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我国近代史上,主张“今上帝命天王诛妖”的运动发生在( )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
C.19世纪七、八十年代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2019·海南模拟)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
A.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3.(2019·海南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4.(2019·自贡模拟)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曾是历代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近年的相关讨论已基趋于沉寂。不过,总结反思后不难发现,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太平天国研究日渐成为显学 B.农民战争研究理应受到重视
C.革命史的研究理论不断兴起 D.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
5.(2019·贵溪模拟)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6.(2019·湖口模拟)“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天国领袖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争。”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洪、杨已转化为地主阶级
②这实际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③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④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7.(2019·湖北模拟)《资政新篇》:“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
8.(2019·甘肃模拟)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9.(2019·乌鲁木齐模拟)濮兰德在《李鸿章传》一书中写道,“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所有动乱都不相同,因为这场运动开始掺入了西方势力的因素,而且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客观上催生了近代民族工业
C.迫使清朝政府改变政治制度 D.沉重地打击瓦解了清朝统治
10.(2019·南昌模拟)“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B.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是中国思想西方化的产物
11.(2019·中原模拟)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C.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12.(2019·揭阳模拟)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咸丰年间(1851—1861),“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这种情况( )
A.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
B.使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D.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13.(2019·新疆模拟)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太平天国这一做法( )
A.希望获得儒生的政治支持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文化
14.(2019·长安模拟)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15.(2019·江西模拟)《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 )
类别 字数 所占比例
用人失察类 511 6.17%
风风类 1095 13.21%
法法类 5340 64.43%
刑刑类 522 6.3%
总计 8288 100%
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
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
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
16.(2019·江苏模拟)“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民党正面抗战
17.(2019·河南模拟)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C.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18.(2019·遵义模拟)《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体现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 B.积极调动农民阶级生产积极性
C.以反帝反封建为其斗争目标 D.呈现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19.(2019高三上·广东期末)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20.(2019高三上·定远期末)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进程
1896年6月 《苏报》创办于上海的公共租界。
1903年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士钊大胆革新,使宣传革命的文章和报道逐渐成为《苏报》的主要内容。
1903年6月29日 《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章太炎在文中直呼光绪皇帝之名,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1909年6月30日 清政府以《苏报》“悍谬横肆,为患不小”密谋各华领事“务将该馆立即封闭”。
1903年7月4日 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
1903年7月7日 《苏报》被封,租界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章、邹在租界法庭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1904年5月 经过三次审理,租界法庭判章太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罚做苦力。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阐释准确全面)
22.(2017高三上·银川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23.(2017·成都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刘坤一1855年征讨太平军因带领湘军立下战功而晋升为江西巡抚,任内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认同。1875年,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1890年积极推行洋务新政,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坤一和张之洞、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团乱为祸。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朝采纳。
——《刘坤一遗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刘坤一思想及身份经历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刘坤一在1890-1900年间的活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主张“今上帝命天王诛妖”的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它发生于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因此B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不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和19世纪末20年代初,其他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分封的诸王。
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等信息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主张提倡白话文,故B项正确;
材料与拜上帝会的教义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等级,C项排除;
彻底这样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材料“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等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853年至1863年正是南方地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时候,故南方一些地区的票号相继撤庄,由此可得出D项的判断。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银行制度,排除A项;
材料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无关,且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出是清政府政策导致的结果 ,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主要是要联系到时空观念。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与活动地区,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4.【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表明该学者意在说明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由材料 总结反思后不难发现,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结合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原则可以得出结论。
5.【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体现了农民阶级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进行反封建斗争,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故C正确;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天朝田亩制度》、西方势力的支持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得出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导致运动具有局限性。
6.【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①1853年,当时的太平天国领袖仍然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②杨秀清去参加孔庙,而洪秀全主张打倒孔妖,说明二人之间存在矛盾,本质上是二人权利的斗争。
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只是借鉴西方宗教思想来发动起义。
④从材料可以看出农民阶级仍然借用儒家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没有提出先进的革命理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C。
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提出学习西方,尤其是《资政新篇》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进而得出结论。
8.【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这提倡的是私有制,与《天朝田亩制度》提倡公有制是相矛盾的,故A项错误;
洪仁玕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
《资政新篇》在反封建的革命性上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但这一主张是实际上是否定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的经济主张是对旧的经济的否定,难度中等。
9.【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因为这场运动开始掺入了西方势力的因素,而且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可以看出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出现了衰败之态,反映出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故选D。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却并未动摇,排除A项;
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工业的产生没有关联,排除B;
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并未迫使清政府改变政治制度,反而还有了中兴的局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可以看出太平泰国运动的影响,难度中等。
