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晋平公为母族筑城,违背了宗法制中的父系大家长制,因此遭到诸侯的背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还是十分重视宗法关系的,A正确;
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宗法观念延续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现象就是宗法关系的反映。
2.(2019·河西模拟)“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 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 B.齐 C.燕 D.宋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使被灭亡了的国家恢复,使已经断绝了家族接续,使遗落的人才被提拔,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受封者是先代贵族。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鲁国和燕国是王族分封,齐是功臣姜尚的封地,故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结合西周初期分封的对象,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3.(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下图为“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主要反映的西周社会特点是( )
A.经济繁荣 B.封邦建国 C.礼制文化 D.工艺精湛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从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体现等级秩序的礼制文化,不是经济繁荣、封邦建国和工艺精湛,其它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鼎等礼器的运用和代表的含义。
4.(2019·广东模拟)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 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 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刑罚制度完备,但却明确提出贵族犯法可以缴纳罚金免刑,这实际上说明当时社会等级色彩浓厚,故选D;材料并没有体现西周的礼乐制度,排除A;宗族治理并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礼法并用的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与理解,在解答本材料时,注意关键词而进行了侧重导向分析,便能看出等级分明。
5.(2019·广东模拟)《周礼》一书中,思想家将“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等列为大司徒的职责。自秦汉以后,存问鳏寡孤独废疾、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思想家以体恤民本为己任
B.政府干预着眼于老幼病穷
C.社会治理呈现出互助协作的特征
D.社会救助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以来政府就比较重视社会救济,所以D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统治者的赈济思想,不是思想家的主张;
B错误,材料侧重于强调救济的历史较为长远,不是救济的对象;
C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相互协作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古代救助制度历史较为久远。
6.(2019·杭州模拟)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周天子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正确;
A、C从材料中没有体现;
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化风尚,答题 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追颂祖先功德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7.(2019·杭州模拟)2019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先生逝世490周年,1月9日,阳明先生祭祀典礼在浙江绍兴举行。祭祀这种现象最早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祭祀的现象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有关,所以始于西周时期,故A正确;
BCD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理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祭祀祖先的习俗,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祭祀的传统保存下来。
8.(2019·杭州模拟)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段材料表明( )
A.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B.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AB错误;
由“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的弊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封制何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下存在严重的弊端,促成了后来的诸侯混战,分裂割据。
9.(2019·杭州模拟)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由材料可知分封的作用是(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
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2019·吉安模拟)一位学者写道:武王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园,维持了约莫七百年。”维持这个“封建帝国”的前提因素是( )
A.王位世装 B.分封制度 C.礼乐制度 D.小农经济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封建帝国”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故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设问要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封建帝国”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
11.(2019·成都模拟)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 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 )
A.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可以看出国人会议对国君等的限制,进而得出结论。
12.(2019·自贡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 D.避免新的地方割据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选项排除。
材料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排除。
避免新的地方割据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统治阶级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西周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进而得出结论。
13.(2019·白城模拟)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图7,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封侯挂印”反映了( )
A.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
B.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
C.追求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
D.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图示中的封侯挂印,意即古时帝王赐爵授印予臣下,隐喻高升之意;枫叶寓意为“高洁”,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故答案为C项。
A项不是“封侯挂印”的寓意,排除;
西周分封诸侯主要依据血缘,而“封侯挂印”寄托着普通人的愿望,因此这一吉祥画不是反映西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排除B项;
D项说法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抓住题中的“侯”的信息是诸侯即可得出答案。
14.(2019·烟台模拟)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说的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排除A;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材料“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即分封的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并没有体现政治管理,也没有体现王室附近地区的衰落,所以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通过材料所表达的主旨,被分封的、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便可直接选出正确选项。
15.(2019·烟台模拟)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答案】C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A.“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B.“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C.“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D.“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据或者关键词,及可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6.(2019·平罗模拟)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
A.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 B.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
C.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 D.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项直接说法片面,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与“法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理解礼乐制度是通过道德的教化来巩固统治的。
17.(2019·沈阳模拟)如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 )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诸侯国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诸侯国在减少,说明以局部统一推动大一统,故A项正确。依据表格中战争爆发频率和次数可以看出当时战乱较为频繁,故B项错误。
表格信息不能体现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故C项错误。
从战争爆发频率和次数可以看出战争在减少,不能说明战争规模在扩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所蕴含的大一统趋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之下所蕴含的大一统的趋势。
