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8 11: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斌》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大众以精神滋养。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古籍,都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都体现了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B.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与人总是有机统一、无法分割的。
C.有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纲领“诗言志”与陆机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作者对此持反对态度。
D.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积极的人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艺术价值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从精神引领和提升人格境界的角度作了分析。
B.本文认为唐诗宋词应是阅读古籍的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C.从中华传统文化到古诗,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却逐层深入。
D.引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坚持人品与文品并重,阅读“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体会“第一等襟抱”,更重要的是能读出“第一等学识”。
B.在情志方面,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它们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
C.无论是情操禀赋还是艺术表现,李、杜、苏、辛的作品都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极致的审美享受中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完美的阅读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的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阐释。
B.网络文学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6.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卖胡琴的乡下人
毕飞宇
风已经长指甲了,华灯初放就下起了雪,霓虹灯的商业缤纷把雪花弄得浓妆艳抹。雪花失却了汉风唐韵、颜筋柳骨,都不像雪了。
乡野的雪全不这样。雪瓣从天上款款而至,安详、从容,任何时刻都见得永恒,哪像城里头这样浮躁过。卖琴人抬起头想看一眼城里的天,天让高层楼群和霓虹灯赶跑了。
第二天清早卖琴人出现在小巷。他的吆喝就是一路演奏他的胡琴,前脚后背挂满了家伙。地上全是薄雪。胡琴害怕下雪,蛇皮在雪天里太紧。蛇皮的松紧是琴声的命,琴的味道全在松与紧的分寸中,在极其有限的局限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
胡琴声在雪巷里四处闲逛,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卖琴人找了块干净石阶坐下去,很专心地拨弦。他的手指干枯瘦长,总有一股仙气,变成琴声在雪地里仙雾缭绕。卖琴人童子时代练过茶壶功,捧着灌满滚烫的水的茶壶,十只指头飞快地拍打,不能停一拍,要不你的手就熟了。卖琴人十八岁那年得了一个绰号,五指仙。人们说,五指仙的指头会说会道,弦上鬼精鬼怪,御风驾电。
店里走出来一个人,把卖琴人叫起身,食指往他口袋里摁下一张纸币,手背往远处挥了挥。卖琴人走进店里,把纸币平铺在吧台上,大声说,买一碗酒。一个疲倦的女人,半闭的眼由卖琴人移向毛玻璃酒瓶,懒懒地说,老头,你干一辈子也挣不来这瓶X0。老头出门时自语说,肯定是玉帝老儿的尿。
化雪天冷得厉害,卖琴人的肚子饿得旋转起来。走上大街,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是年终的热烈气味。拥挤的人行色匆匆,为节前贸易而兴高采烈。广告牌上的女人在严寒之中面如春风,为商业宣传尽忠尽孝。但卖琴人的胡琴贸易没有进展。城市记忆对胡琴早就失却了怀旧。他的马尾弓声音过于沧桑难以唤醒城里人的疲惫听觉。城里人的听觉钙化了,需要平滑和湿润去滋补。一个十字路口,卖琴人目赌了奥迪牌轿车制造的车祸,呆站了一会儿。大街如故。城里人对一切惊变失去了兴趣。卖琴人的耳朵里充满了汽车喇叭声,想象不出这样的声音是怎么弄出来的。
人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把胡琴的声音。声音不沉着,但肯定是一把胡琴。卖琴人挤进店里,看见一张电子琴正在模拟胡琴的伤感调子。卖琴人站在柜台前闻到了黑白键盘上奇怪的气味,十分唐突地问,这是什么?雅玛哈。怎么是胡琴的声音?营业员说,只要有电,它学什么是什么。
卖琴人端起胡琴拉了一段琶音,说,这才是胡琴。管业员说,你干什么?卖琴人说,我是卖琴的。营业员笑起来,说,这里只有一个卖琴人,是我,您走好。
走出商店后他的故事成了笑柄,他的背影显得滑稽可笑。卖琴人离开商店时恶狠狠地说,他娘的,花活。
当年“花活”这句话差点断送了如日中天的五指仙,用这话评点五指仙的是一位算命瞎子。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清晨,五指仙坐在河岸边练功,听见后头有人说,你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瞎子要过胡琴一口气拉了七个把位的琶声。他的运弓充满气韵,如初生赤子的啼哭。
瞎子说,笛子的眼位全定在那儿,气息的轻重尚且能使声音变化万千,胡琴靠着两根弦,手指的把位不定,越发需要气息去整理,要不全飘了。你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
听不见风雨看不见日月,宇宙大千离你就远了。
天冷得厉害。卖琴人失去了吆喝的兴趣,最终给饥饿说服了,走到了馄饨摊前。卖馄饨的也是一个老头,脸上均和,不见风霜。卖琴人说,老哥,肚子里没油水了,想听什么你点什么。卖馄饨的小心地看过左右,悄声说,《听松》。卖琴人知道遇上了里手,如实说,我的弓上力道差,加上饿,拉不动,我来一段《潇洒走一回》,也是刚学。卖琴人坐在小凳子上摆开阵势,只拉了两句,手就让卖馄饨的捂紧了。卖馄饨的弯着腰说,先生到底是谁?遇上知音卖琴人羞得满脸难看,他低着眼望着卖馄饨人手指尖上的条形茧,说,羞于启齿;先生又是谁?卖馄饨的怔在那里,最后说,羞于启齿。
