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陆丰期中)下面对酸雨的危害描述错误的是( )
A.对建筑物及雕塑无危害
B.酸雨对人眼和呼吸道会产生刺激作用
C.影响水生植物及鱼类正常生长
D.导致农作物减产
2.(2018八上·揭西期中)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任务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3.(2018·江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垃圾分类回收 B.低碳绿色出行
C.沿河排放污染物 D.禁燃烟花爆竹
4.(2018七上·姜堰期中)下列行为破坏生物圈的是( )
A. B.
C. D.
5.(2018·保定)我们都应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下列做法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 B.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再利用
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 D.随意丢弃使用过的废旧电池
6.(2018八上·建瓯开学考)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森林中野生动物的减少
C.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 D.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7.(2018七下·巴南期末)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与本主题不相符的是( )
A. 不随意丢弃废旧干电池,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
B.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C.大力提高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人均持有量
D.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8.(2018七下·临沭期末)为了保护环境,在购买下列生活用品时,你将优先选择( )
A.无磷洗衣粉 B.一次性筷子
C.塑料包装带 D.普通含铅电池
9.(2018七下·开封期末)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
B.大量捕食青蛙、野鸡、蛇等野生动物
C.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
D.工业和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就向外排放
10.(2018八下·丰城期末)习总书记近日在湖北考察时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下相关绿色发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北方风沙危害来自北方的沙漠,跟南方植被没关系
C.雾霾也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干扰超过它的限度造成的
D.事实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1.(2018七下·仓山期末)下列对土壤的利用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B.开垦沼泽地,种粮植树
C.掘地烧砖,兴建高楼大厦
D.大力发展农业,满足牲畜产业的需求
12.(2018七下·博罗期末)下列各项是有关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A.在丘陵地区的山坡上大力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
B.动员农民使用经无害处理的农家肥,少用化肥
C.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有利于保护
D.工厂要以经济效益为主,有了资金再考虑环保
13.(2018八下·新乐期末)我国黄土高原曾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了秃山,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
C.常年干旱,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14.(2018七下·肥城期末)某市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来企业.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当地的污水排放量显著增加.据测定:该地的声响日平均为90分贝,2017年连续三个月降雨的pH值为3.6-4.6,河水的含氧量为2mg/L,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下列有关分析或观点,正确的是
①该地受到的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②该地所降雨水很可能是酸雨③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④水污染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⑤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修复的 ⑥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5.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木材用于制作教材。当前,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政府又推行了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有利于卫生防疫 B.为造纸厂创造经济效益
C.为了控制人口数量 D.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二、判断题
16.(2018七下·潮阳期末)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修复的。(判断对错)
17.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木材产量.
18.沙尘暴是天灾,人们没有办法减少它的发生。
19.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形成酸雨.
20.酸雨在春季发生与污染无关.
三、填空题
21.(2019八上·丽江期末)同学们,往日的清清溪水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河水漂浮着白色泡沫,水中的生物也越来越少。请你说一说造成河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 。
〔2〕 。
〔3〕 。
22.(2018七下·顺德期末)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请提出一条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措施 。
23.(2018·渭南会考)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24.(2017八下·青龙期末)列举你知道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
25.(2017七下·洛宁期末)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 患者数量的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一定的伤害.
四、综合题
26.(2019七上·汽开区期末)资料分析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加,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如,冰川加速融化,可爱的北极熊站在岌岌可危的浮冰上,干旱、洪涝灾害频发。而我们国家的植被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保护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重要。
请根据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大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了主体
C.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D.草原茂盛,可以大量开发放牧
(2)大力植树造林的目的之一是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更新空气。
(3)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7.(2018·伊春) 2018年4月22日﹣﹣26日,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博览会以“低碳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与此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引发了全球城市、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参与。你参加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了吗?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而温室效应是气候反常、物种灭绝、沙漠化扩大的罪魁祸首。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看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
(2)“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因为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减少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3)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写出一条和大家分享 。
28.(2018七下·北流期末)现阶段,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引导亿万青少年全方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大型公益事业,保护母亲行动的发展,标志着青少年生态建设活动迈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目前我们北流市也在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母亲河——圭江”的行动中。
(1)我国水污染情况比较严峻,严重危害到周边居民的健康。人类活动遣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很多,如 、 。
(2)排入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还会通过 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下列不属于水污染防治的是 。
A.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B.优先保护饮用水资源
C.地下水资源比较卫生,提倡大量开采
D.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4)水污染的问题在环境污染中尤为突出,下列行为属于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的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29.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上图,得出你的观点: 。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 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的总量 。
(3)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
(4)为了响应“低碳减排 绿色生活”的号召,你是怎么做的?(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条即可) 。
五、实验探究题
30.(2017七下·泸县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pH值为4的模拟酸雨;
②取两个花盆,各栽种一株蚕豆幼苗,贴上标签“甲”和“乙”
③每隔一段时间给两株幼苗喷水,甲喷模拟酸雨,乙喷等量清水;
④定期观察并记录两株幼苗的生长情况
请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该探究实验作出的问题是: .
