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31 20:45:5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上海)下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2.(2016·新课标Ⅰ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2016·陕西模拟)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推动作用
B.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C.报纸凸显了抗战中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D.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4.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5.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6.(2020高一上·彭山期中)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7.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8.(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9.“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0.(2019高二下·安庆期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党中央所在地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辗转南北。如图所示,党中央所在地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11.(2019高三上·阳高期末)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反映了()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12.(2018高三上·东辽期中)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材料中的“缅北战役”(  )
A.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13.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4.(2018·北京)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15.(2018·全国Ⅱ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一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已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16.(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北洋军阀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7.(2018高三下·安宁期末)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该讲话表明(  )
A.抗日战争爆发 B.国民政府主张全民族抗战
C.国民政府对抗日前景乐观 D.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犹豫不决
18.(2018高三下·安宁期末)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19.(2018·浙江会考)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20.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这主要说明(  )
A.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美苏对峙影响国共两党关系
C.国共关系发展顺应时局需要 D.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辛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2.(2019·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四运动期间,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人的思想。他于1923年赴美留学,1933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在抗战期间南下抗日,兼任蒙藏委员会顾问。其时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提出了“社区研究”的路径和框架,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
——摘编自林耀华《吴文藻传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文藻学术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文藻的历史贡献。
23.(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Ⅰ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首先我们要看到时间是在1937年10月,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故选C为最佳选项,得3分。
【点评】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材料“五个月来抗战”,据此可知,应是1937年末1938年初,故B项表述错误,因为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大学陷落。故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应选B。
4.【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5.【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C。A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
【点评】本题以一张美国特种部队徽章的图片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掌握牢固,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能把图片中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现在的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非常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平时要加强训练,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目。
6.【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现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点评】1931年,日军进攻东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入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7.【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抓量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1941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得出材料旨在强调的是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1927年到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排除D故选A。
【点评】解题时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相关923家合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题目是安徽甚至全国卷都经常采用的命题方式,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去不断训结与总结,提高自己的解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日军的侵华暴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 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点评】回答本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A范围扩大排除,D物资无货币无关排除,C使用区域错误排除,只剩下 B 选项,此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发展的必然性,日本既然有此举动说明对他有利,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这就不难解释它这么做的目的是转嫁战争危机了。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错误。C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合。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八一宣言》的内容,是1935年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两个字可知此言论出现在全面抗战前,当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未开始是坞1937年,时间相隔较远,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本题迎合了今年的热点史实―一抗日战争,属于判断推理式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能够以试题切入点,调用已学的相关史实,特别是时代背景,然后综合所给信息,分析判断获取正确答案。另外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考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周年热点史实的讲解,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对周年纪念的史实多多关注。
1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②是上海,1921年中共诞生地;③是西柏坡;1948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④是延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驻地;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地图为史料考查了中共从建党到成立新生政权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所给的地点,结合所学的知识便可排出正确顺序。
11.【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的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A项,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进行的经济建设的成果,1946年11月为解放战争初期,这个时期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低于东部,所以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均衡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部金融机构平均数低于西部只是一种现象特征,并不是出现的原因,而且近代以来许多大型工矿企业都建设在东部,因此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西部,故B项排除。
D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46年11月,是解放战争的开始阶段,所以对金融布局的影响和冲击并不是很明显,不会对金融体制形成巨大的影响,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对经济的影响,难度较大。
12.【答案】A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缅北战役是中国驻印远征军和中国远征军在英美盟军在英美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A选项符合题意。
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选项不符合题意。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C选项不符合题意。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国际战场的抗战,
13.【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A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B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
C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C项错误;
D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间1938年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知这个决议意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难度较大。
14.【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和时间信息可知人们希望通过国共合作走上和平建国的大道,建立起民主富强的国家,D正确;
A所述的史实与1945年时间不符,排除;
B《双十协定》的签订在1945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1946年,说法错误,排除;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7月23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的含义即人们希望通过国共合作走上和平建国的大道,建立起民主富强的国家,然后依据时间排除其他备选项即可,难度中等。
15.【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A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随着日本加剧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觉醒,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16.【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B由“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是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地区——陕甘宁的一部分,而当时的战争应该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国民党反动势力也围攻,所以陕甘宁地区就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所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A北洋军阀时期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政治和战争没有涉及到甘肃,故排除A;
