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课标》为理论依据,以教材分析为指导,依据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探索的特点,完成了教学设计,从学生熟知的陕西八大怪导入,到整体感知作品、分析作品、体味作品、总结信天游的音乐特点,整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聆听、学唱歌曲片段、分析歌曲等教学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的音乐特点;分析作品是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再现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到来时的热烈场面;作品采用了合唱的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知道信天游的音乐特点,从而喜欢信天游,喜欢我国的民族音乐,愿意去探索弘扬民族音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能够对陕西民歌和根据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感兴趣。
2、通过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能够归纳总结出“信天游”的音乐特点。
3、学唱歌曲主题乐段1——2句,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和表达的真挚情感。
4、学唱B段的片段,能够体验领唱与合唱这种形式所表现的热烈场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能够归纳总结出“信天游”的音乐特点。
2、学唱歌曲片段,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准备:
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陕西八大怪导入: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盖,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这八大怪充分说明了我们陕西人实在、憨厚、耿直、豪爽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陕北去听听那里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PPT
【二】新授:
1、闭目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思考:感受?描写了什么?PPT
师总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幅历史画卷,它生动地描绘了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事实——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南方移到了西北,西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让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并学唱歌曲,回顾那段重要的历史篇章,全曲是ABA’结构,先看A部分。
(一)赏析A段:PPT
① 闭目聆听A段,思考:速度?情绪?节奏?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总结: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风光画卷以及人们迎接红军热烈、亲切的场面,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婉转。
② 跟琴学唱A段,感受体会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二)赏析B段:PPT
① 聆听B段,思考:描写了什么?情绪?速度?
师总结:经过一个快速而又简短的音乐间奏,引出了男声、女声以及全体的齐唱,让我们感受一种热烈、欢快的情绪,铿锵活跃的节奏,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快鼓舞的情绪。
② 跟老师用接龙的方式尝试演唱B段,体验领唱与合唱这种形式所表现的热烈场面。
(三)赏析A’段:PPT
① 聆听A’段,思考:和A段完全一样吗?
师总结:旋律一样,但情绪更加高亢、昂扬,合唱形式发挥了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一句,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形成了歌曲的高潮。
3、完整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完成下列表格。PPT
一首高亢悠扬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将黄土高原人豪爽质朴与乐观的精神风貌一览无遗的展现出来,这就是朴实中不失温情,热烈中不失柔美的陕北民歌,说说在演唱中的发现吧!
演唱形式 速度 旋律 情绪
A 女领、女齐、男齐 较慢 波浪起伏 抒情、优美
B 男齐、女齐、混声 稍快 变化较大 热情、欢快
A’ 女领、女齐、男齐、混声 较慢 再现A段 高亢、昂扬
【三】拓展:
1、归纳信天游的音乐特点:节奏自由,曲调悠扬高亢,粗狂奔放,多用真声来演唱。PPT
2、欣赏民族交响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反映到民歌上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中国民歌的旋律绚丽多姿,需要同学们敞开胸怀去发现、去欣赏。
【五】作业:
查阅资料并思考信天游为什么具有节奏自由、曲调悠扬高亢、粗狂奔放的音乐特点?
【六】板书: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A段 抒情
B段 热情
A’段 颂歌
六、教学反思: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导入,赏析,拓展、总结等几个环节。陕西八大怪的谈话式导入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间带问题的欣赏能让学生明确欣赏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采用了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视觉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热爱陕北民歌,热爱中国民歌,更加愿意去发现、去欣赏、去传承我国的民歌;整节课我非常注重以激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成果。所以说本节课总体来说还是很成功的,不管是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途径,还是从情感与评价上来说,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本课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让学生学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片段时应该唱得更多一些,体验民歌风格特点更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