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1 08:27:5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  )
A.突显皇权至上 B.加强思想控制
C.反映皇帝独尊 D.确立官僚政治
2.(2019·黄山模拟)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  )
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
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
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
3.(2019·吉林模拟)“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4.(2019·陕西模拟)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5.(2019·临沂模拟)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作者强调(  )
A.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B.唐室政治的合理性
C.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6.(2019高三下·肇庆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化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7.(2019高三下·肇庆模拟)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8.(2019·定远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9.(2019·定远模拟)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10.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荣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11.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
1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又牵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他们处死,史称“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焚书”直接导致了“坑儒”事件的发生
B.“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
C.秦朝中央政府内部斗争激烈
D.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13.下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
A.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
B.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
C.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
D.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
14.(2019高三上·嘉兴期末)“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A.岭南地区 B.河套地区 C.西南夷地区 D.百越地区
15.(2019高三上·浦东期末)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 B.商汤 C.周武王 D.秦始皇
16.(2018高三上·微山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17.(2018高三上·吉林期中)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18.(2018高三上·吉林期中)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19.(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称皇帝的是(  )
A.姬发 B.刘彻 C.羸政 D.刘邦
20.(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鹰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2.(2019·河南模拟)材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正式与中原并为一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次发兵征岭南。此后,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这两个人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的人……赵佗继承任嚣的遗愿,负起南海尉的重任,赵佗传檄横浦、阳山、煌溪关说:“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秦亡,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合并为一体。赵佗自称南越武王。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赵佗成为南越武王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佗经营岭南的重要意义。
23.(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城图
材料二: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1)读材料一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的长城图?写出边塞诗中有关长城的传诵名句及其作者。
(2)为什么说长城堪称是世界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
(3)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认为皇帝死后,大臣对上代皇帝追加谥号是对皇帝的一种议论。子议父是为不孝,臣议君是为不忠,都是犯上的行为,废除谥法是为了遏制所谓“犯上”的行为,体现了秦始皇突显皇权至上的目的,故选择A选项;
加强思想控制不是废除谥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B选项;
反映皇帝独尊是突显皇权至上的具体表现,故排除C选项;
确立官僚统治是郡县制的推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秦始皇认为谥法是犯上行为。
2.【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国家的大一统使中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国家的大一统对于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故B排除;
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中国人的终极诉求是长期维护国家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
3.【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
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秦时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难度中等。
4.【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制”都是制度的意思,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故B正确;
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
宗法制是利用血缘亲疏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失利主要在于分封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故C排除;
“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造成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对中央统治不利,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
5.【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方制度不及汉代,且因此而灭亡,原因在于推行节度使制度,随着地方节度使实力增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难以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根据题干可知唐代中央政府组织较汉代完善,故排除。
B项,唐代因地方制度而亡,故无法体现其合理性,排除。
C项,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唐朝的节度使使中央权力变小,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6.【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表明官僚政治取得了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
礼仪与政治分离;从人治到法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项错误。
依据所学,大秦帝国时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D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措施的加强,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表明官僚政治取得了贵族政治
7.【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8.【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
中国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
9.【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制度,故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郡县行政组织出现,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等级秩序消失,而是强调郡县行政组织出现,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县的面积比郡大,而是强调郡县行政组织出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制度。
10.【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
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
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
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在邯郸、临淄、琅琊郡等地新增郡县,说明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荣。
11.【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
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的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12.【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中讲述的是“坑儒”事件,但历史上的坑儒事件说的是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可知材料与历史事实不符,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焚书”,更不能得出“焚书”是否导致“坑儒”事件的发生,故A排除;
坑儒事件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并不是中央政府的内部斗争,故C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郡县制,故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坑儒属于秦朝文化专制的表现。
13.【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至202年为秦朝统治时期,秦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故人口下降较快,公元2年,东汉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口增长较快,公元200年处于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割据混战,人口大量减少,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图表为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未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比,故无法体现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排除。
B项,前200年,中国人口因战乱而下降,故排除。
C项,后200年因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迅速下降,自然灾害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结合图片数据和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14.【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可知是西南地区,故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西南夷地区,C项正确。
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与题干不符,排除A。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与题干不符,排除B。
百越地区是先秦时代中原华夏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夜郎在秦朝属于西南夷地区。
15.【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
A项,夏启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国家,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B项,商代政治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未形成政治制度格局,也没有实现大一统,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西周确立了分封、宗法制度以维系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宗法制破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16.【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能反映“直接征税”的原因,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信息是中国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因此它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小农经济的模式的脆弱性决定了需要强有力集权制度来维护,如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封建集权统治者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行小农经济,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难度中等。
17.【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不符合题意;
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 可以看出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乡里组织还同时肩负着经济‘思想等功能,难度中等。
18.【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
