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18 16:40:1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训练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七上·灌阳期中)下列关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
D.城市生态系统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说法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热带雨林更是被称为“地球之肺”。说法错误;
C.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组成,说法错误;
D.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差,对人依赖性大,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的维持相对的稳定。
2.(2020八下·揭西期末)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其它生态系统易遭破坏,主要原因是(  )
A.人为干扰太多 B.营养结构单一
C.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D.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所以自动调节能力弱,很容易遭到破坏,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价能力,难度不大,熟知: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3.(2020七上·勃利期中)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  )
A.增加 B.减少
C.先减少后增多 D.先增多后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鹰吃兔,兔被鹰吃。“如鹰被大量捕杀”,兔的数量因捕食者鹰的减少而增加;当兔超过一定数量后,因食物草不足而数量又开始减少。因此,“如鹰被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故答案为:D。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2020七上·陇县期中)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小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大,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5.(2020七上·乌海期中)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食物链“植物→兔→狼”中,若是把兔的天敌狼杀绝,兔先增多,植物(兔的食物)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以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随着植物(兔的食物)的减少或以兔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兔子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升到某处然后急剧下降,比如说兔子数量过多,导致草快要吃光了,数量就会有所下降,而这时候可能还会有其它吃草者慢慢也减少,兔子数量便又上升一些,如此类推,兔子的数量图象应该为图4。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维持在一定的比例,说明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6.(2020七上·潮阳期中)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题中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
7.(2020七上·潮阳期中)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为:蛇→鼠→草
B.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C.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没有限度的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草、鼠和蛇三种生物中,鼠吃草籽或草根,蛇吃鼠。根据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为:草→鼠→蛇,A错误。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人过度捕食蛇,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B错误。C、从图中看出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由于食物链简单,生物种类较少,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差,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8.(2020七上·潮阳期中)河流生态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将会(  )
A.有利于其他生态系统发展 B.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恢复
C.影响其他生态系统 D.生物的种类会增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如果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影响其他的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9.(2020七上·科尔沁左翼中旗期中)草原上过度畜牧,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
A.有限 B.无限 C.稳定 D.不变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上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
10.(2018七上·东莞期中)青青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别越低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多,数量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乙次之,丙的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因失去天敌数量会增多,随后食物和生存空间数量的制约数量又会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9八上·响水期末)如图是探究“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有关实验
探究目的:学习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 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
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   。
(2)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的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本实验的实验变量为   。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5)与此生态瓶相比,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即处于    状态。
【答案】(1)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2)C
(3)光
(4)B
(5)生态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影响)。(2)(3)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实验的唯一的变量是光,所以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4)A瓶中无金鱼藻、绿萍等绿色植物,因此不能产生氧气,A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不长;B瓶中金鱼藻、绿萍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供虾、螺蛳呼吸和获取食物;虾、螺蛳的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二氧化碳),因此B瓶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绿萍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金鱼藻、绿萍与虾、螺蛳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C瓶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短,所以,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5)与此生态瓶相比,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即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20七上·河东月考)下图是生态系统的概念图。请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答案】生物部分;消费者;自动调节;能量;森林;地球之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和它生存的环境包括空气、水和温度等,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等,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称为生产者,动物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称为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其中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13.(2021七上·德惠期末)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兔子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   
,狐和鹰之间的关系是    。
(2)图中草是     ,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
    。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细菌和真菌,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
【答案】(1)太阳能(光能);竞争
(2)生产者;5;草→ 鼠→蛇→鹰
(3)自动调节能力
(4)消费者
(5)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所以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2)图中,草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为:草→鼠→蛇→鹰。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图中的动物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熟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细菌和真菌,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答案为:(1)太阳能(光能),竞争;(2)生产者、5、草→鼠→蛇→鹰;(3)自动调节能力;(4)消费者;(5)分解者。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知识,熟记即可,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
14.(2020七上·扬州期末)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有机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该作用发生的场所主要是   。该食物网中青蛙、鸟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3)请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
(4)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草的数目短时间内   (填“减少”或“增加”)。
【答案】(1)光能;叶绿体;消费者
(2)5
(3)植物→鼠→猫头鹰
