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7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南山期中)如图,要测量被池塘隔开的A,B两点的距离,小明在AB外选一点C,连接AC,BC,并分别找出它们的中点D,E,连接DE,现测得DE=45米,那么AB等于( )
A.90米 B.88米 C.86米 D.84米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R,P分别是BC,CD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CD上从点C向点D移动而点R不动时,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
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
3.(2017八下·东城期中)如图,在 中, , , ,点 , , 分别是 三边中点,则 的周长为( )
A. B. C. D.
4.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R, 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BC上从点B向点C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少
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
5.如图,△ABC的中线BD,CE交于点O,连接OA,点G,F分别为OC,OB的中点,BC=8,A0=6,则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 ).
A.12 B.14 C.16 D.18
6.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长分别为2cm、3cm、4cm,则原三角形的周长为( ).
A.4.5cm B.18cm C.9cm D.36cm
7.(2019八上·浦东期中)如图,△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AD=BD,AE=EC,BC=6,则DE=( )
A.4 B.3 C.2 D.5
8.(2020八下·滨海期末)如图所示,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若BC=6,则OE的长为( )
A.2 B.2.5 C.3 D.4
9.如图,在一张△ABC纸片中,∠C=90°,∠B=60°,DE是中位线,现把纸片沿中位线DE剪开,计划拼出以下四个图形:①邻边不等的矩形;②等腰梯形;③有一个角为锐角的菱形;④正方形.那么以上图形一定能被拼成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10.(2020八下·江苏月考)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R、P分别是BC、CD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
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
二、填空题
11.(2019八下·北京期末)如图,在△ABC中,P,Q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S△APQ=1,则S四边形PBCQ= .
12.(2019八下·克东期末)如图,在△MBN 中,已知:BM=6,BN=7,MN=10,点 A C,D 分别是 MB,NB,MN 的中点,则四边形 ABCD 的周长
是 .
13.(2017八下·东城期中)如图是跷跷板的示意图,立柱 与地面垂直,以 为横板 的中点, 绕点 上下转动,横板 的 端最大高度 是否会随横板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呢?一位同学做了如下研究:他先设 , ,通过计算得到此时的 ,再将横板 换成横板 , 为横板 的中点,且 ,此时 点的最大高度为 ,由此得到 与 的大小关系是: (填“ 、“ ”或“ ”)可进一步得出, 随横板的长度的变化而 (填“不变”或“改变”).
14.(2017八下·卢龙期末)如图,在图(1)中,A1、B1、C1分别是△ABC的边BC、CA、AB的中点,在图(2)中,A2、B2、C2分别是△A1B1C1的边B1C1、C1A1、A1B1的中点,…,按此规律,则第n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 个
15.(2017八下·揭西期末)如图,已知△ABC中,AB=AC,AD平分∠BAC,E是AB的中点,若AC=6,则DE的长为
16.(2017八下·东台开学考)如图,△ABC中,D、E分别是BC、AC的中点,BF平分∠ABC,交DE于点F,若BC=6,则DF的长是
三、解答题
17.如图,点D、E是Rt△ABC两直角边AB、AC上的一点,连接BE,已知点F、G、H分别是DE、BE、BC的中点.
(1)求∠FGH度数;
(2)连CD,取CD中点M,连接GM,若BD=8,CE=6,求GM的长.
18.(2016八下·广州期中)如图,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点E、F分别为AD、BC的中点,延长BA、CD,分别交射线FE于P、Q两点.求证:∠BPF=∠CQF.
19.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且BN⊥AN,垂足为N,且AB=6,BC=10,MN=1.5,求△ABC的周长.
四、综合题
20.补充完整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加以证明: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 ;
(2)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
21.(2017八下·海珠期末)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过点C作CF∥BD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DE=EF.