10.【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等字眼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基督教义的确进行了中国化诠释,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落后性局限性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而非是中国思想西方化的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可以看出易居中国的革命的需要解释西方教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1.【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从兴起、发展、军事上达到高峰,最终被清王朝与列强联合绞杀的过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故D项正确。
从太平天国这一农民运动的兴衰并不能反映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就渐趋衰弱,以偏概全了,故排除A项。
B项只反映该兴衰图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材料主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反映的实质问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准确把握。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1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题目可知,咸丰之前兵权归中央,到咸丰年间,湘军和淮军兵权归地方将领,可见清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力减弱,这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是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而出现的局面,故A项错误。
清政府实力衰弱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淮军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湘军不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咸丰之前兵权归中央,到咸丰年间,湘军和淮军兵权归地方将领,可见清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力减弱,这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表现之一。
13.【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强调朴实通俗的新文风”可知太平天国主张白话文,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对旧文学的改造,与儒生的政治支持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与等级制度无关,C选项排除。
彻底否定儒家文化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找出其关键句,太平天国要求......提倡......可知B符合题意。
1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晚清时期”“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中可以看出,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社会机制的衰落,故A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
15.【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法法类”部分字数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多,“法法类”洪仁玕以英美法律为模样,提出立足于本国良风良俗,“教法兼行”,建构国家大宪,似已初步具备宪法思想。“法法类”中洪仁玕对世界各大国的介绍,集中提出了28条政治经济改革的立法主张。其次是“风风类”的字数多,“风风类”部分主要讲通过教化破除愚昧、骄奢等旧的思想习俗,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再其次是“刑刑类”部分,着重讲刑事立法司法。故C选项正确;
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故A选项错误;
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是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资政新篇》没有直接反映农民的革命要求,无法适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需要,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
16.【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及赣、皖、鲁为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的主要交战场所,外国租界为自保组织队伍进行抵抗,故A项正确。
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项,国民大革命由广东开始兴起,排除。
D项,抗战防御时期,沿海工厂内迁,人们相继撤离上海,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时间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7.【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从兴起、发展、军事上达到高峰,之后天京变乱,最终被清王朝与列强联合绞杀的过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这一农民运动的兴衰并不能说明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就渐趋衰弱,A项以偏概全,排除;
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B项只反映该兴衰图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天京变乱说明了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但C项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兴衰过程,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结合天京变乱的原因和教训回答即可。
18.【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中可以分析出,《天朝田亩制度》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思想,这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故A项正确;
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故BD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帝的要求,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亩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19.【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虽然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打造出了唯一的女状元,但不能据此说明太平天国实现了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不是普及天主教教义,故排除B项;
题意中无从反映士人对太平天国的广泛支持,故排除C项;
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教义,打造出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旧的纲常,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0.【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清初的“剃发令”与欧美国家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这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的需要,所以这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B正确。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辩会”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是历史的倒退,故C错误。
材料中的“辫发之争”不能代表国人的文明程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可以看出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1.【答案】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历史现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阐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屡次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联合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革命党施加压力并迫使孙中山解职。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提取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可以得出中国封建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运动,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历史现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阐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屡次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联合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革命党施加压力并迫使孙中山解职。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自行提取情节,说明他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注意阐述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
22.【答案】(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淮盐整顿面临困境;邻盐入侵严重以及盐厘众多;政府财政困难。
(2)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
消极: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说明了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而“然整顿的困难有二”说明了淮盐整顿面临困境。
(2)“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说明了它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说明了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而消极方面,“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说明了它增加了商人的负担,“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说明了它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故答案为:(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淮盐整顿面临困境;邻盐入侵严重以及盐厘众多;政府财政困难。
(2)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
消极: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是关键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是关键信息。
23.【答案】(1)刘坤一1875年前这是思想保守时期即顽固派;1875-1890年为第二阶段,对洋务新政的态度由排斥转为间或支持的时期即洋务派;1890—1901年是第三阶段,是其洋务思想的成熟时期即新政领袖。
刘坤一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①经济上: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业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业化。②思想文化上:提倡西学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文化的传播,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改革教育培养近代人才,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③政治上:东南互保运动,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战祸,维护东南地区社会稳定;冲击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汉族官僚与中央离心力增强。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由“刘坤一1855年征讨太平军因带领湘军立下战功而晋升为江西巡抚,任内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认同”可以看出刘坤一是思想保守时期即顽固派;由“1875年,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可以概括出1875-1890年为第二阶段,对洋务新政的态度由排斥转为间或支持的时期即洋务派;由“1890年积极推行洋务新政,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可以概括出此时是其洋务思想的成熟时期即新政领袖。(2)对于刘坤一评价可以从其活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角度评价。具体可以从经济上、思想上和教育上三个方面结合史实进行评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我国近代史上,主张“今上帝命天王诛妖”的运动发生在( )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