知音相遇作为一种尴尬成了历史的必然格局。卖琴人站在这个历史垛口,看见了风起云涌。历史可不在乎后人遗憾什么。它要断就断。
又下雪了。卖琴人对面是一个马路圆盘,数不尽的车在圆盘上呆头呆脑呈逆时针运转。人类的运行必须采纳这个流向,和时间背道而驰。卖琴人站在逆时针运转的斜坡之间,遗忘了生计与胡琴贸易,对雪花中匆匆而下的车流视而不见。许多车轮在转。这和当初的戏台结论大有不同,老板说,流水的看客铁打的戏。
卖琴人混了两碗牛肉拉面后躺进了圈柱形水泥管道。胡琴的琴弦被风吹出了哨声。风用了跳弓。这时候远处传来卡拉OK,一股烤羊肉的味道。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刻画了一个卖胡琴的乡下人在城市中一天的遭遇,同时插入卖琴人早年锤炼琴艺的经历,写出了卖琴人身世的传奇,也对比映衬出卖琴人现实处境的落寞。
B.作者善用新奇独特的修辞,语言蕴藏丰富的意蕴,比如“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巧妙的比喻既写出了卖琴人的执着恋旧,也写出了卖琴人豪迈、洒脱的风采。
C.本文用词精炼传神,文字具有画面感和动作感。如第5段,一“摁”一“挥”既写出了动作的力度,也传递出鄙夷的情感,而一个“平铺”则写出了卖琴人的自尊。
D.作品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有利于串联起不同时空的线索;文中对相关情节的议论、说明,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引导读者深人思考故事的意义。
8.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对“雪”的描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酒吧女人、营业员、卖馄饨的三个次要人物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传统文化和人文传统的没落”这一主题,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多所贯涉。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曾著《释典论》,虽不具美,时有可存。与常景等共修律令。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延昌中,绍表曰:“臣闻律令相须,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滞。若令不班,是无典法,臣下执事,何依而行?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绍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采纳。出除济阴太守。还,历司徒功曹参军,步兵、长水校尉。正光初,兼中书侍郎,使高丽。还为镇远将军、右军将军。久之,为徐兖和籴使。除骁骑将军,使吐谷浑。还为太府少卿。曾因朝见,灵太后谓曰:“卿年稍老矣。”绍曰:“臣年虽老,臣卿乃少。”太后笑之。绍曾与百僚赴朝,东掖未开,守门候旦。绍于众中引吏部郎中辛雄于众外,窃谓之曰:“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未几,有河阴之难,绍善推禄命,事验甚多,知者异之。建义初,除卫尉少卿,将军如故。转金紫光禄大夫。永安中,拜太府卿。永熙二年卒,十年六十九。赠都尉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谥曰宣。
(选自《魏书·列传六十六》)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B.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C.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7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D.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史,我国传统图书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指各种历史书,史部指偏家经典。
B.羽林,汉代禁卫军,汉武帝时创设,为皇帝之护卫,主要负责护送保卫。
C.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即王氏高丽。我国习惯上多沿用来指称朝鲜。
D.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祖或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绍博学多才,好议朝政。他年少好学,通读经史,广泛涉猎阴阳术数;成年后对朝廷大事,喜欢谈论得失,遂被世人所知。
B.孙绍心系国家,主张修律。他指出律令必须相配套;如不配套,那么办起事来会十分不便;主管其事的大臣也将会缺少依据。
C.孙绍刚强正直,屡次进谏。他不惮触犯忤逆皇帝,每次上书论事时常言辞恳切。当时的人都很轻视他,他的意见也不被采纳。
D.孙绍善于推算,料事如神。在与百官赴朝时,他曾把辛雄排除在众人之外,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预言,后果然应验了他的预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江南弄
(唐)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注释:①吴飲:吴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态方面对“巘”作了描绘。
B.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15.赏析诗歌尾联的艺术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8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街巷河桥的的美丽。
