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31 18:24:13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浙江选考)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1840年、1856年 B.1840年、1883年
C.1860年、1894年 D.1860年、1900年
【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应为两次鸦片战争,其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840、1856年,所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答题关键在于对基础历史时间的识记。
2.(2019·海南模拟)表2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
调出地 调入地 时间
安徽 浙江镇海 46天
四川 广东广州 79天
陕甘 浙江 约90天
孟买 澳门 25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C.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军调兵的速度远超过了清军。主要是因为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等方面胜过中国,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需要联系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去回答本题。
3.(2019·鹿寨模拟)“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但清政府没有清醒地面对,也没有进行任何改革,增强自身实力,从而使中国错过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有利时机,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才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此可知,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国就因“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潮。在于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使英国极为不安。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4.(2019·广东模拟)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从北京撤走,使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涉及外夷事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未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 B.密切了清政府与外国关系
C.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D.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总理衙门的成立,专门处理外夷事务,实际上说明中国统治者仍然固守传统华夷观念,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外交观念,故D正确;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清政府是否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排除A;密切清政府与外国关系的说法错误,排除B;推动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说法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史料奕?所表达的题意信息,及1861年最终成立总理衙门的史实便可分析出正确选项。
5.(2019·佛山模拟)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王安石的“复活”,主要反映了(  )
A.王安石个人品德 B.晚清的国家境遇
C.清朝需要王安石 D.世界的主流意识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是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入侵,需要改革富强来应对内忧外患,故B正确。
晚清内忧外患,靠个人品德救不了中国,排除A。
王安石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晚清改革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绝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能办到的,排除C。
世界的主流意识是发展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王安石成为政治热点人物体现不出世界的主流意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晴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希望通过改革逐渐富强,所以王安石“复活”了。
6.(2019·东莞模拟)阅读如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棉花 担 24.19 5.56
棉纱 担 13.38 5.56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斜纹布 匹 14.92 5.56
A.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更为便利
B.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D.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1843年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降低,这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故A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赫德出任中国海关税务司,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货物的税率,不能看出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关税大幅度降低,适应了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的需要。
7.(2019·广东模拟)“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
A.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C.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D.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及慈禧等人均认为民众是对付列强的法宝,并且有胜无败,并没有意识到在近代战争中,民众的血肉之躯无法抵御列强的坚船利炮,体现出他们应对危机的策略是落后的,故B符合题意;
AC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应对策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完全依靠民众,体现了统治集团策略的落后性。
8.(2019·陆良模拟)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本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与否,A项排除;
B.“道光十八年”是1838年,此时洋务思想还没有,B项排除;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时,C项排除;
D.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逐渐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逐渐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渐趋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外交理念的转变,明确近代中国传统华夷观在对外战争失败后的转变即可。
9.(2019·和田模拟)《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C.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D.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时间,符合题意。
材料的中“清中叶”是1840年以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前,商品经济比较脆弱的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题干要求选择与史实不正确的分析。
10.(2019·陆良模拟)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①英国人到达中国的时间和中国人从北京南下的时间相同,说明中国的本土地利优势已经丧失。
②材料看不出英国全权代表的运筹帷幄。
③材料可以看出交通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较大,但并不起决定作用。选项中占居首位的说法不严谨。
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英国全权代表坐的是轮船,而中国新政府官员是用传统的交通工具,材料体现了工业文明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鸦片战争的历程,注意从材料中英国与中国对外事务和作战的效率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11.(2019·余杭模拟)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据此美国人获得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从材料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条约的内容使得美国人可以在中国租土地和房屋居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小。考生平时要注意分析不平等条约内容所体现的特权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12.(2019·临翔模拟)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题干林则徐的上书中可知,林则徐认为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对内影响兵源,影响财政,并且特别强调“(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表明最严重的是流向外洋,充实列强财政,对中国更为不利。因此通过比较,D项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准确理解材料的内容,能力要求较高。
13.(2019·芒康模拟)《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记载: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清朝法令军备废弛 B.清朝军事体制落后
C.清朝全国动员抗敌 D.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调集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军队,结果各省兵延误几十天后才到达。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说明清政府在国家军事动员体制上,缺乏统一有效的统筹,军事体制落后,故B正确。ACD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说明没有统一的编制和领导,导致没用统一的行动,进而得出结论。
14.(2019·湖口模拟)《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鸦片走私 B.商品输出 C.强迫赔款 D.开设工厂
【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限定信息“首先”,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英国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但最早的是鸦片走私,英国通过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荒”,后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强迫通商、赔款,故A项正确。
商品输出、强迫赔款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首先”,故BC两项错误。
开设工厂是在19世纪末,不符合“首先”,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鸦片战争背景的准确把握,注意限定信息“首先”,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英国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但最早的是鸦片走私,英国通过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荒”,后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强迫通商、赔款。