“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
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
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 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较大,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9.【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称皇帝,被称为秦始皇,故C项正确;A项当时还没有“皇帝”,排除;BD项晚于C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0.【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而有利于贵族政治项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难度适中。
21.【答案】(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制度: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上”:指秦始皇。制度: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图示一体现的是皇帝制度和三公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朝;图示三中书省下设有行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元朝开创的。第二小问,根据图中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有六部,可推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秦朝初年”“皆决于上”可知是秦始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及对后世的影响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制度: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上”:指秦始皇。制度: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答案】自身的才智与魄力;在代表秦军征讨岭南中立功并接任南海尉的重任;趁秦朝灭亡之际合并岭南三郡;得到南越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佗经营岭南的重要意义。 统一岭南地区,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便于开发和开放岭南,促使岭南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升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1)自身的才智与魄力;在代表秦军征讨岭南中立功并接任南海尉的重任;趁秦朝灭亡之际合并岭南三郡;得到南越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统一岭南地区,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便于开发和开放岭南,促使岭南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升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这两个人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的人”“赵佗继承任嚣的遗愿,负起南海尉的重任”“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岭南三郡合并为一体。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可知条件;
(2)依据材料“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可知意义。
故答案为:(1)自身的才智与魄力;在代表秦军征讨岭南中立功并接任南海尉的重任;趁秦朝灭亡之际合并岭南三郡;得到南越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统一岭南地区,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便于开发和开放岭南,促使岭南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升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越王赵佗,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较为基础,认真分析材料即可回答问题。
23.【答案】(1)明长城。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原因:历史悠久、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3)作用: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由地图中“明”和明朝地名,故可判定为明长城。结合所学,列举唐代关于长城的诗歌即可。
(2)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明朝大规模修整,可见历史悠久。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等15个省区市,号称万里,可见工程浩大。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3)由材料“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可见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起到化解游牧民族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由材料“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可见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长城沿线充当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故答案为: (1) 明长城。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原因:历史悠久、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3) 作用: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点评】本题以长城相关史料为依托,注重考查了长城的历史作用及涉及的相关历史事实,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4.【答案】(1)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措施依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的信息可概括出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从“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和“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的信息可概括出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从“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的信息可概括出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作用从材料二中“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信息可归纳出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再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故答案为:(1) 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 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得出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由材料 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得出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 ,由材料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得出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由材料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得出统一度量衡,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得出正是方面的作用,由材料 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得出文化和思想的作用,难度中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  )
A.突显皇权至上 B.加强思想控制
C.反映皇帝独尊 D.确立官僚政治
【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认为皇帝死后,大臣对上代皇帝追加谥号是对皇帝的一种议论。子议父是为不孝,臣议君是为不忠,都是犯上的行为,废除谥法是为了遏制所谓“犯上”的行为,体现了秦始皇突显皇权至上的目的,故选择A选项;
加强思想控制不是废除谥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B选项;
反映皇帝独尊是突显皇权至上的具体表现,故排除C选项;
确立官僚统治是郡县制的推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秦始皇认为谥法是犯上行为。
2.(2019·黄山模拟)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  )
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
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
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
【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国家的大一统使中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国家的大一统对于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故B排除;
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中国人的终极诉求是长期维护国家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
3.(2019·吉林模拟)“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
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秦时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难度中等。
4.(2019·陕西模拟)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制”都是制度的意思,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故B正确;
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
宗法制是利用血缘亲疏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周朝的失利主要在于分封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故C排除;
“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造成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对中央统治不利,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
5.(2019·临沂模拟)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作者强调(  )
A.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B.唐室政治的合理性
C.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方制度不及汉代,且因此而灭亡,原因在于推行节度使制度,随着地方节度使实力增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难以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根据题干可知唐代中央政府组织较汉代完善,故排除。
B项,唐代因地方制度而亡,故无法体现其合理性,排除。
C项,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唐朝的节度使使中央权力变小,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6.(2019高三下·肇庆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化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表明官僚政治取得了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
礼仪与政治分离;从人治到法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项错误。
依据所学,大秦帝国时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D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措施的加强,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表明官僚政治取得了贵族政治
7.(2019高三下·肇庆模拟)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8.(2019·定远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
中国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
9.(2019·定远模拟)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制度,故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郡县行政组织出现,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等级秩序消失,而是强调郡县行政组织出现,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县的面积比郡大,而是强调郡县行政组织出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制度。
10.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荣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
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
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
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在邯郸、临淄、琅琊郡等地新增郡县,说明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荣。
11.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
【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
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的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1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又牵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他们处死,史称“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焚书”直接导致了“坑儒”事件的发生
B.“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
C.秦朝中央政府内部斗争激烈
D.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中讲述的是“坑儒”事件,但历史上的坑儒事件说的是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可知材料与历史事实不符,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焚书”,更不能得出“焚书”是否导致“坑儒”事件的发生,故A排除;
