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05 12:04: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同步训练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吉林)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A.ATP B.葡萄糖 C.氨基酸 D.脂肪酸
【答案】A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 kJ/mol(千焦每摩尔)以上的磷酸化合物,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 kJ/mol,ATP的分子式可以简写成A-P~P~P,简式中的A代表腺苷①,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因此直接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故答案为:A。
【分析】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供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的需要。
2.(2019七下·盐田期中)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要证明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  )
A.含有较少的氧气 B.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含有较多的氧气 D.含有较少的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和石灰水(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微溶于水的碳酸钙,导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要证明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分析】(1)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成分比较: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汽 其他
吸入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
3.(2019七下·阳东期中)在人的呼吸中,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答案】A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在人的呼吸过程中要消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同时还呼出少量的水蒸气。而氮气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氮气(78%)。
故答案为:A
【分析】1、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图示如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4.(2020七下·万盛期末)人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比较,发现吸入的气体(  )
A.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
B.氧气含量较少,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C.氧气含量较少,二氧化碳含量也少
D.氧气含量较多,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答案】A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区别如下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A 78 78
B 21 16
C 0.03 4
水蒸气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从表中可以看出: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吸入气体中的人、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呼出气体,原因是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使呼出的二氧化碳高于吸入的量。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5.(2020七下·新罗期末)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吸入氧气
B.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气
C.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氧气,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场所:生物体的所有活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都要消耗能量,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因此,人和绿色植物的呼吸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A。
【分析】动植物和人以及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2020七下·四会期末)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在他制定的计划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
B.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
C.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
D.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答案】C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A、根据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A说法正确。
B、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作为初始温度,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所述,实验要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释放的能量多”所以必须保证花生仁和核桃仁的质量相同,选项C中,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对象的话,必须先称重,保证质量相同,如果质量不同,那么就没有可比性,所以,C说法错误。
D、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此题难度不大,解答探究实验此题题目,需要熟知两个原则,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7.(2020七下·高明期末)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是在下列哪一结构中被利用(  )
A.气管 B.肺 C.血管 D.组织细胞
【答案】D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当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后,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故答案为:D。
【分析】当血液流过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
8.(2019七下·东台期中)发热是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被某些病菌感染时,体温会升高
B.体温达到43℃时会有生命危险
C.体温过高过低,对生命无影响
D.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的正常反应
【答案】C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解:A.人体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时,体温会升高,即“发热”。A不符合题意;
B.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留有后遗症,体温达到43℃时会有生命危险,B不符合题意;
C.体温过高过低,会影响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C符合题意;
D.在一定范围内,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温: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最高限度时称为发热,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发烧。传统观念认为正常体温为37℃,但因为测试部位、时间、季节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现在认为正常体温不能简单以一个数字37℃来表示。
2、发热是病原体或其它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导致人体体温升高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能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不具传染性。
9.(2019八下·灵石期中)研究者对人体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耗氧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剧烈运动并非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据此分析,如表活动中最接近有氧运动的活动状态是(  )
活动状态 打篮球 慢跑 坐 睡 散步
耗氧量(升/小时) 90 120 25 14 60
A.打篮球 B.慢跑 C.坐 D.散步
【答案】B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活动越激烈,需要的能量越多,消耗的氧气越多,线粒体内呼吸作用越旺盛,提供的能量就越多。反之,需要的能量越少,消耗的氧气越少。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消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而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所以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内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后的气体;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时对有机物的分解.
