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初中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7-9年级学段的学生习作要求“要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本单元作文指导课,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流畅的表情达意。
【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前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迅速发展,但具有片面性;再者,对农村学生来说,阅读量小,语感差,积累过少,部分学生对写作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平时写作文时,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所以进行这个课题的作文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初步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了解做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
2.学习修改文章,增强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堂的情境听说活动,加深学生对“文从字顺”的理解,初步学习做到文从字顺的基本办法。
2、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与写作中“文从字顺”作用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行文意识。
【教学重点】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推敲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推敲修改作文。
【课程类型】写作实践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指导——修改——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PPT、评价
学生——作文片段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来自于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看完视频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你觉得这个孩子丫蛋的自我介绍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惹人发笑?
(观看小品《不差钱》丫蛋自我介绍片段。)
(答案预设:用词不当,不注意场合,感觉胡说八道,没有条理,没有中心)
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要注意讲话场合,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合适,要不然就会闹笑话。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好的文章,一定要表达清楚,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文从字顺》。
2、课题释义
1、同学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从字顺”有什么样的涵义吧?
(ppt呈现“文从字顺”)
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从——顺从 顺——通顺
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2、明确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
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3、探究活动——结合实例,归纳要点
活动一:语感的具体内容
(1)语句表达要准确,力求通顺感
(展示病句)(来自小品)
你能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问题么?你能改一改么?
(学生个人寻找回答)
教师归纳: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
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
(2)文句意思连贯,力求通顺感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做一个转述话语的游戏,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
[互动游戏——交头接耳]
游戏准备:请两名同学一起参与。
游戏话题:我很喜欢他。
游戏预设:
教师对A说:请告诉B我很喜欢她;
B对A:老师说她很喜欢你。
师:B请对全班同学说,A同学刚才和你说什么了?
B:A刚才告诉我,说老师说很喜欢我。
教师选择班里一名同学,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同学C:老师让A同学告诉B同学,说老师很喜欢B同学,并且让B同学告诉全班同学这件事。)
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注意到,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注意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认清自己的立足点,正确使用人称代词,并且要注意关联词的运用。切忌东一句西一句。
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注意分寸感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分寸”主要体现在:
褒贬恰当。
得体。
(4)韵律感
活动小结: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
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活动二:有效的辅助工具——书写、行款、标点
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
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
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活动三:修改
(1)材料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小结: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2)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
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
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
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4、课堂小练习
下列各句做到文从字顺了吗?
1、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不忘记?
(你觉得这几句话在表意上有什么问题?)
“怎能不忘记”意思是应该忘记。词不达意,应该改为,“怎能忘记”。
2、“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 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 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
(你能试着改得更简洁、通 顺些吗?)
将两个“可是”句子去掉。
5、交流作文片断,讨论修改。
1、学生小组交流、互评、修改准备的作文片段。
2、优秀作品展示。
6、小结:
要做到“文从字顺”,平时应怎样做呢?
(1) 读的习惯。
(2) 听的习惯。
(3) 积累的习惯。
(4) 检查修改的习惯。
(5)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六、作业:
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凡人琐事”,“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琐”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要写好“凡人琐事”这个题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记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不是以阐发人生哲理为目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应包含在记叙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浓墨重彩。
2、所选事件应着眼与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生活的常态入手,昭示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写作指导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课标》还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在双方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依据《课程标准》,遵循作文教学规律,这节课设计了“指导----修改----评议”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从实践中切实的感受修改的好处,梳理良好的行文意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到以下几点:
1、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比较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
2、教师课堂语言组织不够精炼。
3、课堂上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