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1.4 科学测量 (第1课时)
一、基础题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A图: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选项A错误;
B图: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选项B错误;
C图: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选项C正确;
D图: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选项D错误;
故选C。
【分析】刻度尺是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2.(2019·杭州模拟)如图是金山初中校园里的两个宝贝,其中左边一个叫雨量器,可以用来估测某场雨的级别。不同的雨量器口径不同,但一般都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请问该单位是( )
A.升 B.毫升 C.米 D.毫米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
【解答】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故答案为:D
3.(2018七上·长兴月考)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40℃ B.人体的密度约为1kg/m3
C.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1.5m 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物理量的实际大小分别判断。
【解答】解: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5℃ ,A不符合题意;
B、 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约为1×103kg/m3,B不符合题意;
C、 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80cm ,C不符合题意;
D、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54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3厘米 B.2.127厘米 C.2.12厘米 D.2.15厘米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24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 .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13cm.
故选A.
5.小丽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测量一不规则金属块的体积,则测得的体积与实际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由于将金属块从水中捞出时,上面会沾有水,所测金属块的体积偏大.
【解答】在测量金属块体积的过程中,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必然出带出一定的水,从而使读出的体积会偏大.质量不变,体积偏大.
6.(2018七上·丽水月考)如图所示是用 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
【答案】A;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被测长度靠近刻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B。
7.2015年1月,“蛟龙”号在印度洋深海处打捞上来一未知生物,该生物A处的宽度为 厘米。
【答案】3.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通常从“0”刻度开始读数,若没从“0”开始,把起始端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读数即为物体长度。
【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以该物体起始端的读数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4.20cm,所以物体长度为4.20cm—1.00cm=3.20cm
故答案为:3.20
二、中档题
8.(2017七上·乐清期中)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厘米、 2.43厘米、 2.42厘米、 2.44厘米 、2.64厘米,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2.242厘米 B.2.428厘米 C.2.43厘米 D.2.47厘米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测量结果需要舍去错误的数据。
【解答】最小刻度是毫米,
2.4后面的2和2.64最后一位的4已经是估读数字了,
2.428中2.42已经是估读了,再读个8根本无效,B是无效答案,
5个数中,2.64偏离太大,所以舍去了,2.43是中间数;
故答案为:C
9.(2017七上·杭州期中)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不规则物体必须用细绳系好
B.不规则物体必须沉入水底
C.不规则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D.必须用量筒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要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使用排水法或溢水法,排水法可以直接将不规则物体用细线系住浸入盛有水的量筒中,算出水面变化的高度即是物体的体积。溢水法可以来测体积较大的物体,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将收集到的溢出的水的体积用量筒进行测量,即得物体体积。
【解答】A.不规则物体必须用细绳系好,用细绳系好是为了轻拿轻放,不是必须的,A错误;
B.不规则物体必须沉入水底,只要求不浸没物体,不一定要沉入水底,B错误;
C.不规则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浸没后测出的体积才是物体的体积,C正确;
D.必须用量筒,也可以用量杯,D错误。
故答案为:C
10.木尺受潮后会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当标准出错后,测量得到的结果也会有错误。
【解答】此题中木尺是测量的标准,木尺受潮后膨胀,每一个刻度相比于膨胀前大了,但读数时仍以原刻度读数,也就是木尺上刻度1厘米,由于木尺膨胀实验量测出来的长度已经超过了1厘米,但读数时仍只读1厘米,也就是测量结果小于实际物体的长度,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ACD错误;B选项正确。
故选B
11.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他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图甲位置静止。接着他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他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 g。最后他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得矿石的密度为 kg/m3。
【答案】左;52;2.6×10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固体的密度首先会使用天平,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再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解答】(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因为指针偏右,所以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横梁平衡;(2)矿石的质量为m=50g+2g=52g
矿石的体积为V=40mL-20mL=20mL=20cm3
矿石的密度为 。
12.(2016八上·金华期中)如图所示,用AB两把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则A尺测得物体的长为 cm,B尺测得物体长为 cm.