(2)在实验设计时,在变量上要遵循 (单一变量,多个变量)的原则,因此用于实验的两株蚕豆幼苗在栽种前最好在 等方面都相同,才能形成对照实验.
(3)若实验结果预测:喷模拟酸雨的蚕豆幼苗枯萎死亡,喷清水的蚕豆幼苗正常生长.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4)请你找出该实验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 .
A.模拟酸雨酸度不够
B.未设对照
C.用于实验的蚕豆幼苗太大
D.用于实验的蚕豆幼苗数量太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酸雨降落到陆地上,腐蚀建筑物及雕塑,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利用,导致农作物减产。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
2.【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受到人为破坏以后,原始植被很难恢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目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危及全国环境建设。为此,国家决定在不适于发展农业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区、西部山区的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要退耕还草、还林,林区以及广大草原地区,已经开垦的农田,必须退耕,大力发展林业的植树,大力发展牧业的种草,使那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鼓励居民改善自己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创造环境条件,这一举措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方式,初步达到了保护生态和提高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水平的双重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善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大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空气、阳光、水等条件,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其中垃圾分类回收、低碳绿色出行和禁燃烟花爆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4.【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每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图中D乱砍树木属于破坏生物圈的表现。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5.【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垃圾分类处理开始,从而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可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故A不符合题意;
B.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在全国各地大力实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废电池中含较多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如果乱扔,有毒物质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1、节约资源,合理开发,重视再生;2、探寻清洁能源、3、杜绝污染物随意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采取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如1、步行、骑自行车或做公共交通工具2、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3、节约粮食和水资源。
6.【答案】A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将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体滑坡等灾害。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度的开发必将造成一定的恶果.
7.【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电池含有重金属,乱丢弃会污染环境,不随意丢弃废旧干电池,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说法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A不符合题意;
B、减少一次性木筷,既保护了树木,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提高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人均持有量,相应的增加了机动车排放的有害的尾气,增加了气体的污染,所以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C符合题意;
D、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了能源,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环境污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如不随手扔垃圾、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少用含磷洗化用品、骑自行车等。一次性筷子、塑料包装和带含铅电池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9.【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A符合题意;
B、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必然导致生物多种性减少,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B不符合题意;
C、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系列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的健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杀、买卖和开发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10.【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植被能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北方风沙危害来自北方的沙漠,跟南方植被也有重大关系,B符合题意;
C、由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干扰超过它的限度,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可能造成雾霾等恶劣天气,C不符合题意;
D、事实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人类的活动影响生态平衡.
11.【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涵养水源,可以增加降水量,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可以美化环境等,有利于环境保护,是对土壤的正确利用,A符合题意;
B、开垦沼泽地,种粮植树,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为重要的是,沼泽的生态系统要上万年才能得到恢复,B不符合题意;
C、掘地烧砖,兴建高楼大厦,会破坏植被,把土挖走后会使地下的沙石层裸露与地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现象,进而影响周围地域的生态环境,而且沙化的土地想恢复非常困难,C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农业,满足牲畜产业的需求,不利于保护环境,不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2.【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在丘陵地区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这属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可见A不符合题意。
B、 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化肥的利用会污染环境,对土壤、对水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动员农民使用农家肥,达到了保护了环境的目的。可见B符合题意。
C、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属于乱捕滥设,况且一些野生的动物离开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即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所以捕杀野生动物,可能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建立工厂会污染环境,如果不顾环境的污染的条件下以获取经济为主的话,不利于保护环境,有些环境的污染危害很大,是不可恢复的,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解答此题需要熟知:人类破换环境的一些行为,乱砍乱伐;乱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等。
1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北方寒流的侵袭不是导致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黄土高原因人们对植被的过度开垦,使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才变成荒山秃岭的,符合题意.