C.19世纪七、八十年代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主张“今上帝命天王诛妖”的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它发生于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因此B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不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和19世纪末20年代初,其他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分封的诸王。
2.(2019·海南模拟)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
A.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等信息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主张提倡白话文,故B项正确;
材料与拜上帝会的教义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等级,C项排除;
彻底这样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材料“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等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3.(2019·海南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853年至1863年正是南方地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时候,故南方一些地区的票号相继撤庄,由此可得出D项的判断。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银行制度,排除A项;
材料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无关,且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出是清政府政策导致的结果 ,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主要是要联系到时空观念。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与活动地区,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4.(2019·自贡模拟)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曾是历代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近年的相关讨论已基趋于沉寂。不过,总结反思后不难发现,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太平天国研究日渐成为显学 B.农民战争研究理应受到重视
C.革命史的研究理论不断兴起 D.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表明该学者意在说明研究历史的视角应有所转变,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由材料 总结反思后不难发现,以往对此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很少将考察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结合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原则可以得出结论。
5.(2019·贵溪模拟)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体现了农民阶级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进行反封建斗争,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故C正确;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天朝田亩制度》、西方势力的支持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得出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导致运动具有局限性。
6.(2019·湖口模拟)“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天国领袖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争。”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洪、杨已转化为地主阶级
②这实际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③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④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①1853年,当时的太平天国领袖仍然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②杨秀清去参加孔庙,而洪秀全主张打倒孔妖,说明二人之间存在矛盾,本质上是二人权利的斗争。
③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只是借鉴西方宗教思想来发动起义。
④从材料可以看出农民阶级仍然借用儒家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没有提出先进的革命理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2019·湖北模拟)《资政新篇》:“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C。
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提出学习西方,尤其是《资政新篇》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进而得出结论。
8.(2019·甘肃模拟)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这提倡的是私有制,与《天朝田亩制度》提倡公有制是相矛盾的,故A项错误;
洪仁玕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
《资政新篇》在反封建的革命性上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但这一主张是实际上是否定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的经济主张是对旧的经济的否定,难度中等。
9.(2019·乌鲁木齐模拟)濮兰德在《李鸿章传》一书中写道,“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所有动乱都不相同,因为这场运动开始掺入了西方势力的因素,而且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客观上催生了近代民族工业
C.迫使清朝政府改变政治制度 D.沉重地打击瓦解了清朝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因为这场运动开始掺入了西方势力的因素,而且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可以看出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出现了衰败之态,反映出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故选D。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却并未动摇,排除A项;
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工业的产生没有关联,排除B;
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并未迫使清政府改变政治制度,反而还有了中兴的局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可以看出太平泰国运动的影响,难度中等。
10.(2019·南昌模拟)“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B.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是中国思想西方化的产物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等字眼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基督教义的确进行了中国化诠释,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落后性局限性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而非是中国思想西方化的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可以看出易居中国的革命的需要解释西方教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1.(2019·中原模拟)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C.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从兴起、发展、军事上达到高峰,最终被清王朝与列强联合绞杀的过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故D项正确。
从太平天国这一农民运动的兴衰并不能反映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就渐趋衰弱,以偏概全了,故排除A项。
B项只反映该兴衰图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材料主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反映的实质问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准确把握。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12.(2019·揭阳模拟)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咸丰年间(1851—1861),“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这种情况( )
A.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
B.使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D.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题目可知,咸丰之前兵权归中央,到咸丰年间,湘军和淮军兵权归地方将领,可见清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力减弱,这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是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而出现的局面,故A项错误。
清政府实力衰弱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淮军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湘军不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咸丰之前兵权归中央,到咸丰年间,湘军和淮军兵权归地方将领,可见清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力减弱,这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表现之一。
13.(2019·新疆模拟)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太平天国这一做法( )
A.希望获得儒生的政治支持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文化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强调朴实通俗的新文风”可知太平天国主张白话文,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对旧文学的改造,与儒生的政治支持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与等级制度无关,C选项排除。
彻底否定儒家文化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找出其关键句,太平天国要求......提倡......可知B符合题意。
14.(2019·长安模拟)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晚清时期”“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中可以看出,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社会机制的衰落,故A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
15.(2019·江西模拟)《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 )
类别 字数 所占比例
用人失察类 511 6.17%
风风类 1095 13.21%
法法类 5340 64.43%
刑刑类 522 6.3%
总计 8288 100%
