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件事物空间分布描述(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件事物空间分布描述(共7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8 23: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事物空间分布描述
Contents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点状分布图:城镇、居民点的分布
线状分布图:各种等值线
面状分布图:地形区、气候区、行政区等
二、动态地理事物描述:
演替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变化
三、拓展练习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1)点的疏密 : 均匀一致、分布不均匀 (总分式描述)
(2)点的方位(相对、绝对):
绝对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线上分布:沿河谷、交通线密集,沿。。。稀疏。
面上分布: 在面的位置;沿什么面密集,沿什么面稀疏
(3)个别说明各点组成的形状特点:条带状、团块状、星状等
(4)点的数量:多少(极值),反应的规律
(5)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
(6)其他:点的动态变化
重要提示:
任何特征都有成因做支撑
总体思路:总分式答题法--宏观—中观—微观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1: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
疏密、方位、数量、大小、动态变化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1: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
参考答案:
主要分布在东部;
沿交通线分布;
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疏密、方位、数量、大小、动态变化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2: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
疏密、方位、数量、大小、动态变化
德国:分布比较均匀;
以中小城市为主。
日本:城市分布极不均匀;
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中部山地和北部城市少;
大中城市多,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多;
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城市毗连构成带状的巨型城市带;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2: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
疏密、方位、数量、大小、动态变化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
一组线状地理事象描述
一样吗:---关注设问
描述图示区域等温线分布特点?
描述图示区域气温分布特点?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描述线的分布特点:
从走向(延伸方向)考虑 ;
(平行、弯曲、闭合)
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
大多要有影响因素分析(内在联系)。
如果是等值线,还要说明量的大小。
重要提示:
任何特征都有成因做支撑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例4: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分析成因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10℃等值线:
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
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 主要受的地形(太行山)因素影响
例4: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分析成因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例5:描述下图中70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例5:描述下图中70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参考答案】
7000 ℃等积温线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一带;
整体呈东西走向;
中段向北凸出,积温较高,
东西段向南凸出,积温较低。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例6:描述图中1.5干燥度等值线的走向,并分析图中甲处干燥度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原因。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a.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例6:描述图中1.5干燥度等值线的走向,并分析图中甲处干燥度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原因。
1.5干燥度等值线:
西段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
(大致与纬线平行)
东段为东北一西南走向。
图中甲处干燥度等值线:向西南弯曲(凸向高值),
主要是受地形(大兴安岭)影响,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干燥度低。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描述线的分布特征
(1)分布的范围——看数值
(2)分布的趋势——看延伸、增减方向
(3)变化的梯度——看疏密
(4)分布的凸变——看弯曲
(5)分布的极值——看闭合
(6)其他:分布的发展变化等 (用动态的眼光看)
重要提示:
任何特征都有成因做支撑
例7:指出图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7:指出图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分布范围: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
变化趋势:自西向东逐渐增多;
分布凸变:北部山区(等降水量线向西凸出)降水相对较多。
原因:距海(太平洋)较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小;
从西向东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
北部山区多地形雨。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7:指出图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实际参考答案:
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
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河套平原地区降水量比南北两侧偏少。
成因: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减小。河套平原地势低,处在
南边黄土高原背风一侧,降水偏少。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8: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尝试自解
分布范围:
分布趋势:
分布凸变:
分布极值: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8: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尝试自解
分布范围:大多数地区介于80-200次之间,总次数较多。
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
分布凸变:盆地次数多余两侧高原山地
分布极值:长治盆地最高,达200次以上;东南部最少,少于80次。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8: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尝试自解
分布范围:大多数地区介于80-200次之间,总次数较多。
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
分布凸变:盆地次数多余两侧高原山地
分布极值:长治盆地最高,达200次以上;东南部最少,少于80次。
实际参考答案
分布特征: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地形。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9:指出图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分布范围:
分布趋势:
分布凸变:
分布极值: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9:指出图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分布范围:年降水量大多在12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降水较为丰沛。