C、黄土高原没有出现长年旱灾,赤地千里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的原因是植被过度的开垦,不是地壳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黄土高原由于人们对当地的植被过度的开发,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才变成荒山秃岭的.
14.【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材料可知该地的声响日平均为90分贝,2017年连续三个月降雨的pH值为3.6-4.6,河水的含氧量为2mg/L,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说明①该地受到的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②该地所降雨水可能为酸雨;③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④水污染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正确。但是⑤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可以修复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⑥环境污染问题既有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迼成的污染,如工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材料分析正确的观点有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A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让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爱护大自然.
15.【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森林资源不但能给人类提供木材,森林资源还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森林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因而森林资源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资源可以提供木材,我国已在初中、小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入环境造成的;因此人类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故此题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圈的稳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分析】西部生态环境的突出特点: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
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沙尘颗粒进入人的呼吸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覆盖的叶面上的沙尘会减弱光合作 用;因此人类对环境开发过度,是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故答案为:×
【分析】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中大部分转 化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二氧化碳气体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称之为酸雨.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罪魁祸首是煤、石油大量燃烧生成的酸性气体,是大气污染的结果.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酸雨的形成分析判断.
21.【答案】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有的人向河水里倾倒垃圾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1)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污染(2)农作物有害虫时,农民更多的就是喷洒农药来治理害虫,以及当农作物需要营养物质时,通过使用化肥来增加无机盐。(3)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一些生活污水,都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水里的动物因缺氧大量死亡。
【分析】水污染的来源:1、 生活污染:在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含磷洗衣粉的污染;2、工业污染: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造纸厂镀锌场排出的有毒废水;3、农业污染: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农药化肥牲口粪便等 。
22.【答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采取的措施有①以步代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燃料,如汽车多采用乙醇汽油,农村减少木柴的燃烧,用生态农业,采用沼气电灯,沼气做饭;③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
故答案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
【分析】雾霾天气是由于空气不流动和受到污染,空气中悬浮大量的液滴和小颗粒物形成的.
23.【答案】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故答案为: 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分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4.【答案】石油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故答案为:石油(或煤炭、天然气、矿石等)
【分析】根据资源经过人类的利用消耗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否重新产生,资源被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5.【答案】紫外线;皮肤癌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就会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如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紫外线;皮肤癌.
【分析】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
26.【答案】(1)C
(2)光合
(3)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②海平面上升;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析】【解答】(1)A、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5公顷,仅占世界评价水平的1/5,A不符合题意;
B、我国的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占据了我国植被的主体,B不符合题意;
C、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的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已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沙化的面积在逐年扩大,D不符合题意。
(2)大力植树造林的目的之一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更新空气。
(3)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有: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②海平面上升;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分析】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
27.【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
(2)光合;碳﹣氧
(3)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解:(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2)我们倡导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因为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同时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3)作为一个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应当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分析】1、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2、采取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如1、步行、骑自行车或做公共交通工具,2、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3、节约用电和水资源等。
28.【答案】(1)乱扔垃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2)生物富集
(3)C
(4)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1)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很多,如乱扔垃圾;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排放污水;排放污染空气;大量燃烧煤炭等。
(2)排入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还会通过生物富集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生物富集是指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些不能被细胞消化、分解和利用的元素,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有的该种元素越多。
(3)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资源;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地下水资源虽然比较清洁卫生,但也要保护,不提倡大量开采。
(4)工厂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都会造成水体污染,破坏水域环境。
故答案为:(1)乱扔垃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2)生物富集;(3)C;(4)D
【分析】水污染是指南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的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29.【答案】(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生物;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变(保持稳定)
(3)植物类食物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分析上图,可以看出: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二氧化碳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动植物死后形成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大气中,从整个地球来看,碳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植物类食物。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
故答案为:(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2)生物;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变(保持稳定);(3)植物类食物;(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30.【答案】(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2)单一变量;长势,大小
(3)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4)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1)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对该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2)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用于实验的两株蚕豆幼苗在栽种前最好在长势,大小等方面都相同,才能形成对照实验.(3)预期实验结果:验证作出假设的成立,喷模拟酸雨的蚕豆幼苗死亡而喷清水的生长正常,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4)A、本实验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pH值为4的模拟酸雨,模拟酸雨酸度合适,A错误.
B、甲与乙对照,实验变量是模拟酸雨,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B错误.
C、用于实验的是蚕豆幼苗,与其大小无关,只要保证长势,大小等方面都相同就可以,C错误.
D、用于实验的蚕豆幼苗只有两株,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D正确.
