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天津)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集日寡而旷多”及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等信息可知,鉴于该地集市不繁荣的现象,政府组织歌舞戏剧活动,结果集市繁荣,所以得出结: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B正确;
A错误,起初集市也存在,只不过不繁荣;
C错误,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意思;
D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可知,文化活动带动了商业点的繁荣。
2.(2019·全国Ⅱ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为士农工商,商人社会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
3.(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田产交易,且规定最为详细,说明宋代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有所放松,从而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B项;
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生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分析得出宋代土地私有化程度有所发展。
4.(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晋商涉及的行业很多,并且贸易的范围很广,可知此时期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C选项。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于鸦片战争,B选项排除。
材料没有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通过史料明清时期晋商。徽商所经营的行业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5.(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明朝万历《宣府镇志》描写了当时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下列选项对该情表出现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族与北方匈奴关系融洽 B.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C.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D.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家口互市贸易繁荣是因为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D正确;
A错误,匈奴是汉代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天朝上国观念是清朝的;
C错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是互市繁荣的原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促使张家口互市贸易繁荣。
6.(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
A.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D.徽商虚伪的反映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体现的是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以至于人们尽量避开这些歧视性称谓,这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走官商结合的道路,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错误。
D只是说明了表面现象,没有说明本质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材料中的信息理解。
7.(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
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错误;
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
C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理解“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等信息所包含的考查点。
8.(2019高一下·汕头期末)唐代有很多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临海、金华、湖州,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扬州,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工艺水平先进。这说明,唐代( )
A.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 D.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史料唐代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等,江苏的镇江、常州等,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便可放映出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
A项、C项、D项材料并未反映;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造船基地的分析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9.(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下列史料典型地体现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的是( )
A.“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B.“一街幅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C.“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
D.“自大街至谙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材料“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东西两市夜市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唐朝城市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ACD项是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状况,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识记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坊市制的产生发展以及被打破。
10.(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做准备
C.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 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发行的交子面值由大变小,特别是小额面值逐步增多。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币值较小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交子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 结合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11.(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孙羊正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等说明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发达,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故C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商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到生活习俗的改变问题,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在汴京城门附件有诸多的店名和招牌,体现了北宋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无法得出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的“孙羊正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等是店名和招牌,不是广告,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结合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12.(2019·湖南模拟)明朝时期,徽商崛起。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民间经商的限制大大减少 B.朱元璋的家乡人拥有更多特权
C.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 D.政治领域对商品经济制约明显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体现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故C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政治领域对商品经济制约,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可以看出徽商某些弊端,进而得出结论。
13.(2019·郓城模拟)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儒家财富观是商人的最终追求,排除B。
D是无关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结合儒家思想的主张和现实意义可以得出结论。
14.(2019·平乐模拟)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 )
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当时发生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的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它物,如同现代人不可能将纸钞变成纸浆,是历史学家误信史料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当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时,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所以出现“钱荒”现象,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唐朝的货币流通状况。依据所学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即可得出答案。
15.(2019高二下·黑龙江月考)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市民广告意识的增强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C.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故AC错误;B.是商业发展的影响,故D错误;D.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文学的发展。
16.(2019·杭州模拟)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中能反映出的史实是( )
A.政府放松了对夜市的监管
B.草市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唐代“夜市”比较繁荣
D.市的发展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C符合题意;
AB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夜市,说明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和年间规定最多为5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
【答案】(1)特点:立法较前代更为完备;管理范围更广泛,涉及私铸钱、收藏现钱等方面;借款等要受契约法则约束;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影响:冲击国家主权,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影响了政局的稳定;促进近代金融体制的形成;推动了中外金融的交流与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造成了一定时期货币的混乱。
(3)认识:维护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加强对金融犯罪的惩治。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等可以从立法角度、管理权责角度、利益保障角度进行作答。
(2)影响:根据材料“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等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角度、经济发展角度、金融发展角度进行答题。
(3)认识:金融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金融风险要加强金融的主权和防范意识。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可根据题意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便可。
18.(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增大;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使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2)影响:对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对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中国同西欧的经济贸易。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商品贸易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可从中国和西欧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二者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进行总结归纳。
故答案为:(1) 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增大;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使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2) 影响:对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对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由题目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结合中国受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得出二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19.(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天津)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2019·全国Ⅱ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3.(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4.(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5.(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明朝万历《宣府镇志》描写了当时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下列选项对该情表出现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族与北方匈奴关系融洽 B.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C.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D.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
