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Ⅲ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规避来自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民族工业发展出现高潮,A选项排除。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列强侵华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准确把握,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规避来自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
2.(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为解决因赔款造成的财政困难,扩大税源而导致的。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困难,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
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予以清政府以支持,排除;
D项,材料信息只反映了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是缺乏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的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根据史料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不得不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3.(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①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②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①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②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③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与实际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额仍旧较少,且占生产总值比重小,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
B项是指《辛丑条约》后,排除;
材料反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根据1895年到1898年清政府借款额增多及附带的条件此时清政府大局外债行为不得不被迫做出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增加财政收入
4.(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下表为《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的变化表》(价值单位: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运动
B.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C.列强加剧侵略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对史料中数据分析,可知1913年-1917年进口价值 及指数有所下降外,出口价值及指数是不断增高的,出口物量指数不断增长并高于进口物量指数,可得出此期间民族工业还是进一步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来一战还有实业救国及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
1914-1918属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而非加剧,自然经济也没完全瓦解。故C项排除。
本题为1913-1922年间的数据变化,而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属于1912年,后来被袁世凯窃取果实,属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关键要找出表格中数据属于什么表,数字变化,根据时间及表格中数据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5.(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927-1936年间”是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C符合题意;
A是在甲午战后,排除;
B在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排除;
D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区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原因和表现。
6.(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②与④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①不合题意与史实,③“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36年以后,时间与题干不合,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结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分析即可。
7.(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际形势 B.政府政策 C.技术条件 D.社会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大中华橡胶厂在社会动乱的现实环境中难以发展,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时期,政府大力扶持下其发展迅速,由此可见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选项D正确;
大中华橡胶厂在新中国时期发展迅速,其并未反映出国际环境,选项A排除;
淞沪会战爆发,战争年代即使有政策支持也难以发展,因此选项B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材料未反映出技术条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选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结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分析即可。
8.(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
B.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
D.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发展经济的措施。结合题中时间信息可知,1937—1944年我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因此国民政府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与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全面抗战的爆发而中断,A项排除;国民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B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私营企业的扶持。
9.(2019·湖南模拟)如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 )
A.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入
C.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D.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均高于民族资本,表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入,故B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通过图片分析出相互关系和趋势及地位。
10.(2019·杭州模拟)19世纪末,在“洋烟”进入中国并不断扩张直至逐渐垄断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卷烟生产企业兴起并开始参与市场竞争。据有关史料载,当时,我国共开办了30余家卷烟厂,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时( )
A.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
B.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C.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阶段
D.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阶段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时间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所以B正确;
A错误,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C错误,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20世纪初;
D错误,短暂发展是在国民党统治前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答题 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民族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原因和特征。
11.(2019·杭州模拟)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A选项排除。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并非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B选项排除。
该举措与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无直接联系,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准确把握,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12.(2019·天津模拟)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表明该时期最可能是1946-1949年,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结合所学知识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分析即可。
13.(2019·吉安模拟)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到1940年底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圆民政府协助面内迁的共达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举措( )
A.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B.改变了西部工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C.均衡了东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D.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战时期东部工业西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出企业性质是官僚资本,故与A项无关,排除;
抗战结束后,工矿业大多回迁,故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的准确把握,根据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战时期东部工业西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4.(2019·慈溪模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材料“1923年”、“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故D项正确。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迅猛的发展,故A项错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春天,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经济侵略,故B项的“始终”错误。
旧中国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15.(2019·平罗模拟)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着顽强生命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D.从1894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的投资保持较大比例,故体现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项正确。
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排除A。
B.材料涉及各类资本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重工业资本和轻工业资本的对比,排除B。
C.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没有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题关键在对表格的分析,将图表语言表述成文字语言。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变化: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奠定基础)。
(2)原因:清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官员的支持。
(3)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的信息可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及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依据材料一“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的信息可知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依据材料一“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
(2)原因:依据材料二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可知清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官员的支持。
(3)因素:依据材料三“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可知是日本的掠夺;依据材料三“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的信息可知是战争的破坏;依据材料三“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的信息可知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可依据史料从材料中提取、概括。运用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7.(2019·云阳模拟)材料: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面对积贫积弱局面,张謇认为,救穷与致富之法惟实业,发展实业不可能齐头并进,“须究今日如何而致穷,他日如何而可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1913年,担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长的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在张謇看来,“人生所需,惟衣食为必要”,“钢铁工业为各种工艺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中国大力发展棉铁工业,便“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张謇一生为此身体力行,但其宏伟主张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也没有成为政府行为。
——摘编自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发展实业的具体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实业主张。
【答案】(1)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棉铁工业。
(2)简评:有利于可救穷与致富,缓解贸易逆差;强化国防,发展中国工业化;维系清朝统治,未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主张:概括材料“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可知发展对外贸易;概括材料“中国大力发展棉铁工业”可知大力发展棉铁工业。
(2)简评:概括材料“救穷与致富之法惟实业”“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可知有利于可救穷与致富,缓解贸易逆差;概括材料“钢铁工业为各种工艺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可知强化国防,发展中国工业化;概括材料“担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长的张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系清朝统治,未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故答案为:(1)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棉铁工业。
(2)简评:有利于可救穷与致富,缓解贸易逆差;强化国防,发展中国工业化;维系清朝统治,未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张謇创办的实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张謇在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思潮影响下开始创办实业的背景。
18.(2019·和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结合材料一的选自和时间可知,背景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第二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的内容可知,内容是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第三小问的特征,依据第二小问的内容可以看出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四“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农民负担重税”,依据材料五“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故答案为:(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点评】本题侧重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发展阶段。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Ⅲ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3.(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①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②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①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②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③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4.(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下表为《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的变化表》(价值单位: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运动