故答案为:(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2)单一变量;长势,大小等(3)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4)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 12018-2019学年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陆丰期中)下面对酸雨的危害描述错误的是( )
A.对建筑物及雕塑无危害
B.酸雨对人眼和呼吸道会产生刺激作用
C.影响水生植物及鱼类正常生长
D.导致农作物减产
【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酸雨降落到陆地上,腐蚀建筑物及雕塑,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利用,导致农作物减产。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
2.(2018八上·揭西期中)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任务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受到人为破坏以后,原始植被很难恢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目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危及全国环境建设。为此,国家决定在不适于发展农业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区、西部山区的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要退耕还草、还林,林区以及广大草原地区,已经开垦的农田,必须退耕,大力发展林业的植树,大力发展牧业的种草,使那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鼓励居民改善自己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创造环境条件,这一举措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方式,初步达到了保护生态和提高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水平的双重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善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大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2018·江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垃圾分类回收 B.低碳绿色出行
C.沿河排放污染物 D.禁燃烟花爆竹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空气、阳光、水等条件,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其中垃圾分类回收、低碳绿色出行和禁燃烟花爆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4.(2018七上·姜堰期中)下列行为破坏生物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每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图中D乱砍树木属于破坏生物圈的表现。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5.(2018·保定)我们都应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下列做法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是( )
A.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 B.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再利用
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 D.随意丢弃使用过的废旧电池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垃圾分类处理开始,从而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可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故A不符合题意;
B.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在全国各地大力实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废电池中含较多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如果乱扔,有毒物质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1、节约资源,合理开发,重视再生;2、探寻清洁能源、3、杜绝污染物随意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采取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如1、步行、骑自行车或做公共交通工具2、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3、节约粮食和水资源。
6.(2018八上·建瓯开学考)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森林中野生动物的减少
C.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 D.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答案】A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将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体滑坡等灾害。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度的开发必将造成一定的恶果.
7.(2018七下·巴南期末)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与本主题不相符的是( )
A. 不随意丢弃废旧干电池,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
B.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C.大力提高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人均持有量
D.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电池含有重金属,乱丢弃会污染环境,不随意丢弃废旧干电池,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说法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A不符合题意;
B、减少一次性木筷,既保护了树木,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提高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人均持有量,相应的增加了机动车排放的有害的尾气,增加了气体的污染,所以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C符合题意;
D、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了能源,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2018七下·临沭期末)为了保护环境,在购买下列生活用品时,你将优先选择( )
A.无磷洗衣粉 B.一次性筷子
C.塑料包装带 D.普通含铅电池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环境污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如不随手扔垃圾、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少用含磷洗化用品、骑自行车等。一次性筷子、塑料包装和带含铅电池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9.(2018七下·开封期末)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
B.大量捕食青蛙、野鸡、蛇等野生动物
C.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
D.工业和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就向外排放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A符合题意;
B、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必然导致生物多种性减少,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B不符合题意;
C、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系列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的健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杀、买卖和开发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10.(2018八下·丰城期末)习总书记近日在湖北考察时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下相关绿色发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北方风沙危害来自北方的沙漠,跟南方植被没关系
C.雾霾也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干扰超过它的限度造成的
D.事实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等措施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植被能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北方风沙危害来自北方的沙漠,跟南方植被也有重大关系,B符合题意;
C、由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干扰超过它的限度,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可能造成雾霾等恶劣天气,C不符合题意;
D、事实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人类的活动影响生态平衡.
11.(2018七下·仓山期末)下列对土壤的利用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B.开垦沼泽地,种粮植树
C.掘地烧砖,兴建高楼大厦
D.大力发展农业,满足牲畜产业的需求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涵养水源,可以增加降水量,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可以美化环境等,有利于环境保护,是对土壤的正确利用,A符合题意;
B、开垦沼泽地,种粮植树,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为重要的是,沼泽的生态系统要上万年才能得到恢复,B不符合题意;
C、掘地烧砖,兴建高楼大厦,会破坏植被,把土挖走后会使地下的沙石层裸露与地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现象,进而影响周围地域的生态环境,而且沙化的土地想恢复非常困难,C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农业,满足牲畜产业的需求,不利于保护环境,不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2.(2018七下·博罗期末)下列各项是有关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A.在丘陵地区的山坡上大力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
B.动员农民使用经无害处理的农家肥,少用化肥
C.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有利于保护
D.工厂要以经济效益为主,有了资金再考虑环保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在丘陵地区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这属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可见A不符合题意。
B、 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化肥的利用会污染环境,对土壤、对水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动员农民使用农家肥,达到了保护了环境的目的。可见B符合题意。
C、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属于乱捕滥设,况且一些野生的动物离开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即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所以捕杀野生动物,可能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建立工厂会污染环境,如果不顾环境的污染的条件下以获取经济为主的话,不利于保护环境,有些环境的污染危害很大,是不可恢复的,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解答此题需要熟知:人类破换环境的一些行为,乱砍乱伐;乱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等。
13.(2018八下·新乐期末)我国黄土高原曾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了秃山,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
C.常年干旱,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北方寒流的侵袭不是导致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黄土高原因人们对植被的过度开垦,使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才变成荒山秃岭的,符合题意.
