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0 15:05:02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海南)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2.(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3.(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4.(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
A.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B.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C.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5.(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6.(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社会组织”(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7.(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8.(2019·河西模拟)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9.(2019·广州模拟)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0.(2019·新余模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
A.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11.(2019·河南模拟)如图为1952年吴耘的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该作品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这一作品反映了(  )
A.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蓬勃开展 B.业合作化的水平逐步提高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12.(2019·河南模拟)下表为某一时期在党的中央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据此可知。这一经济思想(  )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工商业方面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 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生产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
市场方面 国家市场是主体 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
B.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
C.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
13.(2019·河北模拟)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农业合作形式 所有制性质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A.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14.(2019·莆田模拟)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15.(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  )
①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连续的自然灾害
③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一下·蛟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他想靠民营资本的力量实现“棉铁主义”,但资本弱小的民族企业家们无力兴办钢铁,就是棉业也常遭困难。他提出实行全面的开放主义,呼吁中外资本共同投资。利用外资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实现这种主张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陈云制定一五计划时指出:“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他根据
《论十大关系》关于调整重轻农投资比例的方针,指出: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1954年12月他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指出:“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内地的市场可以靠新的来维持。上海、天津没有新建的工厂,旧的搞垮了,就不能维持”。
——摘编自《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工业化道路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指导思想。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现代工业化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17.(2019高一下·威远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18.(2019高一下·浏阳期中)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了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与政策性失误,中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的经济困难,材料中对轻重比例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B选项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一直是公有制,60年代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A选项排除。
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1956年开展的,C选项排除。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步解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1947—1952年全国土改,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正确;
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是土地公有制,A错误;
材料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能扭转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排除C;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通过1947到1956年农业中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结合当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体现的是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B选项符合题意。
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C选项排除。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通过1950年史实,所列举的工业成就,结合一五计划时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4.【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可见茶叶收入为工业提供资金,从侧面表明当时农业服务于工业化的客观事实,故B正确。
“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可见茶叶收入为工业提供资金,但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资金的其他来源无从得出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故A错误。
注意题干“1958年”,而农业合作化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时间不符,故C错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与题干“1958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理解“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一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
5.【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三幅图片分别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三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D正确;
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选项A排除;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无法掌握土地经营权,因此选项B排除;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并未得到发展,选项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从政策的实行以及政策的实质和意义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公社单纯强调一大二公,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选项C正确。
人民公社土地所有制依然是集体所有,并未改变原有土地所有权性质,选项A排除;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选项B排除;
“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选项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由材料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以得出人民公社,结合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可知这些工程有利于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
A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底
B错误,对苏联技术的长期依赖说法不正确;
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有利于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8.【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的特点。
B.材料看不出生产关系的改变。
C.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的增多,这体现了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策略。
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是在1961年开始的1965年基本完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侧重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所给年份及农轻重比重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9.【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分布,东北,中部,西部较为均衡,由此得到材料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
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时间在1953—1957年,在此之前我国工业基础较薄弱,材料强调工业分布的均衡而非充分利用,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关内容,属于无关选项。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10.【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已经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紧接着是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执行计划管理体制,在当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新时期建设的需要。B.计划管理体制是受到苏联建设模式影响的结果。C.材料中看不出左倾错误。D.当时中国最后一件事没有借鉴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11.【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图解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即最底下的是单干的农民,他只能一个人劳动、一头牛、一个落后的犁;在他上面的是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的农民们,合作的耕畜拉着更先进的双轮铧犁,耕得更快;而在最上面的,是集体农庄的美好远景:广袤无限的集体土地,更先进的机械化!耕作。因此,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寓意农业合作化的层次与水平越来越高,故B项正确。
土地改革后农业处于个体小农经营状态,当时生产工具极其落虐,不会出现先进的机械化耕作,A项错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戒于1956年底,与材料中的“1952年”不符,C项错误。
D项主要出现于中共八大后的人民公社祀运动和“大跃进”时期,与漫画寓意不相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表明合作化水平提高。