10.(2019七下·中山期末)为了减少“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数据的误差,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①尽量减少重复组②适当设置重复组③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最小值④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平均值⑤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最大值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为了避免偶然性,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平均值。
故答案为:B
【分析】“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中,由于读数错误,称量错误、食物燃烧不充分一小部分热量会散失等等,实验所测得的某种食物能量与某种食物实际所含能量存在差别。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9七下·顺德月考)探究某种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燃烧食物放出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能量单位)的热能。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了“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两只相同的锥形瓶(100毫升),各注入50毫升水,套上易拉罐,用试管夹固定好,做好标记A、B;
第二步,把温度计穿过瓶塞,插入锥形瓶内,温度计的下端要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触锥形瓶的瓶底;
第三步,分别测定水温;
第四步,各称取0.5克的花生仁和0.5克的核桃仁,分别放到火焰上点燃;
第五步,将刚刚燃烧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分别放到A、B装置的锥形瓶底部,待它们完全燃烧后,再分别测定水温,并计算出各自的温度上升值。
实验结果如表:
食物名称 花生仁 核桃仁
质量(克) 0.5 0.5
水(毫升) 50 50
温度上升(℃) 16.5 19.0
请你根据上述探究实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实验中用到的花生仁和核桃仁是含   (填“糖类”“脂肪”或“蛋白质”)较多的食物。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   ,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   .他们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绿色植物的   作用,是在   这个“能量转换器”里完成的.
(2)这个探究实验只做一次,结果   (选填“可靠”、“不可靠”),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该设置   .多做几次,然后取   。
(3)按照(2)的要求接着进行实验后,实验结果与表中的数据基本一致,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锥形瓶外面套易拉罐的目的是   。
【答案】(1)脂肪;有机物;无机盐;光合作用;叶绿体
(2)不可靠;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平均值
(3)同质量的核桃仁比同质量的花生仁所含的能量多
(4)减少种子燃烧时的热量散失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1)实验中用到的花生仁和核桃仁是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因此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或糖类、脂肪、蛋白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盐。食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这个“能量转换器”里完成的,它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3)按照(2)的要求接着进行实验后,实验结果与表中的数据基本一致,根据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热能,即热量公式Q=cm △T.可以得出1克花生仁释放出的能量是═4.2×50×16.5÷0.5═926930(焦)。1克核桃仁含有的能量是:4.2×50×19÷0.5═7980(焦)。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质量的核桃仁比同质量的花生仁所含的能量多。
(4)实验中,锥形瓶外面套易拉罐的目的是减少种子燃烧时的热量散失。
【分析】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而无机物是不含碳的,熔点高,不易燃烧.
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17七下·呼伦贝尔期末)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较   和   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较,   含量减少了,   、   含量增多了。
【答案】(1))氮气
(2)氮气;其他气体
(3)氧气;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2)比较两种气体的成分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较氮气和其它气体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
(3)通过表格直接就看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也增加,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氮气没有什么变化。水蒸气的含量增加说明人体也排出了少量水分。氮气无变化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不需要氮气。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原因是气体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肺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内。故正常环境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水分增加、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1)氮气; (2) 氮气;其他气体; (3)氧气;水;二氧化碳;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13.(2017七下·抚宁期末)人体生理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需的原料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被运输到细胞内。请据图分析:
(1)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是[   ]。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中的   携带运输,此时的血液称为   血,氧气最终进入细胞。
(2)食物经彻底消化后,营养物质中的葡萄糖吸收进入[   ]的毛细血管,由血液中的   运输,经组织处的物质交换进入细胞。
(3)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不断为细胞带来氧气和葡萄糖,为血液循环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是   。
(4)在   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该过程叫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同时还产生了另一种气体,该气体是   。
(5)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除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外,还能维持   。
【答案】(1)4;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动脉
(2)7;血浆
(3)心脏
(4)线粒体;二氧化碳
(5)体温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人体能量的供给;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1)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是肺,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中红细胞的携带运输,此时的血液称为动脉血,血液里的氧气通过红细胞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的周围,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最终进入细胞;
(2)食物经彻底消化后,营养物质中的葡萄糖吸收进入小肠壁的毛细血管,由血液中的血浆运输,经组织处的物质交换进入细胞;
(3)通过(1)(2)可知,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不断为细胞带来氧气和葡萄糖,供给细胞,心脏是为血液循环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
(4)在线粒体(细胞内一种结构)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该过程叫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同时还产生了另一种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5)呼吸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除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外,还能维持正常的体温。
【分析】图中结构名称是:①肝脏,②大肠,③食道,④肺,⑤心脏,⑥胃,⑦小肠.
