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拓展练习
短歌行
曹操
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走近作者
曹操(155.7.18-220.3.15),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的统一汉室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忧:贤才难得
愁:人生苦短
思:求贤情深
喜:天下归心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诗人是如何写“愁”的?为何而“愁”?
诗人是如何写“愁”的?为何而“愁”?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并没有软弱消沉,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这一层写一个“愁”字,愁:人生苦短。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2节写什么?与第一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写什么?与第一节有什么联系?
——化用《诗经》中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诗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这一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着重写一个“思”字,思:求贤情深。
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第3节写什么,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第3节写什么,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_——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愁”的另一个原因,即贤才难得。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前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这一节写一个“忧”,忧:贤才难得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4节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第4节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同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尊重人才的意愿。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这一节写一个“喜”字,喜:天下归心。
艺术特色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艺术特色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2、慷慨激昂之气。
艺术特色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2、慷慨激昂之气。
3.运用比兴,生动形象。
背下来,能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