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上海)下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2.(2016·新课标Ⅰ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2016·陕西模拟)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推动作用
B.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C.报纸凸显了抗战中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D.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4.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5.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6.(2020高一上·彭山期中)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7.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8.(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9.“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0.(2017·湖南模拟)1935年底,蔡元培受政府委托与要求政府“对日宣战”的青年学生们进行沟通,反遭学生按地殴打。蔡元培回答记者说:“值兹国难,吾人精神上受日帝国主义侵凌已极,尚复何所怨尤。且予个人从事教育数十年,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故对此亦唯有自责耳。”蔡元培先生的自责反映出( )
A.他个人很赞同青年学生的行为 B.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与忧虑
C.中华民族内部尖锐的阶级矛盾 D.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
11.(2017·湖南模拟)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
A.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C.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12.(2017·常德模拟)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13.(2017高三上·荆州模拟)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14.(2017·湖北模拟)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
15.(2017·河北模拟)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革命统一战线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16.(2017·沧州模拟)1945年,国民党六大通过《对于中共问题的决议案》,指责“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并要求“凡我同志均应提高警惕,发挥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整军肃政,加强力量”。材料表明国民党( )
A.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B.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政府
C.仍拒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D.与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
17.(2017·河北模拟)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
A.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B.推动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C.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抗日
D.彰显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巨大贡献
18.(2017·安徽模拟)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
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19.(2017·淮北模拟)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 )
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20.(2017高三下·江苏模拟)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 )
A.抗战进行到底 B.军队上交国家
C.建立联合政府 D.推行政治民主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7·湖北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而要确认一切意见、决议、办法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找到证明。调查团整理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决策的依据,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随着调查的推进,张闻天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思想的困扰,并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他的调查研究思想体系完整丰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今天的改革和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编自杨志和、卫晓霞《延安时期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的意义。
22.(2017·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3.(2017·新乡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他主张将施政纲领称为和平建国纲领,并批驳了国民党有人把政协会议说成“分赃会议”的谬论。政协会议后,黄炎培往来沪宁间,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1948年,黄炎培亦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年底,中共中央邀请他赴解放区共筹新政协会议。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首先我们要看到时间是在1937年10月,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故选C为最佳选项,得3分。
【点评】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材料“五个月来抗战”,据此可知,应是1937年末1938年初,故B项表述错误,因为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大学陷落。故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应选B。
4.【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5.【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C。A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
【点评】本题以一张美国特种部队徽章的图片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掌握牢固,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能把图片中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现在的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非常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平时要加强训练,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目。
6.【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现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点评】1931年,日军进攻东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入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7.【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抓量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1941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得出材料旨在强调的是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1927年到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排除D故选A。
【点评】解题时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相关923家合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题目是安徽甚至全国卷都经常采用的命题方式,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去不断训结与总结,提高自己的解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日军的侵华暴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 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点评】回答本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A范围扩大排除,D物资无货币无关排除,C使用区域错误排除,只剩下 B 选项,此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发展的必然性,日本既然有此举动说明对他有利,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这就不难解释它这么做的目的是转嫁战争危机了。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错误。C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合。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八一宣言》的内容,是1935年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两个字可知此言论出现在全面抗战前,当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未开始是坞1937年,时间相隔较远,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本题迎合了今年的热点史实―一抗日战争,属于判断推理式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能够以试题切入点,调用已学的相关史实,特别是时代背景,然后综合所给信息,分析判断获取正确答案。另外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考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周年热点史实的讲解,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对周年纪念的史实多多关注。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反映了蔡元培认为学生方式粗暴,故A项错误;“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故对此亦唯有自责耳”道出了蔡元培对出现采用粗暴方式爱国的学生的自责,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故B项正确;阶级矛盾的尖锐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的时间为1931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11.【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陕甘宁边区属于中共,不是国民政府,故A、C项错误;材料“《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说明了中共注重廉政建设,通过法规形式规定纳入正常轨道,故B项正确;注重反腐倡廉仅是片面信息,不全面,故D项错误。
12.【答案】A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可知,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3.【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教材主干知识正确解读题文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的这种变化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促使“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围剿红军不存在抵抗和妥协问题,排除A;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排除B;国民政府在1937年8月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排除C;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引发了国内关于抵抗与妥协的讨论,故D正确。
15.【答案】D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并不是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故A项排除;担心国共矛盾影响革命统一战线,说法不准确,故B项排除;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材料“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说明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故D项正确。
16.【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据材料“指责‘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可知国民党要消灭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及革命军队,以实现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故B项正确;根据《对于中共问题的决议案》可知,国民党称中共而没称“匪”等,说明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领导权本就属于国民党,故D项错误。
