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
【教材分析】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作品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再现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到来时的热烈场面。歌曲的旋律采用了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尤其是采用了合唱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歌曲为D商调式,2/2、2/4、3/2拍混合节拍,演唱形式为女声领唱与合唱,曲式结构可视为单一主题的三部曲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审美体验趋向成熟,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评价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所以,本课从对歌曲的欣赏、感受体验出发,让学生领略信天游的风格色彩,并从作品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感受到陕北民歌的热情和豪放。
【教学目标】
一、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能用模唱的方法学唱其中部分段落,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通过表格对比《兰花花》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解信天游的主要风格特点,感知新民歌与传统信天游之间关联与变化发展,进而喜欢陕北民歌并主动探索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并主动归纳歌曲的主要特点,如演唱形式、结构、自由起伏的旋律、唱词中的比兴手法、唱词中的叠词等。
【教具准备】
钢琴
【教学过程】
课前教授学生陕北方言:起立,老师好。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陕北方言问好!
二、聆听山歌,导入情境
(一)活动目标
通过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分析其风格特征,明确山歌音调与地域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活动步骤
师(陕北方言):我给大家唱段歌曲,你们听一下!
1.教师范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一乐句
师:这是哪个地域的民歌?
生:陕北。
2.分辨民歌中的山歌体裁
师:歌曲有什么特点?
生:节奏自由舒展,旋律起伏跌宕,音色高亢嘹亮。
师:所以它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号子、小调还是山歌?
生:山歌。
3.山歌风格与地域关系
师: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亲身范唱初步感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曲调特点,确定体裁的同时也加深对歌曲印象。
三、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活动目标
通过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体验歌曲片段,感受演唱形式的变化对丰富歌曲表现力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步骤
1.出示课题
师:对于山歌,不同地区还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咱们陕北的山歌,美其名曰——信天游。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旋律就是采用了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它的歌名叫什么?
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领唱合唱版本
师:歌曲描绘了一段伟大的历史故事,听!
思考:歌曲情绪如何变化?运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生:抒情优美——热烈欢快——高亢激昂。
师:根据情感的变化,我们把歌曲分为三个乐段。
师:演唱形式有哪些?
生:领唱与合唱
师:谁能说说歌曲描绘了什么内容?
生:红军到达陕北,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
3.简介歌曲背景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跨越11个省、历经两万五千里行程之后,成功到达陕北。从此,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南方移到了西北,西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老艺术家们深得历史感慨,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动用了陕北民歌的基调编写了这首唱红了大江南北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而这首新民歌的问世,使得信天游这一传统的民歌形式得到新的发展。
4.赏析A段
⑴钢琴伴奏,模唱歌词,注示出个别方言音标,体会韵味
师:乡亲们,红军终于要来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歌声来告诉我。
乐句2: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生:期待,兴奋,激动。
师:你感觉陕北人民性格怎么样?
生:热情,豪爽……
师:从哪个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咱们。
师:战争年代,硝烟四起,人民渴望和平,渴望安定。而此时红军的到来犹如救星一般。所以演唱这一乐句时,注意眼神、表情和情绪。
⑵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⑶介绍创作手法
①比兴手法
师:歌曲一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什么画面?
生:陕北风光画卷
师:上句常用比兴手法展示意境或想象,下句点出主题,这是陕北民歌的独到之处。在唱词中还有什么特点?
②叠词、衬词的运用
生:一道道,一杆杆——运用叠词;那个、哟、哦——运用衬词衬字。
师:叠词、衬词的运用有什么妙处呢?我们来唱一唱没有叠词衬词是什么效果。
生:没有韵味,很单调,意犹未尽……
师: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而衬词的运用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丰满连贯,也使歌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5.赏析B段
⑴聆听B段
师:咱们终于把红军迎进了家门,接下来故事如何发展呢?
听,B段的速度,节奏,力度,情绪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速度变快,节奏紧凑,力度变强,情绪热情欢快,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情绪。
⑵钢琴伴奏,师唱领唱部分,生齐唱衬词部分。
⑶(找一女生领唱)跟随第二部分范唱以一领众和的方式演唱,感受演唱形式的热烈场面,注意歌唱状态。
6.观看视频,聆听全曲
师: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乡亲们想说些什么呢?
思考:A′段与A段相比有何变化?(力度,情绪,演唱形式)
生:力度更强,情绪高亢昂扬。第1部分是女声领唱加齐唱,而第3部分是高亢昂扬的混声合唱。
师补充:尤其是“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一句,领唱和混声合唱相互辉映,形成了歌曲的高潮。
师:他们表明了什么决心?
生:抗战的决心。
师:唱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抗战的决心。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各个段落的深层剖析,再加以体验,如此更容易感知新民歌与传统信天游之间的关联与变化发展,为下一步骤的表格总结奠定基础。
四、表格对比
(一)活动目标
聆听《兰花花》片段,感知传统信天游与新民歌之间的关联与变化发展。
(二)活动步骤
1.聆听《兰花花》片段,思考:沿用了传统信天游的哪些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 节奏 旋律 音色 演唱形式 曲式 唱词特点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自由舒展 起伏跌宕 高亢嘹亮 领唱与合唱 多段体 比兴手法;叠词衬词
《兰花花》 自由舒展 起伏跌宕 高亢嘹亮 独唱 单段体 比兴手法;叠词衬词
2.简介信天游
师:书里对信天游作了简单的概括。
名词解释: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于陕北、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内蒙古西南部等地区。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往往具有叙事性特点;其结构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在信天游中,一种节奏自由,旋律跌宕,感情奔放;另一种节奏匀称,旋律舒展,感情细腻。
(三)设计理念
通过与传统信天游对比聆听,才能更直观地分辨出新旧民歌之间的区别与发展,也是对课堂知识点的梳理。最后再出示信天游的名词解释巩固新知。
五、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三部分伴奏中进行课堂总结
陕北民歌发端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不加矫饰的质朴民风,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人们的苦乐。在千载光阴中慢慢发酵,到如今成了最浓郁的旋律、最动人的声音。
多年来,音乐人在坚持经典传承的同时,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陕北民歌用自己崭新的诠释向世界乐坛传播中国民族音乐,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新民歌在演唱形式上的变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合唱的魅力。并与传统信天游作一对比聆听,感知新旧之间关联与变化发展。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把陕北纯正的腰鼓和秧歌教授到位,只能是形似,为歌曲增添气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