12.【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依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涉及的政策方针是合理的,排除C。D项明显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将图表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3.【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分清农村的阶级状况主要是为三大改造服务,和计划经济体制建设没有关系。B.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土地改革。C.从材料可以看出,应该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表现,从材料中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可以看出社会性质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D.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时代特征,而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生产关系变化的形式和性质,结合三大改造的过程和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14.【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材料介绍了“铁饭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分配的人员都是有教育背景的人员,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故C项正确。从长远来看,“铁饭碗”劳动体制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政权已经相当稳固,故B项错误。D选项搞错了因果关系,是人才服务了“铁饭碗”,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唯物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将历史问题放在特点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连续的自然灾害,故①②正确;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是1966—1976年,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年经济困难的准确把握,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性灾难。
16.【答案】(1)结果:失败。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的阻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照搬苏联经验;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注意重轻农协调发展;工业布局要合理。
(3)启示:实现国家独立是前提;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的工业化设想失败了;原因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障碍及自身发展的状况考虑;
(2)指导思想:根据材料“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可概括出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照搬苏联经验、根据材料“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可以看出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注意重轻农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可以看出工业布局要合理。
(3)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国家独立是前提;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总结及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答案】(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封建官僚们主持”得出封建政府主导,据“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得出侧重发展军事工业,据“不但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得出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和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第二小问影响,要结合所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起步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近代民族工业所起的作用,从而作答。
(2)材料二图中显示了民族工业兴起的地点、行业结构、分布、数量等,概括这些特点作答。
(3)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对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对比说明与讨论,说明了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三中还说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三个原因,一是没有钱,无法从别国购买发展工业需要的设备,二是西方世界的禁运和封锁,三是国防工业发展也需要重工业作为基础,另结合所学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的经验,就可以得出原因。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及新中国的一五计划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分析材料进行知识迁移,难度不大。
18.【答案】(1)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结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3)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4)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知识点】洋务运动;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从材料“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可知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其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一站的国际环境,反帝爱国运动的潮流,实业救国的思想等等来分析,结果是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陷入萧条之中。(3)材料中的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战略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五计划,其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独立,而现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制度有密切关系。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结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3)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4)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点评】本是主要是结合材料理解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海南)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与政策性失误,中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的经济困难,材料中对轻重比例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B选项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一直是公有制,60年代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A选项排除。
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1956年开展的,C选项排除。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步解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1947—1952年全国土改,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正确;
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是土地公有制,A错误;
材料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能扭转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排除C;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通过1947到1956年农业中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结合当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体现的是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B选项符合题意。
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C选项排除。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通过1950年史实,所列举的工业成就,结合一五计划时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4.(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
A.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B.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C.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可见茶叶收入为工业提供资金,从侧面表明当时农业服务于工业化的客观事实,故B正确。
“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可见茶叶收入为工业提供资金,但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资金的其他来源无从得出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故A错误。
注意题干“1958年”,而农业合作化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时间不符,故C错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与题干“1958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理解“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一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
5.(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三幅图片分别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三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D正确;
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选项A排除;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无法掌握土地经营权,因此选项B排除;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并未得到发展,选项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从政策的实行以及政策的实质和意义分析。
6.(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社会组织”(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公社单纯强调一大二公,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选项C正确。
人民公社土地所有制依然是集体所有,并未改变原有土地所有权性质,选项A排除;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选项B排除;
“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选项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由材料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以得出人民公社,结合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7.(2019高一下·通榆月考)“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可知这些工程有利于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
A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底
B错误,对苏联技术的长期依赖说法不正确;
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有利于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8.(2019·河西模拟)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的特点。
B.材料看不出生产关系的改变。
C.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的增多,这体现了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策略。
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是在1961年开始的1965年基本完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侧重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所给年份及农轻重比重便可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9.(2019·广州模拟)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分布,东北,中部,西部较为均衡,由此得到材料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
