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左传》简介
纪传体
编年体
国别体
断代史
《史记》(司马迁)
《左传》(左丘明)
《战国策》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语》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氾南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全文脉络:
(交代背景,情势危急)
(以国为重,深明大义)
(略)
(略)
(详)
晋师撤离
(略)
(交代结果,秦晋解围)
(剖析利害,化险为夷)
晋秦围郑的背景: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背晋助楚。
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二:“起首一段叙出围郑之故并两军驻扎之地,便见郑原未尝得罪于秦,而乘间可以进说意,是为下文伏案也。”
有人认为,烛之武能劝退秦军纯属巧合,也有人认为,烛之武能劝退秦军全凭智谋和韬略。你认为烛之武能说服秦君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你所了解的相关历史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无利有害
存郑——无害有利
联晋——将有大害
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前人对“说退秦师”的评说: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得势全在‘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 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 固宜。”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拆,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读愈晓畅。”
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南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二、换位说理,分析利弊得失
一、以退为进,揣摩对方心理
三、分化瓦解,利用敌方矛盾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不卑不亢,讲究语言艺术
才智超群
能言善辩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情节安排:
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详略有致
一波三折
张弛有度
紧张
缓和—紧张—缓和
缓和
紧张—缓和
(略)
(略)
(略)
(详)
伏笔暗示
前后照应
人物性格特点:
佚之狐——
烛之武——
郑 伯——
晋 侯——
远见卓识,知人善任
临危受命,深明大义
不避艰险,以国为重
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从容冷静,才智超群
情真意切,从谏如流
清醒理智,隐忍不发
随机应变,胸怀谋略
成语积累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课后阅读:《殽之战》
文言字词巩固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C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C
一、实词词义
文言知识点整理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又欲肆其西封
6、惟君图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不知
10、以乱易整,不武
从属二主
这
越过
渡过
延伸,扩张
考虑
如果没有
损害
结交,亲附
疆界
依靠
混乱相攻
勇武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共其乏困
7、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8、朝济而夕设版焉
9、既东封郑
使动,使……灭亡
远,形作名,远地,指郑国
形作动,变强,变弱
形作名,缺乏的物资
动作名,恩惠
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名作动,驻扎
名作状,在夜里
二、词类活用
名作状,在东边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意动,把…作为疆界
10、阙秦以利晋
11、秦伯说,与郑人盟
12、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使……退却
“已”——“矣”
“陪”——“倍”
“共”——“供”
“厌”——“餍”
使动,使…削减;使…有利
名作动,订立盟约
“说”——“悦”
“知”——“智”
三、通假现象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夫晋,何厌之有
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古义:外交使节
四、古今异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之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因为
五、一词多义
而
表因果(或承接)
表并列(或转折)
用
相当于“而”,表承接
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不武
来
用
把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许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
君之所知也
何厌之有
不阙秦,将焉取之
惟君图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亦去之
的
代出使秦国这件事
主谓间,取独
主谓间,取独
之
主谓间,取独
主谓间,取独
提宾助词
代土地
这件事
的
代郑国
代秦国
代郑国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盘盘焉,囷囷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
哪里,怎么
语气词
哪里
相当于“然”,…的样子
焉
语气词
哪里
兼词,“于此”
代郑国
其
以其无礼于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代使节
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代自己
兼词,“于此”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辞曰:“臣之壮也……”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何厌之有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六、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省略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宾语前置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