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三无”科学家
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留洋背景
没有院士头衔
屠呦呦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采访了这位中国“三无“科学家、85岁高龄的诺奖得主。 杨澜开门见山问道: “人们称您为三无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屠呦呦回答“我如果当了院士,怎么还会搞科研获诺奖?” 现场爆发岀会心的笑声。 杨澜接着问:“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了,为什么40多年后才得奖?” 屠呦呦回答“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 现场为老人家的机智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又问: “您获得了诺奖,现在可直接晋级院士了,是吗?”屠呦呦摆摆手说“不,我现在当上院士,有人会说我是被西方势力推举上去的,我这样比院士轻松多了! " 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杨澜换了个话题问“您今年85岁高寿,可以介绍一下长寿秘诀吗?” 屠呦呦微笑答道“其实我刚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中国院士,这样我还能多活几年!” 掌声和笑声再次响起。 杨澜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握着杨澜的手说:“别客气,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我要钱就给我做节目!” 台下爆发岀经久不息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整个访谈过程,屠呦呦虽年事已高,但反应机敏、快捷,她做到了寓情于理且风趣诙谐。
作者简介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样一位纯真烂漫的小女孩儿是怎样和青蒿素产生如此大的缘分呢?
教学目标
1.了解获奖感言的题材特点,体会其准确严谨、朴素自然、平实易懂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文章以小标题结构文章的好处,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
3.体会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好奇心、求真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了造福社会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念与毅力。
写作背景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疟疾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古人认为,疟疾的起因是暑气和风邪的轮番侵袭所致。西方人也把疟疾的原因归结在空气上。疟疾的英文词汇——Malaria,正是“坏”(mala)和“空气”(aria)两个词根的组合。但是,把病因归结为空气,正好说明了人类的无助。很显然,只有找不到真正的病因,才会让人去怪罪空气。事实也证明,所有怪罪空气的医学理论,都没什么实际用处。疟疾就这样在人类中肆虐了几千年。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中国已经消除了疟疾”,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是“经过了几十年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行动才取得的”。
疟疾
早在公元前1562-1066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及青铜铭文上就有古“疟”字的记载。而人类基因组里头,有一大堆跟“抵抗疟疾”相关的突变。镰状细胞贫血症、蚕豆病的基因突变,都与对抗疟疾的演化有关。
在1940年代,我国每年的疟疾感染病例高达3000万,直接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左右。
在局部地区,则更加凶险。
以湖北襄阳为例。
1935年襄阳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
地处热带的云南思茅则更为严重(如今普洱市市区)。
季羡林曾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这样描述: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这里暴发了两次恶性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病死亡,县大老爷的衙门里,野草长到一人多高(实际上,当地疟疾从1920年就开始了)。
严重到什么程度?
原本是通往滇南的要道,清末七八万人口的市镇,死的死逃的逃,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九百余人,人口损失超过85%,当地也成了虎狼出没的地方。有民谣是这么说的:“思茅思茅,活人不牢 ”、“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要往思茅走,先把棺材买到手”、“十匹骡子九匹倒,还有一匹不吃草”。
初步感知
1
通文意,画导图
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结构导图。
走进颁奖典礼
今日你们都是屠呦呦
2
小小解说员
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
“答记者问”
1.请问:您今天的演讲打算从哪些方面跟我们讲一下您和青蒿素的不解之缘呢?
①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2.请问有哪些因素促使您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呢?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3.您可以简述一下您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过程吗?
①带领团队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②收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抗疟作用的640个并从中提取380余种提取物。
③ 查阅大量文献,选择低温提取有效成分。
4.您从分子到药物,在制造青蒿素药物中经历了哪些历程呢?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④ 实地寻找含量高的青蒿。
名震九霄,享誉世界
这太振奋人心,值得人们欢欣鼓舞了!您197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有关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的发现,在1979年时就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国家发明奖”的殊荣,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完成一件如此艰巨的任务太让人钦佩了!
而且在1981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的第四次会议上。以您作的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头号发言,并联合我国其它几个关于青蒿素以及抗疟性的报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您带领团队创造的青蒿素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
5.双氢青蒿素相对青蒿素无疑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您能谈谈双氢青蒿素的优势吗?
① 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效果大大提高。
② 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 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 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课文再研读
3
研读课文,概括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发青蒿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屠呦呦团队运用了什么科学方法去解决,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研究精神,请填写下面表格。 步步高P56研学任务单
感受科研艰辛,体会科学精神
困难 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精神
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实验研究法、统计方法 ①
② 实验研究法 ③
不辞辛劳的治学精神
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进展甚微
锲而不舍的实证精神
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 ④ ⑤
⑥ 实验研究法 ⑦
⑧ ⑨ ⑩
文献调查法、差异法
转换思路的创新精神
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
献身精神
将天然分子变为药物,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实地调研法
团结协作的攻坚克难精神
1.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拼搏精神。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中提取物;
2.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
3.献身精神、担当意识:新药的临床试验难以开展,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自己做志愿者;
4.转换思路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攻坚克难精神。
5.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课下写作:任选一个角度,用屠呦呦举例完成一段论述。
屠呦呦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为什么要去学习屠呦呦等人精神)
①崇尚英雄精神是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
②铭记英雄精神是永葆中华民族战斗力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
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③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在这一次的新冠肺炎中,中医疗法发挥了强大的功效。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为什么也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
①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文章的题目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意味着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中医药学在治疗疟疾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人类需要面对、征服的疑难杂症还有很多,而中医药学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还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中国科学团队的嘉奖与鼓励。
不要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屠呦呦
颁奖词
请你化身评委专家,给屠呦呦写一份颁奖词,200字左右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