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 蜡烛西蒙诺夫课件制作:永嘉县瓯北三中 蔡清锋认知阅读(一)
给划线的字注音:桥头堡 地窖
匍 匐 腋下
拂晓 瓦砾
契柯拉耶夫认知阅读(二)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 苏联作家。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俄罗斯人》《日日夜夜》
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西蒙诺夫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理解阅读(一)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地点:人物:事件:理解阅读(二) 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情。问题探究1、文中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2、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3、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问题探究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1、文中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问题探究2、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下 课 啦