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时间在1953—1957年,在此之前我国工业基础较薄弱,材料强调工业分布的均衡而非充分利用,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关内容,属于无关选项。故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10.(2019·新余模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
A.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已经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紧接着是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执行计划管理体制,在当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新时期建设的需要。B.计划管理体制是受到苏联建设模式影响的结果。C.材料中看不出左倾错误。D.当时中国最后一件事没有借鉴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11.(2019·河南模拟)如图为1952年吴耘的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该作品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这一作品反映了(  )
A.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蓬勃开展 B.业合作化的水平逐步提高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图解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即最底下的是单干的农民,他只能一个人劳动、一头牛、一个落后的犁;在他上面的是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的农民们,合作的耕畜拉着更先进的双轮铧犁,耕得更快;而在最上面的,是集体农庄的美好远景:广袤无限的集体土地,更先进的机械化!耕作。因此,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寓意农业合作化的层次与水平越来越高,故B项正确。
土地改革后农业处于个体小农经营状态,当时生产工具极其落虐,不会出现先进的机械化耕作,A项错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戒于1956年底,与材料中的“1952年”不符,C项错误。
D项主要出现于中共八大后的人民公社祀运动和“大跃进”时期,与漫画寓意不相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表明合作化水平提高。
12.(2019·河南模拟)下表为某一时期在党的中央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据此可知。这一经济思想(  )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工商业方面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 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生产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
市场方面 国家市场是主体 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
B.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
C.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依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涉及的政策方针是合理的,排除C。D项明显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将图表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3.(2019·河北模拟)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农业合作形式 所有制性质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A.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A.分清农村的阶级状况主要是为三大改造服务,和计划经济体制建设没有关系。B.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土地改革。C.从材料可以看出,应该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表现,从材料中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可以看出社会性质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D.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时代特征,而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生产关系变化的形式和性质,结合三大改造的过程和特点可以得出结论。
14.(2019·莆田模拟)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材料介绍了“铁饭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分配的人员都是有教育背景的人员,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故C项正确。从长远来看,“铁饭碗”劳动体制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政权已经相当稳固,故B项错误。D选项搞错了因果关系,是人才服务了“铁饭碗”,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唯物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将历史问题放在特点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5.(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  )
①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连续的自然灾害
③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连续的自然灾害,故①②正确;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是1966—1976年,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年经济困难的准确把握,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性灾难。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一下·蛟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他想靠民营资本的力量实现“棉铁主义”,但资本弱小的民族企业家们无力兴办钢铁,就是棉业也常遭困难。他提出实行全面的开放主义,呼吁中外资本共同投资。利用外资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实现这种主张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陈云制定一五计划时指出:“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他根据
《论十大关系》关于调整重轻农投资比例的方针,指出: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1954年12月他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指出:“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内地的市场可以靠新的来维持。上海、天津没有新建的工厂,旧的搞垮了,就不能维持”。
——摘编自《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工业化道路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指导思想。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现代工业化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结果:失败。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的阻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照搬苏联经验;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注意重轻农协调发展;工业布局要合理。
(3)启示:实现国家独立是前提;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的工业化设想失败了;原因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障碍及自身发展的状况考虑;
(2)指导思想:根据材料“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可概括出从中国国情出发,不照搬苏联经验、根据材料“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可以看出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注意重轻农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可以看出工业布局要合理。
(3)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国家独立是前提;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总结及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2019高一下·威远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封建官僚们主持”得出封建政府主导,据“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得出侧重发展军事工业,据“不但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得出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和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第二小问影响,要结合所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起步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近代民族工业所起的作用,从而作答。
(2)材料二图中显示了民族工业兴起的地点、行业结构、分布、数量等,概括这些特点作答。
(3)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对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对比说明与讨论,说明了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三中还说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三个原因,一是没有钱,无法从别国购买发展工业需要的设备,二是西方世界的禁运和封锁,三是国防工业发展也需要重工业作为基础,另结合所学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的经验,就可以得出原因。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及新中国的一五计划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分析材料进行知识迁移,难度不大。
18.(2019高一下·浏阳期中)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379家,资本总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设厂矿企业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都比大战前的19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出现了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3家,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达到1500万元。通常称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现象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答案】(1)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结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3)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4)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知识点】洋务运动;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从材料“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可知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其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一站的国际环境,反帝爱国运动的潮流,实业救国的思想等等来分析,结果是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陷入萧条之中。(3)材料中的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战略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五计划,其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独立,而现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制度有密切关系。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原因: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国人“实业救国”热情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结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3)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4)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点评】本是主要是结合材料理解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