(4)减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该作用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因此图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青蛙、鸟属于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动物,但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2)(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5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最短的食物链是植物→鼠→猫头鹰。(4)在食物链草→鼠→鹰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由于鼠以草为食,则在短时间内草的生物量会减少。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5.(2019·顺义模拟)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相同水箱、喜旱莲子草、穗状狐尾藻、富营养化河水、蒸馏水、检测水中磷元素含量的相关仪器和其他必需设备。
实验过程:取三个水箱,编号A、B、C,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富营养化河水,并在A中放入喜旱莲子草、在B中放入与A中相同质量穗状狐尾藻,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测量各植物的鲜重以及各水箱水中的磷元素含量。实验结果如表一、表二:
时间(天) 0 7 14 21 28
喜旱莲子草 500 610 689 708 721
穗状狐尾藻 500 717 906 982 989
表一: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的鲜重变化(单位:g)
水箱号 0 7 14 21 28
A喜旱莲子草 1.80 1.76 1.70 1.63 1.52
B穗状狐尾藻 1.80 1.72 1.68 1.56 1.43
C 不放植物 1.80 1.80 1.80 1.80 1.80
表二:各水箱水中的磷元素含量(单位:mg/L)
(1)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2)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河流,导致河水富营养化、腐败变质,说明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一定限度的。
(3)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   (填“蒸馏水”或“富营养化河水”)
(4)设置C水族箱的目的为   ,实验变量是   。根据实验结果,可获得的结论是   。
【答案】(1)生产者
(2)自我调节
(3)蒸馏水
(4)形成对照;水生植物的种类;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均能吸收水中的磷元素、穗状狐尾藻的吸收能力更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2)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河流,导致河水富营养化、腐败变质,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定限度的。(3)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蒸馏水。(4)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设置C水族箱的目的为小肠对照,实验变量是水生植物的种类。根据实验结果,可获得的结论是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均能吸收水中的磷元素、穗状狐尾藻的吸收能力更强。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16.(2019·菏泽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最高等的动物是   。
(2)图甲中所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在分类上属于   类。
(3)图甲中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是   。
(4)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则阴影表示的含义为   。
(5)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   和无机盐。
(6)从获得的途径看,鹰的繁殖行为属于   (选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7)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   能力实现的。
【答案】(1)狐狸和鼠
(2)爬行动物
(3)昆虫
(4)消费者
(5)水
(6)先天性行为
(7)自我调节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1)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昆虫是无脊椎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鸟、鹰是鸟类,狐狸、鼠是哺乳动物。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所以该食物网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狐狸和鼠。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昆虫→食虫鸟→狐狸、牧草→鼠→鹰、牧草→鼠→狐狸、牧草→鼠→蛇→鹰,其中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是蛇,在分类上属于爬行动物。
(3)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甲中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是昆虫。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则阴影表示的含义为消费者。
(5)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6)鹰的繁殖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7)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实现的。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训练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七上·灌阳期中)下列关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
D.城市生态系统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2020八下·揭西期末)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其它生态系统易遭破坏,主要原因是(  )
A.人为干扰太多 B.营养结构单一
C.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D.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
3.(2020七上·勃利期中)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  )
A.增加 B.减少
C.先减少后增多 D.先增多后减少
4.(2020七上·陇县期中)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小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5.(2020七上·乌海期中)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6.(2020七上·潮阳期中)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
7.(2020七上·潮阳期中)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为:蛇→鼠→草
B.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C.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没有限度的
8.(2020七上·潮阳期中)河流生态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将会(  )
A.有利于其他生态系统发展 B.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恢复
C.影响其他生态系统 D.生物的种类会增多
9.(2020七上·科尔沁左翼中旗期中)草原上过度畜牧,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
A.有限 B.无限 C.稳定 D.不变
10.(2018七上·东莞期中)青青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9八上·响水期末)如图是探究“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有关实验
探究目的:学习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 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
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   。
(2)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的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本实验的实验变量为   。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5)与此生态瓶相比,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即处于    状态。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20七上·河东月考)下图是生态系统的概念图。请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3.(2021七上·德惠期末)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兔子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   
,狐和鹰之间的关系是    。
(2)图中草是     ,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
    。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细菌和真菌,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
14.(2020七上·扬州期末)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有机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该作用发生的场所主要是   。该食物网中青蛙、鸟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3)请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
(4)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草的数目短时间内   (填“减少”或“增加”)。
15.(2019·顺义模拟)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相同水箱、喜旱莲子草、穗状狐尾藻、富营养化河水、蒸馏水、检测水中磷元素含量的相关仪器和其他必需设备。
实验过程:取三个水箱,编号A、B、C,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富营养化河水,并在A中放入喜旱莲子草、在B中放入与A中相同质量穗状狐尾藻,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测量各植物的鲜重以及各水箱水中的磷元素含量。实验结果如表一、表二:
时间(天) 0 7 14 21 28
喜旱莲子草 500 610 689 708 721
穗状狐尾藻 500 717 906 982 989
表一: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的鲜重变化(单位:g)
水箱号 0 7 14 21 28
A喜旱莲子草 1.80 1.76 1.70 1.63 1.52
B穗状狐尾藻 1.80 1.72 1.68 1.56 1.43
C 不放植物 1.80 1.80 1.80 1.80 1.80
表二:各水箱水中的磷元素含量(单位:mg/L)
(1)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2)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河流,导致河水富营养化、腐败变质,说明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一定限度的。
