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基础巩固
1.(2018八上·河口期中)蜡烛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一样高
【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2018九上·深圳期中)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
B.蜡烛燃烧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点燃
【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外层最明亮。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过程中不只发生了化学变化,还发生了物理变化,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刚熄灭时的白烟中存在石蜡,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分析解答
3.(2018九上·南山期中)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炭化变黑,故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汽,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燃烧除了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外,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燃烧后生成了水,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在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的现象和结论来分析和回答。
4.(2019·北京期中)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D、烧杯上的液滴是由于水液化而形成的,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实验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5.(2019九上·扬州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B.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气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答案】A,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汽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实验不成功,A符合题意;
B、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B不符合题意;
C、蜡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汽,C符合题意;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汽,不是该处氧气充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A若导管过长,温度降低,蒸汽会冷确分析解答
B根据蜡烛火焰的温度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题意,在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进行分析解答
D母火焰中心部分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进行分析解答
6.(2019九上·北京期中)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減小.
蜡烛减小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最终杯中液面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碗中液面.
【答案】(1)小于
(2)高于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减少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所以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故填小于;(2)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使杯中水的高度增加,高于碗中液面,故填高于。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时压强的变化规律分析。
7.(2018九上·九江期中)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
(1)写出蜡烛的一点物理性质 ;
(2)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
(3)如图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后取出看到火柴梗 处先碳化变黑。(填图中的字母)
(4)如图②将蜡烛吹灭后可看到一缕白烟,白烟的成分是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石蜡固体小颗粒
(5)甜叶菊苷的叶子甜度高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如图③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放在蜡烛火焰上燃烧,并将醯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她认为甜叶菊苷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其他同学认为小晴的结论错误,理由是 。
【答案】(1)硬度小
(2)外焰;内焰;焰心
(3)A
(4)C
(5)二氧化碳还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的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2)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3)如图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后,可以看到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的两端先变黑,即A处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4)如图②将蜡烛吹灭后可看到一缕白烟,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5)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放在蜡烛火焰上燃烧,并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甜叶菊苷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也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故答案为:(1)硬度小;(2)外焰、内焰、焰心;(3)A;(4)C;(5)二氧化碳还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的。
【分析】(1)能用小刀切下一块,说明蜡烛的硬度小;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先变黑;
(4)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5)二氧化碳有可能是甜叶菊苷燃烧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空气中的。
二、强化提升
8.(2019·许昌模拟)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的过程中,O2和CO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中只有碳、氢元素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曲线①表示的物质由21%不断减少,大约在15%时保持不变,则曲线①表示的是氧气含量的变化 ,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曲线②的变化是由零开始,质量不断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则曲线②表示的是一氧化碳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则蜡烛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一氧化碳,则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则可能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 曲线①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大约在15%左右。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不断消耗氧气(氧气含量减少)和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可以判断;
B、根据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完全燃烧则蜡烛中的碳元素转化成一氧化碳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判断;
D、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大约低于16%时则不足以支持燃烧和低于15%时燃烧则会熄灭分析。
9.(2019·宁德模拟)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数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在纯氧条件下进行
B.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蜡烛燃烧
C.蜡烛燃烧后瓶内剩余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D.图中瓶壁上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实验前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表明该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当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时蜡烛就停止了燃烧,说明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蜡烛燃烧,选项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只消耗了氧气,燃烧后瓶中还有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选项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蜡烛不断由固态变液态,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从传感图可知实验前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说明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B、蜡烛在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时就停止了燃烧,说明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蜡烛燃烧;
C、蜡烛燃烧后瓶中还有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和没有消耗完的氧气;
D、蜡烛燃烧时,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10.(2018九上·北京期中)小明做了一个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下图所示)。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后,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资料:CO2能溶于水) ( )
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B.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
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水蒸气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A不符合题意;
B、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B不符合题意;
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含有氮气、压强、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后,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1.(2018九上·遵义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 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1)3Fe+2O2 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3Fe+2O2 Fe3O4;(2)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题干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
【分析】(1)依据铁丝燃烧的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
(2)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的原因;
(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
12.(2019九上·达州月考)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产生淡淡的黑烟 e.火焰分层
(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4)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 。
(5)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答案】(1)abcde
(2)外焰
(3)水珠;水
(4)熄灭;变浑浊
(5)水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现象是蜡烛先融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发光放热,有淡淡的黑烟,火焰分层,故填abcde。(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取出,看到外焰部分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3)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珠出现,故填水珠;水珠的出现,说明反应生成了水,故填水。(4)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故填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变浑浊。(5)根据(3)(4)中的实验现象可知,蜡是水和二氧化碳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和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化学实验探究的特点进行解答。(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热发光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1 / 1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基础巩固
1.(2018八上·河口期中)蜡烛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一样高
2.(2018九上·深圳期中)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
B.蜡烛燃烧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点燃
3.(2018九上·南山期中)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2019·北京期中)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5.(2019九上·扬州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B.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气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6.(2019九上·北京期中)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減小.
