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注意事项:
前20道题为选择填空,网上必须写完再提交!
提交前看右边题目哪个没写记得补上!
后5道计算画图题写纸上!明天检查
没有借口,空着按错处理!!!抄3遍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泰州期末)一只小鸟从枇杷树上飞到地面,啄食掉落在地上的熟枇杷,吃了一会儿,路边传来吆喝声,小鸟立即飞回树上它出发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能够大致描述小鸟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2.(2017八上·沭阳月考)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听起来很刺耳
B.次声波由于响度太小人耳听不见
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
D.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可以制作声呐
3.(2017八上·睢宁月考)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4.(2017八上·沭阳月考)下列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放热.
B.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液化现象,此过程需要放热.
C.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D.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液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5.(2017八上·沭阳月考)医生用体温表测量第一个病人的体温是38℃ ,他没有甩温度计就去测量第二个病人的体温,则体温表的读数不可能是( )
A.37.5℃ B.38℃ C.38.5℃ D.39℃
6.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12h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C.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800cm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10℃
7.(2017八下·大冶期末)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成语,说法正确的有( )
①“海市蜃楼”是光的色散现象;②“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现象;③“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④“井底之蛙”是光的反射现象;⑤“立竿见影”是光的折射现象;⑥“囊萤照读”中的“萤火虫”是光源.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8.(2017八上·乌鲁木齐期中)阳光下观察一棵树的影子,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9.(2015八上·沙市期中)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B.甲是远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C.甲是近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D.甲是远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二、填空题
10.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11.2015年5月,屯琼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小明坐在琼中至屯昌的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若该车用30min行驶完46km的全程,其平均速度为 km/h.
12.(2016·甘肃)兰州国际马拉松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学参加了迷你马拉松(全程5km),他跑完全程用了41min4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比赛时,他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
13.(2017八上·沭阳月考)如下左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 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 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
14.(2017八上·沭阳月考)使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分别是 和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和 .
15.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 的缘故。
(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佛光是舞蹈者手上的饰品发出的,饰品 (填“是”或“不是”)光源。
(3)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 是不同的。
(4)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干冰 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16.(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如图所示的是一条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面时,在水面处发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指出图中的入射点是 ,入射光线是 ,法线是 ,反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反射角是 度,折射角是 度.
1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8.(2016八下·蓟县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结束,老师出了几道练习题,其中下列一道题请你帮助完成:李明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像与他相距 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2016八下·滨海开学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凸透镜/凹透镜),这与 (近视/远视)的矫正相似.
20.(2017八上·沭阳月考)如图所示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请根据你实验时的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情景是:
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沸腾前 ,沸腾时 ;
水的声音在沸腾前 ,沸腾时 .
(2)实验时从水温90℃开始,每隔2min记录一次水温,所得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
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下列坐标系上画出水的温度变化图象.
(3)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不断上升”、“不断下降”或“保持不变”)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不断上升”、“不断下降”或“保持不变”),
(4)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停止对水加热,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可见,沸腾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三、作图题
21.如图所示,Sˊ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
22.(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根据透镜的出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2)在图乙中画出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光线的传播路径.
(3)在图丙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计算题
23.(2015八上·南宁月考)小亮想测出一段较长废铁轨的长度,他将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敲击铁轨的另一端,听到一声敲击声后,经过0.5 s又听到一声敲击声。(当时的气温为15 ℃),请计算出铁轨的长是多少?(v空=340m/s,v铁=5200m/s,结果取整数)
24.一辆汽车某一时刻鸣笛,司机在4秒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你根据所给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
(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求司机听见回声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五、综合题
25.小刚同学要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金属块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 ,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
(3)他发现金属块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测量金属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金属块浸没,在水面达到的位置上做标记,然后取出金属块.
b、先往量筒中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慢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中剩余的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
(4)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距离 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题意可知小鸟离地面的距离先减小,然后静止在地面;然后再远离地面,离地面的距离在增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考查距离 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题意可知小鸟离地面的距离先减小,然后静止在地面;然后再远离地面,离地面的距离在增大.
