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板桥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检测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愧怍(zuò) 氛围 (fèn) 绯红 (fēi) 不可估量(liàng)
B.瞭望(liào) 双颊(jiá) 奶酪(lào) 装模作样(mó)
C.骨髓(suí) 缱绻(juàn) 侮辱 (wǔ) 寥寥无几(liáo)
D.伛偻(yǚ) 攻讦(jié) 档次 (dàng) 一蹴而就(c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暇思 寒伧 一泻千里 历尽沧桑
B.威慑 飘渺 闲情逸致 雷霆万钧
C.坐落 脉膊 礼尚往来 搬门弄斧
D.社稷 自诩 浮想联篇 振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杨映这位莘莘学子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一举夺冠,为祖国赢得了金牌。
B.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不胫而走,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生的太阳。
C.这实际上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D.走进四面山景区,只见瀑布叠挂,溪水纵横,飞短流长,甚是壮观。
4.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后四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5分)
示例:曾祖父一代(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用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信奉和坚守。
(1)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用意:
(2)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用意:
(3)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用意:
(4)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用意:
(5)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答:
5.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40字)(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 (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6-9题:(16分)??? [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乙]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鸟翼,鸟翅膀
C. 羽岂其苗裔邪 苗裔:后代
D. 怨王侯叛己,难矣 难:陷入灾难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非用兵之罪也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C. 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羽非有尺寸
D.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尚不觉寐而不自责
8.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句是(2分)
A. 不然,籍何以至此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因击沛公于坐
D. 乘势起陇亩之中
9.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4分)
译文: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分)
译文:
(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4分)
译文: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4)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渡扬子江》)
(5) 有善始者实繁,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诗歌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8分)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1)荆溪:在西安附近,南出秦岭,北出渭水。(2)元:同“原”。
(1)这首诗写的季节是 。王维诗中有画,这首诗描写了三幅图画 、 、 。(4分)
(2)张旭《山中留客》诗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句,王维这首诗后两句与张诗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4题(共9分)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节选)》鲁迅
12.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
13.文章中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请分析关键词所体现出来的讽刺意味。(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3)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1) ;(2分)
(2) ;(1分)
(3) 。 (2分)
14.作者为什么在批评了一味送去之后,又说“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呢?(2分)
答: 。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18题(14分)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选自《读者》(2007年第8期)
15.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16.如何理解文中“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这句话的含义。(2分)
17.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8.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六、作文(30分):
19.请以“啊哈,灵机一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题答案(2013.4)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D (A项氛fēn 量liáng B项模mú C项髓suǐ 绻quǎn)
2.B(A项“暇”应为“遐”;C项“膊”应为“搏” ,“搬”应为“班”;D项“篇”应为“翩”,“振”应为“震”)
3.C(C项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A项莘莘学子:形容众多的学子。不能用于个体;B项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播很快。这里应为“无影无踪”;D项飞短流长:指散布流言,中伤他人。不能形容瀑布。)
4.答案示例:(1)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2)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3)对政治运动的追随和狂热;(4)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5)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5.参考示例:(5分。观点1分;得体1分;理由3分,围绕“课程要求”“进行到一半”“高考不考”三个角度,各1分)
爸爸,“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不能马虎!这阶段的努力使我收获不少,这种探究能力也是高考所需要的,希望你支持!
二.文言文阅读 (16分)
6.B(翼:像鸟翅膀那样) 7.B 8.A(同为宾语前置句)
9(1)范增几次用眼光示意项羽,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2)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3)(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惟草木之零落兮 (4)不指南方不肯休
(5)能克终者盖寡 (6)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
四、诗歌鉴赏(8分)
11.(1)深秋(或初冬) 山间清溪 山中红叶 山径行人
(2)不同,张诗写高山深处,云气沾衣欲湿,重在“入云深处”;王诗是写山中翠色欲滴,感觉有清凉的“湿”度,重在“空翠”。
五、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4题(共9分)
12.开头写“送去主义”的表现,以表明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同时,会使读者重视下文的正面阐述与批驳。
13.(1)“捧”字和 “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2)讽刺了投降主义或者崇洋媚外者。(3)反语、引用。
14.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对方论点引入荒诞的境地。在主张送出去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反而是他们的功劳一件。“丰富”“大度”是反语,实际上讽刺了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献媚。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18题(14分)
15.最大的不同是,行走于地面的“鹰”,显得丑陋不堪;翱翔于蓝天的“鹰”,则独具矫健的身姿。(2分)两者前后形象的刻画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目的在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从而突出了鹰的顽强、坚韧精神。(2分)
16.因为对自由和未来的追求与热情,对天空的向往与爱慕,而要付出漫长的艰辛的努力,形象地称之为“苦旅”。
17.比喻、拟人、反衬。(2分)非常逼真而形象地写出了平时所见的鹰的矫健、洒脱的身姿,以此来反衬眼前所见之鹰的丑陋等。(2分)
18.文章没有过多地描写地域风光,但已显示出西部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壮阔的背景与搏击长空的雄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2分),更加突出了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2分)。
六、作文(30分):
19.请以“啊哈,灵机一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审题
本题意在提醒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要擅于思考,不墨守陈规,有点创新意识。“灵机一动”是本题的核心词,文章要围绕此核心展开;“啊哈”是一种喜悦、得意的语气,文章要体现出“灵机一动”后发现、收获的喜悦心情。文章可以通过学习、生活中的“灵机一动”的经历、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喜悦。叙述者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其他。本题要求写成记叙文,以叙述描写手法为主,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也可。
具体评分说明:
一类卷(30—24分):紧扣 “灵机一动”这一核心,立意深刻、独到,构思精巧,选材新颖、独特,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意蕴;叙述突出“过程性”“事件性”,且事件是具体的、真实的,情节生动,描写精彩。
二类卷上(23—21分):围绕“灵机一动”这一核心,立意正确,叙述有情节,有描写,选材较新颖,构思较有新意,语言表达较好,文体符合要求。
二类卷下(20—18分):围绕“灵机一动”这一核心,立意基本正确,叙述有情节,有描写,但选材不新颖,构思无新意,语言表达一般,文体基本符合要求。
三类卷上(17—12):材料低幼或编造,内容明显“贴标签”而与“灵机一动”无关联或牵强,感受与事情缺乏内在联系,没有“过程性”情节、没有描写等,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或粗俗。转述他人或者书中的故事作为叙事主体。语言很差、胡编乱造的,在三类下(11—0)评分。
南京市板桥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检测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答卷纸
(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 (2分) 2.(2分) 3. (2分)
4.(5分)
(1)
(2)
(3)
(4)
(5)
5.(4分)
二.文言文阅读 (16分)
6. (2分) 7. (2分) 8. (2分)
9.(10分)
(1)(4分)
译文:
(2)(2分)
译文:
(3)(4分)
译文: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
(2) (3) (4) (5)
(6)
四、诗歌鉴赏(8分)
11.(1)(4分) 。 、 、 。
(2)(4分)
五、现代文阅读(23分)
(一)拿来主义(9分)
12.(2分)
13.(1)(2分)
(2)(1分)
(3)(2分)
14. (2分)
(二)班公湖边的鹰(14分)
15.(4分)
16.(2分)
17.(4分)
18.(4分)
作文
题目:啊哈,灵机一动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