【答案】2.70;2.7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要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A刻度尺:起始端从0开始,分度值为1mm,在最小分度值后面加一位估计数字;B刻度尺: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3.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3.0cm即为物体长度;
【解答】解:(1)图中A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在分度值后面加一位估计数字,物体长度为2.70cm;(2)图中B刻度尺最小刻度值为0.5cm,末端刻度值为5.7cm,物体长度为5.7cm﹣3.0cm=2.7cm;
故答案为:2.70;2.7
三、拓展题
13.(2018七上·台州月考)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1)A;CBD
(2)(D2-D1)/2n
(3)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由于墙纸的厚度太小,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会增大误差,采用累积法可以减小误差;
(2)造成误差的原因: 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墙纸厚度不均匀等;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解答】解:(1)此题的目的是测量墙纸的厚度,不需要测量废弃的墙纸的长度,A是多余的;测量时要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再把墙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最后再 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
(2)铅笔的半径为,圆环的半径为,墙纸的厚度为=;
(3)A、每次 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D2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误差的产生,A符合题意;
B、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D1、D2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误差的产生,B符合题意;
C、 墙纸厚度不均匀, D2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误差的产生,C符合题意;
D、 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是错误,不是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CBD;2、 (D2-D1)/2n;3、ABC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1.4 科学测量 (第1课时)
一、基础题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19·杭州模拟)如图是金山初中校园里的两个宝贝,其中左边一个叫雨量器,可以用来估测某场雨的级别。不同的雨量器口径不同,但一般都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请问该单位是( )
A.升 B.毫升 C.米 D.毫米
3.(2018七上·长兴月考)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40℃ B.人体的密度约为1kg/m3
C.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1.5m 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4.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54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3厘米 B.2.127厘米 C.2.12厘米 D.2.15厘米
5.小丽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测量一不规则金属块的体积,则测得的体积与实际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6.(2018七上·丽水月考)如图所示是用 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
7.2015年1月,“蛟龙”号在印度洋深海处打捞上来一未知生物,该生物A处的宽度为 厘米。
二、中档题
8.(2017七上·乐清期中)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厘米、 2.43厘米、 2.42厘米、 2.44厘米 、2.64厘米,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2.242厘米 B.2.428厘米 C.2.43厘米 D.2.47厘米
9.(2017七上·杭州期中)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不规则物体必须用细绳系好
B.不规则物体必须沉入水底
C.不规则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D.必须用量筒
10.木尺受潮后会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确定
11.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他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图甲位置静止。接着他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他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 g。最后他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得矿石的密度为 kg/m3。
12.(2016八上·金华期中)如图所示,用AB两把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则A尺测得物体的长为 cm,B尺测得物体长为 cm.
三、拓展题
13.(2018七上·台州月考)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A图: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选项A错误;
B图: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选项B错误;
C图: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选项C正确;
D图: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选项D错误;
故选C。
【分析】刻度尺是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2.【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
【解答】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物理量的实际大小分别判断。
【解答】解: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5℃ ,A不符合题意;
B、 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约为1×103kg/m3,B不符合题意;
C、 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80cm ,C不符合题意;
D、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24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 .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13cm.
故选A.
5.【答案】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由于将金属块从水中捞出时,上面会沾有水,所测金属块的体积偏大.
【解答】在测量金属块体积的过程中,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必然出带出一定的水,从而使读出的体积会偏大.质量不变,体积偏大.
6.【答案】A;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被测长度靠近刻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B。
7.【答案】3.2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通常从“0”刻度开始读数,若没从“0”开始,把起始端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读数即为物体长度。
【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以该物体起始端的读数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4.20cm,所以物体长度为4.20cm—1.00cm=3.20cm
故答案为:3.20
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测量结果需要舍去错误的数据。
【解答】最小刻度是毫米,
2.4后面的2和2.64最后一位的4已经是估读数字了,
2.428中2.42已经是估读了,再读个8根本无效,B是无效答案,
5个数中,2.64偏离太大,所以舍去了,2.43是中间数;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要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使用排水法或溢水法,排水法可以直接将不规则物体用细线系住浸入盛有水的量筒中,算出水面变化的高度即是物体的体积。溢水法可以来测体积较大的物体,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将收集到的溢出的水的体积用量筒进行测量,即得物体体积。
【解答】A.不规则物体必须用细绳系好,用细绳系好是为了轻拿轻放,不是必须的,A错误;
B.不规则物体必须沉入水底,只要求不浸没物体,不一定要沉入水底,B错误;
C.不规则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浸没后测出的体积才是物体的体积,C正确;
D.必须用量筒,也可以用量杯,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当标准出错后,测量得到的结果也会有错误。
【解答】此题中木尺是测量的标准,木尺受潮后膨胀,每一个刻度相比于膨胀前大了,但读数时仍以原刻度读数,也就是木尺上刻度1厘米,由于木尺膨胀实验量测出来的长度已经超过了1厘米,但读数时仍只读1厘米,也就是测量结果小于实际物体的长度,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ACD错误;B选项正确。
故选B
11.【答案】左;52;2.6×10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固体的密度首先会使用天平,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再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解答】(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因为指针偏右,所以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横梁平衡;(2)矿石的质量为m=50g+2g=52g
矿石的体积为V=40mL-20mL=20mL=20cm3
矿石的密度为 。
12.【答案】2.70;2.7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要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A刻度尺:起始端从0开始,分度值为1mm,在最小分度值后面加一位估计数字;B刻度尺: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3.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3.0cm即为物体长度;
【解答】解:(1)图中A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在分度值后面加一位估计数字,物体长度为2.70cm;(2)图中B刻度尺最小刻度值为0.5cm,末端刻度值为5.7cm,物体长度为5.7cm﹣3.0cm=2.7cm;
故答案为:2.70;2.7
13.【答案】(1)A;CBD
(2)(D2-D1)/2n
(3)A;B;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由于墙纸的厚度太小,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会增大误差,采用累积法可以减小误差;
(2)造成误差的原因: 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墙纸厚度不均匀等;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解答】解:(1)此题的目的是测量墙纸的厚度,不需要测量废弃的墙纸的长度,A是多余的;测量时要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再把墙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最后再 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
(2)铅笔的半径为,圆环的半径为,墙纸的厚度为=;
(3)A、每次 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D2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误差的产生,A符合题意;
B、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D1、D2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误差的产生,B符合题意;
C、 墙纸厚度不均匀, D2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误差的产生,C符合题意;
D、 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是错误,不是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CBD;2、 (D2-D1)/2n;3、AB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