(2)分别连结DC、AF,若AC=BC,试判断四边形AD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点D、E分别是AC、BC的中点
∴AB=2DE=2×45=90(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易求AB的长。
2.【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因为AR的长度不变,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EF平行于AR,且等于AR的一半,
所以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线段EF的长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EF平行于AR,且等于AR的一半,而AR的长度不变,所以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线段EF的长不变。
3.【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 , , 分别是 三边中点,
∴ , , 为 中位线,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
【分析】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可得结果。
4.【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AR,
∵E、F分别是AP和RP的中点,
∴EF为△APR的中位线,
∴EF=AR,
∴EF的长度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AR,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EF是AR的一半,因为AR长为定值,则EF长不变.
5.【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D、G分别是CA和OC的中点,
∴OD是△AOC的中位线,
∴OD=OA=×6=3,
∵D、E分别是AC和AB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DE=BC=×8=4,
同理可得EF是△AOB的中位线,GF是△BOC的中位线,
∴EF=OA,GF=BC,
∴EF=DG=3,GF=DE=4,
∴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 :GD+DE+EF+FG=3+4+3+4=14.
故答案为;B.
【分析】由D、G、E、F分别是AC、OC、OB和AB的中点,可知四边形DEFG的四边都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从而可得各边的长,则其周长可求.
6.【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6,8,
∴原三角形的周长=4+6+8=18cm.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分别可得原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则原三角形的周长可求.
7.【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AD=BD,AE=EC,
∴DE是△ABC的中位线,
∴BC=2DE,
∴DE=3,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8.【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OB=OD,
∵点E是CD的中点,
∴CE=DE,
∴OE是△BCD的中位线,
∵BC=6,
∴OE= BC=3.
故答案为:C.
【分析】先说明OE是△BCD的中位线,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求解.
9.【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将该三角形剪成两部分,拼图使得△ADE和直角梯形BCDE不同的边重合,即可解题.
【解答】①使得BE与AE重合,即可构成邻边不等的矩形,如图:
∵∠B=60°,
∴,
∴CD≠BC.
②使得CD与AD重合,即可构成等腰梯形,如图:
③使得AD与DC重合,能构成有两个角为锐角的是菱形,如图:
故计划可拼出①②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性质,本题①中求证BD≠BC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连接AR,
∵E,F分别为AP,PR的中点,
∴EF= AR,
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
∵AR的长度不变,∴线段EF的长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AR,根据中位线定理可得EF= AR,因为AR的长度不变,所以线段EF的长不变.
11.【答案】3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P,Q分别为AB,AC的中点,
∴PQ∥BC,PQ= BC,
∴△APQ∽△ABC,
=( )2= ,
∵S△APQ=1,
∴S△ABC=4,
∴S四边形PBCQ=S△ABC﹣S△APQ=3,
故答案为3.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PQ= BC,得到相似比为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到结果.
12.【答案】13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点A,C,D分别是MB,NB,MN的中点,
∴CD∥AB,AD∥BC,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BM=6,BN=7,点A,C分别是MB,NB的中点,
∴AB=3,BC=3.5,
∴四边形ABCD的周长=(AB+BC)×2=(3+3.5)×2=13.
故答案为13
【分析】根据中位线性质可以推出CD∥AB,AD∥BC,可得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由中点可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
13.【答案】=;不变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过 作 , ,
∵ 是 与 的中位线,
∴ ,
∴ ,
故答案为: .
随横板的长度的变化而不变.故答案为: (1). = (2). 不变.
【分析】过 B 作 B D ⊥ A D , B ′ D ′ ⊥ A ′ D ′ ,由题意知O C 是 △ A B D 与 △ A ′ B ′ D ′ 的中位线,所以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BD=B′D′=2OC,则可得h1=h2,即h 随横板的长度的变化而不变。
14.【答案】3n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因为每次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3个平行四边形,那么n次后,就有3n个平行四边形了
【分析】观察各图形,根据题目要求,第一个图形由2个三角形拼接成(由一个三角形连接各边中点,则又增加一个三角形),有3个平行四边形;同理,第二个图形由3个三角形拼接成,有6个平行四边形;第三个图形有4个三角形拼接成,有9个平行四边形;会发现,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四边形增加3个,按照这个规律,第n个图形中则有3n个四边形.
15.【答案】3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AB=AC,AD平分∠BAC,
∴D是BC中点.