变化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山区多于平原。
分布凸变、极值:西北部山区降水相对较多,达2200mm以上,
东部沿海平原较少,约1200mm左右。
原因:
距海(太平洋)较近,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夏季受台风影响,年降水量较大;
东南部沿海平原地形平坦,缺少对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少;
西北部武夷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0:读中国某区域1月和7月的等温线分布图,
描述图示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0:读中国某区域1月和7月的等温线分布图,
描述图示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
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南北温差小;
气温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冬季:普遍低温;南北温差较大;
(同纬度地区)中部气温较高,
东西两侧气温较低。
年较差:由南向北增大。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1:图甲方框所示地区某季节的气温分布如图乙所示,简述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1:图甲方框所示地区某季节的气温分布如图乙所示,简述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一样吗:
描述图示区域等温线分布特点?
描述图示区域气温分布特点?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1:图甲方框所示地区某季节的气温分布如图乙所示,简述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
在东西方向上,气温较高区与气温较低区相间分布;
等温线分布较密集,温差大。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2:描述北美洲年温差等值线在西部分布特点,
并说明影响因素。(8分)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例12:描述北美洲年温差等值线在西部分布特点,
并说明影响因素。(8分)
北美洲西部等温差线比较密集(2分), 且与海岸平行(2分)
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2分)、洋流(2分)(答西风带也可给分)
走向
疏密
趋势
数值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从化
例13:描述图示区域等温线分布特点
走向
疏密
趋势
数值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b.描述一组等值线
从化
基本上西北-东南走向;西南部较东北部密集;
以从化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递增;
例13:描述图示区域等温线分布特点
走向
疏密
趋势
数值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1)事物(可能有几个)及分布范围:
(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
南至秦岭,面积64万平方千米。)
(2)分布方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温度带、相对位置)
(3)分布面积(大小、面积及变化):
(4)延伸方向:
(5)极值的分布:
重要提示:
任何特征都有成因做支撑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14.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
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例14.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描述在该区域的方位
山脉:描述走向
呈带状分布的地理事物描述延伸方向
描述特殊地貌
例15:比较图中A、a所示的气候分布的异同点
A
a
位置
面积
形状与延伸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15:比较图中A、a所示的气候分布的异同点
相同点:赤道附近;约南北纬100之间;大致呈东西走向。
不同点:A面积小;东西延伸呈狭长带状;主要分布在大陆中西部;
a面积大,东西较窄南北宽大呈面状;主要分布在大陆中东部。
A
a
位置
面积
形状与延伸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例16: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古绿洲与现代绿洲分布变化示意图。
据图分别说出古绿洲和现代绿洲分布特点,并推测绿洲变迁的特点。
一、静态地理事物描述:
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古绿洲更靠近沙漠腹地(内部),
现代绿洲更靠近山麓。
随时间变化绿洲明显由沙漠地区向山麓地区迁移。
例16: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古绿洲与现代绿洲分布变化示意图。
据图分别说出古绿洲和现代绿洲分布特点,并推测绿洲变迁的特点。
变化特点也主要是从三方面来描述。
一是面积或者数量的变化;
二是形状变化;
三是位置的变化。
二、动态地理事物描述: 演替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变化
二、动态地理事物描述: 演替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变化
例17:1996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分析原因。
方法:数量变化+方向
二、动态地理事物描述: 演替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变化
例17:1996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分析原因。
方法:数量变化+方向
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扩展,范围扩大。
主要是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例18: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描述该地区大熊猫
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二、动态地理事物描述: 演替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变化
例18: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描述该地区大熊猫
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二、动态地理事物描述: 演替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变化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练成一片;
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
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的主要方法】
(1)分段描述法 (2)分区域描述法 (3)分季节描述法
(4)分类描述法 (5)定性与定量描述法 (6)极值描述法
(7)成因描述法 (8)先分后总法 (9)原理描述法
综合性 灵活性
分布描述:
成因法。观察图形,结合地理事物分布的成因(影响因素),概括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逻辑正确,叙述完整。
依据图文信息,具体阐释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注重阐释语言的前后逻辑
关系,保障文字的完整性。
运用术语:
注重运用学科语言,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一个明显表现是术语的使用。
理性思考:
解题前构建主干知识与题目信息整合后的解题思维结构,强化理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
【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的主要方法】
分析墨西哥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4分)
三、拓展练习点1
分析墨西哥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4分)
分布:
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2分)
原因:
地处热带,内陆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2分)
三、拓展练习点1
三、拓展练习点2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三、拓展练习点2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匀
①城镇多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中南部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地平,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
利于城镇发展。
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分布特征和原因。(8分)
6768
200
200