6.(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
A.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D.徽商虚伪的反映
7.(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8.(2019高一下·汕头期末)唐代有很多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临海、金华、湖州,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扬州,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工艺水平先进。这说明,唐代( )
A.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 D.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
9.(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下列史料典型地体现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的是( )
A.“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B.“一街幅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C.“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
D.“自大街至谙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10.(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做准备
C.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 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11.(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12.(2019·湖南模拟)明朝时期,徽商崛起。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民间经商的限制大大减少 B.朱元璋的家乡人拥有更多特权
C.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 D.政治领域对商品经济制约明显
13.(2019·郓城模拟)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14.(2019·平乐模拟)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 )
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当时发生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的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它物,如同现代人不可能将纸钞变成纸浆,是历史学家误信史料
15.(2019高二下·黑龙江月考)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市民广告意识的增强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16.(2019·杭州模拟)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中能反映出的史实是( )
A.政府放松了对夜市的监管
B.草市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唐代“夜市”比较繁荣
D.市的发展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和年间规定最多为5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
18.(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19.(2019·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集日寡而旷多”及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等信息可知,鉴于该地集市不繁荣的现象,政府组织歌舞戏剧活动,结果集市繁荣,所以得出结: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B正确;
A错误,起初集市也存在,只不过不繁荣;
C错误,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意思;
D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可知,文化活动带动了商业点的繁荣。
2.【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为士农工商,商人社会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相关数据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商人资本明显增加,是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
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田产交易,且规定最为详细,说明宋代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有所放松,从而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B项;
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生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分析得出宋代土地私有化程度有所发展。
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晋商涉及的行业很多,并且贸易的范围很广,可知此时期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C选项。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于鸦片战争,B选项排除。
材料没有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通过史料明清时期晋商。徽商所经营的行业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家口互市贸易繁荣是因为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D正确;
A错误,匈奴是汉代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天朝上国观念是清朝的;
C错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是互市繁荣的原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促使张家口互市贸易繁荣。
6.【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体现的是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以至于人们尽量避开这些歧视性称谓,这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走官商结合的道路,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错误。
D只是说明了表面现象,没有说明本质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理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材料中的信息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
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错误;
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
C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理解“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等信息所包含的考查点。
8.【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史料唐代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等,江苏的镇江、常州等,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便可放映出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
A项、C项、D项材料并未反映;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造船基地的分析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9.【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材料“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东西两市夜市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唐朝城市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ACD项是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状况,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识记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坊市制的产生发展以及被打破。
1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发行的交子面值由大变小,特别是小额面值逐步增多。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币值较小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交子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 结合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孙羊正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等说明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发达,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故C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商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到生活习俗的改变问题,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在汴京城门附件有诸多的店名和招牌,体现了北宋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无法得出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的“孙羊正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等是店名和招牌,不是广告,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结合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12.【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体现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故C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政治领域对商品经济制约,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可以看出徽商某些弊端,进而得出结论。
13.【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儒家财富观是商人的最终追求,排除B。
D是无关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结合儒家思想的主张和现实意义可以得出结论。
14.【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当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时,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所以出现“钱荒”现象,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唐朝的货币流通状况。依据所学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C.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故AC错误;B.是商业发展的影响,故D错误;D.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文学的发展。
16.【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C符合题意;
AB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夜市,说明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17.【答案】(1)特点:立法较前代更为完备;管理范围更广泛,涉及私铸钱、收藏现钱等方面;借款等要受契约法则约束;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影响:冲击国家主权,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影响了政局的稳定;促进近代金融体制的形成;推动了中外金融的交流与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造成了一定时期货币的混乱。
(3)认识:维护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加强对金融犯罪的惩治。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等可以从立法角度、管理权责角度、利益保障角度进行作答。
(2)影响:根据材料“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等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角度、经济发展角度、金融发展角度进行答题。
(3)认识:金融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金融风险要加强金融的主权和防范意识。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可根据题意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便可。
18.【答案】(1)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增大;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使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2)影响:对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对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中国同西欧的经济贸易。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商品贸易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可从中国和西欧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二者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进行总结归纳。
故答案为:(1) 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增大;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使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2) 影响:对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对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由题目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结合中国受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得出二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19.【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说明:在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近代城市城市功能发展的重心是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主要聚居区。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不同。说明:受“天圆地方说”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上以方形为主;受“礼制”思想影响,城市布局上突出尊卑有序。近代城市在布局或规划上反映了当时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及铁路的修筑,城市开始出现工业居住混和区,城市急剧发展,旧城淹没于新区中。其他角度: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