∵E是AB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得到DE=AC=AB,得到DE的长.
16.【答案】3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D、E分别是BC、AC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DE∥AB,
∴∠ABF=∠BFD,
∵BF平分∠ABC,
∴∠ABF=∠CBF,
∴∠CBF=∠BFD,
∴DF=BD,
∵D是BC的中点,BC=6,
∴BD= BC= ×6=3,
∴DF=3.
故答案为:3.
【分析】利用中位线定理,得DE∥AB,转化∠CBF=∠BFD,DF=BD,进而求出BF.
17.【答案】解:(1)∵F、G、H分别是DE、BE、BC的中点,
∴FG∥DB,GH∥EC.
∴∠DBE=∠FGE,∠EHG=∠AEG.
∠FGH=∠FGE+∠EGH=∠ABE+∠BEA=180°﹣∠A=180°﹣90°=90°.
(2)如图所示:连接FM、HM.
∵M、H分别是BC和DC的中点,
∴MN∥BD,MN=.
同理:GF∥BD,GF=.
∴四边形FGHM为平行四边形.
∵G、H、M分别是BE、BC、DC的中点,
∴GH==3,HM=,
由(1)可知:∠FGH=90°,
∴四边形FGHM为矩形.
∴∠GHM=90°.
∴GM==5.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1)首先证明FG∥DB,GH∥EC,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DBE=∠FGE,∠EHG=∠AEG,从而可证明∠FGH=90°;
(2)连接FM、HM.首先证明四边形FGHM为矩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8.【答案】证明:如图,连接BD,作BD的中点M,连接EM、FM.
∵点E是AD的中点,
∴在△ABD中,EM∥AB,EM= AB,
∴∠MEF=∠P
同理可证:FM∥CD,FM= CD.
∴∠MGH=∠DFH.
又∵AB=CD,
∴EM=FM,
∴∠MEF=∠MFE,
∴∠P=∠CQF..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如图,连接BD,作BD的中点M,连接FM、EM.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得△EMF是等腰三角形,则∠MEF=∠MFE.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线的性质推知∠MEF=∠P,∠MFE=∠DCQF.根据等量代换证得∠P=∠CQF.
19.【答案】解:延长线段BN交AC于E.∵AN平分∠BAC,在△ABN和△AEN中,∴△ABN≌△AEN(SAS),∴AE=AB=6,BN=NE,又∵M是△ABC的边BC的中点,∴CE=2MN=2×1.5=3,∴△ABC的周长是AB+BC+AC=6+10+6+3=25.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延长线段BN交AC于E,从而构造出全等三角形,(△ABN≌△AEN),进而证明MN是中位线,从而求出CE的长.
20.【答案】(1)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解答】
证明:如图,延长DE到F,使FE=DE,连接CF,
在△ADE和△CFE中,
∴△ADE≌△CFE(SAS),
∴∠A=∠ECF,AD=CF,
∴CF∥AB,
又∵AD=BD,
∴CF=BD,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DE∥BC,DE=B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填写即可;
(2)延长DE到F,使FE=DE,连接CF,利用“边角边”证明△ADE和△CF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D=CF,然后求出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1.【答案】(1)证明:∵DE是△ABC的中位线,
∴E为AC中点,
∴AE=EC,
∵CF∥BD,
∴∠ADE=∠F,
在△ADE和△CFE中,
∵ ,
∴△ADE≌△CFE(AAS),
∴DE=FE.
(2)解:四边形ADCF是矩形.
理由:∵DE=FE,AE=AC,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AD=CF,
∵AD=BD,
∴BD=CF,
∴四边形DBCF为平行四边形,
∴BC=DF,
∵AC=BC,
∴AC=DF,
∴平行四边形ADCF是矩形.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AE=EC,然后根据CF∥BD得出∠ADE=∠F,继而根据AAS证得△ADE≌△CFE,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推出EF=DE;(2)首先证得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DBCF也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BC=DF,然后根据AC=BC得到AC=DF,从而得到四边形ADCF是矩形.