坑儒事件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并不是中央政府的内部斗争,故C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郡县制,故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坑儒属于秦朝文化专制的表现。
13.下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
A.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
B.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
C.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
D.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至202年为秦朝统治时期,秦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故人口下降较快,公元2年,东汉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口增长较快,公元200年处于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割据混战,人口大量减少,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图表为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未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比,故无法体现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排除。
B项,前200年,中国人口因战乱而下降,故排除。
C项,后200年因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迅速下降,自然灾害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结合图片数据和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14.(2019高三上·嘉兴期末)“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A.岭南地区 B.河套地区 C.西南夷地区 D.百越地区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可知是西南地区,故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西南夷地区,C项正确。
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与题干不符,排除A。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与题干不符,排除B。
百越地区是先秦时代中原华夏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夜郎在秦朝属于西南夷地区。
15.(2019高三上·浦东期末)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 B.商汤 C.周武王 D.秦始皇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
A项,夏启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国家,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B项,商代政治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未形成政治制度格局,也没有实现大一统,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西周确立了分封、宗法制度以维系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宗法制破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16.(2018高三上·微山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能反映“直接征税”的原因,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信息是中国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因此它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小农经济的模式的脆弱性决定了需要强有力集权制度来维护,如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封建集权统治者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行小农经济,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难度中等。
17.(2018高三上·吉林期中)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不符合题意;
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 可以看出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乡里组织还同时肩负着经济‘思想等功能,难度中等。
18.(2018高三上·吉林期中)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答案】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
“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
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
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 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较大,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9.(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称皇帝的是(  )
A.姬发 B.刘彻 C.羸政 D.刘邦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称皇帝,被称为秦始皇,故C项正确;A项当时还没有“皇帝”,排除;BD项晚于C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0.(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而有利于贵族政治项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鹰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答案】(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制度: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上”:指秦始皇。制度: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图示一体现的是皇帝制度和三公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朝;图示三中书省下设有行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元朝开创的。第二小问,根据图中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有六部,可推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秦朝初年”“皆决于上”可知是秦始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及对后世的影响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制度: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上”:指秦始皇。制度: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2019·河南模拟)材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正式与中原并为一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次发兵征岭南。此后,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这两个人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的人……赵佗继承任嚣的遗愿,负起南海尉的重任,赵佗传檄横浦、阳山、煌溪关说:“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秦亡,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合并为一体。赵佗自称南越武王。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赵佗成为南越武王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佗经营岭南的重要意义。
【答案】自身的才智与魄力;在代表秦军征讨岭南中立功并接任南海尉的重任;趁秦朝灭亡之际合并岭南三郡;得到南越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佗经营岭南的重要意义。 统一岭南地区,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便于开发和开放岭南,促使岭南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升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1)自身的才智与魄力;在代表秦军征讨岭南中立功并接任南海尉的重任;趁秦朝灭亡之际合并岭南三郡;得到南越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统一岭南地区,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便于开发和开放岭南,促使岭南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升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这两个人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的人”“赵佗继承任嚣的遗愿,负起南海尉的重任”“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岭南三郡合并为一体。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可知条件;
(2)依据材料“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可知意义。
故答案为:(1)自身的才智与魄力;在代表秦军征讨岭南中立功并接任南海尉的重任;趁秦朝灭亡之际合并岭南三郡;得到南越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2)统一岭南地区,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便于开发和开放岭南,促使岭南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升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睦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越王赵佗,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较为基础,认真分析材料即可回答问题。
23.(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城图
材料二: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1)读材料一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的长城图?写出边塞诗中有关长城的传诵名句及其作者。
(2)为什么说长城堪称是世界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
(3)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答案】(1)明长城。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原因:历史悠久、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3)作用: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由地图中“明”和明朝地名,故可判定为明长城。结合所学,列举唐代关于长城的诗歌即可。
(2)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明朝大规模修整,可见历史悠久。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等15个省区市,号称万里,可见工程浩大。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3)由材料“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可见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起到化解游牧民族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由材料“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可见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长城沿线充当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故答案为: (1) 明长城。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原因:历史悠久、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3) 作用: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点评】本题以长城相关史料为依托,注重考查了长城的历史作用及涉及的相关历史事实,考查了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答案】(1)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1)措施依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的信息可概括出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从“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和“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的信息可概括出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从“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的信息可概括出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作用从材料二中“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信息可归纳出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再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故答案为:(1) 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 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得出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由材料 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得出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 ,由材料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得出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由材料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得出统一度量衡,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得出正是方面的作用,由材料 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得出文化和思想的作用,难度中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