蜡烛减小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最终杯中液面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碗中液面.
7.(2018九上·九江期中)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
(1)写出蜡烛的一点物理性质 ;
(2)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
(3)如图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后取出看到火柴梗 处先碳化变黑。(填图中的字母)
(4)如图②将蜡烛吹灭后可看到一缕白烟,白烟的成分是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石蜡固体小颗粒
(5)甜叶菊苷的叶子甜度高是一种新型的甜味剂。如图③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放在蜡烛火焰上燃烧,并将醯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她认为甜叶菊苷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其他同学认为小晴的结论错误,理由是 。
二、强化提升
8.(2019·许昌模拟)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的过程中,O2和CO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中只有碳、氢元素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9.(2019·宁德模拟)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数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在纯氧条件下进行
B.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蜡烛燃烧
C.蜡烛燃烧后瓶内剩余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D.图中瓶壁上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反应
10.(2018九上·北京期中)小明做了一个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下图所示)。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后,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资料:CO2能溶于水) ( )
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B.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
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水蒸气
11.(2018九上·遵义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 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12.(2019九上·达州月考)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产生淡淡的黑烟 e.火焰分层
(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4)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 。
(5)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外层最明亮。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过程中不只发生了化学变化,还发生了物理变化,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刚熄灭时的白烟中存在石蜡,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分析解答
3.【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炭化变黑,故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汽,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燃烧除了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外,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燃烧后生成了水,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实验:蜡烛在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的现象和结论来分析和回答。
4.【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D、烧杯上的液滴是由于水液化而形成的,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实验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5.【答案】A,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汽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实验不成功,A符合题意;
B、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B不符合题意;
C、蜡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汽,C符合题意;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汽,不是该处氧气充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A若导管过长,温度降低,蒸汽会冷确分析解答
B根据蜡烛火焰的温度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题意,在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进行分析解答
D母火焰中心部分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进行分析解答
6.【答案】(1)小于
(2)高于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减少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所以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故填小于;(2)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使杯中水的高度增加,高于碗中液面,故填高于。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时压强的变化规律分析。
7.【答案】(1)硬度小
(2)外焰;内焰;焰心
(3)A
(4)C
(5)二氧化碳还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的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2)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3)如图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后,可以看到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的两端先变黑,即A处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4)如图②将蜡烛吹灭后可看到一缕白烟,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5)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放在蜡烛火焰上燃烧,并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甜叶菊苷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也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故答案为:(1)硬度小;(2)外焰、内焰、焰心;(3)A;(4)C;(5)二氧化碳还可能是蜡烛燃烧生成的。
【分析】(1)能用小刀切下一块,说明蜡烛的硬度小;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先变黑;
(4)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5)二氧化碳有可能是甜叶菊苷燃烧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空气中的。
8.【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曲线①表示的物质由21%不断减少,大约在15%时保持不变,则曲线①表示的是氧气含量的变化 ,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曲线②的变化是由零开始,质量不断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则曲线②表示的是一氧化碳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则蜡烛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一氧化碳,则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则可能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 曲线①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大约在15%左右。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不断消耗氧气(氧气含量减少)和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可以判断;
B、根据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完全燃烧则蜡烛中的碳元素转化成一氧化碳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判断;
D、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大约低于16%时则不足以支持燃烧和低于15%时燃烧则会熄灭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实验前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表明该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当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时蜡烛就停止了燃烧,说明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蜡烛燃烧,选项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只消耗了氧气,燃烧后瓶中还有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选项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蜡烛不断由固态变液态,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从传感图可知实验前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说明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B、蜡烛在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时就停止了燃烧,说明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蜡烛燃烧;
C、蜡烛燃烧后瓶中还有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和没有消耗完的氧气;
D、蜡烛燃烧时,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10.【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A不符合题意;
B、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B不符合题意;
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含有氮气、压强、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后,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1.【答案】(1)3Fe+2O2 Fe3O4
(2)气态
(3)沸点;有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3Fe+2O2 Fe3O4;(2)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题干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
【分析】(1)依据铁丝燃烧的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
(2)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的原因;
(3)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
12.【答案】(1)abcde
(2)外焰
(3)水珠;水
(4)熄灭;变浑浊
(5)水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现象是蜡烛先融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发光放热,有淡淡的黑烟,火焰分层,故填abcde。(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取出,看到外焰部分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3)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珠出现,故填水珠;水珠的出现,说明反应生成了水,故填水。(4)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故填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变浑浊。(5)根据(3)(4)中的实验现象可知,蜡是水和二氧化碳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和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化学实验探究的特点进行解答。(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热发光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