1 / 1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7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南山期中)如图,要测量被池塘隔开的A,B两点的距离,小明在AB外选一点C,连接AC,BC,并分别找出它们的中点D,E,连接DE,现测得DE=45米,那么AB等于( )
A.90米 B.88米 C.86米 D.84米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点D、E分别是AC、BC的中点
∴AB=2DE=2×45=90(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易求AB的长。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R,P分别是BC,CD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CD上从点C向点D移动而点R不动时,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
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因为AR的长度不变,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EF平行于AR,且等于AR的一半,
所以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线段EF的长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EF平行于AR,且等于AR的一半,而AR的长度不变,所以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线段EF的长不变。
3.(2017八下·东城期中)如图,在 中, , , ,点 , , 分别是 三边中点,则 的周长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 , , 分别是 三边中点,
∴ , , 为 中位线,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
【分析】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可得结果。
4.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R, 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BC上从点B向点C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少
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AR,
∵E、F分别是AP和RP的中点,
∴EF为△APR的中位线,
∴EF=AR,
∴EF的长度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AR,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EF是AR的一半,因为AR长为定值,则EF长不变.
5.如图,△ABC的中线BD,CE交于点O,连接OA,点G,F分别为OC,OB的中点,BC=8,A0=6,则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 ).
A.12 B.14 C.16 D.18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D、G分别是CA和OC的中点,
∴OD是△AOC的中位线,
∴OD=OA=×6=3,
∵D、E分别是AC和AB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DE=BC=×8=4,
同理可得EF是△AOB的中位线,GF是△BOC的中位线,
∴EF=OA,GF=BC,
∴EF=DG=3,GF=DE=4,
∴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 :GD+DE+EF+FG=3+4+3+4=14.
故答案为;B.
【分析】由D、G、E、F分别是AC、OC、OB和AB的中点,可知四边形DEFG的四边都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从而可得各边的长,则其周长可求.
6.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长分别为2cm、3cm、4cm,则原三角形的周长为( ).
A.4.5cm B.18cm C.9cm D.36cm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6,8,
∴原三角形的周长=4+6+8=18cm.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分别可得原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则原三角形的周长可求.
7.(2019八上·浦东期中)如图,△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AD=BD,AE=EC,BC=6,则DE=( )
A.4 B.3 C.2 D.5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AD=BD,AE=EC,
∴DE是△ABC的中位线,
∴BC=2DE,
∴DE=3,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8.(2020八下·滨海期末)如图所示,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若BC=6,则OE的长为( )
A.2 B.2.5 C.3 D.4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OB=OD,
∵点E是CD的中点,
∴CE=DE,
∴OE是△BCD的中位线,
∵BC=6,
∴OE= BC=3.
故答案为:C.
【分析】先说明OE是△BCD的中位线,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求解.
9.如图,在一张△ABC纸片中,∠C=90°,∠B=60°,DE是中位线,现把纸片沿中位线DE剪开,计划拼出以下四个图形:①邻边不等的矩形;②等腰梯形;③有一个角为锐角的菱形;④正方形.那么以上图形一定能被拼成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将该三角形剪成两部分,拼图使得△ADE和直角梯形BCDE不同的边重合,即可解题.
【解答】①使得BE与AE重合,即可构成邻边不等的矩形,如图:
∵∠B=60°,
∴,
∴CD≠BC.
②使得CD与AD重合,即可构成等腰梯形,如图:
③使得AD与DC重合,能构成有两个角为锐角的是菱形,如图:
故计划可拼出①②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性质,本题①中求证BD≠BC是解题的关键.
10.(2020八下·江苏月考)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R、P分别是BC、CD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
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与点P的位置有关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连接AR,
∵E,F分别为AP,PR的中点,
∴EF= AR,
当点P在CD上从C向D移动而点R不动时,
∵AR的长度不变,∴线段EF的长不变.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AR,根据中位线定理可得EF= AR,因为AR的长度不变,所以线段EF的长不变.
二、填空题
11.(2019八下·北京期末)如图,在△ABC中,P,Q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S△APQ=1,则S四边形PBCQ= .