2.【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可以制作声呐;B、D次声波由于频率太低人耳听不见,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分为:可听声、不可听声;不可听声分为: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其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较易获得集中的声能;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破坏能力强。
3.【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由于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外面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就会发生液化现象,所以水雾出现在外表面;在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由于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所以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C。
【分析】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要判断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要看车内外的温度高低情况;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则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内侧;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则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外侧。
4.【答案】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C。
【分析】物态变化包括以下几种: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吸收热量:汽化、熔化、升华,放出热量:液化、凝固、凝华。
5.【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体温的示数是38℃,当体温计没有甩就去测量第二个病人的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不可能低于原来的示数。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体温时,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原来的示数;如果病人实际体温大于原来的示数,体温计液注上升,读数将大于原来的示数.
6.【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A、地球自转一周是一个昼夜,共24h,不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2m/s左右,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不符合实际;
D、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不符合实际 。
故选B 。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
7.【答案】B
【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①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①错误;②“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②正确;③“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③正确;④“井底之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④错误;⑤“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⑤错误;⑥“囊萤照读”中的“萤火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⑥正确.
故②③⑥四个正确,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折射的实例还有:筷子变折、池水变浅、彩虹、海市蜃楼等等.(4)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太阳光照射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得出影子的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因此一棵树从早到晚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其长短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形成影子,根据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情况判断影子的变化情况。
9.【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由图甲可知,该眼为近视眼,应选用图丙进行矫正.
故选C.
【分析】正常人眼的晶状体的焦距调节功能很强,所以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其焦距变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当晶状体变的扁平时,其焦距变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10.【答案】2.50 ;0.1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0.1cm;
(2)末端刻度值为6.50cm,物体长度为6.50cm﹣4.00cm=2.50cm.
故答案为:2.50; 0.1.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1.【答案】汽车;9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
(1)以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发生了位置的变化,看起来向后移动.
(2)t=30min=0.5h,
v===92km/h.
故答案为:汽车;92.
【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知道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12.【答案】2;自己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1)s=5km=5000m,t=41min40s=250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2m/s;(2)李明同学在比赛中向前运动,则路灯相对于李明同学位置不断后退,所以他选择的参照物是他自己.
故答案为:2;自己.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 计算他全程的平均速度;(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参照物的选择,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题目中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研究对象;参照物;运动状态.题目中一般是告诉研究对象,再就是参照物和运动状态这两个量中的一个,确定另一个量.
13.【答案】振动;响度;音调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的振动产生的,塑料尺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发生改变,即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与组成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4.【答案】蒸发;沸腾;降温;压缩体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使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蒸发、沸腾;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压缩体积(加压)。
故答案为:蒸发,沸腾,降温,压缩体积。
【分析】汽化有两种:蒸发、沸腾,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沸点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化有两种:降温、压缩体积(加压),气体遇冷时可以发生液化,若气体的温度不变可以采用压缩体积(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15.【答案】直线传播;不是;音色;升华;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音色
【解析】【解答】解:①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
②饰品本身不能发光,之所以发光时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
③当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时,我们人能分辨出是何种乐器,这是乐器本身的材料结构的特点造成的,是音色;
④固态二氧化碳吸热直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属于升华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为液态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不是;(3)音色;(4)升华,液化。
【分析】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②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③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导致发声也不同,这是音色不同;
④固态吸热变为气态是升华,气态放热变为液态是液化。
16.【答案】O;AO;OB;OC;OE;60;60;3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OB是∠AOC的角平分线,因此OB是法线;DG为界面;入射点是O;(2)因为AO和OC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在同种介质中,因此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AO和OE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在两种介质中,OE为折射光线;∠AOB为入射角,∠BOC为反射角,则∠AOB=∠BOC=90°﹣30°=60°,∠EOF为折射角等于30°.故答案为:O;AO;OB;OC;OE;60;60;30.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7.【答案】(1)时间
(2)大;大
(3)0.25
(4)7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0cm×2=30.00cm=0.3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4)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0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1=7个.
故答案为:
(1)时间;(2)大;大;(3)0.25;(4)7.