(2)李密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描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5)《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所处的时代本来就是适合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7)《兰亭集序》中描写聚会当天气候宜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拉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____________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尤可对一切事情____________。事实上,( ),使我们有可能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根据事实证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利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____________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____________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规避 应付自如 超乎寻常 同时也
B.躲避 信手拈来 超乎寻常 甚至会
C.规避 信手拈来 非同小可 同时也
D.躲避 应付自如 非同小可 甚至会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认知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B.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这种认知
C.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然会产生这种认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B.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而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C.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D.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他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
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
①选择 ②质疑 ③担当 ④独立 ⑤传承 ⑥包容 ⑦审美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项“都体现了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错,原文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B“总是有机统一、无法分割的”片而,叶燮说的是“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每”即“常常”之义,却未必没有例外;D“但在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则比杜甫略逊一筹”错,原文无此对比内容。)
2.D(“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看法”有误,在具体分析李、杜、苏、辛作品的层次,作者就没有使用引证的论述方法。)
3.A(“更重要的是能读出‘第一等学识’”有误,文章强调的是好诗能提升人格境界,故“第一等襟抱,之价值应在“第一等学识”之上。)
4.C(“新媒介......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5.A(B项“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5段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项“将不会”错,太绝对,改成“难以”更好。D项“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材料三最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
7.B(“写出了卖琴人豪迈、洒脱的风采”分析有误,与故事情境不合。“遗少”暗示了冷落的处境、“酒后而色微酡”则烘托了忧愁、颓唐的心情)
8.①写出了现实环境的寒冷,渲染了感伤的气氛:(2分)②以乡野的雪,烘托出卖琴人身上的传统气质:(2分)③城市的雪与乡野的雪对比,表现出城市的浮躁、俗艳。(2分)
9.①“酒吧女人”对卖琴人的态度表现出城市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无知、贬低:(2分)②“营业员”的嘲讽表现出现代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城市人听觉的钙化;(2分)③“卖馄饨的”的境遇体现出传统艺术传承者在城市中的尴尬地位和凄凉处境。(2分)
10.C(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11.A(经部指儒家经典和文字学方面的书。史部指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
12.D(“他曾把辛雄排除在众人之外,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预言”错。应该是“他在众人中拉出辛雄,偷偷对辛雄说”。)
13.(1)孙绍兄世元早逝,世元善于弹筝,孙绍后来听到筝的声音便流涕呜咽,停止欣赏它而离开,世人以此崇敬他。(得分点:“涕泗”“舍”“去”“尚”各1分,大意1分)
(2)“这些人当中的各位,不久都会全部死去,只有我与你仍然享受富贵。”辛雄大为惊愕,不知他这么说的原因。(得分点:“诸人”“寻”“骇愕”“所以”各1分,大意1分)
14.C(没有“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15.以景结情或比喻(1分)。写诗人趁着酒兴不禁唱起了吴越的歌曲,吟唱未终;像玉一样皎洁的月亮已从江面升起。“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2分)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16.(1)烟柳画桥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4)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5)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6)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7)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8)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9)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17.A(规避,设法回避。躲避,隐匿避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根据语境,应选“规避”。应付自如,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报据语境,应选“应付自如”。超乎寻常,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的。非同小可,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根据语境,应选“超乎寻常”。同时会,表并列关系。甚至会,表递进关系。根据上文,应选“同时也”。)