C、黄土高原没有出现长年旱灾,赤地千里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的原因是植被过度的开垦,不是地壳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黄土高原由于人们对当地的植被过度的开发,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才变成荒山秃岭的.
14.(2018七下·肥城期末)某市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来企业.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当地的污水排放量显著增加.据测定:该地的声响日平均为90分贝,2017年连续三个月降雨的pH值为3.6-4.6,河水的含氧量为2mg/L,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下列有关分析或观点,正确的是
①该地受到的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②该地所降雨水很可能是酸雨③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④水污染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⑤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修复的 ⑥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材料可知该地的声响日平均为90分贝,2017年连续三个月降雨的pH值为3.6-4.6,河水的含氧量为2mg/L,水生动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说明①该地受到的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②该地所降雨水可能为酸雨;③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④水污染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正确。但是⑤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可以修复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⑥环境污染问题既有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迼成的污染,如工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材料分析正确的观点有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A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让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爱护大自然.
15.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木材用于制作教材。当前,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政府又推行了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有利于卫生防疫 B.为造纸厂创造经济效益
C.为了控制人口数量 D.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森林资源不但能给人类提供木材,森林资源还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森林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因而森林资源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资源可以提供木材,我国已在初中、小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二、判断题
16.(2018七下·潮阳期末)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修复的。(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入环境造成的;因此人类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故此题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7.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木材产量.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圈的稳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分析】西部生态环境的突出特点: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
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18.沙尘暴是天灾,人们没有办法减少它的发生。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沙尘颗粒进入人的呼吸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覆盖的叶面上的沙尘会减弱光合作 用;因此人类对环境开发过度,是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故答案为:×
【分析】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9.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形成酸雨.
【答案】错误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中大部分转 化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二氧化碳气体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称之为酸雨.
20.酸雨在春季发生与污染无关.
【答案】错误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罪魁祸首是煤、石油大量燃烧生成的酸性气体,是大气污染的结果.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酸雨的形成分析判断.
三、填空题
21.(2019八上·丽江期末)同学们,往日的清清溪水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河水漂浮着白色泡沫,水中的生物也越来越少。请你说一说造成河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 。
〔2〕 。
〔3〕 。
【答案】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有的人向河水里倾倒垃圾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1)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污染(2)农作物有害虫时,农民更多的就是喷洒农药来治理害虫,以及当农作物需要营养物质时,通过使用化肥来增加无机盐。(3)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一些生活污水,都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水里的动物因缺氧大量死亡。
【分析】水污染的来源:1、 生活污染:在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含磷洗衣粉的污染;2、工业污染: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造纸厂镀锌场排出的有毒废水;3、农业污染: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如农药化肥牲口粪便等 。
22.(2018七下·顺德期末)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请提出一条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措施 。
【答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采取的措施有①以步代车,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燃料,如汽车多采用乙醇汽油,农村减少木柴的燃烧,用生态农业,采用沼气电灯,沼气做饭;③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
故答案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
【分析】雾霾天气是由于空气不流动和受到污染,空气中悬浮大量的液滴和小颗粒物形成的.
23.(2018·渭南会考)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答案】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故答案为: 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分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4.(2017八下·青龙期末)列举你知道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
【答案】石油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故答案为:石油(或煤炭、天然气、矿石等)
【分析】根据资源经过人类的利用消耗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否重新产生,资源被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5.(2017七下·洛宁期末)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 患者数量的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一定的伤害.
【答案】紫外线;皮肤癌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就会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如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紫外线;皮肤癌.