【分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4)已知一个小车的长度和木板的长度,用除法计算出小车的数量,但要注意数量是整数时要减1.
18.【答案】(1)位置和大小
(2)相等;等效替代法
(3)B
(4)4;不变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实验时,用和A完全相同的蜡烛B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用蜡烛B来代替蜡烛A,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需要再多做几次,使发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4)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由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这位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那么他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则镜中的像与本人相距2m+2m=4m;当人面镜,像也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故答案为:(1)位置和大小;(2)相等;等效替代法;(3)B;(4)4;不变.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2)用和物体一样的另一个物体来代替物体,和物体的像进行比较物像大小关系,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寻找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要求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距与像距相等即可解答此题.
19.【答案】(1)1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
(4)凹透镜;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图甲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60cm﹣50cm=10cm.(2)在实验时,应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由图乙可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即物距u=50cm﹣10cm=40cm,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4)在图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成像于光屏前;
不移动光屏,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线延迟会聚;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近视眼是使用凹透镜来矫正的.
故答案为:(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凹透镜;近视.
【分析】(1)掌握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来解答此题.(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由此分析解答.
20.【答案】(1)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响度大;响度小
(2)
(3)不断升高;保持不变
(4)100℃;不能;需要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沸腾前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响度较大,水在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响度教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先描点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如图所示;(3)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吸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4)由图像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若停止对水加热,水不吸热,水就不沸腾,由此可见沸腾需要吸热的.
故答案为:(1)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响度大;响度小;(2)如图所示;(3)不断升高;保持不变;(4)100℃;不能;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了掌握水沸点的概念,知道水沸腾过程是要不断吸热的,一旦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在画图像时一定要用平滑曲线来连接各点.
21.【答案】解: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再由光的反射定律或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
具体解答过程:解答:解:连接SS′,作出SS′的垂直平分线既为平面镜的位置,SA交于平面镜点A,连接S′A并延长,作出SA的反射光线AB,如图: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大小相等、左右相反,还考查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
22.【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2)第一次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光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先过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3)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分析】(1)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2)光线通过玻璃砖在两个表面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3.【答案】解:设:铁轨的长是s,则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空=s/v空,声音通过铁轨传播的时间为
t铁=s/v铁,t空- t铁= s/v空- s/v铁=0.5 s,
把v空=340m/s,v铁=5200m/s代入,
可得:s/340m/s - s/5200m/s =0.5 s
解得:s=182m。
答:计算出铁轨的长是182m
【知识点】声速
【解析】【分析】铁轨的长是s,则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空=s/v空,声音通过铁轨传播的时间为
t铁=s/v铁,t空- t铁= s/v空- s/v铁=0.5 s,
把v空=340m/s,v铁=5200m/s代入,
可得:s/340m/s - s/5200m/s =0.5 s
解得:s=182m。
答:计算出铁轨的长是182m
24.【答案】解:
(1)笛声从汽车到峭壁的时间:
t=×4s=2s,
如果汽车静止不动,由v=可得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
由v=可得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20m/s×4s=80m,
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s1,
则:2s1=s车+s声,
s1=(s车+s声)=(80m+1360m)=720m.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
设司机听见回声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s2
则2s2=s声+s车,
2s2=v声t+v车t
2s2=340m/s×4s+20m/s×4s,
解得:s2=720m.
答:(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680m.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汽车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为720m.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汽车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为720m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求出从汽车到峭壁的时间,再根据s=vt求出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
(3)司机员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峭壁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向远离峭壁的地方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听见回声时时汽车与峭壁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
25.【答案】(1)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39
(3)12
(4)3.3×103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由图1知,金属块的质量m=20g+10g+5g+4g=39g;
(3)由图3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示数为28mL,则金属块的体积V=40mL﹣28mL=12mL=12cm3;
(4)金属块的密度ρ==≈3.3g/cm3=3.3×103kg/m3.
故答案为:(1)标尺左端零刻线处;(2)39;(3)12;(4)3.3×103
【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根据两次量筒的示数之差得出金属块的体积;
(4)由密度公式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1 / 1冀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注意事项:
前20道题为选择填空,网上必须写完再提交!