【答案】3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解:∵P,Q分别为AB,AC的中点,
∴PQ∥BC,PQ= BC,
∴△APQ∽△ABC,
=( )2= ,
∵S△APQ=1,
∴S△ABC=4,
∴S四边形PBCQ=S△ABC﹣S△APQ=3,
故答案为3.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PQ= BC,得到相似比为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到结果.
12.(2019八下·克东期末)如图,在△MBN 中,已知:BM=6,BN=7,MN=10,点 A C,D 分别是 MB,NB,MN 的中点,则四边形 ABCD 的周长
是 .
【答案】13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点A,C,D分别是MB,NB,MN的中点,
∴CD∥AB,AD∥BC,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BM=6,BN=7,点A,C分别是MB,NB的中点,
∴AB=3,BC=3.5,
∴四边形ABCD的周长=(AB+BC)×2=(3+3.5)×2=13.
故答案为13
【分析】根据中位线性质可以推出CD∥AB,AD∥BC,可得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由中点可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
13.(2017八下·东城期中)如图是跷跷板的示意图,立柱 与地面垂直,以 为横板 的中点, 绕点 上下转动,横板 的 端最大高度 是否会随横板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呢?一位同学做了如下研究:他先设 , ,通过计算得到此时的 ,再将横板 换成横板 , 为横板 的中点,且 ,此时 点的最大高度为 ,由此得到 与 的大小关系是: (填“ 、“ ”或“ ”)可进一步得出, 随横板的长度的变化而 (填“不变”或“改变”).
【答案】=;不变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过 作 , ,
∵ 是 与 的中位线,
∴ ,
∴ ,
故答案为: .
随横板的长度的变化而不变.故答案为: (1). = (2). 不变.
【分析】过 B 作 B D ⊥ A D , B ′ D ′ ⊥ A ′ D ′ ,由题意知O C 是 △ A B D 与 △ A ′ B ′ D ′ 的中位线,所以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BD=B′D′=2OC,则可得h1=h2,即h 随横板的长度的变化而不变。
14.(2017八下·卢龙期末)如图,在图(1)中,A1、B1、C1分别是△ABC的边BC、CA、AB的中点,在图(2)中,A2、B2、C2分别是△A1B1C1的边B1C1、C1A1、A1B1的中点,…,按此规律,则第n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 个
【答案】3n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因为每次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3个平行四边形,那么n次后,就有3n个平行四边形了
【分析】观察各图形,根据题目要求,第一个图形由2个三角形拼接成(由一个三角形连接各边中点,则又增加一个三角形),有3个平行四边形;同理,第二个图形由3个三角形拼接成,有6个平行四边形;第三个图形有4个三角形拼接成,有9个平行四边形;会发现,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四边形增加3个,按照这个规律,第n个图形中则有3n个四边形.
15.(2017八下·揭西期末)如图,已知△ABC中,AB=AC,AD平分∠BAC,E是AB的中点,若AC=6,则DE的长为
【答案】3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AB=AC,AD平分∠BAC,
∴D是BC中点.
∵E是AB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得到DE=AC=AB,得到DE的长.
16.(2017八下·东台开学考)如图,△ABC中,D、E分别是BC、AC的中点,BF平分∠ABC,交DE于点F,若BC=6,则DF的长是
【答案】3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解答】∵D、E分别是BC、AC的中点,
∴DE是△ABC的中位线,
∴DE∥AB,
∴∠ABF=∠BFD,
∵BF平分∠ABC,
∴∠ABF=∠CBF,
∴∠CBF=∠BFD,
∴DF=BD,
∵D是BC的中点,BC=6,
∴BD= BC= ×6=3,
∴DF=3.
故答案为:3.
【分析】利用中位线定理,得DE∥AB,转化∠CBF=∠BFD,DF=BD,进而求出BF.
三、解答题
17.如图,点D、E是Rt△ABC两直角边AB、AC上的一点,连接BE,已知点F、G、H分别是DE、BE、BC的中点.