15.(2019·晴隆模拟)“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知法懂法 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 D.软弱无能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并不涉及到中国官员是否懂法执法,只能反映出他们对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认识不清楚。
B.中国代表没有认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说明他们对近代世界外交的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民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官员对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认识不清楚,并不是不顾自身利益。
D.从材料的语气可以看出,中国官员仍然是强调要对,违背条约的外国人进行处罚,并不能代表他们软弱无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领事裁判权的准确把握,中国代表没有认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说明他们对近代世界外交的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民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6.(2019·黄冈模拟)如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上海成为中国棉布棉纱流通的主要枢纽,故D正确;
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排除A;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的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中无法看出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图表的分析和总结。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枢纽。
17.(2019·郑州模拟)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发现】依据材料“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可以看出晚清政府逐步接受条约体系,体现了外交近代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可知,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开始参与朝鲜与列强签署的通商条约体现出逐步接受条约的体系,都是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18.(2019·河北模拟)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表明“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即可。
19.(2019·河北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出(  )
A.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C.中外交涉存在着文化观念竞争 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从材料信息来看“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故A项错误;B.从材料的主旨来看,不是讲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故排除B项;C.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在意的不是条约中国家主权的丧失,而是条约签订的过程中列强的态度,以及清政府“天朝土国”的“尊严”是否得到维护。所以可以看到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说到底,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竞争,
故选C项。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但从材料看不出来,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对条约人式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
20.(2019·莆田模拟)1864年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
A.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将《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说明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自身外交利益,以抵制西方以条约体系侵略中国主权,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外交法律,故全面表述有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史料所表达的关键信息
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便可分析出正确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定远模拟)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答案】(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
(2)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故答案为:(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2)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根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即可。
22.(2019·新疆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福建籍的陈季同(1852—1905年)率先把《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译本,从而推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西文畅销书。成成变法前,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法制,陈季同最早翻译了法国的《拿破仑法典》。陈季同还翻译出版了雨果的小说《九十三年》、莫里哀的《夫人学堂》等著名作品。《孽海花》的作者曾料称陆李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说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
——《中国翻译家文档》
(1)根据材料,概括陈季同的主要学术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季同学术活动的积极影响。
【答案】(1)学术活动:向西方翻译并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和法律。
原因:鸦片战争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西学东渐);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活动的影响。
(2)积极影响:陈季同的学术活动有助于近代中国了解西方和西方认识中国;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更多中国人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卓越的先驱者。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福建籍的陈季同(1852-1905年)率先把《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译本,从而推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西文畅销书”可知体现的是向西方翻译并介绍中国文化;根据材料“《孽海花》的作者曾料称陆李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可知体现的是向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和法律。“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需要从通商口岸的开辟、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思考。(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季同的学术活动的影响需要从近代中国了解西方和西方认识中国、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中国人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先驱者等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1)学术活动:向西方翻译并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和法律。
原因:鸦片战争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西学东渐);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活动的影响。
(2)积极影响:陈季同的学术活动有助于近代中国了解西方和西方认识中国;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更多中国人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卓越的先驱者。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找出关键信息,并输出所学的相关知识。
23.(2019·宝安模拟)材料: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肥西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建省,到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到任之后,面对“台湾孤悬海外,屏障东南,久为外人所窥伺”的严重量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队化和礼仅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剧。刘铭传抚台六年,功
如容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赵松林《试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答案】(1)特点:①主张民族平等,一视同仁;②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③发展生产,重视教化。
(2)进步性:①加强了台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②推动了台湾近代化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③巩固了国防;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在当今社会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局限性:本质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队化和礼仅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剧”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简评,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特点:①主张民族平等,一视同仁;②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③发展生产,重视教化。(2)进步性:①加强了台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②推动了台湾近代化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③巩固了国防;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在当今社会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局限性:本质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点评】本题属于高考中重大历史人物评说选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并且运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方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浙江选考)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1840年、1856年 B.1840年、1883年
C.1860年、1894年 D.1860年、1900年
2.(2019·海南模拟)表2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
调出地 调入地 时间
安徽 浙江镇海 46天
四川 广东广州 79天
陕甘 浙江 约90天
孟买 澳门 25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C.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