18.(2019·南昌模拟)夏商西周都城是以神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始建国营都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之大事均是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的都城突出政权所在“大朝”建中立极的绝对权威,“大朝”之外的“左祖右社”则成了附属建筑,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
A.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C.王权的统治不再依靠神权 D.宗法关系没有受到重视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周时的都城突出政权所在“大朝”建中立极的绝对权威,“大朝”之外的“左祖右社”则成了附属建筑”可知体现的是东周时期王权专制的强化,A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夏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王权的统治不再依靠神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早期政治制度变革的理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
19.(2019·长沙模拟)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记录了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其并非向统治者心中的至高神祷告,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商代( )
A.传统宗教饱受质疑 B.人文主义融入家族体制
C.宗法观念趋于形成 D.社会生活充满神秘色彩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社会生活神秘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法观念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反映出商代已经出现了对于血缘关系的崇拜和重视,说明宗法观念已经开始出现。
20.(2019·岳阳模拟)在西周诸侯青铜器铭文中,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如“蔡侯”、“应公”等。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B.青铜铭文传承了政治文化
C.“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D.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反映了西周宗法关系又体现了分封制的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构建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
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B项,无法说明材料现象,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
21.(2020·新高考I)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
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
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孟子和韩非子倡导“义”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
二、材料分析题
22.(2019·唐山模拟)材料: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改革家。子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1)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2)“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在统治劳动人民方法上,子产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4)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子产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去世后,全国的人们都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
——摘编自个人图书馆 小袤 《中国》
(1)根据材料,指出子产改革前后郑国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变化:经济制度,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秘密法变为成文法。
(2)历史意义: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制度由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由秘密法变为成文法。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子产改革的内容可以得出意义是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故答案为:(1)变化:经济制度,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秘密法变为成文法。(2)历史意义: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子产的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子产改革变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郑国社会的进步。
23.(2019·鄂尔多斯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周公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灭商建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成王幼小,周公辅之。平定“三监叛乱”,册封天下诸侯,并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即还政于成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之时,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摘编自陈春保《周公形象的塑造与早期儒家话语的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的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公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1)形像:善良仁爱;谦恭礼让;孝顺贤良;忠厚仁爱;无私无畏;不居功自傲;勇于担当。
(2)原因: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功绩卓著(建制立国、制礼作乐、辅佐成王、治理国家);德才兼备;大德大功大治之人。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非常孝顺,忠厚仁爱…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成王长大,即还政于成王…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对周公品质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荀子以周公为大儒…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结合所学从其道德品德、历史功绩、个人才能等层面进行概括阐述。
故答案为:(1) 形像:善良仁爱;谦恭礼让;孝顺贤良;忠厚仁爱;无私无畏;不居功自傲;勇于担当。
(2) 原因: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功绩卓著(建制立国、制礼作乐、辅佐成王、治理国家);德才兼备;大德大功大治之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并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之时,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得出 善良仁爱;谦恭礼让;孝顺贤良;忠厚仁爱;无私无畏;不居功自傲;勇于担当,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品格,道德建设,社会通知等角度分析。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周公其人,堪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了周初的改革,其关于“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方面的创举,着实当得起“万世之谋”四个字。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周公亲自谋划落实分封,主要分四个层级进行:第一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分封的“姬姓”王族子弟,第三层是分封的功臣子弟,第四层主要分封的是殷商旧族后裔。钱穆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迫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现。”西周以前,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多具有原始氏族的特征,总体上是很松散的。周公对宗法制的完善,结下了一张由“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织成的比较严密的社会网络。周公还认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变革,周公改制无疑是成功的。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三个方面说明周公改革的创举。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天下治式:建立了以王室为核心、以血亲为纽带、以功臣为辅助、以殷商旧族后裔为团结对象的分封制。社会模式:完善了宗法制,族权和王权相结合,家国同构。行为范式:制作礼乐,构筑严密的等级制度。
(2)原因:改革是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进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掌握了实权;吸取商亡教训,秉持先进的执政理念。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周公改革。
(1)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可从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作答。
(2)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可从政治环境、天子权力以及执政理念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天下治式:建立了以王室为核心、以血亲为纽带、以功臣为辅助、以殷商旧族后裔为团结对象的分封制。社会模式:完善了宗法制,族权和王权相结合,家国同构。行为范式:制作礼乐,构筑严密的等级制度。
(2)原因:改革是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进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掌握了实权;吸取商亡教训,秉持先进的执政理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周公亲自谋划落实分封,主要分四个层级进行,对宗法制的完善,结下了一张由“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织成的比较严密的社会网络。周公还认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可以分析出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的创举,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周公改革的背景和特点可以分析出成功的原因,难度一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2.(2019·河西模拟)“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 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 B.齐 C.燕 D.宋
3.(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下图为“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主要反映的西周社会特点是( )
A.经济繁荣 B.封邦建国 C.礼制文化 D.工艺精湛