提交前看右边题目哪个没写记得补上!
后5道计算画图题写纸上!明天检查
没有借口,空着按错处理!!!抄3遍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泰州期末)一只小鸟从枇杷树上飞到地面,啄食掉落在地上的熟枇杷,吃了一会儿,路边传来吆喝声,小鸟立即飞回树上它出发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能够大致描述小鸟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距离 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题意可知小鸟离地面的距离先减小,然后静止在地面;然后再远离地面,离地面的距离在增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考查距离 时间图象描述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题意可知小鸟离地面的距离先减小,然后静止在地面;然后再远离地面,离地面的距离在增大.
2.(2017八上·沭阳月考)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听起来很刺耳
B.次声波由于响度太小人耳听不见
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
D.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可以制作声呐
【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C超声波由于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可以制作声呐;B、D次声波由于频率太低人耳听不见,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分为:可听声、不可听声;不可听声分为: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其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较易获得集中的声能;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破坏能力强。
3.(2017八上·睢宁月考)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由于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外面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就会发生液化现象,所以水雾出现在外表面;在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由于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所以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C。
【分析】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要判断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要看车内外的温度高低情况;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则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内侧;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则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外侧。
4.(2017八上·沭阳月考)下列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放热.
B.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液化现象,此过程需要放热.
C.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D.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液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这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C。
【分析】物态变化包括以下几种: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吸收热量:汽化、熔化、升华,放出热量:液化、凝固、凝华。
5.(2017八上·沭阳月考)医生用体温表测量第一个病人的体温是38℃ ,他没有甩温度计就去测量第二个病人的体温,则体温表的读数不可能是( )
A.37.5℃ B.38℃ C.38.5℃ D.39℃
【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体温的示数是38℃,当体温计没有甩就去测量第二个病人的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不可能低于原来的示数。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体温时,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原来的示数;如果病人实际体温大于原来的示数,体温计液注上升,读数将大于原来的示数.
6.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12h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C.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800cm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10℃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A、地球自转一周是一个昼夜,共24h,不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2m/s左右,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不符合实际;
D、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不符合实际 。
故选B 。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
7.(2017八下·大冶期末)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成语,说法正确的有( )
①“海市蜃楼”是光的色散现象;②“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现象;③“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④“井底之蛙”是光的反射现象;⑤“立竿见影”是光的折射现象;⑥“囊萤照读”中的“萤火虫”是光源.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B
【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①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①错误;②“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②正确;③“凿壁借光”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③正确;④“井底之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④错误;⑤“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⑤错误;⑥“囊萤照读”中的“萤火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⑥正确.
故②③⑥四个正确,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折射的实例还有:筷子变折、池水变浅、彩虹、海市蜃楼等等.(4)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8.(2017八上·乌鲁木齐期中)阳光下观察一棵树的影子,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太阳光照射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得出影子的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早晨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因此一棵树从早到晚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其长短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形成影子,根据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情况判断影子的变化情况。
9.(2015八上·沙市期中)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B.甲是远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C.甲是近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D.甲是远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由图甲可知,该眼为近视眼,应选用图丙进行矫正.
故选C.
【分析】正常人眼的晶状体的焦距调节功能很强,所以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其焦距变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当晶状体变的扁平时,其焦距变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二、填空题
10.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答案】2.50 ;0.1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0.1cm;
(2)末端刻度值为6.50cm,物体长度为6.50cm﹣4.00cm=2.50cm.
故答案为:2.50; 0.1.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1.2015年5月,屯琼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小明坐在琼中至屯昌的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若该车用30min行驶完46km的全程,其平均速度为 km/h.
【答案】汽车;9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
(1)以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发生了位置的变化,看起来向后移动.
(2)t=30min=0.5h,
v===92km/h.
故答案为:汽车;92.
