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0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
1.以下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按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先后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2020七上·镇海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确测量后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
C.“梨形体” 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识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4.(2019七上·长兴月考)驶离海岸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由于( )
A.送行人的位置造成的 B.送行人的错觉造成的
C.太阳光的照射造成的 D.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5.(2019七上·德清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天圆地方 ③地球卫星照片 ④月食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6.(2020七上·吴兴期末)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下列事件或说法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
A、麦哲伦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圆地方。
C、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发生改变
B.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
C.合适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或改进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7.(2019七上·嘉兴期中)请分析如图所示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9.(2019·苍南模拟)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火山和岩浆,该“液态区”位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地壳或地核
10.(2020·仙居模拟)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 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11.(2019七上·台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
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地球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12.(2019七上·萧山期末)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A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B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C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
④D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⑤E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F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G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⑦
13.(2019七上·长兴期末)课堂上同学们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岩石圈主要是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
②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的
③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⑤地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说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⑦我国台湾岛附近海域多地爱的原因是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⑦
14.(2019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火山熔岩流来源于图中的 层(填结构名称)。地震是由图中的 层(填字母)内岩石圈发生的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15.(2020七上·南浔期末) 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 两个圈层最后到达地核。
16.(2018七上·三门期中)如图所示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圈层A的名称 。
(2)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图中的 (选填“A”“B”或“C”)。
(3)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的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的顶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地球本身是一个球体,我们在船上能够看到港口的灯塔,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解答】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随着船舶离开陆地开往海洋,灯塔会逐渐没入地平线,所以给人的效果是从下而上从视野中消失,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科学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是迭代性的。
【解答】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故“梨形体” 不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识。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
【解答】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才会这样,也就是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卫星照片很直观判断出来 地球的形状。但是在此之前人类是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经过了漫长的探索的.
【解答】随着观测仪器和科学水平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为:天圆地方--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1)BAC
(2)B;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解答】(1)从地球的认知过程可知正确的排序为:B:天圆地方→A:麦哲伦航行→C:卫星照片。
(2)A: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同时期的人由于认知的不同,无法认识地球的全貌。故A错误;
B: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故B正确
C: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或者工具了解地球的全貌。故C正确;
D:人类都地球的认识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航行→卫星照片。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数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1)BAC;(2)B、C
7.【答案】(1)越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
(2)粉笔由下端开始消失,逐渐变短 模拟;不能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原理一样,据此解题即可。
【解答】(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
(2)因为光是直线传播,运动在平面上的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都能看到原貌;运动在球面上的物体却不同,越远所能看见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最后会全看不见。
故答案为: (1) 越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2)粉笔由下端开始消失,逐渐变短 模拟;不能
8.【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解答】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解答】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个液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解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他们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假如有一天人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从最外层地壳再到地幔,再到地球的最内部地核。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合在一起为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此外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间。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千米。
【解答】A、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A符合题意。
B、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上地幔,B符合题意。
C、在地球内部结构的三层中最厚是地核,岩石圈不属于内部分层,C不符合题意。
D、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厚度最小的是地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虽然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地球和星空,但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
(3)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4)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5)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解答】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 ① 说法正确。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球体,故 ② 说法正确。
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所以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由于地球的影子比月球大,看不到整个地球的形状的影子,所以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故 ③ 说法正确。
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是月球的形状,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故 ④说法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故⑤⑥说法错误。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故⑦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①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上部一部分组成,错误;
②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的 ,正确;
③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主要表现是地震火山,正确;
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与煮熟的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正确;
⑤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错误;
⑥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说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而是球面。正确;
⑦我国台湾岛附近海域多地爱的原因是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地幔;地壳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结构可以由化学手段和力学的手段——例如流变学确定。物理学上,地球可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化学上,地球被划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
【解答】火山熔岩主要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即图中的地幔;地震是地壳的岩石层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故答案为:地幔;地壳。
15.【答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我们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因此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地壳、地幔两个圈层最后到达地核。
故答案为:地壳;地幔
16.【答案】(1)地壳
(2)B
(3)A;B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解答】(1)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因此,A是地壳。
(2)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图中的B,因为鸡蛋的蛋白是第二层,B为第二层。
(3)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A为地壳,B为地幔。因此 岩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的圈层和字母B所示圈层的顶部。
故答案为:(1)地壳(2)B(3)A;B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0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
1.以下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按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先后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地球本身是一个球体,我们在船上能够看到港口的灯塔,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解答】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随着船舶离开陆地开往海洋,灯塔会逐渐没入地平线,所以给人的效果是从下而上从视野中消失,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0七上·镇海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确测量后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
C.“梨形体” 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识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科学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是迭代性的。
【解答】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故“梨形体” 不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识。
故答案为:C
4.(2019七上·长兴月考)驶离海岸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由于( )
A.送行人的位置造成的 B.送行人的错觉造成的
C.太阳光的照射造成的 D.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
【解答】首先船身从送行的人们视野中消失,然后船的其他部分从送行的人的视野中消失,这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才会这样,也就是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故答案为:D
5.(2019七上·德清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天圆地方 ③地球卫星照片 ④月食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卫星照片很直观判断出来 地球的形状。但是在此之前人类是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经过了漫长的探索的.