【分析】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
四、综合题
26.(2019七上·汽开区期末)资料分析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加,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如,冰川加速融化,可爱的北极熊站在岌岌可危的浮冰上,干旱、洪涝灾害频发。而我们国家的植被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保护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重要。
请根据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大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了主体
C.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D.草原茂盛,可以大量开发放牧
(2)大力植树造林的目的之一是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更新空气。
(3)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1)C
(2)光合
(3)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②海平面上升;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析】【解答】(1)A、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5公顷,仅占世界评价水平的1/5,A不符合题意;
B、我国的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占据了我国植被的主体,B不符合题意;
C、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的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已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沙化的面积在逐年扩大,D不符合题意。
(2)大力植树造林的目的之一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更新空气。
(3)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有: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②海平面上升;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分析】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
27.(2018·伊春) 2018年4月22日﹣﹣26日,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博览会以“低碳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与此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引发了全球城市、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参与。你参加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了吗?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而温室效应是气候反常、物种灭绝、沙漠化扩大的罪魁祸首。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看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
(2)“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因为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减少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3)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写出一条和大家分享 。
【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
(2)光合;碳﹣氧
(3)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解答】解:(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2)我们倡导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因为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同时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3)作为一个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应当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分析】1、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2、采取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如1、步行、骑自行车或做公共交通工具,2、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3、节约用电和水资源等。
28.(2018七下·北流期末)现阶段,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引导亿万青少年全方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大型公益事业,保护母亲行动的发展,标志着青少年生态建设活动迈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目前我们北流市也在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母亲河——圭江”的行动中。
(1)我国水污染情况比较严峻,严重危害到周边居民的健康。人类活动遣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很多,如 、 。
(2)排入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还会通过 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下列不属于水污染防治的是 。
A.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B.优先保护饮用水资源
C.地下水资源比较卫生,提倡大量开采
D.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4)水污染的问题在环境污染中尤为突出,下列行为属于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的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答案】(1)乱扔垃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2)生物富集
(3)C
(4)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1)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很多,如乱扔垃圾;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排放污水;排放污染空气;大量燃烧煤炭等。
(2)排入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还会通过生物富集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生物富集是指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些不能被细胞消化、分解和利用的元素,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有的该种元素越多。
(3)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资源;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地下水资源虽然比较清洁卫生,但也要保护,不提倡大量开采。
(4)工厂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都会造成水体污染,破坏水域环境。
故答案为:(1)乱扔垃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2)生物富集;(3)C;(4)D
【分析】水污染是指南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的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29.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上图,得出你的观点: 。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 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的总量 。
(3)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
(4)为了响应“低碳减排 绿色生活”的号召,你是怎么做的?(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条即可) 。
【答案】(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生物;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变(保持稳定)
(3)植物类食物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分析上图,可以看出: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二氧化碳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动植物死后形成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大气中,从整个地球来看,碳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植物类食物。
(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
故答案为:(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2)生物;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不变(保持稳定);(3)植物类食物;(4)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五、实验探究题
30.(2017七下·泸县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pH值为4的模拟酸雨;
②取两个花盆,各栽种一株蚕豆幼苗,贴上标签“甲”和“乙”
③每隔一段时间给两株幼苗喷水,甲喷模拟酸雨,乙喷等量清水;
④定期观察并记录两株幼苗的生长情况
请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该探究实验作出的问题是: .
(2)在实验设计时,在变量上要遵循 (单一变量,多个变量)的原则,因此用于实验的两株蚕豆幼苗在栽种前最好在 等方面都相同,才能形成对照实验.
(3)若实验结果预测:喷模拟酸雨的蚕豆幼苗枯萎死亡,喷清水的蚕豆幼苗正常生长.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4)请你找出该实验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 .
A.模拟酸雨酸度不够
B.未设对照
C.用于实验的蚕豆幼苗太大
D.用于实验的蚕豆幼苗数量太少.
【答案】(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2)单一变量;长势,大小
(3)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4)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解:(1)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对该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2)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用于实验的两株蚕豆幼苗在栽种前最好在长势,大小等方面都相同,才能形成对照实验.(3)预期实验结果:验证作出假设的成立,喷模拟酸雨的蚕豆幼苗死亡而喷清水的生长正常,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4)A、本实验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pH值为4的模拟酸雨,模拟酸雨酸度合适,A错误.
B、甲与乙对照,实验变量是模拟酸雨,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B错误.
C、用于实验的是蚕豆幼苗,与其大小无关,只要保证长势,大小等方面都相同就可以,C错误.
D、用于实验的蚕豆幼苗只有两株,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D正确.
故答案为:(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2)单一变量;长势,大小等(3)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4)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