【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知道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12.(2016·甘肃)兰州国际马拉松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学参加了迷你马拉松(全程5km),他跑完全程用了41min4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比赛时,他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
【答案】2;自己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1)s=5km=5000m,t=41min40s=250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2m/s;(2)李明同学在比赛中向前运动,则路灯相对于李明同学位置不断后退,所以他选择的参照物是他自己.
故答案为:2;自己.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 计算他全程的平均速度;(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参照物的选择,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题目中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研究对象;参照物;运动状态.题目中一般是告诉研究对象,再就是参照物和运动状态这两个量中的一个,确定另一个量.
13.(2017八上·沭阳月考)如下左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 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 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
【答案】振动;响度;音调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的振动产生的,塑料尺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发生改变,即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与组成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4.(2017八上·沭阳月考)使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分别是 和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和 .
【答案】蒸发;沸腾;降温;压缩体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使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蒸发、沸腾;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压缩体积(加压)。
故答案为:蒸发,沸腾,降温,压缩体积。
【分析】汽化有两种:蒸发、沸腾,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沸点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化有两种:降温、压缩体积(加压),气体遇冷时可以发生液化,若气体的温度不变可以采用压缩体积(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15.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 的缘故。
(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佛光是舞蹈者手上的饰品发出的,饰品 (填“是”或“不是”)光源。
(3)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 是不同的。
(4)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干冰 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答案】直线传播;不是;音色;升华;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音色
【解析】【解答】解:①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
②饰品本身不能发光,之所以发光时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
③当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时,我们人能分辨出是何种乐器,这是乐器本身的材料结构的特点造成的,是音色;
④固态二氧化碳吸热直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属于升华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为液态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不是;(3)音色;(4)升华,液化。
【分析】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②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③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导致发声也不同,这是音色不同;
④固态吸热变为气态是升华,气态放热变为液态是液化。
16.(2016八下·沂源开学考)如图所示的是一条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面时,在水面处发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指出图中的入射点是 ,入射光线是 ,法线是 ,反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反射角是 度,折射角是 度.
【答案】O;AO;OB;OC;OE;60;60;3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OB是∠AOC的角平分线,因此OB是法线;DG为界面;入射点是O;(2)因为AO和OC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在同种介质中,因此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AO和OE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在两种介质中,OE为折射光线;∠AOB为入射角,∠BOC为反射角,则∠AOB=∠BOC=90°﹣30°=60°,∠EOF为折射角等于30°.故答案为:O;AO;OB;OC;OE;60;60;30.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1)时间
(2)大;大
(3)0.25
(4)7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0cm×2=30.00cm=0.3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4)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0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1=7个.
故答案为:
(1)时间;(2)大;大;(3)0.25;(4)7.
【分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4)已知一个小车的长度和木板的长度,用除法计算出小车的数量,但要注意数量是整数时要减1.
18.(2016八下·蓟县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结束,老师出了几道练习题,其中下列一道题请你帮助完成:李明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像与他相距 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位置和大小
(2)相等;等效替代法
(3)B
(4)4;不变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实验时,用和A完全相同的蜡烛B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用蜡烛B来代替蜡烛A,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需要再多做几次,使发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4)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由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这位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那么他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则镜中的像与本人相距2m+2m=4m;当人面镜,像也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故答案为:(1)位置和大小;(2)相等;等效替代法;(3)B;(4)4;不变.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2)用和物体一样的另一个物体来代替物体,和物体的像进行比较物像大小关系,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寻找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要求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距与像距相等即可解答此题.
19.(2016八下·滨海开学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凸透镜/凹透镜),这与 (近视/远视)的矫正相似.
【答案】(1)1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
(4)凹透镜;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图甲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60cm﹣50cm=10cm.(2)在实验时,应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由图乙可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即物距u=50cm﹣10cm=40cm,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4)在图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成像于光屏前;
不移动光屏,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线延迟会聚;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近视眼是使用凹透镜来矫正的.
故答案为:(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凹透镜;近视.
【分析】(1)掌握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来解答此题.(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由此分析解答.
20.(2017八上·沭阳月考)如图所示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请根据你实验时的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情景是:
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沸腾前 ,沸腾时 ;
水的声音在沸腾前 ,沸腾时 .