4.(2019·广东模拟)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 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 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5.(2019·广东模拟)《周礼》一书中,思想家将“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等列为大司徒的职责。自秦汉以后,存问鳏寡孤独废疾、贫苦者、高年者、防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思想家以体恤民本为己任
B.政府干预着眼于老幼病穷
C.社会治理呈现出互助协作的特征
D.社会救助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6.(2019·杭州模拟)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周天子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7.(2019·杭州模拟)2019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先生逝世490周年,1月9日,阳明先生祭祀典礼在浙江绍兴举行。祭祀这种现象最早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8.(2019·杭州模拟)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段材料表明( )
A.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B.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9.(2019·杭州模拟)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由材料可知分封的作用是(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0.(2019·吉安模拟)一位学者写道:武王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园,维持了约莫七百年。”维持这个“封建帝国”的前提因素是( )
A.王位世装 B.分封制度 C.礼乐制度 D.小农经济
11.(2019·成都模拟)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 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 )
A.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12.(2019·自贡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 D.避免新的地方割据
13.(2019·白城模拟)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图7,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封侯挂印”反映了( )
A.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
B.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
C.追求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
D.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14.(2019·烟台模拟)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15.(2019·烟台模拟)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16.(2019·平罗模拟)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
A.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 B.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
C.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 D.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
17.(2019·沈阳模拟)如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 )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18.(2019·南昌模拟)夏商西周都城是以神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始建国营都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之大事均是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的都城突出政权所在“大朝”建中立极的绝对权威,“大朝”之外的“左祖右社”则成了附属建筑,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
A.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C.王权的统治不再依靠神权 D.宗法关系没有受到重视
19.(2019·长沙模拟)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记录了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其并非向统治者心中的至高神祷告,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商代( )
A.传统宗教饱受质疑 B.人文主义融入家族体制
C.宗法观念趋于形成 D.社会生活充满神秘色彩
20.(2019·岳阳模拟)在西周诸侯青铜器铭文中,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如“蔡侯”、“应公”等。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B.青铜铭文传承了政治文化
C.“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D.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
21.(2020·新高考I)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22.(2019·唐山模拟)材料: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改革家。子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1)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2)“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在统治劳动人民方法上,子产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4)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子产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去世后,全国的人们都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
——摘编自个人图书馆 小袤 《中国》
(1)根据材料,指出子产改革前后郑国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意义。
23.(2019·鄂尔多斯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周公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灭商建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成王幼小,周公辅之。平定“三监叛乱”,册封天下诸侯,并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即还政于成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之时,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摘编自陈春保《周公形象的塑造与早期儒家话语的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的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公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周公其人,堪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完成了周初的改革,其关于“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方面的创举,着实当得起“万世之谋”四个字。在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周公亲自谋划落实分封,主要分四个层级进行:第一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分封的“姬姓”王族子弟,第三层是分封的功臣子弟,第四层主要分封的是殷商旧族后裔。钱穆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迫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现。”西周以前,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多具有原始氏族的特征,总体上是很松散的。周公对宗法制的完善,结下了一张由“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织成的比较严密的社会网络。周公还认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变革,周公改制无疑是成功的。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三个方面说明周公改革的创举。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晋平公为母族筑城,违背了宗法制中的父系大家长制,因此遭到诸侯的背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还是十分重视宗法关系的,A正确;
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宗法观念延续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现象就是宗法关系的反映。
2.【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使被灭亡了的国家恢复,使已经断绝了家族接续,使遗落的人才被提拔,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受封者是先代贵族。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鲁国和燕国是王族分封,齐是功臣姜尚的封地,故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结合西周初期分封的对象,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3.【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从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体现等级秩序的礼制文化,不是经济繁荣、封邦建国和工艺精湛,其它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鼎等礼器的运用和代表的含义。
4.【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刑罚制度完备,但却明确提出贵族犯法可以缴纳罚金免刑,这实际上说明当时社会等级色彩浓厚,故选D;材料并没有体现西周的礼乐制度,排除A;宗族治理并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礼法并用的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与理解,在解答本材料时,注意关键词而进行了侧重导向分析,便能看出等级分明。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以来政府就比较重视社会救济,所以D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统治者的赈济思想,不是思想家的主张;
B错误,材料侧重于强调救济的历史较为长远,不是救济的对象;
C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相互协作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古代救助制度历史较为久远。
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正确;
A、C从材料中没有体现;
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化风尚,答题 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追颂祖先功德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7.【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祭祀的现象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有关,所以始于西周时期,故A正确;
