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教学难点】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课前预习】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憧(chōng)憬(jǐng)向往。
龌(wò)龊(chuò)不干净,脏。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刬(chǎn)袜:只穿着袜子着地。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村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预习生成】
了解作者及其漫画作品特点
本篇课文中的漫画画了什么人,什么事情,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活动一,根据课文,了解孩子的特点
注意概括的方法:可以抓住具体的事件,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也可以抓住作者自己对事件的分析。
瞻瞻: 阿宝: 软软
孩子: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像力
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自动:自愿,自发,出于内心,非常自然的;非人工的、不要人去操作的。
“身心全部公开”:天真、单纯
“你是何等鞠躬尽瘁┅┅”中“鞠躬尽瘁”出自《 》,后半句是 文中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投入全部感情。
重点语段理解“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时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发见了我腋下的长毛,当作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你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如同对被判定了死罪的亲友一样。”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爱憎分明
为什么大人“出丑得很”?对比,突出孩子的想象创造是自然的,不做作的。
活动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划出表示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
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受?
体会作者“给我的孩子们”什么呢?
活动三,我们如何处理好现实与童真之间的关系
资料上的观点:
父亲甲: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必须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生活,否则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会使他们失去适应生活得能力,使他们成为被欺骗被伤害的对象。(注重现实,不保留童心)
父亲乙:我们必须永葆一颗童心,她会使我们永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注重童心,用童心看世界)
父亲丙: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我们不能永远留在童年,未来的生活会让我们把她作为尘封的记忆,我们只能带着无奈回望逝去的生活,用羡慕的眼睛看着快乐的孩子。(对童年充满渴望,可又抛弃了童心)
如果是你爸爸,他会是哪一种观点?
作者的观点:第三种
作者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词作者,弘一法师。在做法师之前是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位教师,诗词写得非常好。他就是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被称为大师,境界很高,后来遁入空门,表明他有强烈的厌世思想,对现实很失望。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所以作者对现实生活也有着强烈的绝望。字里行间都在批判现实中的丑陋现象。
我的想法:
我们的生活也是丑陋的,这是社会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童心。有童心就一定会受伤害吗?受骗和有没有童心没有关系。
造句:童心,不是 ,而是 。
拥有童心的名人 陶渊明 周敦颐 刘禹锡
【展示交流】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考妣( ) (2)刬袜( ) (3)龌龊( )
( 4)惊骇( ) (5)憧憬( ) (6)痴心(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龌龊: 多多益善:
局促不安: 刬袜:
三、指出下列 说法欠妥的一句是( )
A、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能看到
B、作者在文中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 残了你们”
C、文章末段把自己的悲哀告诉孩子们,用画册的方式把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挽留下来, 是因为憧憬孩子们的生活
D、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住
【当堂反馈】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jiáo( )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heart,丧考妣,全军fù( )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 ……”来代替汽笛宝姐姐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姐姐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 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姐姐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áo( )了舌头 全军fù( )没
2、解释下列词语
鞠躬尽瘁: 考妣:
3、文中“何等”一词多次用到它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你最喜欢瞻瞻的哪件趣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5、瞻瞻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
6、怎样理解“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这句话?
【课后延伸】
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天天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 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 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 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 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 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 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 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题目“牵手”有什么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2.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 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4.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请写出文中与“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 会分开”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答案 一、1.略 2.龌龊:这里指不干净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刬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刬,只,光着3.C 二、1.略2.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死去的)父亲和母亲3.多么 起强调作用,用感叹的语气表达出了瞻瞻不管“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的特点4.瞻瞻的趣事:瞻瞻哭泥人、瞻瞻开车、瞻瞻听故事,从中任选一个即可 5.瞻瞻率真、自然,天真无邪 尤其可佩服,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6.瞻瞻不管做什么,都是出自真性情的,不管做什么事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表现了他率真自然的天性 三、1.字面上是指女儿拉着妈妈的手,深一层是女儿在母亲的爱和引导下成长2.(1)很小时是拉(纂)着母亲的食指;(2)稍大时用胳膊勾住母亲的小臂;(3)十三四岁还把母亲的手攥在自己的手心作用:写出了女儿在母亲的牵手中长大了但仍然爱恋信任母亲3.(1)爱女儿,扶助女儿是做母亲的天职;而女儿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是永远不变的(2)女儿对母亲有无比的信任4.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爱,愿为女儿付出一切,希望女儿永远爱恋和信任母亲5.“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 ”或“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四、略 五、略 六、略
【板书设计】
日常小事
因失意大哭
给 驾驶蒲扇车
我 憧憬——孩子们 给凳子穿鞋 真
的 裁书帮倒忙 ↓ 对孩子们的憧憬喜爱
孩 摆弄毛笔 (对比) 对“童真”的喜爱
子 应酬 ↑ 对成人世界虚伪的悲哀
们 悲哀——大人们 谋生工作 伪
重视“名义”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