C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地区依然是中共的核心地区,但是当时所面临的困难远没有抗日战争期间那么严重,而且中国共产党的实力也高于抗日战争时期,故二者相比,C不如B更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
D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可以得出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难度中等。
17.【答案】D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说明了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说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比较犹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对材料整合、理解能力,考查考生史料理解。本题难度适中,符合高考趋势。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可知B、C两项符合题意,故B、C两项排除;题干中“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不能得出宜宾交通四通八达,D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涉及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灵活考查历来热点问题,是一道不错的模拟题。
19.【答案】C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群众掀起救亡运动,故C正确。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
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B。
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选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抗日战争,侧重于对小的知识点掌握,答题关键在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难度较大。
20.【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C1944年11月仍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虽然仍然存在利益分歧,但是为了联合抗日,双方关系没有破裂(暂时搁置分歧);
A当时美国尚未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故A错误;
B1944年美苏尚未形成对峙局面,故B错误;
D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11月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分歧较小,但由于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故也有分歧 ,两党关系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依据进行调整,难度一般。
21.【答案】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例如依据材料中“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等信息可拟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的论题。然后结合史实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首先提出“新中国”的概念体现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五四运动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等角度简要阐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基本内涵。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此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联的信息,以及看准题目的要求。从题目中“时间”这一栏来看,主要涉及到的是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结合必修一的知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2.【答案】(1)特点: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
成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留学经历;西学东渐;抗日战争和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2)历史贡献: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其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得出吴文藻学术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得出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第二问,材料中的时间是五四运动时期,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等实用主义者并受其影响;“他于1923年赴美留学”得出其留学经历也是他学生思想特点的一重要成因;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广泛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也是对吴文藻学术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吴文藻于1933年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也会对他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可得出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可得出他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他所生存的时代正值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吴文藻的学术行为和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 特点: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
成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留学经历;西学东渐;抗日战争和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2) 历史贡献: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其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 吴文藻 的历史成就和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较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答案】【示例】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根据材料“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分析确定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读表得出关键观点,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一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6·上海)下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首先我们要看到时间是在1937年10月,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故选C为最佳选项,得3分。
【点评】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2016·新课标Ⅰ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
3.(2016·陕西模拟)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推动作用
B.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C.报纸凸显了抗战中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D.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材料“五个月来抗战”,据此可知,应是1937年末1938年初,故B项表述错误,因为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大学陷落。故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应选B。
4.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5.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C。A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
【点评】本题以一张美国特种部队徽章的图片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掌握牢固,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能把图片中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现在的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非常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平时要加强训练,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目。
6.(2020高一上·彭山期中)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现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
【点评】1931年,日军进攻东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入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7.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本题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抓量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1941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得出材料旨在强调的是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1927年到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排除D故选A。
【点评】解题时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相关923家合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题目是安徽甚至全国卷都经常采用的命题方式,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去不断训结与总结,提高自己的解题的能力。
8.(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知识点】日军的侵华暴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 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点评】回答本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A范围扩大排除,D物资无货币无关排除,C使用区域错误排除,只剩下 B 选项,此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发展的必然性,日本既然有此举动说明对他有利,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这就不难解释它这么做的目的是转嫁战争危机了。
9.“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错误。C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合。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八一宣言》的内容,是1935年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红军”两个字可知此言论出现在全面抗战前,当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未开始是坞1937年,时间相隔较远,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本题迎合了今年的热点史实―一抗日战争,属于判断推理式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能够以试题切入点,调用已学的相关史实,特别是时代背景,然后综合所给信息,分析判断获取正确答案。另外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考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周年热点史实的讲解,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对周年纪念的史实多多关注。
10.(2019高二下·安庆期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党中央所在地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辗转南北。如图所示,党中央所在地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②是上海,1921年中共诞生地;③是西柏坡;1948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④是延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驻地;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地图为史料考查了中共从建党到成立新生政权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所给的地点,结合所学的知识便可排出正确顺序。