BCD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理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祭祀祖先的习俗,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祭祀的传统保存下来。
8.【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AB错误;
由“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的弊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封制何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下存在严重的弊端,促成了后来的诸侯混战,分裂割据。
9.【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
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封建帝国”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故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设问要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封建帝国”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
1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可以看出国人会议对国君等的限制,进而得出结论。
1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选项排除。
材料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排除。
避免新的地方割据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统治阶级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西周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进而得出结论。
13.【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图示中的封侯挂印,意即古时帝王赐爵授印予臣下,隐喻高升之意;枫叶寓意为“高洁”,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故答案为C项。
A项不是“封侯挂印”的寓意,排除;
西周分封诸侯主要依据血缘,而“封侯挂印”寄托着普通人的愿望,因此这一吉祥画不是反映西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排除B项;
D项说法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抓住题中的“侯”的信息是诸侯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说的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排除A;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材料“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即分封的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并没有体现政治管理,也没有体现王室附近地区的衰落,所以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通过材料所表达的主旨,被分封的、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便可直接选出正确选项。
15.【答案】C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A.“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B.“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C.“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D.“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据或者关键词,及可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6.【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项直接说法片面,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与“法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理解礼乐制度是通过道德的教化来巩固统治的。
17.【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诸侯国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诸侯国在减少,说明以局部统一推动大一统,故A项正确。依据表格中战争爆发频率和次数可以看出当时战乱较为频繁,故B项错误。
表格信息不能体现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故C项错误。
从战争爆发频率和次数可以看出战争在减少,不能说明战争规模在扩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所蕴含的大一统趋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之下所蕴含的大一统的趋势。
18.【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周时的都城突出政权所在“大朝”建中立极的绝对权威,“大朝”之外的“左祖右社”则成了附属建筑”可知体现的是东周时期王权专制的强化,A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夏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王权的统治不再依靠神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早期政治制度变革的理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
19.【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而是请祖先将要求向神转达”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社会生活神秘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法观念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反映出商代已经出现了对于血缘关系的崇拜和重视,说明宗法观念已经开始出现。
20.【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反映了西周宗法关系又体现了分封制的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构建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
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B项,无法说明材料现象,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
21.【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
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
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孟子和韩非子倡导“义”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
22.【答案】(1)变化:经济制度,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秘密法变为成文法。
(2)历史意义: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制度由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由秘密法变为成文法。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子产改革的内容可以得出意义是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故答案为:(1)变化:经济制度,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秘密法变为成文法。(2)历史意义: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明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子产的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子产改革变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郑国社会的进步。
23.【答案】(1)形像:善良仁爱;谦恭礼让;孝顺贤良;忠厚仁爱;无私无畏;不居功自傲;勇于担当。
(2)原因: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功绩卓著(建制立国、制礼作乐、辅佐成王、治理国家);德才兼备;大德大功大治之人。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非常孝顺,忠厚仁爱…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成王长大,即还政于成王…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对周公品质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荀子以周公为大儒…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结合所学从其道德品德、历史功绩、个人才能等层面进行概括阐述。
故答案为:(1) 形像:善良仁爱;谦恭礼让;孝顺贤良;忠厚仁爱;无私无畏;不居功自傲;勇于担当。
(2) 原因: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功绩卓著(建制立国、制礼作乐、辅佐成王、治理国家);德才兼备;大德大功大治之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并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之时,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得出 善良仁爱;谦恭礼让;孝顺贤良;忠厚仁爱;无私无畏;不居功自傲;勇于担当,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品格,道德建设,社会通知等角度分析。
24.【答案】(1)天下治式:建立了以王室为核心、以血亲为纽带、以功臣为辅助、以殷商旧族后裔为团结对象的分封制。社会模式:完善了宗法制,族权和王权相结合,家国同构。行为范式:制作礼乐,构筑严密的等级制度。
(2)原因:改革是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进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掌握了实权;吸取商亡教训,秉持先进的执政理念。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周公改革。
(1)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可从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作答。
(2)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可从政治环境、天子权力以及执政理念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天下治式:建立了以王室为核心、以血亲为纽带、以功臣为辅助、以殷商旧族后裔为团结对象的分封制。社会模式:完善了宗法制,族权和王权相结合,家国同构。行为范式:制作礼乐,构筑严密的等级制度。
(2)原因:改革是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进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掌握了实权;吸取商亡教训,秉持先进的执政理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周公亲自谋划落实分封,主要分四个层级进行,对宗法制的完善,结下了一张由“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织成的比较严密的社会网络。周公还认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可以分析出天下治式、社会模式、行为范式的创举,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周公改革的背景和特点可以分析出成功的原因,难度一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