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
14.(2017七下·龙海期中)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1)一段时间后,可看到   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2)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形成了一组   实验。
(3)人体吸入的气体,在肺部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   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答案】(1)乙;二氧化碳
(2)对照
(3)氧气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的变量只有呼出的气体,因此二者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人体吸入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由于吸入的气体中氧的含量较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肺泡周围的血液中氧的含量较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这样通过气体扩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故答案为:(1)乙;二氧化碳;(2)对照;(3)氧气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减少的氧气,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15.(2016九上·钟祥月考)下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⑥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系统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2)当你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与睡觉时比,呼吸频率   。(填增大或减少)
(3)C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它的作用是   。
(4)某人患阑尾炎时,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数目明显增多的项目是   。
【答案】(1)小肠
(2)增大
(3)防止血液倒流
(4)白细胞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能量的供给;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与吸收营养的功能相适应: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2)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3)循环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4)白细胞无色,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
【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
16.(2018·开远模拟)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四个腔,E、F表示器官,a表示物质,“→”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分析:
(1)从F流出的是   。(填血液的类型)
(2)限制血流只能由A→B或C→D的结构是   。
(3)若a物质是食物残渣,某人E器官发炎,医生为其臀部注射消炎药,则消炎药进入人体后到达发炎部位E器官经过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依次为:   。(请用箭头将相关字母按顺序连结表示)。
(4)氧与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   中,通过   作用,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答案】(1)动脉血
(2)房室瓣
(3)A → B → F → C → D → E
(4)线粒体;呼吸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图中,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E、F表示器官,其中E肺,a表示物质,“→”表示血流方向。
(1)血液流经F肺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因此,从F流出的是动脉血。
(2)限制血流只能由A→B或C→D的结构是房室瓣。
(3)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两图对照可知,某人E器官发炎,医生为其臀部注射消炎药,消炎药被臀部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后,经下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F)→肺静脉→C左心房→D左心室→主动脉→体动脉→E器官处毛细血管(炎症部位),因此消炎药进入人体后到达发炎部位E器官经过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依次为:A→B→F→C→D→E。
(4)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的线粒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同步训练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吉林)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A.ATP B.葡萄糖 C.氨基酸 D.脂肪酸
2.(2019七下·盐田期中)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要证明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  )
A.含有较少的氧气 B.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含有较多的氧气 D.含有较少的二氧化碳
3.(2019七下·阳东期中)在人的呼吸中,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4.(2020七下·万盛期末)人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比较,发现吸入的气体(  )
A.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
B.氧气含量较少,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C.氧气含量较少,二氧化碳含量也少
D.氧气含量较多,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5.(2020七下·新罗期末)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吸入氧气
B.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气
C.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
D.人吸入氧气,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6.(2020七下·四会期末)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在他制定的计划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
B.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
C.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
D.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7.(2020七下·高明期末)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是在下列哪一结构中被利用(  )
A.气管 B.肺 C.血管 D.组织细胞
8.(2019七下·东台期中)发热是身体的一种生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被某些病菌感染时,体温会升高
B.体温达到43℃时会有生命危险
C.体温过高过低,对生命无影响
D.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的正常反应
9.(2019八下·灵石期中)研究者对人体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耗氧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剧烈运动并非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据此分析,如表活动中最接近有氧运动的活动状态是(  )
活动状态 打篮球 慢跑 坐 睡 散步
耗氧量(升/小时) 90 120 25 14 60
A.打篮球 B.慢跑 C.坐 D.散步
10.(2019七下·中山期末)为了减少“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数据的误差,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①尽量减少重复组②适当设置重复组③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最小值④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平均值⑤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最大值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③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9七下·顺德月考)探究某种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燃烧食物放出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能量单位)的热能。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了“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两只相同的锥形瓶(100毫升),各注入50毫升水,套上易拉罐,用试管夹固定好,做好标记A、B;
第二步,把温度计穿过瓶塞,插入锥形瓶内,温度计的下端要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触锥形瓶的瓶底;
第三步,分别测定水温;
第四步,各称取0.5克的花生仁和0.5克的核桃仁,分别放到火焰上点燃;
第五步,将刚刚燃烧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分别放到A、B装置的锥形瓶底部,待它们完全燃烧后,再分别测定水温,并计算出各自的温度上升值。
实验结果如表:
食物名称 花生仁 核桃仁
质量(克) 0.5 0.5
水(毫升) 50 50
温度上升(℃) 16.5 19.0
请你根据上述探究实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实验中用到的花生仁和核桃仁是含   (填“糖类”“脂肪”或“蛋白质”)较多的食物。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   ,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   .他们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绿色植物的   作用,是在   这个“能量转换器”里完成的.
