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侍 坐
公西华
孔子
子路
曾皙
冉有
背诵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
孔子, 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在没落的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是一部 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 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 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
《论语》共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
简介《论语》
语录体
门人和再传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
《春秋》。
“六经”是指《诗》《书》《易》《礼》
《乐》《春秋》。(孔子晚年整理编写)
20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侍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子路很勇敢。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进城后被杀。当时约51岁。
曾皙,名点,当时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冉有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 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率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当时约31岁。
公西华,名赤,是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当时约18岁。
正字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xī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 ì
zhuàn
shè
b ì
w ú
r n
俟,音 莫,音 甫,音 哂,音 相,音
铿,音 沂,音
喟,音
雩,音 冠,音
sì
mù
fǔ
shěn
xiàng
kēng
yí
kuì
yú
guàn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内容理解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孔子
心怀宽阔 循循善诱
机敏恬淡 旷达潇洒
有抱负、坦诚 鲁莽直率
谦虚谨慎 说话有分寸
谦恭礼让 善于辞令
连 连 看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哂
与
赞
惜
礼
思考探究: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
之。”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
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
好一个国家。
而儒家的政治理想是“礼治”,既
以礼治国。曾描绘的师生一起出外郊
游的快乐情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
治”社会的缩影,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哂”由?“与”点?
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