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实用类文本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13 15:13:2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①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②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答案】(1)A
(2)C
(3)①气候原因。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湿度大,温度高,纸张寿命短。②纸张原因。档案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③用笔原因。使用酸性烟黑墨双面手写,使得纸张易脆化,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
【考点】报告;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⑴本提要求选出“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张冠李戴,结合原文“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故选A。
⑵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纸浆补书机修订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所说的“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可见去酸方案是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纸浆补书机修订法主要是修补书页。故选C。
⑶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材料二列举了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结合材料三所说的“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可以概括出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装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细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切性极差,几乎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可以概括为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结合材料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可概括整合出“档案材料书写所用墨水方面,档案材料书写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加快了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综合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气候原因。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湿度大,温度高,纸张寿命短。②纸张原因。档案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③用笔原因。使用酸性烟黑墨双面手写,使得纸张易脆化,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中重要概念在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2.(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新闻
【解析】【分析】⑴D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D。
⑵C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C。
⑶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
3.(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案】(1)A
(2)C
(3)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考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析】【分析】⑴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A。
⑵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C。
⑶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点评】⑴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
4.(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全钢桥、全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文通之同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河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是一样,以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
【答案】(1)C
(2)B
(3)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
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考点】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⑴C“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错误。原文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故C错误。
⑵B“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错误。原文为“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故B错误。
⑶本文第2段主要阐释天津开合桥多的原因,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阐释开合桥的优点。第2段又提出了引桥的相关弊端,而开合桥就是克服引桥的弊端而建的。因此与引桥弊端相反的就是开合桥的优点。第3段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开合桥,不同种类的开合桥都是为了河道畅通服务的。第4段最后总结了开合桥近十年来日益减少,而前面日益减少的原因就是开合桥的弊端,可以结合第5段开合桥改进的可能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
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点评】⑴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⑶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相关要点。
5.(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①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②针法和绣法:   。
③承载的文化:   。
【答案】(1)D
(2)B
(3)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考点】社会科学类;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析】【分析】⑴ A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D。
⑵ B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B。
⑶ 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②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③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⑶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6.(2019·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垫,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1)D
(2)B
(3)B
(4)C
(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考点】社会科学类;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1)由第一段“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A,B,C正确。故选择D项。
(2)A项,“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于文无据。C项,“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D项,“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错,原文并没有提出应对策略。
(3)由原文“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A,C,D正确,故选B项。
(4)A项,“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错,材料一并没有分析城市环境特点。B项,“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错,材料二并没有说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存在忧虑。D项,“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错,两则材料对热岛效应对于生物生存是否有利是持相反态度的。
(5)A项,“这与城市高温有关”错,有原文“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可知,是为了抗寒才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的,并非是高温,故选A项。
(6)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谈的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材料二谈的是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材料三谈的是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并要为此付出代价。考生只要认真读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即可得出答案。启发就是针对材料说的一些问题或者消极影响提出积极性、实用性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1)D;(2)B;(3)B;(4)C;(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材料一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材料二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材料二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根据题干要求,回到材料三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①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②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2.(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4.(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全钢桥、全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文通之同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河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是一样,以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
5.(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①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②针法和绣法:   。
③承载的文化:   。
6.(2019·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垫,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C
(3)①气候原因。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湿度大,温度高,纸张寿命短。②纸张原因。档案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③用笔原因。使用酸性烟黑墨双面手写,使得纸张易脆化,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
【考点】报告;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⑴本提要求选出“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张冠李戴,结合原文“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故选A。
⑵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纸浆补书机修订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所说的“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可见去酸方案是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纸浆补书机修订法主要是修补书页。故选C。
⑶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材料二列举了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结合材料三所说的“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可以概括出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装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细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切性极差,几乎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可以概括为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结合材料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可概括整合出“档案材料书写所用墨水方面,档案材料书写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加快了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综合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气候原因。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湿度大,温度高,纸张寿命短。②纸张原因。档案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③用笔原因。使用酸性烟黑墨双面手写,使得纸张易脆化,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中重要概念在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2.【答案】(1)D
(2)C
(3)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新闻
【解析】【分析】⑴D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D。
⑵C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C。
⑶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
3.【答案】(1)A
(2)C
(3)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考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析】【分析】⑴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A。
⑵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C。
⑶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点评】⑴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
4.【答案】(1)C
(2)B
(3)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
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考点】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⑴C“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错误。原文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故C错误。
⑵B“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错误。原文为“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故B错误。
⑶本文第2段主要阐释天津开合桥多的原因,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阐释开合桥的优点。第2段又提出了引桥的相关弊端,而开合桥就是克服引桥的弊端而建的。因此与引桥弊端相反的就是开合桥的优点。第3段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开合桥,不同种类的开合桥都是为了河道畅通服务的。第4段最后总结了开合桥近十年来日益减少,而前面日益减少的原因就是开合桥的弊端,可以结合第5段开合桥改进的可能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
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点评】⑴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⑶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相关要点。
5.【答案】(1)D
(2)B
(3)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考点】社会科学类;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析】【分析】⑴ A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D。
⑵ B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B。
⑶ 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②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③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⑶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6.【答案】(1)D
(2)B
(3)B
(4)C
(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考点】社会科学类;科普文章
【解析】【分析】(1)由第一段“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A,B,C正确。故选择D项。
(2)A项,“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于文无据。C项,“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D项,“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错,原文并没有提出应对策略。
(3)由原文“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A,C,D正确,故选B项。
(4)A项,“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错,材料一并没有分析城市环境特点。B项,“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错,材料二并没有说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存在忧虑。D项,“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错,两则材料对热岛效应对于生物生存是否有利是持相反态度的。
(5)A项,“这与城市高温有关”错,有原文“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可知,是为了抗寒才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的,并非是高温,故选A项。
(6)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谈的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材料二谈的是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材料三谈的是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并要为此付出代价。考生只要认真读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即可得出答案。启发就是针对材料说的一些问题或者消极影响提出积极性、实用性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1)D;(2)B;(3)B;(4)C;(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材料一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材料二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材料二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根据题干要求,回到材料三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