(2)这个探究实验只做一次,结果   (选填“可靠”、“不可靠”),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该设置   .多做几次,然后取   。
(3)按照(2)的要求接着进行实验后,实验结果与表中的数据基本一致,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锥形瓶外面套易拉罐的目的是   。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17七下·呼伦贝尔期末)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较   和   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较,   含量减少了,   、   含量增多了。
13.(2017七下·抚宁期末)人体生理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需的原料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被运输到细胞内。请据图分析:
(1)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是[   ]。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中的   携带运输,此时的血液称为   血,氧气最终进入细胞。
(2)食物经彻底消化后,营养物质中的葡萄糖吸收进入[   ]的毛细血管,由血液中的   运输,经组织处的物质交换进入细胞。
(3)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不断为细胞带来氧气和葡萄糖,为血液循环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是   。
(4)在   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该过程叫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同时还产生了另一种气体,该气体是   。
(5)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除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外,还能维持   。
14.(2017七下·龙海期中)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1)一段时间后,可看到   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2)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形成了一组   实验。
(3)人体吸入的气体,在肺部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   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15.(2016九上·钟祥月考)下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⑥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系统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2)当你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与睡觉时比,呼吸频率   。(填增大或减少)
(3)C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它的作用是   。
(4)某人患阑尾炎时,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数目明显增多的项目是   。
16.(2018·开远模拟)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四个腔,E、F表示器官,a表示物质,“→”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分析:
(1)从F流出的是   。(填血液的类型)
(2)限制血流只能由A→B或C→D的结构是   。
(3)若a物质是食物残渣,某人E器官发炎,医生为其臀部注射消炎药,则消炎药进入人体后到达发炎部位E器官经过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依次为:   。(请用箭头将相关字母按顺序连结表示)。
(4)氧与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   中,通过   作用,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 kJ/mol(千焦每摩尔)以上的磷酸化合物,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 kJ/mol,ATP的分子式可以简写成A-P~P~P,简式中的A代表腺苷①,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因此直接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故答案为:A。
【分析】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供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的需要。
2.【答案】B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和石灰水(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微溶于水的碳酸钙,导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要证明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分析】(1)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成分比较: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汽 其他
吸入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
3.【答案】A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在人的呼吸过程中要消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同时还呼出少量的水蒸气。而氮气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氮气(78%)。
故答案为:A
【分析】1、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图示如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4.【答案】A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区别如下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A 78 78
B 21 16
C 0.03 4
水蒸气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从表中可以看出: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吸入气体中的人、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呼出气体,原因是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使呼出的二氧化碳高于吸入的量。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5.【答案】A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场所:生物体的所有活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都要消耗能量,细胞中的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因此,人和绿色植物的呼吸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A。
【分析】动植物和人以及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答案】C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A、根据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A说法正确。
B、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作为初始温度,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所述,实验要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释放的能量多”所以必须保证花生仁和核桃仁的质量相同,选项C中,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对象的话,必须先称重,保证质量相同,如果质量不同,那么就没有可比性,所以,C说法错误。
D、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此题难度不大,解答探究实验此题题目,需要熟知两个原则,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7.【答案】D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当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后,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故答案为:D。
【分析】当血液流过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
8.【答案】C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解:A.人体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时,体温会升高,即“发热”。A不符合题意;
B.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留有后遗症,体温达到43℃时会有生命危险,B不符合题意;
C.体温过高过低,会影响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C符合题意;
D.在一定范围内,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温: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最高限度时称为发热,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发烧。传统观念认为正常体温为37℃,但因为测试部位、时间、季节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现在认为正常体温不能简单以一个数字37℃来表示。
2、发热是病原体或其它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导致人体体温升高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能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不具传染性。
9.【答案】B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活动越激烈,需要的能量越多,消耗的氧气越多,线粒体内呼吸作用越旺盛,提供的能量就越多。反之,需要的能量越少,消耗的氧气越少。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消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而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所以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内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后的气体;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时对有机物的分解.
