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水与水体运动
——探究地球水体运动与水体特征
学习活动一:水循环和水平衡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019全国卷I
特 征 举 例 主要分布区
淡 水 湖 与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换,循环更新周期短,含盐分少。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北美五大湖、贝加尔湖等 主要分布在外流区(或降水较多的地区)
咸 水 湖 为内流河的终点,只有流进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因蒸发盛,盐度较大。 青海湖、纳木错、 里海、死海等 主要分布在内流区(或降水较少的地区)
按盐度分类
2019全国卷I
高考真题欣赏
江苏省大纵湖是由古海岸潟湖(海岸潟湖是指海岸地带由堤岛或沙嘴与外海隔开的平静浅海水域)演变来的淡水湖,湖盆浅平,天然饵料丰富,适合大闸蟹等多种水生动物生长。该湖南部和西部有多条河流注入,东北部有湖水流出。
分析大纵湖湖水由咸水转变为淡水的原因。
古潟湖与海洋逐渐分离,海水不再进人湖泊;
河水不断注人,湖水不断流出;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处湿润区),使得湖水盐度不断降低。
学习活动二:河流特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4分)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
3. 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6分)
学习活动二:河流特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4分)
(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河湖水文水系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活动二:河流特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
(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
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流程长短 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轮廓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海岸)则河流较短,如台湾西海岸河流较东海岸河流长些;内流河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河流流向、源地、注入地 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发源地;注入海洋
支流、面积 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水系形状
河道特征 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可能同时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易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致密或疏松、凹岸或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3.渭河流域水资源紧张,主要是从过度用水和污染两方面分析。流域的治理对策是考试的重点,都要注意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流域统一分配与调度;结合水资源紧张问题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等。
学习活动二:河流特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3. 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6分)
(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学习活动三 海水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
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m水深内的海域的冷水性鱼类,其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图甲为秘鲁渔场渔汛前期(实线)和末期(虚线)水温分布,图乙为秘鲁北部、中部和南部渔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的相对值(将渔汛前期中部和南部区域渔场的捕获量视为100%)。
1.秘鲁附近海域上升流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秘鲁鳀的大量生长,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上升流过强则把营养物质带到远海,远海水温较高不适合秘鲁鳀大量生长,上升流过弱则又会使营养物质不足。
秘鲁渔场的成因
受离岸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成因:
上升补偿流
1说明秘鲁鳀成为世界捕获量最大的单鱼种的原因。(6分)
2.指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获量变化的原因。(6分)
前期从北到南水温都较低,适宜秘鲁鳀生长,捕获量大;(2分)末期,北部和中部水温增高,秘鲁鳀南游,捕鱼量减少(2分),南部水温适宜,捕鱼量仍较多。(2分)
秘鲁沿海饵料丰富(2分);秘鲁鳀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2分);秘鲁鳀洄游和游泳的能力弱且生活于近岸水域易于捕捞(2分)。
学习活动三 海水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
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m水深内的海域的冷水性鱼类,其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图甲为秘鲁渔场渔汛前期(实线)和末期(虚线)水温分布,图乙为秘鲁北部、中部和南部渔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的相对值(将渔汛前期中部和南部区域渔场的捕获量视为100%)。
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鳀生长的不利影响。
东南信风较弱,南美西海岸冷水上泛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南下。较多的暖水输送到秘鲁沿岸使水温增高,暖水不利于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生长。
厄尔尼诺现象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拓展提升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秘鲁鱼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影响:鱼类将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原因:(1)秘鲁渔场由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而形成,鱼属冷水鱼,遇暖流而大量死亡。
(2)由于水温升高,上泛的冷水减少,下沉流增加,营养盐类和饵料减少鱼类缺食死亡。
全球: 全球气候异常,秘鲁等地洪水泛滥;印尼、澳大利亚旱情,森林火灾。
海洋生态演变,秘鲁渔场海鸟死亡或迁徙。
我国:夏季 热带气旋减少,在我国登陆的台风的数量减少。
夏季风较弱,夏季南涝北旱。
冬季 北方的暖冬
学习活动四 海水的性质
图一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二为“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乙两海域海底地形类型,
并描述乙海域海底地形的主要特点。
(2)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
海水盐度的特点
(3)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
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
影响因素。
(1)说出甲乙两海域海底地形类型,并描述乙海域海底地形的主要特点。
从图的等深线可以看出,甲地的深度小于200米,为大陆架;乙的深度为400米,为大陆坡;大陆坡水较深,坡度大。
大陆架;大陆坡
水较深;坡度大。
(2)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海水盐度的特点
从图的曲线可以看出,乙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高于甲;乙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
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较高;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
(3)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
从图的曲线可以看出,甲的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较低;表底和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原因是海水较浅,沿岸有暖流流过。
相对较低;表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海水深度;洋流。
海底地形可以分为三类: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具体的地形如下:
①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较缓,水深<200m;
②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
③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洋盆的过渡地带,火山地震较多;
④洋盆:地形较为平坦,分布着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等,水深4000~6000m,地壳活动较为稳定;
⑤洋中脊: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一般来说,由陆地到海洋,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如下图所示。
学习活动五 洋流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
响因素。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
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
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罗斯环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风带的影响,加上陆坡流、大陆形状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罗斯环流。海水受极地东风(东南风)的影响,自西向东流动;海水向东流动过程中,遇到陆地的阻挡,向北偏转方向;向北流动过程中,遇到了西风漂流,因此顺着西风漂流,自东向西流动,因此形成了罗斯环流。
【答案】
(1)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等;南极高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向低纬运动;到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形成环流。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
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14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表1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290 5800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
(2)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
(3)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