17.【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材料中“1940年3月”即抗战时期,国民党正式将孙中山由党的“总理”尊为“国父”,其意图在于焕发民族意识,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共同抗日,故选C。A、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于1937年9月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之时,故B项错误。
18.【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中“抗日战争”突出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第二次中日战争”模糊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故选D。材料反映了两种叫法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19.【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从材料中可看出自然条件变化影响了敌我双方的军事行动,而此自然条件与实力悬殊和战术选择相关,反映了实力悬殊决定了双方战术的选择,故选D。A、C两项均是从单方面分析问题的,不能全面反映问题的本质,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20.【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不同,两党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岐,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民族利益,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并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因此A选项正确。
21.【答案】(1)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加强基层调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个人层面:推动个人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错误;
政府层面:推动边区政府合理决策;
中国共产党层面:反映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工作作风;是对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当今改革和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闻天延安整风。第(1)问,据材料“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概括出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据材料“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要确认一切意见、决议、办法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找到证明”概括出加强基层调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2)问,从对个人、政府和党三方面的积极影响回答。
22.【答案】(1)特征:中美逐步结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原因:日本步步紧逼,欲吞并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德意日三国结盟使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2)特征:美日结盟共同遏制中国。
影响:①对中国:亚太地区中美对抗局面形成,新中国面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形势严峻,国家统一进程受到影响。②对日本:有利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社会改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实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同时也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复活埋下了祸根。③对亚太国际局势:亚太地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冷热战交织,不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对美国:美国在东亚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和对中、苏的围堵和遏制,从而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1)问,第一小问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归纳。据材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可得出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中美逐步结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进行分析。据材料“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可得出日本步步紧逼,欲吞并中国;据材料“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可得出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据材料“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可得出德意日三国结盟使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据材料“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可得出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第(2)问,第一小问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材料二进行概括。据材料二“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可得出美日结盟共同遏制中国。第二小问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应着重分析对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美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应从外交及经济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对日本应从积极方面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消极外交方面经行分析;对美国应从其在亚洲的战略意图和美苏争霸角度分析;对亚太地区,主要从政局动荡、威胁和平的角度分析即可。
23.【答案】(1)活动:出席旧政协;协助国共和谈;拒绝参加非法国民大会;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
(2)评述:反对独裁;积极参与谋求国家和平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新政协,对民主人士起了号召作用;献计献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政治活动。第(1)问,依据材料“1946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政协会议后……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 “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概括归纳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即出席旧政协,协助国共和谈,拒绝参加非法的国民大会,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等。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等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包括反对独裁;积极参与谋求国家和平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新政协,对民主人士起了号召作用;献计献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上海)下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首先我们要看到时间是在1937年10月,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故选C为最佳选项,得3分。
【点评】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2016·新课标Ⅰ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
3.(2016·陕西模拟)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推动作用
B.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C.报纸凸显了抗战中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D.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材料“五个月来抗战”,据此可知,应是1937年末1938年初,故B项表述错误,因为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大学陷落。故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应选B。
4.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5.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C。A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
【点评】本题以一张美国特种部队徽章的图片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掌握牢固,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能把图片中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现在的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非常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平时要加强训练,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目。
6.(2020高一上·彭山期中)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现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点评】1931年,日军进攻东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入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7.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抓量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1941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得出材料旨在强调的是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1927年到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排除D故选A。
【点评】解题时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相关923家合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题目是安徽甚至全国卷都经常采用的命题方式,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去不断训结与总结,提高自己的解题的能力。
8.(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知识点】日军的侵华暴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 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点评】回答本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A范围扩大排除,D物资无货币无关排除,C使用区域错误排除,只剩下 B 选项,此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发展的必然性,日本既然有此举动说明对他有利,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这就不难解释它这么做的目的是转嫁战争危机了。
9.“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错误。C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合。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八一宣言》的内容,是1935年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两个字可知此言论出现在全面抗战前,当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未开始是坞1937年,时间相隔较远,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本题迎合了今年的热点史实―一抗日战争,属于判断推理式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能够以试题切入点,调用已学的相关史实,特别是时代背景,然后综合所给信息,分析判断获取正确答案。另外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考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周年热点史实的讲解,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对周年纪念的史实多多关注。
10.(2017·湖南模拟)1935年底,蔡元培受政府委托与要求政府“对日宣战”的青年学生们进行沟通,反遭学生按地殴打。蔡元培回答记者说:“值兹国难,吾人精神上受日帝国主义侵凌已极,尚复何所怨尤。且予个人从事教育数十年,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故对此亦唯有自责耳。”蔡元培先生的自责反映出( )
A.他个人很赞同青年学生的行为 B.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与忧虑
C.中华民族内部尖锐的阶级矛盾 D.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反映了蔡元培认为学生方式粗暴,故A项错误;“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故对此亦唯有自责耳”道出了蔡元培对出现采用粗暴方式爱国的学生的自责,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故B项正确;阶级矛盾的尖锐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的时间为1931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11.(2017·湖南模拟)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