200



三、拓展练习点3
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分布特征和原因。(8分)
6768
200
200

200



东侧:大多沿海分布,航运便利;
西侧: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区,地势较高,
气候较凉爽。
三、拓展练习点3
三、拓展练习点4----无递变特点
岛礁海藻场是一种典型的近海栖息地,可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
栖息空间,并提供摄食、产卵及避敌场所,是海洋中最具有生产力的生境
之一。鱼山列岛东南面岩礁林立,地形复杂,西北部较为平坦。列岛附近
海域鱼类、贝类、藻类资源丰富。
下图示意鱼山列岛之北渔山岛四个方位海藻平均密度分布。
描述北鱼山岛海藻水平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三、拓展练习点4----无递变特点
岛礁海藻场是一种典型的近海栖息地,可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
栖息空间,并提供摄食、产卵及避敌场所,是海洋中最具有生产力的生境
之一。鱼山列岛东南面岩礁林立,地形复杂,西北部较为平坦。列岛附近
海域鱼类、贝类、藻类资源丰富。
下图示意鱼山列岛之北渔山岛四个方位海藻平均密度分布。
描述北鱼山岛海藻水平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分布特点:①总体上分布不均;
②北部、西部海藻分布密度较大,其中北部海藻分布密度最大;
③东部、南部海藻分布密度较小,其中南部分布几乎为零;
分布成因:
④北鱼山岛北部、西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而东部、南部礁石林立,地形复杂,
故北部、西部的密度大于东部、南部
⑤东部、南部受海浪侵蚀作用大,海藻不易生长,而北部及西部海浪小,
对海藻生长影响小。
描述下图中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三、拓展练习线1
描述下图中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参考答案】
4500℃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
东段(110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
西段(110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
三、拓展练习线1
描述图示区域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总趋势;简述图中等值线弯曲状况及其成因。
三、拓展练习线2
描述图示区域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总趋势;简述图中等值线弯曲状况及其成因。
三、拓展练习线2
总趋势:
自南向北(或: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在36~48°C之间。
弯曲状况:
在山区向北(或:高纬)凸出,
在平原地区向南(或:低纬)凸出。
成因:
受地形影响。
描述该地等积温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三、拓展练习线3
描述该地等积温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等积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且积温值由南向北递减。
受西南季风和河谷地形的影响,等积温线向河谷上游凸出。
三、拓展练习线3
三、拓展练习线4
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提示:分东段、西段分别描述)
东部: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
降水量逐渐减少;
西部:干燥度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 ,降水由
西南向东北减少。
三、拓展练习线4
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提示:分东段、西段分别描述)
三、拓展练习线5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描述图中1月份、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三、拓展练习线5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描述图中1月份、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1月:等温线东西延伸,整体向北凸出;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东部等温线较稀疏(温差变化幅度较小);
西部等温线密集(温差变化幅度较大);
7月:等温线大体呈东北-西南延伸;
(沿海岸线平行)
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从沿海到内陆递减)
22℃等温线东段受长白山影响,
呈东南走向,气温较低;
东南部等温线较稀疏(温差变化幅度较小),
西部等温线密集(温差变化幅度较大)。
三、拓展练习面1
据图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三、拓展练习面1
据图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形态特征:
南疆绿洲农业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半环状分布,
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
自然原因:
南疆绿洲农业是因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绿洲主要靠两大山脉的冰川融雪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
北疆绿洲农业是因为绿洲主要靠南边的天山冰雪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
图a为秘鲁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秘鲁人口和城市分布示意图
分析秘鲁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三、拓展练习面2
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
西部沿海人口密集,中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人口稀少。
原因: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
城市多,人口密集。中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东部平原为热带雨林
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
图a为秘鲁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秘鲁人口和城市分布示意图
分析秘鲁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三、拓展练习面2
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三、拓展练习面3
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
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
沿主干道呈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三、拓展练习面3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
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拓展练习面4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
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特征:分布不均;
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
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
养老压力加大等。
三、拓展练习面4
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9分)
40 N
38.0 N
37.5 N
118.0 E
119.0 E




1855年海岸线
1934年海岸线
1954年海岸线
1964年海岸线
图12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0安徽)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三、拓展练习-动态演替1
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9分)
40 N
38.0 N
37.5 N
118.0 E
119.0 E




1855年海岸线
1934年海岸线
1954年海岸线
1964年海岸线
图12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0安徽)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陆地面积扩大;(3分)
向东北方向扩展; (3分)
(或河口方向)
延伸速度越来越快;(3分)
三、拓展练习-动态演替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