3.(2019·鹿寨模拟)“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2019·广东模拟)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从北京撤走,使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涉及外夷事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未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 B.密切了清政府与外国关系
C.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D.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5.(2019·佛山模拟)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王安石的“复活”,主要反映了(  )
A.王安石个人品德 B.晚清的国家境遇
C.清朝需要王安石 D.世界的主流意识
6.(2019·东莞模拟)阅读如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棉花 担 24.19 5.56
棉纱 担 13.38 5.56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斜纹布 匹 14.92 5.56
A.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更为便利
B.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D.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
7.(2019·广东模拟)“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
A.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C.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D.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
8.(2019·陆良模拟)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9.(2019·和田模拟)《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C.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D.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10.(2019·陆良模拟)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2019·余杭模拟)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据此美国人获得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12.(2019·临翔模拟)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13.(2019·芒康模拟)《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记载: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清朝法令军备废弛 B.清朝军事体制落后
C.清朝全国动员抗敌 D.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14.(2019·湖口模拟)《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鸦片走私 B.商品输出 C.强迫赔款 D.开设工厂
15.(2019·晴隆模拟)“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知法懂法 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 D.软弱无能
16.(2019·黄冈模拟)如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17.(2019·郑州模拟)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18.(2019·河北模拟)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19.(2019·河北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出(  )
A.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C.中外交涉存在着文化观念竞争 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20.(2019·莆田模拟)1864年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
A.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9·定远模拟)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22.(2019·新疆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福建籍的陈季同(1852—1905年)率先把《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译本,从而推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西文畅销书。成成变法前,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法制,陈季同最早翻译了法国的《拿破仑法典》。陈季同还翻译出版了雨果的小说《九十三年》、莫里哀的《夫人学堂》等著名作品。《孽海花》的作者曾料称陆李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说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
——《中国翻译家文档》
(1)根据材料,概括陈季同的主要学术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季同学术活动的积极影响。
23.(2019·宝安模拟)材料: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肥西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建省,到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到任之后,面对“台湾孤悬海外,屏障东南,久为外人所窥伺”的严重量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队化和礼仅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剧。刘铭传抚台六年,功
如容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赵松林《试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应为两次鸦片战争,其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840、1856年,所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答题关键在于对基础历史时间的识记。
2.【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军调兵的速度远超过了清军。主要是因为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等方面胜过中国,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需要联系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去回答本题。
3.【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但清政府没有清醒地面对,也没有进行任何改革,增强自身实力,从而使中国错过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有利时机,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才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由此可知,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国就因“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潮。在于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使英国极为不安。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4.【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总理衙门的成立,专门处理外夷事务,实际上说明中国统治者仍然固守传统华夷观念,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外交观念,故D正确;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清政府是否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排除A;密切清政府与外国关系的说法错误,排除B;推动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说法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史料奕?所表达的题意信息,及1861年最终成立总理衙门的史实便可分析出正确选项。
5.【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是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入侵,需要改革富强来应对内忧外患,故B正确。
晚清内忧外患,靠个人品德救不了中国,排除A。
王安石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晚清改革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绝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能办到的,排除C。
世界的主流意识是发展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王安石成为政治热点人物体现不出世界的主流意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晴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希望通过改革逐渐富强,所以王安石“复活”了。
6.【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1843年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降低,这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故A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赫德出任中国海关税务司,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货物的税率,不能看出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权,关税大幅度降低,适应了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的需要。
7.【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及慈禧等人均认为民众是对付列强的法宝,并且有胜无败,并没有意识到在近代战争中,民众的血肉之躯无法抵御列强的坚船利炮,体现出他们应对危机的策略是落后的,故B符合题意;
AC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应对策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完全依靠民众,体现了统治集团策略的落后性。
8.【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本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与否,A项排除;
B.“道光十八年”是1838年,此时洋务思想还没有,B项排除;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时,C项排除;
D.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逐渐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逐渐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渐趋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外交理念的转变,明确近代中国传统华夷观在对外战争失败后的转变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时间,符合题意。
材料的中“清中叶”是1840年以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前,商品经济比较脆弱的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题干要求选择与史实不正确的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①英国人到达中国的时间和中国人从北京南下的时间相同,说明中国的本土地利优势已经丧失。
②材料看不出英国全权代表的运筹帷幄。
③材料可以看出交通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较大,但并不起决定作用。选项中占居首位的说法不严谨。