B.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C.列强加剧侵略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
5.(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6.(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际形势 B.政府政策 C.技术条件 D.社会环境
8.(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
B.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
D.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9.(2019·湖南模拟)如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 )
A.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入
C.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D.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
10.(2019·杭州模拟)19世纪末,在“洋烟”进入中国并不断扩张直至逐渐垄断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卷烟生产企业兴起并开始参与市场竞争。据有关史料载,当时,我国共开办了30余家卷烟厂,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时( )
A.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
B.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C.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阶段
D.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阶段
11.(2019·杭州模拟)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12.(2019·天津模拟)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
13.(2019·吉安模拟)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到1940年底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圆民政府协助面内迁的共达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举措( )
A.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B.改变了西部工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C.均衡了东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D.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14.(2019·慈溪模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15.(2019·平罗模拟)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着顽强生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2019·云阳模拟)材料: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面对积贫积弱局面,张謇认为,救穷与致富之法惟实业,发展实业不可能齐头并进,“须究今日如何而致穷,他日如何而可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1913年,担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长的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在张謇看来,“人生所需,惟衣食为必要”,“钢铁工业为各种工艺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中国大力发展棉铁工业,便“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张謇一生为此身体力行,但其宏伟主张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也没有成为政府行为。
——摘编自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发展实业的具体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实业主张。
18.(2019·和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规避来自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民族工业发展出现高潮,A选项排除。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列强侵华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准确把握,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规避来自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为解决因赔款造成的财政困难,扩大税源而导致的。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困难,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
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予以清政府以支持,排除;
D项,材料信息只反映了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是缺乏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的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根据史料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不得不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与实际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额仍旧较少,且占生产总值比重小,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
B项是指《辛丑条约》后,排除;
材料反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根据1895年到1898年清政府借款额增多及附带的条件此时清政府大局外债行为不得不被迫做出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增加财政收入
4.【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对史料中数据分析,可知1913年-1917年进口价值 及指数有所下降外,出口价值及指数是不断增高的,出口物量指数不断增长并高于进口物量指数,可得出此期间民族工业还是进一步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来一战还有实业救国及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
1914-1918属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而非加剧,自然经济也没完全瓦解。故C项排除。
本题为1913-1922年间的数据变化,而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属于1912年,后来被袁世凯窃取果实,属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式材料分析型选择题,关键要找出表格中数据属于什么表,数字变化,根据时间及表格中数据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927-1936年间”是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C符合题意;
A是在甲午战后,排除;
B在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排除;
D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注意区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原因和表现。
6.【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②与④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①不合题意与史实,③“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36年以后,时间与题干不合,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结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分析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大中华橡胶厂在社会动乱的现实环境中难以发展,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时期,政府大力扶持下其发展迅速,由此可见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选项D正确;
大中华橡胶厂在新中国时期发展迅速,其并未反映出国际环境,选项A排除;
淞沪会战爆发,战争年代即使有政策支持也难以发展,因此选项B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材料未反映出技术条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选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结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分析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发展经济的措施。结合题中时间信息可知,1937—1944年我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因此国民政府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与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全面抗战的爆发而中断,A项排除;国民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B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私营企业的扶持。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均高于民族资本,表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入,故B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通过图片分析出相互关系和趋势及地位。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时间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所以B正确;
A错误,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C错误,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20世纪初;
D错误,短暂发展是在国民党统治前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答题 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民族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原因和特征。
11.【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A选项排除。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并非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B选项排除。
该举措与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无直接联系,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准确把握,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12.【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表明该时期最可能是1946-1949年,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结合所学知识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分析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战时期东部工业西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出企业性质是官僚资本,故与A项无关,排除;
抗战结束后,工矿业大多回迁,故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的准确把握,根据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战时期东部工业西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4.【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材料“1923年”、“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故D项正确。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迅猛的发展,故A项错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春天,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经济侵略,故B项的“始终”错误。
旧中国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15.【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D.从1894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的投资保持较大比例,故体现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项正确。
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排除A。
B.材料涉及各类资本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重工业资本和轻工业资本的对比,排除B。
C.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没有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题关键在对表格的分析,将图表语言表述成文字语言。
16.【答案】(1)变化: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奠定基础)。
(2)原因:清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官员的支持。
(3)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的信息可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及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依据材料一“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的信息可知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依据材料一“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
(2)原因:依据材料二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可知清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政府官员的支持。
(3)因素:依据材料三“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可知是日本的掠夺;依据材料三“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的信息可知是战争的破坏;依据材料三“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的信息可知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可依据史料从材料中提取、概括。运用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7.【答案】(1)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棉铁工业。
(2)简评:有利于可救穷与致富,缓解贸易逆差;强化国防,发展中国工业化;维系清朝统治,未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主张:概括材料“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可知发展对外贸易;概括材料“中国大力发展棉铁工业”可知大力发展棉铁工业。
(2)简评:概括材料“救穷与致富之法惟实业”“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可知有利于可救穷与致富,缓解贸易逆差;概括材料“钢铁工业为各种工艺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可知强化国防,发展中国工业化;概括材料“担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长的张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系清朝统治,未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故答案为:(1)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棉铁工业。
(2)简评:有利于可救穷与致富,缓解贸易逆差;强化国防,发展中国工业化;维系清朝统治,未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张謇创办的实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张謇在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思潮影响下开始创办实业的背景。
18.【答案】(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结合材料一的选自和时间可知,背景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第二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的内容可知,内容是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第三小问的特征,依据第二小问的内容可以看出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四“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农民负担重税”,依据材料五“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故答案为:(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点评】本题侧重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发展阶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