10.【答案】B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为了避免偶然性,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实验结果取重复组的平均值。
故答案为:B
【分析】“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中,由于读数错误,称量错误、食物燃烧不充分一小部分热量会散失等等,实验所测得的某种食物能量与某种食物实际所含能量存在差别。
11.【答案】(1)脂肪;有机物;无机盐;光合作用;叶绿体
(2)不可靠;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平均值
(3)同质量的核桃仁比同质量的花生仁所含的能量多
(4)减少种子燃烧时的热量散失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1)实验中用到的花生仁和核桃仁是含脂肪较多的食物。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因此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或糖类、脂肪、蛋白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盐。食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这个“能量转换器”里完成的,它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3)按照(2)的要求接着进行实验后,实验结果与表中的数据基本一致,根据1mL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热能,即热量公式Q=cm △T.可以得出1克花生仁释放出的能量是═4.2×50×16.5÷0.5═926930(焦)。1克核桃仁含有的能量是:4.2×50×19÷0.5═7980(焦)。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质量的核桃仁比同质量的花生仁所含的能量多。
(4)实验中,锥形瓶外面套易拉罐的目的是减少种子燃烧时的热量散失。
【分析】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而无机物是不含碳的,熔点高,不易燃烧.
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
12.【答案】(1))氮气
(2)氮气;其他气体
(3)氧气;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2)比较两种气体的成分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较氮气和其它气体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
(3)通过表格直接就看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也增加,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氮气没有什么变化。水蒸气的含量增加说明人体也排出了少量水分。氮气无变化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不需要氮气。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原因是气体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肺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内。故正常环境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水分增加、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1)氮气; (2) 氮气;其他气体; (3)氧气;水;二氧化碳;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13.【答案】(1)4;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动脉
(2)7;血浆
(3)心脏
(4)线粒体;二氧化碳
(5)体温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人体能量的供给;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1)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是肺,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氧气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中红细胞的携带运输,此时的血液称为动脉血,血液里的氧气通过红细胞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的周围,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最终进入细胞;
(2)食物经彻底消化后,营养物质中的葡萄糖吸收进入小肠壁的毛细血管,由血液中的血浆运输,经组织处的物质交换进入细胞;
(3)通过(1)(2)可知,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不断为细胞带来氧气和葡萄糖,供给细胞,心脏是为血液循环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
(4)在线粒体(细胞内一种结构)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该过程叫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同时还产生了另一种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5)呼吸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除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外,还能维持正常的体温。
【分析】图中结构名称是:①肝脏,②大肠,③食道,④肺,⑤心脏,⑥胃,⑦小肠.
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
14.【答案】(1)乙;二氧化碳
(2)对照
(3)氧气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的变量只有呼出的气体,因此二者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人体吸入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由于吸入的气体中氧的含量较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肺泡周围的血液中氧的含量较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这样通过气体扩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故答案为:(1)乙;二氧化碳;(2)对照;(3)氧气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减少的氧气,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15.【答案】(1)小肠
(2)增大
(3)防止血液倒流
(4)白细胞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能量的供给;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与吸收营养的功能相适应: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2)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3)循环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4)白细胞无色,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
【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
16.【答案】(1)动脉血
(2)房室瓣
(3)A → B → F → C → D → E
(4)线粒体;呼吸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解答】图中,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E、F表示器官,其中E肺,a表示物质,“→”表示血流方向。
(1)血液流经F肺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因此,从F流出的是动脉血。
(2)限制血流只能由A→B或C→D的结构是房室瓣。
(3)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两图对照可知,某人E器官发炎,医生为其臀部注射消炎药,消炎药被臀部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后,经下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F)→肺静脉→C左心房→D左心室→主动脉→体动脉→E器官处毛细血管(炎症部位),因此消炎药进入人体后到达发炎部位E器官经过图中字母所示的结构依次为:A→B→F→C→D→E。
(4)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的线粒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