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英国全权代表坐的是轮船,而中国新政府官员是用传统的交通工具,材料体现了工业文明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鸦片战争的历程,注意从材料中英国与中国对外事务和作战的效率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11.【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从材料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条约的内容使得美国人可以在中国租土地和房屋居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小。考生平时要注意分析不平等条约内容所体现的特权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12.【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题干林则徐的上书中可知,林则徐认为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对内影响兵源,影响财政,并且特别强调“(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表明最严重的是流向外洋,充实列强财政,对中国更为不利。因此通过比较,D项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准确理解材料的内容,能力要求较高。
13.【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调集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军队,结果各省兵延误几十天后才到达。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说明清政府在国家军事动员体制上,缺乏统一有效的统筹,军事体制落后,故B正确。ACD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说明没有统一的编制和领导,导致没用统一的行动,进而得出结论。
14.【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限定信息“首先”,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英国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但最早的是鸦片走私,英国通过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荒”,后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强迫通商、赔款,故A项正确。
商品输出、强迫赔款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首先”,故BC两项错误。
开设工厂是在19世纪末,不符合“首先”,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鸦片战争背景的准确把握,注意限定信息“首先”,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英国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但最早的是鸦片走私,英国通过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荒”,后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强迫通商、赔款。
15.【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并不涉及到中国官员是否懂法执法,只能反映出他们对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认识不清楚。
B.中国代表没有认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说明他们对近代世界外交的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民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官员对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认识不清楚,并不是不顾自身利益。
D.从材料的语气可以看出,中国官员仍然是强调要对,违背条约的外国人进行处罚,并不能代表他们软弱无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领事裁判权的准确把握,中国代表没有认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说明他们对近代世界外交的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民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6.【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上海成为中国棉布棉纱流通的主要枢纽,故D正确;
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排除A;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的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中无法看出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图表的分析和总结。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枢纽。
17.【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发现】依据材料“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可以看出晚清政府逐步接受条约体系,体现了外交近代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可知,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开始参与朝鲜与列强签署的通商条约体现出逐步接受条约的体系,都是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18.【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表明“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即可。
19.【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从材料信息来看“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故A项错误;B.从材料的主旨来看,不是讲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故排除B项;C.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在意的不是条约中国家主权的丧失,而是条约签订的过程中列强的态度,以及清政府“天朝土国”的“尊严”是否得到维护。所以可以看到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说到底,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竞争,
故选C项。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但从材料看不出来,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对条约人式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
20.【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将《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说明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自身外交利益,以抵制西方以条约体系侵略中国主权,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外交法律,故全面表述有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史料所表达的关键信息
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便可分析出正确选项。
21.【答案】(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
(2)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故答案为:(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2)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根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即可。
22.【答案】(1)学术活动:向西方翻译并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和法律。
原因:鸦片战争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西学东渐);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活动的影响。
(2)积极影响:陈季同的学术活动有助于近代中国了解西方和西方认识中国;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更多中国人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卓越的先驱者。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福建籍的陈季同(1852-1905年)率先把《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译本,从而推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西文畅销书”可知体现的是向西方翻译并介绍中国文化;根据材料“《孽海花》的作者曾料称陆李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可知体现的是向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和法律。“近代福建是西学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需要从通商口岸的开辟、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思考。(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季同的学术活动的影响需要从近代中国了解西方和西方认识中国、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中国人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先驱者等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1)学术活动:向西方翻译并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和法律。
原因:鸦片战争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西学东渐);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活动的影响。
(2)积极影响:陈季同的学术活动有助于近代中国了解西方和西方认识中国;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更多中国人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卓越的先驱者。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找出关键信息,并输出所学的相关知识。
23.【答案】(1)特点:①主张民族平等,一视同仁;②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③发展生产,重视教化。
(2)进步性:①加强了台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②推动了台湾近代化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③巩固了国防;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在当今社会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局限性:本质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队化和礼仅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剧”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简评,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特点:①主张民族平等,一视同仁;②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③发展生产,重视教化。(2)进步性:①加强了台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②推动了台湾近代化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③巩固了国防;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在当今社会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局限性:本质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点评】本题属于高考中重大历史人物评说选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并且运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方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