11.(2019高三上·阳高期末)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反映了()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的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A项,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进行的经济建设的成果,1946年11月为解放战争初期,这个时期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低于东部,所以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均衡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部金融机构平均数低于西部只是一种现象特征,并不是出现的原因,而且近代以来许多大型工矿企业都建设在东部,因此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西部,故B项排除。
D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46年11月,是解放战争的开始阶段,所以对金融布局的影响和冲击并不是很明显,不会对金融体制形成巨大的影响,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对经济的影响,难度较大。
12.(2018高三上·东辽期中)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材料中的“缅北战役”(  )
A.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答案】A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缅北战役是中国驻印远征军和中国远征军在英美盟军在英美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A选项符合题意。
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选项不符合题意。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C选项不符合题意。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国际战场的抗战,
13.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A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B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
C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C项错误;
D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间1938年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知这个决议意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难度较大。
14.(2018·北京)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和时间信息可知人们希望通过国共合作走上和平建国的大道,建立起民主富强的国家,D正确;
A所述的史实与1945年时间不符,排除;
B《双十协定》的签订在1945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1946年,说法错误,排除;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7月23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的含义即人们希望通过国共合作走上和平建国的大道,建立起民主富强的国家,然后依据时间排除其他备选项即可,难度中等。
15.(2018·全国Ⅱ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一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已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A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随着日本加剧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觉醒,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16.(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北洋军阀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B由“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是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地区——陕甘宁的一部分,而当时的战争应该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国民党反动势力也围攻,所以陕甘宁地区就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所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A北洋军阀时期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政治和战争没有涉及到甘肃,故排除A;
C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地区依然是中共的核心地区,但是当时所面临的困难远没有抗日战争期间那么严重,而且中国共产党的实力也高于抗日战争时期,故二者相比,C不如B更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
D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可以得出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难度中等。
17.(2018高三下·安宁期末)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该讲话表明(  )
A.抗日战争爆发 B.国民政府主张全民族抗战
C.国民政府对抗日前景乐观 D.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犹豫不决
【答案】D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说明了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说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比较犹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对材料整合、理解能力,考查考生史料理解。本题难度适中,符合高考趋势。
18.(2018高三下·安宁期末)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可知B、C两项符合题意,故B、C两项排除;题干中“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不能得出宜宾交通四通八达,D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涉及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灵活考查历来热点问题,是一道不错的模拟题。
19.(2018·浙江会考)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答案】C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群众掀起救亡运动,故C正确。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
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B。
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选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抗日战争,侧重于对小的知识点掌握,答题关键在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难度较大。
20.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这主要说明(  )
A.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美苏对峙影响国共两党关系
C.国共关系发展顺应时局需要 D.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C1944年11月仍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虽然仍然存在利益分歧,但是为了联合抗日,双方关系没有破裂(暂时搁置分歧);
A当时美国尚未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故A错误;
B1944年美苏尚未形成对峙局面,故B错误;
D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11月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分歧较小,但由于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故也有分歧 ,两党关系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依据进行调整,难度一般。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辛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例如依据材料中“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等信息可拟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的论题。然后结合史实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首先提出“新中国”的概念体现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五四运动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等角度简要阐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基本内涵。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此类题型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联的信息,以及看准题目的要求。从题目中“时间”这一栏来看,主要涉及到的是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结合必修一的知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2.(2019·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四运动期间,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人的思想。他于1923年赴美留学,1933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在抗战期间南下抗日,兼任蒙藏委员会顾问。其时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提出了“社区研究”的路径和框架,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
——摘编自林耀华《吴文藻传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文藻学术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文藻的历史贡献。
【答案】(1)特点: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
成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留学经历;西学东渐;抗日战争和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2)历史贡献: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其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得出吴文藻学术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得出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第二问,材料中的时间是五四运动时期,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等实用主义者并受其影响;“他于1923年赴美留学”得出其留学经历也是他学生思想特点的一重要成因;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广泛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也是对吴文藻学术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吴文藻于1933年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也会对他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可得出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可得出他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他所生存的时代正值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吴文藻的学术行为和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 特点: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
成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留学经历;西学东渐;抗日战争和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2) 历史贡献: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其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 吴文藻 的历史成就和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较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Ⅰ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根据材料“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分析确定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读表得出关键观点,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一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