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课时总结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与课时总结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9 00: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02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0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
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一)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02-城市形成发展与交通运输
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
因水而兴
# 城市形成发展与内河航运
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因水而兴
02-城市形成发展与交通运输
除水运外,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
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
政治经济
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
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马帝国
02-城市形成发展与交通运输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
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铁路枢纽
03-交通运输条件变化与城市格局
由于京杭运河的开凿,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经贸联系得以加强,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凭借运河得到充分发展
京杭运河
当运河严重淤塞后,这些城市发展明显受阻
但随着京沪铁路的建成通车,铁路运输逐步取代水运,铁路沿线的城市便迅速发展壮大
京杭运河
地处江苏省中部的扬州,南临长江,京杭运河纵贯南北
有“淮左名都” “富甲天下”的美誉,至今有近2500年的历史
淮左名都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
曾成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的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
京杭运河
# 活动 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北宋时,扬州商业进一步繁荣,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
元、明两代,随着运河的几次整治,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迅速繁华起来
北宋元明
# 活动 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清代前期,扬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著名大城市之一
清代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化陆路交通的发展,京杭运河的大规模疏浚,使古城扬州焕发了青春
随着连(连云港)淮(淮安)、扬(扬州)镇(镇江)高速铁路的修建,扬州将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中
古城扬州
(二)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01-交通运输与经济带的形成
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沿线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
01-交通运输与经济带的形成
即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02-经济带的类型
经济带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 沿海型经济带
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
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A
# 沿河型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
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B
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沿路型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
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C
# 复合型经济带
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
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D
# 阅读-陇海兰新经济带
陇海-兰新经济带贯穿我国东、中、西部10个省区,共与10多条南北向铁路 交会,另有310国道与陇海铁路并行,312 国道与兰新铁路并行
# 阅读-陇海兰新经济带
陇海-兰新线将东陇海经济带与中部的中原城市群、西部的关中城市群,以及兰新经济带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以铁路干线为纽带的发展轴
陇海兰新
陇海-兰新发展轴内煤炭、水力、有色金属、农业资源丰富,能源、电力、有色冶金、轻纺、石化、装备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较为发达
陇海-兰新经济带已形成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若干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枢,以及徐州、开封、宝鸡、天水等一批工业和旅游城市
陇海-兰新沿线虽然开发历史悠久,但沿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沿线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分工协作还不够密切
整体发展程度不及沿海发展轴和长江经济带
# 活动探究1 (查阅资料完成表格)
# 活动探究2 (日本交通与城市)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
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多山岛国
# 活动探究2 (日本交通与城市)
交通运输在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 活动探究2 (日本交通与城市)
# 活动探究2 (日本交通与城市)
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 活动探究2 (日本交通与城市)
  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课时作业(基础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
运输(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B
A
D
  重载铁路指行驶列车总重大、行驶大轴重货车或行车密度和运量特大的铁路,主要用于输送大宗原材料货物,是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和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世界重载铁路运输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下图为澳大利亚西北部重载铁路线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20世纪50年代世界重载铁路运输开始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快速发展
  B.农业生产机械化
  C.城镇化快速发展
  D.人口流动规模化
A
  5.影响澳大利亚修建西北部重载铁路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城市 D.矿产
  6.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开通了重载铁路。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市场需求
  C.技术水平
  D.国土面积
D
C
课时作业(能力提高)
根据下图及相关信息,回答第1题。
1.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  )
①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 
②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③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 
④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展线指在山岭地带,当地面自然纵坡大于道路设计容许的最大纵坡时,为了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使线路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最终到达终点的铁路建设技术。下图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58年建设)关角山附近的展线群,自南山站起至察汗诺站共有5组展线,后来新关角隧道开通,关角展线群被取代。据此完成2~3题。
  2.从南山站到察汗诺站修建展
线的主要目的是(  )
A.联系更多站点 B.提高行驶速度
C.延长线路长度 D.降低线路坡度
D
  展线指在山岭地带,当地面自然纵坡大于道路设计容许的最大纵坡时,为了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使线路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最终到达终点的铁路建设技术。下图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58年建设)关角山附近的展线群,自南山站起至察汗诺站共有5组展线,后来新关角隧道开通,关角展线群被取代。据此完成2~3题。
  3.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期间,有专家提出可考虑开挖图中的新关角隧道,缩短铁路运行路程。影响当时未建设新关角隧道的关键因素是(  )
  A.地形地质  B.资金技术
  C.生态保护  D.交通安全
B
  风陵渡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下图),历史上商旅云集,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风陵渡上游河段摆动频繁。1970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风陵渡航运业务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急剧增加;1994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此处商旅云集的盛况逐渐消失。据此完成4~6题。
  4.风陵渡成为图示地区的重要渡口,主要是由于该河段(  )
  A.河道相对稳定
  B.河面相对狭窄
  C.流速相对平缓
  D.含沙量大
A
  5.20世纪80年代风陵渡货运量急剧增加,得益于(  )
  A.商贸快速发展
  B.水运条件改善
  C.渡口旅游兴起
  D. 铁路运力提升
  6.1994年以后风陵渡商旅
云集盛况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流量减小  B.无需在此中转
  C.基础设施陈旧  D.货运量减小
A
B
  “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内陆的进出口商品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运公司。西安国际港务区号称“中国第一无水港”。它以西安现有立体交通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成为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并形成物流产业集群区。据此完成7~8题。
  7.“无水港”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
  A.高铁运输快速发展 B.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
  C.河海联运逐步实现 D.海运速度不断加快
B
8.西安积极建设“无水港”,其目的是(  )
①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②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③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④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
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
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 随着江苏省沿海高
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
徐宿淮盐高铁(③)等开工建
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
时代。图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部分铁路标准低、布局不合理,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2)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
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路基地质条件较差。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多条铁路交汇,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
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
促进南北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