(2)实验时从水温90℃开始,每隔2min记录一次水温,所得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
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下列坐标系上画出水的温度变化图象.
(3)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不断上升”、“不断下降”或“保持不变”)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不断上升”、“不断下降”或“保持不变”),
(4)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停止对水加热,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可见,沸腾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答案】(1)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响度大;响度小
(2)
(3)不断升高;保持不变
(4)100℃;不能;需要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沸腾前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响度较大,水在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响度教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先描点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如图所示;(3)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吸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4)由图像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若停止对水加热,水不吸热,水就不沸腾,由此可见沸腾需要吸热的.
故答案为:(1)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响度大;响度小;(2)如图所示;(3)不断升高;保持不变;(4)100℃;不能;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了掌握水沸点的概念,知道水沸腾过程是要不断吸热的,一旦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在画图像时一定要用平滑曲线来连接各点.
三、作图题
21.如图所示,Sˊ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
【答案】解: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再由光的反射定律或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
具体解答过程:解答:解:连接SS′,作出SS′的垂直平分线既为平面镜的位置,SA交于平面镜点A,连接S′A并延长,作出SA的反射光线AB,如图: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大小相等、左右相反,还考查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
22.(2016八下·盐城开学考)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根据透镜的出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2)在图乙中画出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光线的传播路径.
(3)在图丙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1)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2)第一次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光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先过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3)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分析】(1)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2)光线通过玻璃砖在两个表面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四、计算题
23.(2015八上·南宁月考)小亮想测出一段较长废铁轨的长度,他将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敲击铁轨的另一端,听到一声敲击声后,经过0.5 s又听到一声敲击声。(当时的气温为15 ℃),请计算出铁轨的长是多少?(v空=340m/s,v铁=5200m/s,结果取整数)
【答案】解:设:铁轨的长是s,则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空=s/v空,声音通过铁轨传播的时间为
t铁=s/v铁,t空- t铁= s/v空- s/v铁=0.5 s,
把v空=340m/s,v铁=5200m/s代入,
可得:s/340m/s - s/5200m/s =0.5 s
解得:s=182m。
答:计算出铁轨的长是182m
【知识点】声速
【解析】【分析】铁轨的长是s,则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空=s/v空,声音通过铁轨传播的时间为
t铁=s/v铁,t空- t铁= s/v空- s/v铁=0.5 s,
把v空=340m/s,v铁=5200m/s代入,
可得:s/340m/s - s/5200m/s =0.5 s
解得:s=182m。
答:计算出铁轨的长是182m
24.一辆汽车某一时刻鸣笛,司机在4秒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你根据所给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
(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求司机听见回声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答案】解:
(1)笛声从汽车到峭壁的时间:
t=×4s=2s,
如果汽车静止不动,由v=可得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
由v=可得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20m/s×4s=80m,
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s1,
则:2s1=s车+s声,
s1=(s车+s声)=(80m+1360m)=720m.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
设司机听见回声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s2
则2s2=s声+s车,
2s2=v声t+v车t
2s2=340m/s×4s+20m/s×4s,
解得:s2=720m.
答:(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680m.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汽车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为720m.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汽车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为720m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求出从汽车到峭壁的时间,再根据s=vt求出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
(3)司机员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峭壁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向远离峭壁的地方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听见回声时时汽车与峭壁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
五、综合题
25.小刚同学要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金属块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 ,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
(3)他发现金属块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测量金属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金属块浸没,在水面达到的位置上做标记,然后取出金属块.
b、先往量筒中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慢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中剩余的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
(4)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39
(3)12
(4)3.3×103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由图1知,金属块的质量m=20g+10g+5g+4g=39g;
(3)由图3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示数为28mL,则金属块的体积V=40mL﹣28mL=12mL=12cm3;
(4)金属块的密度ρ==≈3.3g/cm3=3.3×103kg/m3.
故答案为:(1)标尺左端零刻线处;(2)39;(3)12;(4)3.3×103
【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根据两次量筒的示数之差得出金属块的体积;
(4)由密度公式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