A.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C.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陕甘宁边区属于中共,不是国民政府,故A、C项错误;材料“《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说明了中共注重廉政建设,通过法规形式规定纳入正常轨道,故B项正确;注重反腐倡廉仅是片面信息,不全面,故D项错误。
12.(2017·常德模拟)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答案】A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可知,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3.(2017高三上·荆州模拟)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教材主干知识正确解读题文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的这种变化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促使“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14.(2017·湖北模拟)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围剿红军不存在抵抗和妥协问题,排除A;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排除B;国民政府在1937年8月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排除C;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引发了国内关于抵抗与妥协的讨论,故D正确。
15.(2017·河北模拟)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革命统一战线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答案】D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并不是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故A项排除;担心国共矛盾影响革命统一战线,说法不准确,故B项排除;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材料“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说明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故D项正确。
16.(2017·沧州模拟)1945年,国民党六大通过《对于中共问题的决议案》,指责“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并要求“凡我同志均应提高警惕,发挥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整军肃政,加强力量”。材料表明国民党( )
A.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B.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政府
C.仍拒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D.与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
【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据材料“指责‘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可知国民党要消灭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及革命军队,以实现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故B项正确;根据《对于中共问题的决议案》可知,国民党称中共而没称“匪”等,说明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领导权本就属于国民党,故D项错误。
17.(2017·河北模拟)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
A.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B.推动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C.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抗日
D.彰显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巨大贡献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材料中“1940年3月”即抗战时期,国民党正式将孙中山由党的“总理”尊为“国父”,其意图在于焕发民族意识,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共同抗日,故选C。A、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于1937年9月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之时,故B项错误。
18.(2017·安徽模拟)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
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中“抗日战争”突出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第二次中日战争”模糊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故选D。材料反映了两种叫法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19.(2017·淮北模拟)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 )
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从材料中可看出自然条件变化影响了敌我双方的军事行动,而此自然条件与实力悬殊和战术选择相关,反映了实力悬殊决定了双方战术的选择,故选D。A、C两项均是从单方面分析问题的,不能全面反映问题的本质,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20.(2017高三下·江苏模拟)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 )
A.抗战进行到底 B.军队上交国家
C.建立联合政府 D.推行政治民主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不同,两党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岐,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民族利益,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并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因此A选项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7·湖北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而要确认一切意见、决议、办法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找到证明。调查团整理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决策的依据,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随着调查的推进,张闻天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思想的困扰,并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他的调查研究思想体系完整丰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今天的改革和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编自杨志和、卫晓霞《延安时期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的意义。
【答案】(1)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加强基层调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个人层面:推动个人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错误;
政府层面:推动边区政府合理决策;
中国共产党层面:反映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工作作风;是对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当今改革和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闻天延安整风。第(1)问,据材料“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概括出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据材料“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要确认一切意见、决议、办法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找到证明”概括出加强基层调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2)问,从对个人、政府和党三方面的积极影响回答。
22.(2017·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1)特征:中美逐步结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原因:日本步步紧逼,欲吞并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德意日三国结盟使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2)特征:美日结盟共同遏制中国。
影响:①对中国:亚太地区中美对抗局面形成,新中国面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形势严峻,国家统一进程受到影响。②对日本:有利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社会改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实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同时也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复活埋下了祸根。③对亚太国际局势:亚太地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冷热战交织,不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对美国:美国在东亚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和对中、苏的围堵和遏制,从而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1)问,第一小问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归纳。据材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可得出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中美逐步结盟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进行分析。据材料“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可得出日本步步紧逼,欲吞并中国;据材料“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可得出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据材料“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可得出德意日三国结盟使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据材料“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可得出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第(2)问,第一小问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材料二进行概括。据材料二“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可得出美日结盟共同遏制中国。第二小问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应着重分析对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美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应从外交及经济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对日本应从积极方面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消极外交方面经行分析;对美国应从其在亚洲的战略意图和美苏争霸角度分析;对亚太地区,主要从政局动荡、威胁和平的角度分析即可。
23.(2017·新乡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他主张将施政纲领称为和平建国纲领,并批驳了国民党有人把政协会议说成“分赃会议”的谬论。政协会议后,黄炎培往来沪宁间,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1948年,黄炎培亦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年底,中共中央邀请他赴解放区共筹新政协会议。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
【答案】(1)活动:出席旧政协;协助国共和谈;拒绝参加非法国民大会;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
(2)评述:反对独裁;积极参与谋求国家和平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新政协,对民主人士起了号召作用;献计献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政治活动。第(1)问,依据材料“1946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政协会议后……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 “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概括归纳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即出席旧政协,协助国共和谈,拒绝参加非法的国民大会,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等。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等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包括反对独裁;积极参与谋求国家和平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新政协,对民主人士起了号召作用;献计献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