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
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
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法法类”部分字数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多,“法法类”洪仁玕以英美法律为模样,提出立足于本国良风良俗,“教法兼行”,建构国家大宪,似已初步具备宪法思想。“法法类”中洪仁玕对世界各大国的介绍,集中提出了28条政治经济改革的立法主张。其次是“风风类”的字数多,“风风类”部分主要讲通过教化破除愚昧、骄奢等旧的思想习俗,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再其次是“刑刑类”部分,着重讲刑事立法司法。故C选项正确;
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故A选项错误;
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是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资政新篇》没有直接反映农民的革命要求,无法适应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需要,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
16.(2019·江苏模拟)“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民党正面抗战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及赣、皖、鲁为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的主要交战场所,外国租界为自保组织队伍进行抵抗,故A项正确。
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项,国民大革命由广东开始兴起,排除。
D项,抗战防御时期,沿海工厂内迁,人们相继撤离上海,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时间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17.(2019·河南模拟)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C.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从兴起、发展、军事上达到高峰,之后天京变乱,最终被清王朝与列强联合绞杀的过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最终失败都贯穿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这一农民运动的兴衰并不能说明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就渐趋衰弱,A项以偏概全,排除;
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B项只反映该兴衰图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天京变乱说明了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但C项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兴衰过程,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结合天京变乱的原因和教训回答即可。
18.(2019·遵义模拟)《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体现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 B.积极调动农民阶级生产积极性
C.以反帝反封建为其斗争目标 D.呈现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中可以分析出,《天朝田亩制度》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思想,这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故A项正确;
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故BD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帝的要求,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亩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19.(2019高三上·广东期末)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虽然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打造出了唯一的女状元,但不能据此说明太平天国实现了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不是普及天主教教义,故排除B项;
题意中无从反映士人对太平天国的广泛支持,故排除C项;
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教义,打造出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旧的纲常,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0.(2019高三上·定远期末)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清初的“剃发令”与欧美国家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这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的需要,所以这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B正确。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辩会”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是历史的倒退,故C错误。
材料中的“辫发之争”不能代表国人的文明程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可以看出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进程
1896年6月 《苏报》创办于上海的公共租界。
1903年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士钊大胆革新,使宣传革命的文章和报道逐渐成为《苏报》的主要内容。
1903年6月29日 《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章太炎在文中直呼光绪皇帝之名,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1909年6月30日 清政府以《苏报》“悍谬横肆,为患不小”密谋各华领事“务将该馆立即封闭”。
1903年7月4日 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
1903年7月7日 《苏报》被封,租界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章、邹在租界法庭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1904年5月 经过三次审理,租界法庭判章太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罚做苦力。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阐释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历史现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阐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屡次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联合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革命党施加压力并迫使孙中山解职。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提取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可以得出中国封建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运动,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情节:上海道袁树勋亲访英、美领事,密谋镇压因苏报案而起的学生运动。历史现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阐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屡次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联合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革命党施加压力并迫使孙中山解职。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自行提取情节,说明他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注意阐述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
22.(2017高三上·银川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淮盐整顿面临困境;邻盐入侵严重以及盐厘众多;政府财政困难。
(2)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
消极: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说明了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而“然整顿的困难有二”说明了淮盐整顿面临困境。
(2)“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说明了它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说明了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而消极方面,“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说明了它增加了商人的负担,“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说明了它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故答案为:(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淮盐整顿面临困境;邻盐入侵严重以及盐厘众多;政府财政困难。
(2)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
消极: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是关键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是关键信息。
23.(2017·成都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刘坤一1855年征讨太平军因带领湘军立下战功而晋升为江西巡抚,任内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认同。1875年,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1890年积极推行洋务新政,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坤一和张之洞、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团乱为祸。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朝采纳。
——《刘坤一遗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刘坤一思想及身份经历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刘坤一在1890-1900年间的活动。
【答案】(1)刘坤一1875年前这是思想保守时期即顽固派;1875-1890年为第二阶段,对洋务新政的态度由排斥转为间或支持的时期即洋务派;1890—1901年是第三阶段,是其洋务思想的成熟时期即新政领袖。
刘坤一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①经济上: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业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业化。②思想文化上:提倡西学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文化的传播,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改革教育培养近代人才,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③政治上:东南互保运动,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战祸,维护东南地区社会稳定;冲击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汉族官僚与中央离心力增强。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由“刘坤一1855年征讨太平军因带领湘军立下战功而晋升为江西巡抚,任内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认同”可以看出刘坤一是思想保守时期即顽固派;由“1875年,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可以概括出1875-1890年为第二阶段,对洋务新政的态度由排斥转为间或支持的时期即洋务派;由“1890年积极推行洋务新政,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可以概括出此时是其洋务思想的成熟时期即新政领袖。(2)对于刘坤一评价可以从其活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角度评价。具体可以从经济上、思想上和教育上三个方面结合史实进行评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