(1)求∠FGH度数;
(2)连CD,取CD中点M,连接GM,若BD=8,CE=6,求GM的长.
【答案】解:(1)∵F、G、H分别是DE、BE、BC的中点,
∴FG∥DB,GH∥EC.
∴∠DBE=∠FGE,∠EHG=∠AEG.
∠FGH=∠FGE+∠EGH=∠ABE+∠BEA=180°﹣∠A=180°﹣90°=90°.
(2)如图所示:连接FM、HM.
∵M、H分别是BC和DC的中点,
∴MN∥BD,MN=.
同理:GF∥BD,GF=.
∴四边形FGHM为平行四边形.
∵G、H、M分别是BE、BC、DC的中点,
∴GH==3,HM=,
由(1)可知:∠FGH=90°,
∴四边形FGHM为矩形.
∴∠GHM=90°.
∴GM==5.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1)首先证明FG∥DB,GH∥EC,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DBE=∠FGE,∠EHG=∠AEG,从而可证明∠FGH=90°;
(2)连接FM、HM.首先证明四边形FGHM为矩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8.(2016八下·广州期中)如图,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点E、F分别为AD、BC的中点,延长BA、CD,分别交射线FE于P、Q两点.求证:∠BPF=∠CQF.
【答案】证明:如图,连接BD,作BD的中点M,连接EM、FM.
∵点E是AD的中点,
∴在△ABD中,EM∥AB,EM= AB,
∴∠MEF=∠P
同理可证:FM∥CD,FM= CD.
∴∠MGH=∠DFH.
又∵AB=CD,
∴EM=FM,
∴∠MEF=∠MFE,
∴∠P=∠CQF..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如图,连接BD,作BD的中点M,连接FM、EM.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得△EMF是等腰三角形,则∠MEF=∠MFE.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线的性质推知∠MEF=∠P,∠MFE=∠DCQF.根据等量代换证得∠P=∠CQF.
19.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且BN⊥AN,垂足为N,且AB=6,BC=10,MN=1.5,求△ABC的周长.
【答案】解:延长线段BN交AC于E.∵AN平分∠BAC,在△ABN和△AEN中,∴△ABN≌△AEN(SAS),∴AE=AB=6,BN=NE,又∵M是△ABC的边BC的中点,∴CE=2MN=2×1.5=3,∴△ABC的周长是AB+BC+AC=6+10+6+3=25.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延长线段BN交AC于E,从而构造出全等三角形,(△ABN≌△AEN),进而证明MN是中位线,从而求出CE的长.
四、综合题
20.补充完整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加以证明: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 ;
(2)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
【答案】(1)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解答】
证明:如图,延长DE到F,使FE=DE,连接CF,
在△ADE和△CFE中,
∴△ADE≌△CFE(SAS),
∴∠A=∠ECF,AD=CF,
∴CF∥AB,
又∵AD=BD,
∴CF=BD,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DE∥BC,DE=BC.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填写即可;
(2)延长DE到F,使FE=DE,连接CF,利用“边角边”证明△ADE和△CF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D=CF,然后求出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1.(2017八下·海珠期末)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过点C作CF∥BD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DE=EF.
(2)分别连结DC、AF,若AC=BC,试判断四边形AD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DE是△ABC的中位线,
∴E为AC中点,
∴AE=EC,
∵CF∥BD,
∴∠ADE=∠F,
在△ADE和△CFE中,
∵ ,
∴△ADE≌△CFE(AAS),
∴DE=FE.
(2)解:四边形ADCF是矩形.
理由:∵DE=FE,AE=AC,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AD=CF,
∵AD=BD,
∴BD=CF,
∴四边形DBCF为平行四边形,
∴BC=DF,
∵AC=BC,
∴AC=DF,
∴平行四边形ADCF是矩形.
【知识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AE=EC,然后根据CF∥BD得出∠ADE=∠F,继而根据AAS证得△ADE≌△CFE,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推出EF=DE;(2)首先证得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DBCF也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BC=DF,然后根据AC=BC得到AC=DF,从而得到四边形ADCF是矩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