(3)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   (填“蒸馏水”或“富营养化河水”)
(4)设置C水族箱的目的为   ,实验变量是   。根据实验结果,可获得的结论是   。
16.(2019·菏泽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最高等的动物是   。
(2)图甲中所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在分类上属于   类。
(3)图甲中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是   。
(4)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则阴影表示的含义为   。
(5)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   和无机盐。
(6)从获得的途径看,鹰的繁殖行为属于   (选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7)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   能力实现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说法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热带雨林更是被称为“地球之肺”。说法错误;
C.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组成,说法错误;
D.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差,对人依赖性大,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的维持相对的稳定。
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所以自动调节能力弱,很容易遭到破坏,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价能力,难度不大,熟知: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鹰吃兔,兔被鹰吃。“如鹰被大量捕杀”,兔的数量因捕食者鹰的减少而增加;当兔超过一定数量后,因食物草不足而数量又开始减少。因此,“如鹰被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故答案为:D。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大,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食物链“植物→兔→狼”中,若是把兔的天敌狼杀绝,兔先增多,植物(兔的食物)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以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随着植物(兔的食物)的减少或以兔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兔子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升到某处然后急剧下降,比如说兔子数量过多,导致草快要吃光了,数量就会有所下降,而这时候可能还会有其它吃草者慢慢也减少,兔子数量便又上升一些,如此类推,兔子的数量图象应该为图4。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维持在一定的比例,说明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题中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
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草、鼠和蛇三种生物中,鼠吃草籽或草根,蛇吃鼠。根据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为:草→鼠→蛇,A错误。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人过度捕食蛇,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B错误。C、从图中看出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由于食物链简单,生物种类较少,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差,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如果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影响其他的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上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别越低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多,数量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乙次之,丙的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因失去天敌数量会增多,随后食物和生存空间数量的制约数量又会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11.【答案】(1)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2)C
(3)光
(4)B
(5)生态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影响)。(2)(3)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实验的唯一的变量是光,所以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4)A瓶中无金鱼藻、绿萍等绿色植物,因此不能产生氧气,A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不长;B瓶中金鱼藻、绿萍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供虾、螺蛳呼吸和获取食物;虾、螺蛳的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二氧化碳),因此B瓶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绿萍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金鱼藻、绿萍与虾、螺蛳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C瓶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短,所以,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5)与此生态瓶相比,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即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
12.【答案】生物部分;消费者;自动调节;能量;森林;地球之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和它生存的环境包括空气、水和温度等,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等,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称为生产者,动物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称为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其中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13.【答案】(1)太阳能(光能);竞争
(2)生产者;5;草→ 鼠→蛇→鹰
(3)自动调节能力
(4)消费者
(5)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所以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2)图中,草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为:草→鼠→蛇→鹰。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图中的动物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熟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细菌和真菌,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答案为:(1)太阳能(光能),竞争;(2)生产者、5、草→鼠→蛇→鹰;(3)自动调节能力;(4)消费者;(5)分解者。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知识,熟记即可,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
14.【答案】(1)光能;叶绿体;消费者
(2)5
(3)植物→鼠→猫头鹰
(4)减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该作用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因此图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青蛙、鸟属于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动物,但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2)(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5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最短的食物链是植物→鼠→猫头鹰。(4)在食物链草→鼠→鹰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由于鼠以草为食,则在短时间内草的生物量会减少。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5.【答案】(1)生产者
(2)自我调节
(3)蒸馏水
(4)形成对照;水生植物的种类;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均能吸收水中的磷元素、穗状狐尾藻的吸收能力更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2)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河流,导致河水富营养化、腐败变质,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定限度的。(3)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蒸馏水。(4)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设置C水族箱的目的为小肠对照,实验变量是水生植物的种类。根据实验结果,可获得的结论是喜旱莲子草和穗状狐尾藻均能吸收水中的磷元素、穗状狐尾藻的吸收能力更强。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16.【答案】(1)狐狸和鼠
(2)爬行动物
(3)昆虫
(4)消费者
(5)水
(6)先天性行为
(7)自我调节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1)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昆虫是无脊椎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鸟、鹰是鸟类,狐狸、鼠是哺乳动物。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所以该食物网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狐狸和鼠。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昆虫→食虫鸟→狐狸、牧草→鼠→鹰、牧草→鼠→狐狸、牧草→鼠→蛇→鹰,其中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是蛇,在分类上属于爬行动物。
(3)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甲中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是昆虫。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则阴影表示的含义为消费者。
(5)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6)鹰的繁殖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7)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实现的。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