18.C(确定说明主体是“这种认知”,承接前文。从后文“有可能”推断所填句用“往往”。)
19.D(原句三个错误,一是“根据事实证明”句式杂糅;二是“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成分残缺:三是“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搭配不当。)
20.[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选择、质疑、担当、独立、传承、包容、审美七个词语中选取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谈对青春的感触与思考。文章的立意应围绕“对青春的感触与思考”及选定的三个关键词来确立。可以围绕“担当、独立、包容”三个词语谈修养;可以围绕“选择、质疑、审美”谈处世;可以围绕“质疑、独立、传承”谈学习。行文过程中要体现一个立意之下三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词语及其之间的联系,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佳作展台]
编织少年品格,唱响青春之歌
古语有云:“山有玉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拥有珠玉般青春的我们,理应学会选择,勇于质疑,敢于担当。我们用三者编织少年品格,唱响青春之歌。
正如作家王蒙在其作品《青春万岁》中对青春的感慨:“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这是他对青春的怀念,更是对我们青少年的勉励。“种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循着美国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的思想,握紧这匆匆而逝的时光,唱响青春之歌。
织就品格之丝帛,从选择开始。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在城市生活和农村田垄之间选择了后者。麦田里挥汗如雨换来的收获与致富道路,让村民笑容灿烂。这比个人生活的富贵更令他满足。由此看来,选择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学会选择,方能迈出编织美好青春的第一步。各种选择就在眼前,我们要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道路,哪怕这路上荆棘遍布,荒草从生。我们更要放眼远方,不因暂时的困境而放弃。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科学家孙家栋敢于担当,为国家的导弹、卫星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把青春献给了国家与理想。正值青春的我们,理应勤学而后担起强国重担,用担当唱响非凡青春。
鲁迅先生曾言:“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我们一路走来,被别人质疑,亦会质疑别人。被质疑时,我们要坚定自我,积蓄力量,方能高歌前进。而面对权威,我们要敢于质疑,明辨是非。哥白尼敢于质疑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可见,唯有学会质疑,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揆诸当下,不少青少年不知选择,不敢质疑,无所担当。“少年强则国强”,若国之少年不知觉醒,那么何来个人的光明前程,又何来巍巍中华的文化传承?青年一代,应从现在编织美好品格,唱响青春之歌。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且让我们握掌拼搏,学会选择,敢于质疑,无畏担当,编织少年品格,唱响青春之歌。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孙绍年少时好学,通晓涉猎经史,很有文才,气象、天文、历算多有广泛涉猎。初担任校书郎,慢慢升为迁给事中,成年后兼羽林监,担任门下录事。对于朝廷大事,喜欢谈论得失,于是被世人所知。曾著《释典论》,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也时有可存的价值。与常景等人一起修定法律法令。孙绍兄世元早逝,世元善于弹筝,孙绍后来听到筝的声音便流涕呜咽,停止欣赏它而离开,世人以此崇敬他。延昌(北魏宣武帝)年间,孙绍上表说:“我听说法律法令必须相配套,不可单方面使用,现在法律颁布法令停止,办起事来十分滞慢不便。如果法令不颁布,这就是没有典法,臣下执事,依据什么来而做?臣等修定法律,并非不勤勉,而署名之日,我却不见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所谓农夫尽力(耕种),他人享受收成(他人吃了粮食),(对于)功名之处,(我的)内心实在愁闷不安。”孙绍性格刚强正直,每次上书论事。经常言辞恳切,不害怕触犯忤逆皇帝。但他天性粗率,言论高下难分。当时人都很轻视他,意见不被采纳。出任济阴太守。还朝之后,历任司徒功曹参军,步兵、长水校尉。正光初年,兼任中书侍郎,出使高丽。还朝任镇远将军、右军将军。很久以后,任徐、兖和籴使。朝廷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出使吐谷浑。还朝后,任太府少卿。曾趁着朝见的机会,灵太后时他说:“你的年纪渐渐老了。”孙绍说:“我年纪虽大,但我还是少卿的啊!”太后笑了。孙绍曾与百官赴朝,东掖门没开,孙绍守门等候天亮,孙绍在众人中拉出吏部郎中辛雄,私下里对他说:“这些人当中的各位,不久都会全部死去,只有我与你仍然享受富贵。”辛雄大为惊愕,不知他这么说的原因。不久,就发生了“河阴之难”,孙绍善于推算禄食命运,灵验的事情很多,知道的人都感到惊异。建义初年,朝廷除授他为卫尉少卿,将军称号仍然像过去一样,转任金紫光禄大夫。永安年间,朝廷拜授他为太府卿。因他以前参加讨论《正光壬子历》,赐爵新昌子。太昌初年(532),迁任左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永熙二年(533)去世,时年六十九岁。朝廷赠他为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谥称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