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摇篮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重点与难点 1、 装饰音(倚音)的唱法2、 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3、 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方法 情境法 启发法 听唱法 才能展示法 探索实践法
教学准备 1、 有关母爱的ppt2、 曲谱、MP3、伴奏音乐、多媒体设备
教材分析 母爱:勃拉姆斯《摇篮曲》&东北民歌《摇篮曲》这是两首充满母爱的歌曲。在旋律、歌词、调式、调性及唱腔上,分别呈现了东西方音乐的文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人间相同的母爱之情。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创作于1868年,3/4拍,D大调。全曲节奏方整,由a、b、c、c′四个乐句组成,每句都从第三拍弱拍起,打破了旋律和歌词韵律的强弱分布规律,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平稳,优美抒情,歌词语气安详而富于生活气息,细腻地勾画出母亲对孩子挚爱情深的画面,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母爱。东北民歌《摇篮曲》,2/4,徵调式。全曲分成A、B两段,每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发展进行。歌词采用诗歌的对称手法,多次运用“蛐蛐儿”、“调儿”、“树叶儿”等儿化音,以突出其北方语言的特点,使歌曲更具有地域性特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希望大家能够自己找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观看《致那些琐碎与伟大的母爱》视频。 观看视频,感受视频中儿女们对母亲的爱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分析和直观感受,主动找到学习主题。 用关于母爱的视频开场,学生主动找出新课主题与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情境创设 教师:好的,同学们,大家找到我们这堂课的主题了吗?学生:找到了,母爱/《摇篮曲》。教师:是的,我们今天要讲解的内容是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母爱。2、教师:好的,那在我们学习《摇篮曲》之前,先一起来分享几张图片。(播放关于母爱的ppt)3、师生分享关于母爱的故事 同学们通过对课本目录的查找,找到本堂课的学习主题。
教学过程 欣赏与感受 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完成ppt练习歌曲为几拍,什么速度,什么力度?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请大家把歌曲分为四个乐句。 聆听《摇篮曲》,从歌曲的节拍、速度、力度、唱腔、伴奏乐器和歌词中分析歌曲 学生主动分析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新知学习 分步骤学习演唱歌曲跟老师分句演唱歌谱,老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跟唱教师讲解弱起小节进入和四三拍的强弱力度变化分句演唱歌词教师讲解歌曲中出现的重难点:弱起小节、前倚音、后倚音、八度大跳2、教师:下面请大家把整首曲子完整地演唱一遍(教师播放伴奏) (1)学生聆听教师演奏,模唱歌曲旋律,建立起音准的概念(2)学生通过对四三拍节拍力度变化的感受,体现出摇篮轻摆动的氛围感受歌曲中出现的装饰音带给歌曲的色彩学生跟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学生主动“创作”情绪,变客观感受为主观能动学生聆听老师演唱的不带装饰音和带装饰音的两个不同版本,感受歌曲通过运用前、后倚音后,使歌曲中的母爱之情更加浓郁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该作品饱含的母爱之情
情境升华 1、教师跟伴奏演唱一小段由郑建春作曲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学生从歌曲的伴奏乐器、歌词、旋律和唱腔中感受中国民歌的特色,对比中西方的《摇篮曲》的区别,从而感受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特色 学生从歌曲的伴奏乐器、歌词、旋律和唱腔中感受中国民歌的特色,对比中西方的《摇篮曲》的区别,从而感受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特色
教学总结 教师的话:你爱你的母亲吗,你是否曾经因为她没给你买新款的手机和名牌衣服而埋怨过她;是否在她批评、指责你的时候觉得她很烦;是否在她跟你讲道理的时候觉得她太啰嗦…
于是你们会发生矛盾,也许她会因为生气而打你骂你,你们呢甚至会发生冲突,可是你见过她的眼泪吗,在她为你伤心,为你流泪的时候,你是否又在为自己冲动的行为感到后悔,是否跟她说过一句对不起? 上完这堂课之后,我希望大家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都能跟自己的妈妈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