4)为基础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直接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史书记载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2.(2017七下·永定期中)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 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4.(2016·临沂)如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
③灭亡南宋
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5.(2017七下·南江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6.(2017七下·阳信期中)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最终南宋被灭,如果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当时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政治腐败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C.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
D.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7.(2017七下·霞浦月考)元朝时,现在的北京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
A.尚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8.(2017七下·林甸月考)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 )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9.(2017七下·福建期中)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灭掉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0.(2016七下·临沭期中)在我国历朝历代的疆域图中,有一幅在今天的西藏区域注着“宣政院辖地”的疆域图,那么它是( )
A.唐朝疆域图 B.元朝疆域图 C.明朝疆域图 D.清朝疆域图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6七下·临川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对历史的第一贡献:空前统一,疆域辽阔。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 元朝对我国历史的第二个贡献:建立行省制度,实行有效管辖。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材料三: 元朝历史的第三个贡献:促进民族融合。使元朝的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蒙古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1)元朝分别是在哪一年灭掉南宋和统一全国的?
(2)元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请完成如图图示。
A: B: C: D:
(3)元朝时除了在政治上加强管辖外,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举两例即可)
(4)材料三中元朝“促进了民族融合”。请结合所学的史实来证明这一结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忽必烈
材料三:
材料四:(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人物在历史上有何贡献?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世祖对农业生产持什么态度?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3)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对边疆地区又是怎样管辖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史实的识记。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版图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二子目忽必烈改制中的内容:“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统一了全国。”,结合教材插图——元朝疆域,可知,这句话记载的是元朝的疆域,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忽必烈改制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
2.【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图片人物是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6年,他灭掉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国家,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政权,因而①②③符合题意,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忽必烈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项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在识记单元知识基础上归纳总结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元灭南宋,结束了我们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在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中书省所管辖的地区,它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现在的北京就是元大都管辖的地区,属于中书省管辖。
8.【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台湾在元朝时名称的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发生在元朝的史实。元朝是在蒙古国的基础上于1271年由忽必烈建立,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同时,元朝还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西夏是1227年被蒙古国所灭,此时元朝还未建立。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发生在元朝的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有关元朝的史实。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所以答案选B。
11.【答案】(1)1276年,1279年
(2)中书省;西藏;行中书省(或行省);台湾
(3)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成牧场;推广种植棉花;治理黄河,开凿运河,使南北运河畅通。
(4)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和汉族长期融合,被称为汉人;从中亚细亚迁入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和汉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长期杂居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元朝灭亡南宋是在1276年;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3)据所学可知,元朝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4)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和汉族长期融合,被称为汉人等等。故答案为:(1)1276年,1279年。(2)中书省|西藏|行中书省(或行省)|台湾(3)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成牧场;推广种植棉花;治理黄河,开凿运河,使南北运河畅通。(4)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和汉族长期融合,被称为汉人;从中亚细亚迁入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和汉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长期杂居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点评】(1)本题考查元朝灭掉南宋和统一全国的知识。(2)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3)本题考查元朝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4)本题考查元朝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
12.【答案】(1)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2)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3)①我们充分肯定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②文天祥率军抗元,对于保护南宋范围内的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积极意义。文天祥舍己为国、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综上所述,我们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从元朝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分析评价的,而赞扬文天祥抗元主要是从文天祥所从事的斗争对保卫南宋范围内先进的农耕文化及他所表现的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方面来分析评价的,二者的角度不同,并不互相矛盾。
(4)建立行省制度。将西藏、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1)能够正确判断图片中人物为元世祖忽必烈;(2)旨在考查元世祖关注农业的措施,依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3)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从两个角度分析,既要分析元朝统一的意义,也要分析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从而得出二者并不矛盾的结论;(4)为基础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直接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