【解答】随着观测仪器和科学水平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为:天圆地方--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0七上·吴兴期末)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下列事件或说法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
A、麦哲伦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圆地方。
C、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发生改变
B.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
C.合适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或改进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答案】(1)BAC
(2)B;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解答】(1)从地球的认知过程可知正确的排序为:B:天圆地方→A:麦哲伦航行→C:卫星照片。
(2)A: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同时期的人由于认知的不同,无法认识地球的全貌。故A错误;
B: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故B正确
C: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或者工具了解地球的全貌。故C正确;
D:人类都地球的认识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航行→卫星照片。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数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1)BAC;(2)B、C
7.(2019七上·嘉兴期中)请分析如图所示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答案】(1)越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
(2)粉笔由下端开始消失,逐渐变短 模拟;不能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原理一样,据此解题即可。
【解答】(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
(2)因为光是直线传播,运动在平面上的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都能看到原貌;运动在球面上的物体却不同,越远所能看见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最后会全看不见。
故答案为: (1) 越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2)粉笔由下端开始消失,逐渐变短 模拟;不能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解答】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故答案为:D
9.(2019·苍南模拟)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火山和岩浆,该“液态区”位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地壳或地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解答】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个液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故答案为:C
10.(2020·仙居模拟)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 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解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他们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假如有一天人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从最外层地壳再到地幔,再到地球的最内部地核。
故答案为:C
11.(2019七上·台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
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地球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合在一起为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此外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间。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千米。
【解答】A、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A符合题意。
B、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上地幔,B符合题意。
C、在地球内部结构的三层中最厚是地核,岩石圈不属于内部分层,C不符合题意。
D、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厚度最小的是地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19七上·萧山期末)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A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B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C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
④D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⑤E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F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G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⑦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虽然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地球和星空,但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
(3)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4)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5)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解答】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 ① 说法正确。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球体,故 ② 说法正确。
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所以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由于地球的影子比月球大,看不到整个地球的形状的影子,所以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故 ③ 说法正确。
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是月球的形状,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故 ④说法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故⑤⑥说法错误。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故⑦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19七上·长兴期末)课堂上同学们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岩石圈主要是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
②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的
③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⑤地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说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⑦我国台湾岛附近海域多地爱的原因是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⑦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①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上部一部分组成,错误;
②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的 ,正确;
③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主要表现是地震火山,正确;
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与煮熟的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正确;
⑤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错误;
⑥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说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而是球面。正确;
⑦我国台湾岛附近海域多地爱的原因是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19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火山熔岩流来源于图中的 层(填结构名称)。地震是由图中的 层(填字母)内岩石圈发生的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答案】地幔;地壳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结构可以由化学手段和力学的手段——例如流变学确定。物理学上,地球可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化学上,地球被划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
【解答】火山熔岩主要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即图中的地幔;地震是地壳的岩石层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故答案为:地幔;地壳。
15.(2020七上·南浔期末) 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 两个圈层最后到达地核。
【答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我们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因此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地壳、地幔两个圈层最后到达地核。
故答案为:地壳;地幔
16.(2018七上·三门期中)如图所示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圈层A的名称 。
(2)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图中的 (选填“A”“B”或“C”)。
(3)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的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的顶部。
【答案】(1)地壳
(2)B
(3)A;B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解答】(1)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因此,A是地壳。
(2)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图中的B,因为鸡蛋的蛋白是第二层,B为第二层。
(3)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A为地壳,B为地幔。因此 岩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的圈层和字母B所示圈层的顶部。
故答案为:(1)地壳(2)B(3)A;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